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作课程的收获和体会(2000字)

学习写作课程的收获和体会(2000字),第1张

写作思路及要点:以写作基础课程为例,详细写出学完该课程后的收获和体会。

正文:

这个学期刚开的《写作基础》课,无疑为我们平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课堂上,我们不断地汲取老师的教学精华,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课堂外,我们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加以记忆巩固和发展,才不至于有江郎才尽的那天。

而对于我来说,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虽然不至于说全盘吸收,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其中两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第一点是学会了仿写,第二点就是提升了经营博客的能力。首先,我先讲述一下我学习仿写的心得。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要我们去看书,学习书本上的好的范文与句子。

在这过程中,我常常把看到的觉得适合自己风格的句子或文章抄写下来,以便以后的写作。逐渐地学会了仿写。也许是觉得这样下去不够我的发挥,我又在这个过程这把原有的模式加以改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这样,在以后,灵感迸发时,也不会苦于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二点是经营博客。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讲到了要我们去申请博客,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我喜欢把自己写的东西都传到博客上去,让众多博友去评论和提供建议,这样,在不断地改进中我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闲暇之余,我也会去博客中心看别人写的有没的文章,学习别人的写作模式,吸取经验,把好的一面加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总结得出,我对这门课程的建议也是基于我的学习经验上所得到的。我认为,要像学好学做这门课,要像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妨试试我的方法。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拥有自己的博客是一件非常流行也非常明智的行为。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也能竭力汲取他人的经验,何乐而不为呢?集众人之长,才能有所长。这是我学习这门课程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也是给这门课程的一点建议,希望我们的学弟学妹们能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呵呵,我的作文写滴很好哦!~!~

一、确定文章主题有哪些原则?

文章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中,推动时代前进、体现时代特征与发展方向的精神。主题应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的问题,反映先进的思想。

要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主题要如实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停留于表象,应深刻地提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要考虑作者的主观条件。这主要是指作者必须熟悉与了解写作对象,作者要有起初的感受和强烈的写作热情。

二、如何正确地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就是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深入发掘文章材料的固有意义,以形成某种独特的思想或事理。提炼主题要做到:1、立足全部材料,从占有的全部材料中提炼出正确的思想观点。2、开掘事物本质,摒弃表象,开掘事物的内在含义,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洞察事物本质,加深开掘深度;作者还要考虑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各种不同文章的表达功能,从不同侧面去开掘事物本质。3、选取新颖独特的角度,探求事物的新意。新的角度是指新的观察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开掘主题)和新的认识角度(表达出作者独到的见解)。

三、简述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主题在分析研究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并得到确定,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2、材料是表现深主题的手段,主题由一定的材料来表现或证明。3、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受主题的制约。在主题未形成时,材料对主题提炼起决定性作用;主题一经确定,又成为取舍或安排材料的最主要的依据,材料的取舍、详略、变换都应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防止材料与主题相脱节。

四、选材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要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材为表现主题服务,不可与主题相游离、相悖谬。2、要真实、确凿。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性,一是指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材料的确凿指材料既准确无误,又用得恰当贴切。3、要典型。典型材料是个性与共性统一、具体性与普遍性统一的材料。它是具体的、个别的、又能体现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普遍意义。4、要新颖、生动。材料力求具体形象,富有亲切感与悬念性,是鲜为人知的新发现,并适应文体的特点(记叙文材料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议论文材料概括性强,具有逻辑说服力;说明文材料要揭示对象的特征。

五、结构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完整性。文章各局部应组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各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无故残缺;各个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2、连贯性。指文章各部分在内容脉络上互相贯通,在语言形式上有紧密衔接与合理过渡,文脉不可紊乱与断隔。3、严密性。文章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不可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关。全文具有内在凝聚力。4、灵活性。文章结构富于变化,生动活泼,不死板、呆滞。

六、试述结构的基本原则。

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记叙性文章结构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秩序性密切相关,形成符合客观过程原来秩序的时空概念;议论性文章体现了认识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由部分到全体、由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其结构常是提出问题、得出结论。2、符合作者的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运行的路线。作者的思维过程要遵守人们思维的共同规律,又凝结着作者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与感受。3、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4、适应文体特点。结构受文体制约,记叙性文章以时空为序写人记事,议论性文章偏重于横向分类或纵向深入。

七、综述结构的基本内容。

结构的内容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三大方面。层次是从总体上安排文章思想内容的次序,展开文章结构和步骤,是表示意义的结构单位;段落是作者在文章中设置的、以段首空格形式自成起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段落要保持段意单一性、内容要完整、长短要适度。过渡是指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衔接形式或手段。常用的过渡方式有:用关联词语,用过渡名,用过渡段。需要过渡的情况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在内容转换时,一是在表达方式改变时。照应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常见的照应情况有三种:开头与结尾照应(又可分为点题照应与解题照应两种),引文中互相照应(又可分为远照应和近照应两种)。照应是使结构严谨而又活泼的重要手段,可使章法灵活致密,文脉贯通,强化关键内容。

文章好的开头的作用:有利于表现主题、拓展思路;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式有开门见山,交代写作背景或动机,曲折入题等几种。文章好的结尾的作用:绾结全文;令人回味。议论文结尾方式主要有:归结或重申论点;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形象化结尾。

八、文章结构有哪些类型?

