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第1张

 一、利用多媒体理解词语。

  在低年级的一些课文中,有些词语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清楚,但借助形象的课件演示,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窄,理解力差,课文中有些词语单靠静态的也无法让学生理解,因此在静态的基础上,让画面化静为动,演绎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那么,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辅助教学,就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理解这些词语时,就要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前有“……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既是最常用的理解词义的方法,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经常进行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学生每天都接触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课上并不是空着脑子进入课堂的,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我们在钻研教材时不难发现,课文中的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意思就很容易理解。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条很好教学途径。

  例如,在教学课文《小抄写员》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他(叙利奥)写到一百六十张,算起来值两角钱了,方才停手,把笔放在原处,熄了灯,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去睡。”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蹑手蹑脚”的行动?从而,使学生把自身的感受与词语的意思联系起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浅显易懂的口语去解释书面语言,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比较辨析中理解词语。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五、创设情境来理解词语。

  创设教学情境理解词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的那种恰如其分的情境,让学生在去体验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张扬他们的鲜明个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周主任教学《倾斜的伞》一课时,她让两个学生到前面扮演作者和打着雨伞的爷爷,从而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倾斜的意思。

  记得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最后一片树叶》一文时,对“出神”这个词语的处理方法:

  师:文中“出神”一词什么意思?

  生:神情专注、因全神贯注于一事而显得发呆。

  师:那么,当一个人出神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谁能学一学?

  生:不会学、学不好。

  师:没关系,我们先来看一看最后一片树叶是怎样变成养料藏进树妈妈身子里的,然后再理解出神。(播放视频)

  生:(纷纷举手)刚才我们看视频时很出神。

  师:你们不仅理解出神的意思,还会用出神说话,真聪明!

  可以看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加以体会,学生对词语一定会有更真切、更准确的领会和理解。而由于学生正是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这些词语,所以,在以后出现了同样的情境时,学生自然能熟练而准确的加以运用的。但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词语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讲究科学,也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适合创设情境,教学中要讲究灵活性,它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

  六、动作对比理解词语。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又指出阅读教学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只注意知识的积累,而很少注意学生 悟性 的培养。诚然,积累是感悟的基础,积累越深厚,感悟会越敏锐、越深刻。但积累不等于感悟,如果在教学之中不注重 悟性 的培养,那就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水平推向更高层次,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在注重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培养,才能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加深体验,达到阅读水平的较高层次 有所感悟。这样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调动情感参与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要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选入的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富有人情味儿的好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学生才会将老师的 要我读 转化为自主寻求的 我要读 。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在阅读中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因此,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二、强化读书实践 让学生多读多悟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 可见,语文教学中 读 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

1 、初读促感悟

学生虽有了初步的阅读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体验,但仍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 ──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第一次读,初读,大声读,自由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教学中,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精读促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 不待解说、自知其义 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此时的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 1) 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品读,读中感悟。《秋天的雨》一文第二自然段中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通过让学生个别读,个别读后评价,挑战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由于三年级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心中明白的很难表达出来。开始时,学生只说到秋天,果子成熟了。这时,可马上点拨, 你挤我碰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脱口而出: 水果丰收了。 学生通过读句子、讲感受 和老师的点拨,达到在读中感悟。

( 2)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中感悟。当学生品读完第二自然段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看一张张美丽的秋景,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演读课文,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进一步感悟秋天的美,从而轻松地找出本段的中心词:五彩缤纷。

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精读课文恰恰是感悟的重点。

3 、 范读促感悟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 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朗读示范作用是相当大的,在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时,范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地受到熏陶。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进入课文的意境、感悟文章的内涵。因此,可以说成功的范读是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的一个法宝。

三、在比较剖析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品味、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句,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四、挖掘课程资源 在阅读中学会积累 在积累中学会运用

