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村&nbs...

【古诗阅读】村&nbs...,第1张

小题1:悠悠或野兴,惆怅(2分)

小题2:有声:“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中,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有色: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有香:“香”字从嗅觉角度写出了荞麦成熟后的味道。(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即可得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野兴”“惆怅”表达了作者从喜悦到思乡惆怅。

小题2:

试题分析:颔联和颈联,体现了使人独特的构思。这里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动静结合”“感官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使用”学生分析合理即可。

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写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节是秋天。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裏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打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思乡,是文学史诗歌史上永恒的主题,是伴随人类发展社会变幻始终存在的一个情感共鸣。故乡,从出生成长生活的地方慢慢变为记忆里的场景,变成心灵上渴望慰藉的家园,精神上希冀栖息的港湾。

小时候我向往书上电视上描绘的那些看起来高大上名字又洋气的各种树木花草,总是看不上身边的这些乡野草木。槐树、榆树、杨树、柳树,连桐树竟也是泡桐树而不是梧桐树;花花草草是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野花杂草,即使叫上名字也很土的“烧汤花”“桃红”。但它们生命力旺盛兀自开花,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热烈明亮地开在朝霞里开在夜风中开在炊烟下开在尘土里,甚至开在车来人往牛羊鸡鸭的欺压下。

我知道自己终将去向另外一个地方漂泊,也将不再属于曾经生活的地方。只是我却未曾想过此去便是山长水阔,离开便已相隔万水千山。故乡的草木,从此只在每个季节的风景里轮回流转;儿时的感官,却在每次记忆触动的场景中复苏徘徊。那些年少时向往的生活,努力时追求的梦想,都已尘埃落定,不知今天的我可曾让那个从小喜爱文学渴望独立的女孩满意?

在家乡读大学时,曾按老师要求背过王禹偁这首《村行》。这首诗为人称道的是颔联,“万壑有声”“数峰无语”,多么形象生动的画面,拟人、对比、衬托,诗人的手法是多么高明——这是艺术的鉴赏角度。当时我喜欢的是颈联,棠梨是我小时候喜欢吃的一种野梨,荞麦我们那里好像是不种的,但是小麦花开的场面我却非常熟悉:层层麦浪,细细小花淡淡铺洒,大致是差不多的吧!“胭脂色”对“白雪香”,色彩绚烂明亮,极其浓烈,“叶落”“花开”读起来也是如此有节奏感。这熟悉的景致被诗人写得多好啊!

我钦佩诗人的才情,却不曾体会到这诗里最后的情感——思乡。

直到今天,我走在这熟悉又陌生的异乡,在夕阳的余辉里踱步消遣,看到一棵树的叶子很像是家乡的槐树,再想起现在差不多是开槐花的季节了吧,于是又想起了摘槐花吃槐花,进而想到榆钱榆树、杨絮柳絮杨树柳树、桃花杏花梨花桃树杏树梨树……如果用影像展示的话,就是家乡的草木花卉瓜果梨枣生活场景统统闪现了一遍,用诗句呈现就是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想到最后,惆怅伤感。

蓦然想起《村行》的最后一句:“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为什么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突然也惆怅起来,便是忽然发现这村桥原野上的树长得好像自己故乡的啊。这不就是我现在的写照吗?这一瞬间,我仿佛觉得穿越了时空与这位北宋的诗人心意相通,感动不已。这首作于北宋992年的诗,跨越千年时光再次感动了平凡的我,让我在这惆怅失落的情绪里找到了适合的共鸣,并为这文字诗句的力量感到欣慰。感谢诗人,抚慰了千年后有同样情意的心灵。

许许多多的诗句都有这样的力量,它们是诗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是诗人的欢歌笑语也是诗人血泪歌哭,写下它们只是诗人自我情感的抒发与宣泄。所以年少时,没有生活的磨砺时,我们也曾是学生时,都不太懂他们的内容。而年岁渐长后,在某个时刻才可能会忽然领悟了曾经背过的诗句文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原来我们都可能是诗人。

我常常想起家乡那些春暖花开温暖明澈的画面:我家屋后大片嫩绿的草地,星星点点铺洒着蓝色白色的小野花,蜜蜂蝴蝶或者昆虫嗡嗡飞着,杨柳抽芽枝叶新绿……

多想再回到这个场面去继续在草地上放羊摔跤拔茅根采野花,多希望我永远也不要读懂那些年少时一直喜欢的诗歌……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赏析杜牧“村行”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衣,主人馈鸡黍。

——《全唐诗》第523卷

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春,杜牧由宣州到长安做官,途中经过南阳,在南阳城西农家避雨时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有感写下了这首诗。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农村风景画,反映了诗人对农村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对农家淳朴生活的向往。

根据诗中所描述地点、景物,应该是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岗处的桑庄(古称桑林)。桑庄紧邻古往今来的官道,是诗人赴长安的必经之路,因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里”而闻名。至今,在这里还遗留着古老的桑林遗址――村民俗称“桑树坟”的汉墓群,据村里老人回忆,这里古时候叫“桑林”,庄边有一片上百亩的古老桑树林。在全国各地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版本中,几乎都指向了“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

这首诗不是静止的田园画,而是运动着的风光图,生动展示了诗人途中经过南阳,在城西一户农家避雨的全过程。在诗人笔下,“春”不是停滞的,也不是笼统所指。古人称春天为三春,此时正值春半,也就是二月中旬。就是在这一派大好春光中,诗人因避雨来到这个叫桑林的小村庄,远远望去只看到一片桑树林。一个“过”字写出了柔桑的生长过程之快、长势之茂盛,又写出了桑林涵盖面之大,都盖过了村子。就在诗人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之时,起风了,垂柳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样。点点细雨落在村边的水塘上,溅起圆圆的水晕。

雨虽然不大,也需要进村找户人家避避雨。走进村子,诗人看到放牛娃身披蓑衣,唱着动听的歌谣。从篱笆外边还可以偷偷看见穿着绚丽衣裙而含情脉脉的农家女。自古以来,“牛郎织女传说”流传很广,家喻户晓,做为一个走南闯北的著名诗人,不会不知道这个美丽的传说:“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诗人在此时此刻恐怕联想起了这对悲欢离合的恩爱夫妻,于是有感而发: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接下来,诗人直截了当地描绘被热情好客的农家人让进家中的情景。进入农家屋,诗人就赶紧脱下被雨水淋得半湿的衣服,好似回到了自己的家中,此时,热情的主人便杀鸡做饭招待诗人,呈现一种温馨、和谐的生活情趣。

这首诗具有轻柔秀美的特点,诗人以善于捕捉刹那间的风情、人物动态去表现农村的人情美,清新自然,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88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