修辞手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有哪些?,第1张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比喻1、定义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3、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4、作用⑴化平淡为生动;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体。5、构成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6、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⑴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例句: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⒊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⑵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例句:⒈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⒉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⒈火山发出一声咆哮。⒉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2种类⑴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⑶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3用法鲜明地表达诗人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4运用时注意问题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主要方式: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辨析第一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第二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第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 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记》”“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将什么与什么比较,突出了什么。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联想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顶真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⑴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⑵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⑶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⑷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 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⑸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 好坏而欢欣悲伤。”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星岛港迎港岛星。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拈连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例句例子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例子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例子⑶: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编辑本段修辞举例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c借喻: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拟物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夸张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一日千里 一毛不拔 一尘不染对比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对偶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披星戴月口诛笔伐 口蜜腹剑 山珍海味 山重水复借代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反复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回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回文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画上荷花和尚画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顶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写作特点又称“写作特色”,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所体现出来的鲜明个性和特殊之最,是指文章在以上这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

写作特色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写作特点也不同。写作特色,也称“写作风格”关于“风格”的定义很多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可谓众说纷纭。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

首先,在内容上,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取材范围,对其又有着独特的发现与认识,因之,表现于文章或作品中隐主题、题材、情志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形式上,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生活涔验和艺术修养,在夏映客观事物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写作过程中,就会作出不同的艺术处理,采用的表现形式均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人物塑造、景物描写、事件叙述、结构安排、构思方式、语言运用、技法选择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独到的特色。

形成写作特点韵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是文章内容、作者情志在文章中的综台反映,又是文章形式、艺术技巧在文章中的集中表现。

扩展资料

方法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9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写作特色

-写作特点

 变形是修辞手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变形,主要是提取对象比较关键的特征进行浓缩、夸张会更加突出所描绘对象的特征,更加富有主观色彩,比较有表现力

 其他的修辞手法介绍

 一、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

 2.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的作用。

 二、应掌握的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衬托修辞手法

 简 介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衬托,也叫映衬,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 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 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 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修辞手法讲解

 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一、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二、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三、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三)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四)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五、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二)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三)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四)例句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六、反问

 (一)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三)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四)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七、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二)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三)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四)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八、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二)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三)典型句子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暗喻修辞手法

 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

 ⑴化平淡为生动;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

 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⒊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⑵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例句:

 ⒈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⒉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⒈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⒉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用法

 鲜明地表达诗人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珍爱生命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写过《热爱生命》这篇小说,文中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对生命的酷爱,如何帮助一个人战胜死亡。古人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命,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有许多关于生命的散文诗歌都对生命有着怜惜和珍爱。

我曾经读过刘白羽写的《白蝴蝶之恋》,那是一只轻柔纤细楚楚动人的白蝴蝶,风雨中,它飞出来寻觅什么,被雨水打落。它试图挣扎,但终于倒下,当太阳用明亮的光辉照满人间,那美丽勇敢的小精灵在晶莹的世界中终于一跃而起,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片小小的雪花,带着珍爱生命的情怀,消失在阳光下的青草地上空,演绎了生命的一次升华

既然蝴蝶都这么那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生命的呢?有些人却懂得生命的可贵。雨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虽然患有心脏病,却意志坚强。他尽自己的全力为文学事业做出了伟大的成就,他从没有放弃过生命,反而更加争取、珍爱自己的生命,他每天都坚持做体育锻炼,不管怎样累,他都会坚持,别人看他的病况这么严重,一定活不了多久,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去挑战生命,挑战自我,如果是别人一定会放弃,不会珍惜生命,这样做是不好的。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写的《匆匆》里面说:“但不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说明人要活的有意义,不应该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过一生。就算当生命要垂危时,也不能白白走这一生,应该去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雨果他不仅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而且还写下了许多著作,他为自己的一生洒下了光辉,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代表著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他这样珍爱生命,使他从原来是快要死去的人,转变成为了一个长寿者,死去年龄为82岁。 可曾记得,非典来临的日子,一群群白衣天使迎着风雨而起,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不怕困难。人们为了珍爱自己的生命,每天进行体育锻炼,讲究卫生,经常通风,抗击非典的一些护士和医生,遇到困难不退缩,他们坚持“能战胜非典”的信念,夜以继日为病人治病,他们忘我的工作,永远站在非典的前线,与SARS病毒作斗争。现在回想起来,让人感觉到“珍爱生命”这四个字。在非典时期,人们的举动,同时也在推动着祖国的前进步伐,珍爱生命也是一种使祖国向前进步的表现,如果人们都珍爱生命,那将是一个充满积极向上气息的社会。可现在呢?非典已经过去了,人们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不讲究卫生。更有甚者卖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拿大家的健康开玩笑。SARS的出现不就是不注意卫生所造成的吗?我们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失”,时刻注意卫生,注意生命安全,珍爱生命。

人生是一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人们都过,人生是一杯无色的酒,是苦是甜,人们都喝,在这匆匆的岁月里,生命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在阳光下,慢慢地绽开,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朵花,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挑战自我,珍爱自己的生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46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