学生的悟性是和自己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这就是说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更多地取决于其语文的积累程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学生通过 读、记、用 ,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理解,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力。这样,不仅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不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走形式、轻感悟、少兴趣、低效率”等问题。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认可和实践。但要想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继续潜心地研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验来说说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真解读文本,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的,如果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那么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正是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则不然。

我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仔细地研读了作者季羡林的经历及当时的心境,明白了他对外国人民的敬意和怀念。因而,教学时,很好的拓展了季羡林大师的写作目的。当我把一首写给季老的颁奖词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边读边悟,从心灵深处领会了这篇文章的深远意义及作者的高尚人格。同时,学生的认知有限,不联系背景的话,很难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二、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本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阅读习惯不好这样一种现状,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尝试:

(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或背成语。

(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

(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

(4)精心设计导入语

一段好的导语,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将他们不知不觉的带入到教学中。

我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设下了疑问:你眼中的美丽是什么样的文中又是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这么久你想知道是谁能做到吗我们赶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吧。学生带着悬念走如了文本,倾心与文本对话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新课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开了好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会得到提高。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没有读,就不能产生语感、不能理解主要内容、句子的含义、语言的运用方法等等。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很难听到学生用心去读,学生读的权利被教师剥夺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自读、互读后进行交流。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去悟,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四、巧妙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同时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科学有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

1、观察法

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此法适合低年级教学用。

2、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可以结合实际来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的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你想怎样帮助她?她会冻死吗?

3、抽丝法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题的题眼就适合提问,例如《童年的发现》。还有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也可以提问。

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环环相扣法

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5、横向迁移法

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个问题,紧接着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质的问题。如《桂林山水》一文,漓江的水清得怎样?绿得怎样?静的怎样?

6、矛盾质疑法

利用文中的矛盾说法或与已知的知识产生不协调情况去提问,一石惊起千层浪。如《再见了,亲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此处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领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感情基调。

7、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进行铺垫。

五、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1、读中品悟,积累内化语言

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熟读、精读之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在执教《匆匆》一课时,范读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大胆地朗读,学生们反响很大。在抒情的朗读时,不知不觉便感受到了时间易逝,人生短暂的内涵。也利于背诵优美的文字。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执教《小草,向前走》一课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在我的引领下,学生们积极发言,不仅心生对小草的爱意,也对地球的环境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躯承载的是未来的重任。这令我感动不已。同时布置一个作业:写一写你心中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

阅读是写作之母,写作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阅读来获得。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灵感。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这样一段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论述中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中。”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我们的教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篇课文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可当我们真正教学时,却发现实在很难教。我们总觉得不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情感因素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提取情感的储备。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在当今教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自己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进行了思考,并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琢磨,有了一个粗略的模式。

一、激情导入,促发情感。

对于一篇饱含丰富情感因素的课文,如果一开始就能够使学生进入课文,那对学生来说,就能为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因素打下基础。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为整篇课文奠定一个总体的感情基调,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上下功夫。一个激情的导入,一个美好情境的创设,一段深情的朗读,都有可能使学生涣散的心思得到集中,使学生美好的内心有所促动。我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朗读这样一段话:“当我站在长城脚下,我不禁想高呼‘啊,长城!你是那样刚毅,你是那样坚强,你是那样雄伟;啊,长城!你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象征;你见证着祖国母亲的繁荣与沧桑;你是中华民族不息的生命!”这样的导入,把学生一切的情感细胞都调动起来。不仅为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调,更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促动,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了,朝鲜人民也已经重建了家园。在朝鲜的车站上,志愿军战士即将离开朝鲜,回到他们离别了八年的祖国。无数的朝鲜人民来到车站,他们无数次深情呼唤着战士们的名字,他们无数次唱起他们曾经唱过的战斗的歌谣;激情的泪水无数次在他们的脸上淌下。朝鲜人民多么想留下亲爱的志愿军战士,多么想留住那永远不忘的深情!”在念这段话时,我尽量用最深情的语调来读。这样的目的就是为课文创设一个情境,奠定一个感情的基调;使学生内心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一下子促动起来;让学生置身于那军民一心的感人场面中。又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那是一个大年夜的晚上,呼呼的北风刮着,吹到人的身上使人瑟瑟发抖。一个穿着单薄衣服,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不断地叫卖。可是,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她就在饥饿和寒冷中,用她那稚嫩的声音,乞求人们给予她帮助和温暖……可是,就在第二天的早上,人们在一个墙角发现了她,那时的她,已经被冻死了。她就在那个大年夜被冻死了!”在上课时我配上音乐,朗诵这段话,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那感人的故事中,心中顿时有无数的话语想表达。