记叙型,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时空序列安排结构,可分为时空正常式与时空异常式两种。论证型,以概念的内在因果联系作为结构的主要依据。可分为总分式、平列式、递进式等几种。说明型,以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进行布局。综合型,常以一种结构型为主,兼具其他类型。

九、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之比较。

第一人称以当事的口吻来叙述,它便于作者充分表达思想感情,读来使人感到亲切、真实。它的局限是只能叙述“我”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历的事难以叙述,反映生活的广度受到限制。第三人称以局外人身份用第三者口吻来叙述,它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十、常见的叙述方式有哪几种?

顺叙: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的突出片断提在前面,然后再按时间顺度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述。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进另一有关事件的叙述,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线写下去的叙述。4、补叙: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而不发展原来情节的叙述。5、平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进行分列、平列的叙述。

十一、简述叙述的基本要求。

交代明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交代清楚。2、线索清楚: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思路的反映,是叙述人物、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贯穿思想和脉络。叙述线索可按时间发展、空间转换、问题划分、思想感情变化或按某一具体物件等多种样式进行安排。3、详略得当:叙述材料的主次详略,以表达主题的需要作合理剪裁。4、波澜起伏:指叙述曲折富有变化,引人入胜。

十二、描写有哪些要求?

1目的明确:从表达主题、刻划人物、渲染气氛出发而描写。2、特点突出:以“画眼睛”的艺术,抓住描写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刻划。3、形神兼备: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既逼真地表现对象的外部状貌情态,又揭示描写对象内在的底蕴和神采。

对于以上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考生们需要自己根据试卷的材料和要求用心领悟,灵活处理。

怎样练好作文基本功

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从小就要扎扎实实地练好作文基本功。

怎样练好作文基本功呢?

前人为我们总结了几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即:多观察,多读书,多练笔,多思考,多修改。

多观察:就是说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鲁迅先生在答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中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对于周围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都要留心观察。

多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少年时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可以经久不忘,也可以学到一些作文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还主张“广博”,除了阅读文学书以外,还要适当阅读一些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书籍,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读书,还要养成认真的习惯,不要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应该努力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多练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有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察日记,做读书笔记,这很好,应该坚持下去。已故作家老舍先生告诫我们:“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因为“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不练,不写,手就生;多练,多写,熟就能生巧。

多思考:老舍先生说:“读一篇文章,读完要仔细想想。会写文章的人,他用一个字就能顶几个字,他会找一个顶合适的字来用。读文章的时候,只念一念,不仔细想一想,是体会不到它的好处的。”读文章要想,写文章也要想,拿起笔就写,结果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是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只好“挤牙膏”,想一句,写一句,东拉西扯,这样的文章怎能写好呢?多思才能出智慧,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写深刻,多联想才能把文章写生动。

多修改: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生产一种产品,那么,修改就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道理。一篇文章,什么地方需要改,什么地方不需要改,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地把已经写出来的文章从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更周密、更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同学们初学写作文,更应该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

以上说的“五多”,不是什么写作的“秘诀”和“窍门”,却是练好作文基本功必须知道的常识。

那么,什么是作文的基本功呢?

[一] 练好作文基本功之--学会审题

一、审清对象。

当老师出题以后,先不要急于下笔,应该先仔细地看看题目,确切理解题目的要求。是写人,还是记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日记,还是书信;是实用文,还是想象文……这些弄清楚了,作文就有了基本的方向。有的题目很明显,写人记事,一看就知道。如《我的妈妈》、《我尊敬的老师》,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又如《一件难忘的事》、《发生在暑假中的一件事》,一看就知道是写事的。再如《美丽的小河》,一看就知道是写景的。《可爱的小狗》,一看就知道是状物的。《一封倡议书》,属于应用文,《我在2211年》,属于想象文。但是,有些题目,如《冬天的早晨》,既可以写景,也可以记事;《上学路上》,既可以写上学路上发生的事,就是以记事为主,也可以写通过发生的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那就是以写人为主了。

二、审明范围。

审题时,我们还要明确题目对作者所选材料在时间、空间、数量、对象及内容上有哪些限制。如果搞不清楚这些范围,忽视了题目对某方面的限制,作文时就很容易走题。比如,《暑假生活片断》,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暑假生活;《我的好朋友》,点明了记叙的对象——好朋友;《快乐的星期天》,规定了选材的时间——星期天;《游香山》,规定了选材的地点——香山;《记小学生活中的一件事》,限制了数量——一件事,不能写两件或三件事。

对于复杂的作文题目,要学会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比如《我所经历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①文章内容应以“我”为主;

②要求写“所经历过的”一段生活,不能单纯写感想;

③要求写“一段生活”,不能只写一天或一件事;

④要求写的这段生活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一般的、平淡的。

审明作文范围,还包括用哪一种文体来写比较合适。比如,《要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好学生》,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论说文,讲清楚为什么要讲文明礼貌;《我所见到的新风尚》,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具体描写在社会上或者在学校里自己亲眼看见的新风尚;《怎样养兔》,要求写一篇说明文,告诉养兔的一般常识;《启事和便条》,要求写一篇应用文,介绍启事和便条的重要性和写法。

一、要切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不要“题不对文”。

比如你想记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而文章的题目却叫《小球迷×××》,以记事为主变成以写人为主,这就叫“题不对文”,转移了“中心”。

二、要具体,有内容,不要空泛,华而不实。

比如同样是表达同学们发奋读书这一主题的文章,《我爱读书》、《书伴我成长》就比《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爱书》好一些,前者具体,后者空洞。

一、审 题

这是写作文首先要做好的事,否则,就会直接导致“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怎样才能审好题呢?根据通常的作文题目的形式来看,一般可分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大类。对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审查给定的文章题目确定的具体要求,审清文题意图,明晰题外要求,确定“题眼”。通过审题,明确作文的内容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称范围、处所范围等。不能超出给定的范围。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与材料的思想内容要“形影不离”,二是与作文形式的要求“丝丝入扣”。

1.命题作文

我们先重点谈一下关于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做好哪些事情。

确定内容范围

有的题目,对写作内容做出规定。所以,审题时,要确定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记人的,要记什么人;叙事的,要叙什么事;写景的,要写什么景;状物的,要状什么物,等等。

二、立 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明确文章所要反映的中心思想。文章立意,应该有提炼生活的基础,要努力把生活中某些根本性的东西反映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努力做到正确、集中、新颖、深刻。

1.正确

立意正确是作文的根本要求。我们常听说某某的文章很有思想性,这主要是取决于作者创作立意的深刻性。一般说来,我们作文的立意都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力求反映生活中的本质内容,要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大家能够认可或是积极倡导的。

三、拟 题

拟定文章题目,是写作文之前首先要确定好的事,就像我们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要先“拿定主意”一样。文章题目能反映出写作的出发点和动机。通过文章题目,读者可以基本认清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文章的拟题,要高度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核心内容,既要准确,又要力求生动,这样才能引人注意,激起读者的兴趣。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拟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写作时,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选 材

选材,就是选择材料。无论作什么文章,对所需材料进行选择是非常必要的。就像盖房子,一定要事先充分地考虑好该用什么木材、什么石头、什么型号的水泥、什么材质的砖等等。同时,还要精心地计算好对各种材料的用量是多少,少了盖不成房子;多了浪费,没有用处。另外,所选材料还要适当得体,有助于表现房子的结构功能和形象效果。

如果不顾一切地随意用料,最后盖成一座类似火车皮一样的黑房子,尽管结实,但肯定不会有人喜欢。同样道理,作文之前进行精心选材,目的是既能说明问题,又要生动引人爱读。

所以,作文之前,面对众多可用的材料,要适当地做出取舍,留下生动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去除一般的;要通过对重要的、生动的材料的有效组合,实现作文的目的,即用“经济”的手段,深刻地表达主题。

作文选材,应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选熟悉的材料

熟悉的材料,就是作者本人知道得很清楚,又有很深感受的材料。

材料熟悉,才能得以充分运用,驾轻就熟,使你得心应手。如果情况不熟,实质内容不清,怎么说给人家听呢?这样的材料,即使生硬地拿来用在你的文章里,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一一会显得机械、不连贯。这个问题容易理解,大家当然不愿那么做。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在一个美丽的春日,我走在草地上,感受着阳光的温暖和风的吹拂。身边是一朵朵绽放的花朵,它们的美丽让我不禁停下了脚步。我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他们在大自然中奔跑着,享受着这份自由和快乐。

我告诉自己,要珍惜这个时刻,享受这份美好。我唱起了歌,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感动。跑步带来的激情让我感到无比喜欢这份运动,我在草地上奔跑着,感受着身体的挑战和进步。

这个春天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美好和珍贵,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时刻,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份感受,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的总结:

确定主题和目标读者:在开始写作前,需要确定文章的主题和目标读者,明确写作目的和方向。

构思框架和提纲:在开始写作前,可以构思一个简单的框架和提纲,帮助组织文章的内容。

突出重点和主题: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突出文章的重点和主题,使用适当的标题和段落格式来突出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注意文章节奏和情绪: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文章的节奏和情绪,让文章节奏自然流畅,情感表达恰当。

编辑和校对:在完成写作后,需要对其进行编辑和校对,检查语法、拼写、标点等错误,确保文章的语言表达准确无误。

留下深刻印象:在文章结尾处,可以使用一些留下深刻印象的技巧,如总结式结尾、启发式结尾、情感式结尾、引申式结尾、提问式结尾、意外惊喜式结尾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写作文章,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想法和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不断练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技巧。

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了,如何实施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呢?

干:我不太赞同“作文贵在创新”的流行观点。我认为,作文的创新也好,熏陶作用也好,都是建立在独立人格(个性)的基础上的。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

贺:在新课标下,必须改变学生把作文当作任务的态度。作文应该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要给学生这样的权利:如果没有感觉,可以拒绝写作文。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里的“真情实感”,并不是教师所认为的真情实感,或者文中人物是否有真情实感,而是学生写作时的态度是否为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是否渗透了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所以,无论什么情形下,作文都必须坚持一条原则:我手写我心。

干:如何确保真情实感?我觉得这一点最难做到。作文教学思想中的毛病是对“文以载道”这四个字的顶礼膜拜。“道”,已经被狭隘地理解为某一种明确健康的思想,一篇本应抒写学生个人的内在情感的作文一旦承载了那么沉重的外加的“道”,便不可能再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嬉笑怒骂在纸上的凝结。我以为这是学生写作欲望减弱甚至丢失的主要原因。

贺:作文教学在这一点上确实缺少宽容,学生毕竟处在成长过程之中,在“道”方面的幼稚和不成熟原本就是在所难免的正常现象,我们实在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孩子笔下的“道”。