激情的导入是学生内心情感爆发的催化剂;激情的导入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情的导入使学生开始进入情感的世界。

二、初步研读,悟出情感。

教师创设的情境或一个饱含深情的导入,已经使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但那毕竟是大概的或是粗略的情感,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材料,才能情有所依,情有所托。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情往往潜隐于辞之中。这一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语言材料,形成建立在具体语言材料上的较清晰的情感。这一阶段的具体操作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从读中初步悟出情感。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自由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小女孩的可怜?为什么?”学生纷纷读课文,在读时自己说说理由,这就能使学生自己感悟课文,在自由的表达中带入情感,从而为带着情感朗读作好准备。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初步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又如在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在学生的回答中,早已有了个体的体验、初步的情感。这种初步的情感或体验,正是学生爱憎、好恶的体现。这为接下来的激情朗读作了最充分的情感准备。

三、创设情境,读出情感。

有了对课文总体的感悟,就初步奠定了对课文的情感。但是要真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再借助课文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必须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要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就要使学生真正读好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情、情味、特色。所以,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尤其重要。如何使学生在已有对课文总体感悟,并有个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也就是说要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就必须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所以我认为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因为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再次进入课文,在与文本最近距离的状态下去细读课文;使整堂课的情感主线保持完整性;使这与前几步的情感训练很好衔接,并得以延伸和继续。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一段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平凡的战士,为了他所忠诚的事业,宁愿忍受烈火的煎熬,宁愿将其年轻的生命在默默中结束。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战士,这分明是一位钢铁战士。让我们用最激情的语言来歌颂他吧!”学生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读这段课文,沉积已久的情感一下子迸发出来。通过多次朗读,再配合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情感很好地融入了课文。又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一句时,我三次引导学生读:①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女孩冰冷的双脚;②我们仿佛看到了她身上的每一个伤口;③我们仿佛看见了她内心的无数的痛。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语下不断地朗读,使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通过激情的朗读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与作者、文本最好的情感交流。

这里的情境创设,既有整体情境的创设,又有个别情境的创设。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得以激发。这一步的创设,实质上是为了让学生的读有一个情感的依托,也就是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课文,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定的基础。

四、自由发挥,唤发情感。

当学生激情地一次又一次朗读课文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完全高涨,达到了“情满而溢发”。此时教师若停止有关情感的训练,那么从整个情感过程来说,是不完整的;从学生真正的受益来说,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情感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感情朗读,更重要的是唤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学生心中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本性,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学生把自己的情,自己的好恶,自己的体验融入课文,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步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课文材料,加入自己的情感,进行重组教材,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表露,达到情感教育的新的高度。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五次幻景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由发挥想象,以《小女孩来到了火柴里的天堂》为题,说一段话。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对小女孩的遭遇产生无比同情时,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小女孩构建一个自己心中的天堂。

五、再次入境,升华情感。

以上四步的训练,已经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个高度。但这都是借助文本本身而产生的情感,并没有完全脱离具体的语言材料。而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文本的具体语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把感情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也就是进行“移情”。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出示了一首小诗:卖火柴的小女孩,请不要再叫卖;快从童话世界中,来到我身边来;这里有温暖,这里有关怀;让我们用双手带给你,那份属于你的爱!我让学生起立带着感情齐读这首诗。这时,小女孩那悲惨的一幕幕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当学生满怀激情朗诵时,我敢说,我们的情感教学已有了良好的效果。