姜:贺兄所言极是,文只载道不行,文不载道也不行。说穿了是载什么道,如何载道的问题。在我看来,这“道”应该是学生生活和情感的一种真实。

像“心灵的选择”这样的话题,泛道德化的命题尚在其次,重要的是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它并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其结果只能是逼着学生说假话,这就大大缩小了学生的话语空间。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点,那就是文本建设。

作文教学几十年了,关于文本建设从来没有人考虑过,作文也有与时俱进的问题。我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和《坚硬如水》,读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深深地为他们所折服,这些作家在文本建设方面所追求的深度是令人震憾的。

干:姜兄的意思是不是说作家秉承内心的情感写作,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花在如何精确恰当的表达上?某种特定的情感,它往往只能为自己选择一个特定的文本形式。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有不少优秀作文已经逼近姜兄所指的“文本建设”了。

姜:要说文本建设没有,也不是事实的全部。现在的话题作文颇有点文本建设的味道,只是几年来都没有任何改变。

干:现在简直成了话题的天下了。况且,话题作文之后,又该是什么样的作文登场呢?

姜:是的,现在的写作过于在立意上花费精力,其实,真正伟大的作品,可能主题就非常简单。譬如,有些小说甚至可以不表达意义,如名著《洛丽塔》等。

干:话题作文,本来是只提供一个写作的话题,但是在后来的话题中,已经沦为“给中心作文”了。而姜兄所言的“中心主题可以很简单”的说法,是不是容易让人误解为“中心可以给定,学生的精力应该放在文本的建设上”呢?

贺:话题作文之后是什么,话题作文之前又是什么,我觉得无所谓,只要能够给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只要提倡个性化的写作,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都无所谓,一句话,只要不是“给中心作文”就行——这才符合创造性表达的内蕴。

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命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目前的作文教学实际呢?首先在命题和题材上,就已经把作文个性和学生的表达欲望扼杀了大半。

姜:命题与题材方面的限制,可能会产生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但我们也应该发现一点,写作其实也是戴着镣铐跳舞啊。即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写作者,他也面临着写作上的节制,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讲,也不是你握有某种话语权力就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因为写作中的忌讳可能就是任性使气,大显才气,甚至有些时候,一个人的才气可能会伤害文章的品质。

贺:确实如此。不过,在学习写作阶段,我们可以降低这方面的要求,学生的写作毕竟不同于作家的创作。给予表达的自由,这应该是最重要的。新课标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进一步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姜:我一直认为自由阅读与自主写作应该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极致,但学生是有惰性的,如果老师不追逼,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很少的。这种情况下,谈什么创造性呢?看来,这里还是有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问题。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说到底还得看教师的引导水平。

干:姜兄说及语文教师的情形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充当什么角色?我突发奇想,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究竟是“第一作者”,还是“第一读者”?

过去(当然现在并未完全摆脱)的作文命题、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充当了“第一作者”的,教师确定了话题,这个话题往往非常窄(比如“心灵的选择”),为这个话题确定了中心思想(比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在具体教学中还往往对如何谋篇进行了统一的指导,其实这篇文章写出来后,教师居功自傲,已经不得不冠以“第一作者”的称号了。关于“第一读者”,可能这个概念很不全面,但是如果联系到建构主义等理论,把阅读视之为一种对话的话,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作文是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作文的主体(包括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文本的建设等)是学生,教师作为“第一读者”,始终关注这个过程,并且通过对话表达一个读者的喜好、看法、意见。

姜:对,这里面还有一个“学生的写作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独立意识或主体作用”的问题。

贺:在新课标下,真正的“第一作者”与“第一读者”均应该是学生自己。尽管学生作品里有教师的汗水和智慧,但是,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真正心性流淌的东西,学生在拿出来之前都要反复自我品味和推敲。

干:刚刚读到作家毕飞宇《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和姜广平的评点《让心智优美地舒展和泼洒》。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表达的空间”这个词。创造一个可供表达的空间,在作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姜:写作空间可能也有个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区别。形而下的空间包括教师为学生创设或提供的小报、舞台、网络、黑板等等,但形而上的空间我觉得就太大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是不是写作空间的拓展?习惯是不是一种写作空间。个性是不是一种写作空间?一个有良好读书写作习惯的人,一个为写作而活着的人,他时时觉得他会有写作的空间。一个极具个性的人,他的才华与风格,也是一种有别常理的写作空间。新课标对写作的界定是一种认识。既然是一种认识,认识的方式与深度都可能作为一种空间。

干:关于“写作空间”,我这里的理解是“表达的方式和场所”,即个性化表达的物质空间。

姜:写作空间的拓展是以写作时间为前提的,现在应试教育将学生的时间都占了,这个时候空间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干:这已经直指一个“教育的通病”了。时间不够,几乎每门学科都这样喊,可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世界上有名的长。

我觉得要向语文教学要时间,向课余生活要空间。课外的写作与阅读在课内切磋,课内也直接地可以进行社团性质的写作指导与创作实践,读写一体化,把阅读和写作都当成对话的一种层次的形式……新课标打破了知识体系教学,学生数量的减少相对减轻了升学与应试的压力,在这两个非常有利的背景下,这种理想主义的做法也许是能够符合实际的。

贺:写作空间拓展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观念的认识问题。如果都能认识到写作其实就是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常规成长或者生活行为,何来时间不够之说?新课标下的写作是开放的,有话即长,无话则短。而且思考不是动笔才进行的,也不一定要完整和成系列。精彩的东西往往是灵感的瞬间闪现,关键是教师和学生要有重视并记录的愿望和习惯。

干:对,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深切地认识到,只要有日记的习惯,自然就会有随时写作的习惯。

与“表达空间”相关的是“表达的欲望”问题。作家可能天生有强于常人的表达欲望,但是,一般人的表达欲望反而随着年岁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所以我想,如何强化学生表达的欲望,是作文教学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姜: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沦丧,一方面是写作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赏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学生的写作空间越来越小。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人的知识的增厚,人的形意空间就愈加变小了。知识有时候对一个人的才华的发挥恰恰形成了一种阻碍,所以,写作中,强调知识的积累不是惟一的门路,也许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双慧眼。

贺:有人提出,学生的表达欲望应得到保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到保证。我突然想到了一点:教师自己善写作,这是不是就可使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保鲜”,独立人格得到保证呢?

姜:关于“保鲜”一说,我的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写作的冲动。现在的情形是,写作教学一般很难让学生产生写作冲动。

贺:关于表达欲望的沦丧这一点,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现在的语文命题仅仅沦为教师和社会教化的手段,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成长规律。学生只能没有感觉地甚至冷漠地“善解人意”,学生真实的兴趣、爱好与其笔下的作文可谓“咫尺天涯”。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虚假的排斥是近乎本能的,所以,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就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变弱。

丰富的生活经历肯定可以激发人的表达欲望。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他们的生活太单调与贫乏,缺少新信息的刺激。我想这应该也是表达欲望沦丧的一个原因。

干:我不同意把学生写作欲望沦丧的原因归结到缺少生活或生活太单调与贫乏。其实,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要讲生活的贫乏,没有谁比史铁生、张海迪更贫乏。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贺:读书的失落是表达欲望沦丧的主要原因。但从本质上讲,还是我们的教育缺少真正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氛围。至于干兄所提到的张海迪、史铁生,我觉得针对教育来说,都仅仅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意义。

干: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丰富远不是一回事,通过阅读才能获得心灵和眼睛,然后才是生活的体验。

贺:通过阅读获得眼睛与心灵,这种观点也是我所主张的。但是,获得心灵和眼睛的方式也不惟阅读。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参与也是获得心灵和眼睛的方式,至少是其中之一。

古人有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某种角度理解,就是讲生活如同读书一样,对于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干:贺兄提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不是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换一种表达方式,即:写作参与生活。

在这里我提出的是一个不同于刚才我们所讲的生活丰富是不是写作教学成功的前提,而是说,通过写作(包括阅读)使生活丰富起来。

贺:我认为写作与生活应互为因果关系,生活(阅历)丰富有助于写作表达,写作有利于提升生活品位。

干:写作不可能没有生活,但是现在我们也不可能等到生活经验的储备充分了再进行写作。我提出的“写作参与(介入)生活”,目的恰恰旨在改变以往写作与生活脱离,写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情况。写作介入生活之中,使生活丰富起来,深邃起来,使生活本身带有反思性,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之后的附属品,这是我的一个理想。

贺:关于表达欲望的强化,跟大家意见一致的是,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尤其是选择一些至情至性的文章,以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只要用爱的眼光打量,一草一木总关情。其次,就是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第三,读书也好,观察生活也好,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质疑和批判是激发和强化学生表达欲望的有效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很符合渴望心灵飞翔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第四,宽容学生的写作质量,重在养成学生的写作习惯。当然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来一点“强制执行”——强制执行的过程不是暴力过程,而是耐心过程。

发篇用对比的手法写亲情的作文给你参考。

黑匣子

康 波

明亮的灯光下,母亲睁开了沉重的双眼,望着两个儿子。

“过,过来……我,我……”母亲的话慢而弱。

两个儿子围拢来,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妈,你……”

“妈……快……不……行……了,我,我有一个……”母亲的话忽然停住了。

两个儿子正聚精会神的听着,到了关键的地方,话却卡壳了。他们着急地喊:“有,有什么呀,妈,你快说呀!”

母亲昏过去了,两个儿子急得直搓手。

两个儿子着急是有道理的:早逝是父亲是国民党军官,能没留下点什么?要是母亲醒不来……

母亲终于又醒过来了。

两个儿子急切的围上去:“妈,妈,有,有一个什么呀?”

“有一个……有一个……”母亲的话又断了。胸脯急促地起伏着,看的出来,她是在积蓄精力。两个儿子好不着急!

过了好一会儿,母亲缓过气来,说:“有一个……有……” “妈,别急,慢慢说。”两个儿子拼命压着内心的焦急。

“一……个……要求。”母亲终于把话说完整了。

两个儿子大失所望,好希望是自己听错了,他们急切地大声的问:“妈,真是一个要求吗?”

“是的,一个要求。”母亲又说了一遍。

两个儿子傻眼了。

“我要求……”母亲没有注意两个儿子的神情,或许她已经不能看清他们的神情了。她只是在努力地往下说,“我死后,你们……你们要把黑匣子和我葬在一起。”

“黑匣子?”两个儿子一下子又来了精神,他们想起来了,母亲是有一个黑匣子,他们都曾多次亲眼看到目前神情专注地看着里面的东西。嘿,怎么就没想到那里面装得有……

“黑匣子?在哪儿?”儿子们的声音有些发颤。

“柜……柜子里。”

“装的是什么?”

“别管,把它和我葬在一起……答……答应我!”