促发情感,悟出情感,读出情感,唤发情感和升华情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

没有情感的阅读课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没有情感的阅读,是无法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没有情感的世界,是索然无味的。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挑起情感教学的重任,不断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教学的理念,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教学的要求,转而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搞清课文的思想内涵,而不是传统教学的把课文内容与思想“灌”给学生,“装”给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读书的重要性。只有阅读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才能切实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文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现在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总体还是较少,虽然阅读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学生对于阅读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加之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很多的学生喜欢上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生了转移。

  二是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学生想读书,而没有合适的书读,课外读物缺乏较为严重。

  三是应试教育的思想理念对于教师的影响还很深。不少的教师在教学中,为确保课堂内时间用于教学更多,过于拘泥于语文教材,往往出现让学生大量做题目的不良现象,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又回归到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

  四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依然较为落后,再加上对工作的厌倦和生活的压力,工作中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钻研教学理念,强化教学技能的动力严重不足,教学没有激情,带给学生的,就是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

  二、当前教学中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强化能力引导,培养学生学会多种阅读的能力

  新知识的学习,都是来源于旧知识的积累,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再加以学习和积累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原有知识去学习理解新的内容,去学习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让学生对文章从整体到细节,再从细节到整体的系统理解。教师要在课堂中教给学生多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课文阅读方法,针对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精典的文章,要让学生养成从“泛读―精读―研读”的阅读。通过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增强阅读量,同时,加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技巧,举一反三,形成语文知识的迁移。

  2、强化情景创设,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课文阅读

  课文阅读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面,不能仅满足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含义。要真正理解课文,更需要投入读者的感情,在阅读中与作者的感情相连,从作者的视角去阅读课文,让读者身临其境,让文章中的感情与学生情感形成共鸣,将阅读推向情感的高潮。其次,在阅读中,要创设情况,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学生情、教师情与文章中的感情紧密连接在一起,真正做到课堂与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和谐统一,营造积极向上,共同阅读的良好学习氛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步》一文,是一篇体现“亲情”的好文章,描述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蕴含着浓浓的情,体现的是深深的爱,教学时,可以先播放一首旋律优美的曲子,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初读课文,然后再与学生分析课文中表达的一家四口的真挚感情,接着在课堂上播放《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最后再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内涵,整个教学中,始终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感情中,让学生理解更深刻。

  3、强化资源配置,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可读之书

  阅读能力的提升,除了技巧方法的掌握外,还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针对农村学校资源少的问题,学校和教师都要千方百计想点子,找办法,丰富学校教学资源,有学生有书可读。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要节省平常教学中的一些不必要的资金,用于购买大量的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阅读书籍;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将自己家中课外书籍集中起来,统一拿到班级统一管理,学期结束后再归还给每个学生,让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解决学生无书可读的困境。

  4、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强化学习,不断充电,只有不断学习,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才不能被社会所淘汰,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才能跟上教育的发展。教师可以经常性听取名师的讲座,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可以尽量多地参加各类考研活动,自己讲,同事评,同事讲,自己评,自觉与学校的同事相比较,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进,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如何更好发挥;还可以多参考网络上的优秀案例,从中体会教学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不能站在原地不动吃老本,要转变教学理念,强化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切实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呢?

一、 教师先“动情”,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能被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学生才能体会的亲情的伟大。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中有的课文情感因素与教学效果关系异常密切,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力求做到动情而讲,使学生情动、境达。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录音、、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课后,我先板书课题,在学生对这幅图有初步的了解后,我引导学生看图,特别是图的长、高和图上人物数量及牲畜数量,以画面展示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使孩子们不仅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还进一步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见,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朗读兴趣,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进而善于朗读的好方法。

三、反复诵读,唤起情感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其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传为人之道,授处世之业,解人生之惑,于有意无形中点盏前行的明灯”。心动、情动,才能行动,才能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我们的小学语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9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