两个儿子愣住了,好一阵没吱声。

“答应我!”母亲又在催了。

“好,好!”乖巧的二儿子说,边说边望了大哥一眼。

大儿子一下子回过神来,也应声说:“好,好。”

母亲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去了。

两个儿子一阵风似的冲进里屋,“砰”的一声打开了柜子,一阵乱翻,老二抢先抱住了黑匣子。

老大正要扑过去,“好说……”老二止住了大哥。

在四只眼睛的严密监视下,黑匣子被打开了,里面的东西被翻了两遍,两个儿子呆若木鸡:黑匣子里面是一叠的十分整齐的信,那是两个儿子在外求学时写回家的;还有他们两个小时候玩的木手枪、弹弓、玻璃球……

天亮了,一缕晨光从窗外照进来,照在那些手枪、弹弓、玻璃球上……

评析与点拨作文给我们设置了层层悬念:临终的母亲有一个什么?母亲为什么要要求儿子把黑匣子和自己葬在一起?黑匣子里面装的什么?悬念强烈地吸引我们一口气把作文读完。读完作文,我们顷刻见被强烈的母爱震撼了,母亲要走了,她唯一希望带走的,是对儿子的思念!可她的儿子们呢?

我们不能不想,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母爱呢?

摘要:目前,大学写作教学普遍存在学生不爱学,教师不爱教,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写作课程的地位受到严重质疑。那么写作课究竟应该怎样定位究竟应该怎样教写作课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在扎实的教学改革中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占稳自己的阵地。走出纯理论与空洞说教的误区,把写作课教成立足实践的劳动课,面向心灵的思维课,促进成长的精神课,富于个性的创新课,工序完整的艺术课,才能真正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实现自身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写作 教学改革 劳动性 思维性 精神性 艺术性

写作课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人文基础课,是师范院校中文系必修的专业课。是学生非常想学好,但又常常学不好,教师非常想教好,但颇有难度的课程。可是如果教不好这门课程,不但学生的发展受影响,更严重的是毕业出去从事教学,贻误下一代。写作课究竟应该怎样教近年我们对写作课教学进行改革,建立我们自己的写作教学理论体系、写作训练模式,在写作理论体系上有了初步构想,完成了部分可用于实践的可操作型案例。分析写作课程建设的现状,总结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围绕写作课的自身定位问题,我们有以下诸方面的思考。

一、把写作课教成立足实践的劳动课

紧紧抓住写作的实践性特点,着力在学生作者和读者之问,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在写作理论和能力训练之间,搭建一座实践的桥梁。借鉴“行动教育”理论,我们提出了“行动写作”的理念,围绕着“行动”二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改善学生与亲人之间的交流,积极开展与写作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一起研究写作,研究自身的写作心理,研究中小学写作教学现状、青少年写作心理,形成一批调查报告、论文、写作心得体会文。

“行动研究”的主要理念是专业研究人员与基层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密切结合,使教师既是施教者又是研究者,使专业教育研究工作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具体施教者。我们将这一理念迁移到写作教学的师生双方,首力落实交流、互动、研究这一关键环节,将写作教学活动落实在动手动脑上。

写作教学如何面向2 1世纪,面向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使他们既会写,又会教,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写作教学如何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建设,增强活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服务,为我校其他系室开设好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等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认为“行动”是解决写作问题的关键,写作、写作就是要写、要作。在行动写作理念指导下完成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酸甜苦辣忆作文》、《我是怎样写出好文章的》等题目都获得了普遍成功。这些作文为教师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既是学生作者的行动,又是师生双方的互动研究。

建立在交流平台上的写作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坚持“因为人和人需要交流才需要写文章;文章只有被人阅读才能产生作用”这一简单道理,非常强调日记、书信等日常应用文体的写作,大力提倡“每天都要写”、“不写一点不睡觉”,着力于El常写作>-j惯的养成、写作交流目的的实现。交流是写作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是写作生产力激发的重要力量。在此一方面,我们给学生分析了较多的书信、日记、对话体文章,如《傅雷家书》、《歌德谈话录》等。

此一方面的延伸就是对中小学日记、书信写作教学传统做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对话体写作’’这一新的写作训练模式。网络对话、情境对话、不同语体中的对话、心灵对话等不同对话模式的分析和训练,使日常写作的探索找到了自己的深度和广度。

面向社会和心灵的写作实践活动在不同方面都取得了成果。如2001级8人小组在长庆油田的采访中,同学们与企业合作完成了一部反映石油工作风采的报告文学集,学生的行程遍布整个长庆油田,字数达20多刀字。写作要面向劳动者,写作本身就是劳动,写作>-j惯的养成就是劳作习惯的养成。热爱写作就是热爱劳动。

二、把写作课教成面向心灵的思维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认为写作课是一门技能课,写作是中文系学生谋生就业的必具能力。虽然现在我们依然这样认为,但是停留在此一层面,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以为写作课对于人是一门成长的课程,是能力与心灵同步发展的过程。其研究与指导,要从技法层面进入到思维层面,从题材层面要进入到心灵层面,最终实现人的经历、思想、情感在精神里的整合,完成这一整合才能形成稳定的写作个性。写作个性形成之后,就会对人的写作能力、动机、兴趣、>-j惯起到统帅作用。

写作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思维层面,我们提出了“图文并茂作文法”这一概念,借鉴西方学者的‘‘思维导图”理论,中国现代学者绘画与作文关系方面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作文。以前作文教学也注意到了“图”在写作中的作用,习惯由析解文本得到文章结构图,它是源于文章学的。但是人在作文思维过程中思维的镜像究竟是怎样的图画与文字究竟在人大脑里是怎样转换的这只有写作主体自身才可以入微揣摸。怎样在写作过程中使思维“图文并茂”这种意识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可恢复和发展,这又是我国现代作文教学十分缺乏的意识。我们在此一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主要是“要写文章先画图”,画好了再写。借助图文并茂法可以解决写作内容、思路、想像、联想等方面的许多问题。这一方面积累的大量案例,有待深入进行分析。

另一探索形成了“随感写作法”这一成果。即对文体的认识,从有与无的角度切入,认为文章有体而无体。有体反映了文章形的一面,而无体则反映了其无形的一面。此一认识是借鉴混沌数学与混沌化学的理论生成的。也与我们对老庄哲学和散文的理解相关。有体训练抓体而失神,则流于八股;无体训练抓形而得神,直接捕捉人的灵感使文章更切近人的思维和心灵的原真状态。此一方面成熟的案例有《点燃心灵的火种》、《假如人的心中没有诗》、《一刹那的情思》等。教者总结教学成果编撰了书稿《心灵的火花一一随感写作法》一书。

从人的成长角度出发我们主要抓了“童年写作”和“青春期写作”两个特殊阶段。借童年写作复苏人的审美心理,以“青春期写作”促进学生对自我心灵世界的探索。童年写作又有两点,一是回忆童年人事,一是重视民间故事、童谣的回忆收集,重视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的写作。

由技法指导转入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写作学牢牢立足于对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研究上,这是我们教学的用力点之所在。

三、把写作课教成促进成长的精神课

传统写作教材的知识体系是由主题、素材、语言等方面构成的块状文章学知识体系。其着眼点在于文章是什么样。稍后,即转向文学写作与应用写作两大块,将写作基础理论和中学作文教学两大块加在一起就是四大块。这四大块内容多,而课时少,实际上,以讲述的方式上这些内容,也只能完成其中二分之一。如果哪个教师偏重其中某一个文体,时间稍用多些,就会导致一些文体特别是应用写作这一部分内容被割舍。不只应用写作,如影视写作、儿童写作、科幻写作、杂文、曲艺等文体是随时都有可能被挤出写作课的,而事实上,它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这一问题是现行教学计划下隐藏的一个很普遍也很大的问题。如果写作课没有上这些文体,则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是显然的。那么如何在教材和教法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做法一是创新写作理论体系,二是推广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我们提出“精神写作学”的理论,整合前述各个方面不同方位的探索成果。将写作从成长历程角度划分为童年写作、少年写作、青春写作、中年写作、老年写作等不同年龄段的写作去考察。将写作划分为男性写作、女性写作去思索,将写作划分为文人写作、民间写作去认识,将写作划分为书面写作、口传写作去对比。在有些文体如报告文学的写作上,对比中外写作传统的异同。我们以为文体写作训练的本质很可能就是建立一种人与文的生存需求关系一一当人感受到了某种文体与自我存在的密切联系,他才有可能去写这种文体的文章。由此我们从操作层面又将写作分为以下十多个角度,以这十多个角度去统帅不同类型的文种。这十多个角度就是:哲学写作、宗教写作、自然写作、情感写作、想像写作、文化写作、纪实写作、民俗写作、科技写作、日常写作、公务写作等。以纪实写作为例,其下的文体可以容纳传记、游记、访谈录、口述体谈话实录、司法笔录、纪实**、纪实体电视片、日记、报告文学等。以自然写作为例可以容纳植物观察日志、科学实验报告、描写型散文等多个方面,使学生从主题先行的象征式自然写作中摆脱出来。

我们提出并在同级别的班级、不同年龄职业的施教对象中进行推广,其效果十分明显。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完善,实验和推广,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1.呈现出理论上的开阔性。每个方面它都呈现出容纳百川的力量,展示出广阔的文体发展的时代前景。使学生能够看出文体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生机勃勃的活力。这就能使人感受到文体内在的生命力,从而焕发人的创造激情。

2.它打破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僵死界限,使文学与非文学处在一种寸心可以把握的微妙转化之中。对长期以来应用性写作对文学性断然排斥的倾向有所矫正。

3.它更生活化,与当下时代生活息息相关,是新鲜的、动态的。

4.它不专讲文体,却真教文体,在宏观的哲学层面与生命血脉相连,在微观的语体、语感层面,与语言和思维气息呼应,深入到了人心灵的体验层面。就是说在训练层面具有整合人的能力的力量,使人的能力,落实在能量的能上,力量的力上。

作为人的生命本体之承载的写作课,应该是带领学生在人类文明之河中的精神之旅。

四、把写作课教成富于个性的创新课

当把写作定位于“人的写作”,写是人写文章,人写文章是给人看的,则衡量一个人、一群人写作水平的标准就是动态的,因人而异。所以写作的标准应该是人文标准,对学生写作水平的考核就应建立一个动态的个性机制。学生的作文水平究竟提高了没有我们衡量的主要标准是:看他的写作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提高了没有是否具有个性特色是否具有人文风采是否具有地域文化含量是否反映出良好的真诚品格是否具有生活质感

这些方面是首要的衡量判断的标准,其次才是语言文学层面的具体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一层面的标准不重要。我们衡量学生的作文,当然也有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应该与专业作家编辑衡量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成人文章有所区别。区别何在区别就在于这个标准着眼于创造力的激发,个性的发展。我们的体验有几点。

1.作为文学教育、审美教学的写作教学一一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与学双方面的师生的写作和鉴赏活动指向的是发展人的个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终级目标。在这一目标下,每一个学生尽自己所能写出的习作都要求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而不是以非常吝啬苛刻的态度,经常进行否定性评价。

2.不以对文章的全面要求去评定学生写作。要抓住学生习作的主要特点去肯定。有的长于哲理,就肯定哲理;有的长于情趣,就肯定情趣;有的语言智慧、生动、调皮,就肯定语言的智性。一首诗、一篇文章某一方面有特点就有它的欣赏性,就有存在的权利,给予及对肯定,这就保护了一个学生的激情,再次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给予了一个学生热爱写作的起点。这个起点是很重要的,它是诗意的种子,我们并不能代替学生,但我们播种呵护的写作艺术种子,却可以在学生人生与事业的途程中开出美的花朵。

一首诗某一段妙,肯定这一段。一篇文章某一句好,肯定这一句。一句话某一个词用得好,肯定这一个词。都不好,可写的内容好,既然写不成诗,但可以改而写散文,一首不好的诗可以引发出一篇好的散文。现在不好,指出思维方向,叫学生酝酿重写,重写有可能写得很好。

3.不以对成人、诗人作家的要求去评价学生。大多学生很少受过完善的艺术熏陶,很少接受过正面的积极的写作艺术教育。他们能抛掉胆怯,拿笔写,都冒了很大的“风险",可谓是在“勇敢地写作”!我们切不可以对成人的要求而要求之。他们不是作家,只是天真写作的热爱者,他们也在苦苦地寻找表达自己的有效方式。

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童年、故乡和萌发的青春情意,这本身当然有局限性,如果我们按对成人的要求衡量,其“社会性”的不足是显然的。对少男少女的习作过于要求“社会意义”或表达内心的复杂性,恐怕都不现实。反则倒是防止其思维的过于成人化,才是紧要的。

4.鼓励学生多写。在多中选优,在多写中学生就会逐渐完成对自我本能的认识,自我提高。不要急于给某些学生下定语、做评价,那怕是在私下,在心中。学生写作,往往有意外地超常地发挥,好文章本身也常是在偶然中完成的。学生在诗中写了隐秘的情怀,在成人看来,并不一定是秘密,可在学生自己可能是他(她)最感羞赧的,尊重学生,就不一定要公开地宣诵表扬。倒是单独的面谈,倒能使学生更能感受到老师对他(她)的关怀和体谅。

5.文章的样式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对文章的喜好也多种多样。所以并不必限制死。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应适应不同样式,因体而变,因势利导。

总之,在写作教学与写作的禁区被打破之后,还要防止评价的误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写作的前提每件,只要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前进了一点,这就是发展。学生热爱写作的积极性是非常脆弱的,唯其脆弱,才要教师以诗一般的爱心,耐心呵护,使其逐步稳定,逐渐坚强,逐层建筑心灵中那一尊自信的写作大厦。

至于这一位学生,是不是能成为专业写作工作者那要看他出于社会后的造化,但我们充满爱心的呵护,会给他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诗意的心。这是健康的写作教育不容忽视的。

只有平价标准个性化,学生写作的个性化才有可能实现,写作课程也才能成为一门个性特色鲜明的创新课程。

五、把写作课教成工序完整的艺术课

积累、起草、修改、编辑、传播都是写作过程的必要工序,因而都是写作学研究的内容。传统写作学忽视对编辑、传播工序的研究,甚至对修改也是极为忽视的。

写作课不能只教人写半成品,要讲究工艺标准。我们将写作行为视作一个完整的不可割裂的系统,充分重视修改、编辑、发表。在训练模式上引入录音、网络、电视等新的写作与传播的媒体。在推荐发表和参加竞赛方面抓住重要机会推出我们自己的人才和作品,扩大陇东学院学生创作在,社会上的影响。近几年中,除在系内、班级编印班刊系刊之外,学生在省、市、县级报刊多次发表作品,多次获奖。学生的写作热情整体高涨,写作能力普遍提高,写作量不断上升。写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其艺术性体现在写作工序的各个环节,只要在教学中认真落实,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未完全打破,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很不均衡。写作只是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课程,从二年级到四年级,对学生的写作没有持续指导和追踪研究。写作类的选修课并未落实,时有时无。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尚不充分。写作课面向全校开设的设想还只是一个愿望。写作课在高校的学术地位偏低,其教学成果往往得不到公正的认可评价。写作教师付出的劳动量远远高于其他课程,写作教师的劳动和奉献精神需要得到尊重。但困难不是我们停止教学改革,不思进取的理由。即便困难重重,我们依然坚持课程改革,经过艰辛的探索,在理论上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获得一些创造性的突破,在实践上已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完成对大量资料的梳理,对优秀案例的整理,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操作性、迁移性强的新大学写作教材。

写作,无论是写作之前,还是之中、之后,都是痛苦与快乐相伴随的审美活动。人类通过写作为自己创造供以享用的精神食粮。写作在由使用层面抵达享用层面的过程中抵近生命自由的最高境界。写作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朝向这一目标行进。写作过程中痛苦和幸福体验的积累本身就能够将学生送到“超能”的妙笔生花的理想境界。只有落实写作课的劳动性、思维性、精神性、艺术性特点,进行符合写作规律的教学,实现学生能力与精神的双重提升,这一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17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