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第1张

“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痛,此句话的意思为:子规是杜鹃鸟,杜鹃的啼声很悲凉,以景衬情,用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出对友人离开的依依不舍。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 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 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的情感。

诗人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诗人和朋友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出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此诗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扩展资料:

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子规,就是杜鹃鸟。杜鹃鸟一般出现在暮春时节,常常夜啼,其声被形容为“不如归去”。在传统诗文中,杜鹃鸟是乡愁的象征。另外,据神话传说,古代蜀国望帝杜宇,因皇位遭到篡夺,被迫逃往西山,他思图复位,但未得成功,最后郁郁寡欢走完人生终点。传说其冤魂化为杜鹃,夜夜悲鸣。杜鹃口赤,带红色。在古代诗文中,有杜鹃啼血之说,说是因哀伤过度,常常啼到血流不止。不管是有冤屈、或是哀怨、或是有家归不得的乡愁,杜鹃都寓托着一种悲情感人的意象。

子规又称杜鹃、望帝等,相传蜀国国王杜宇禅位退隐,后亡国身死,魂魄化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杜鹃啼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李商隐的《无题》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子规有亡国之痛、离别之苦,又可抒发对他人的思念之情。

语文老师讲过,我有点忘了= =|||抱歉,只能想到这些,明天把笔记拿回来给你补充下。

——————————————————————————以下为转载———————————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这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和神奇传说的益鸟。杜鹃鸟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杜鹃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诗词数不胜数,文化意蕴丰富多彩。

一、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了“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胸怀旷达、信念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再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以上均是思乡之情。

三、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杜宇也叫望帝,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后禅让退位,归隐深山。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年暮春杜鹃花开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

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写得淋漓尽致。

四、感慨险峻、亡国之情

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人借景抒情,“子规啼月”是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象,在这里烘托了凄凉的氛围,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凉、危乎高哉的险峻雄奇景象,因而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李煜《临江仙》中有:“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子规相传为失国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们常借它表现亡国之悲。这里诗人已预感到亡国,内心悲痛惆怅万分,就借子规这个形象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亡国之音。

总之,古人以杜鹃意象为介质,表达诗人特定的思想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古诗词的意蕴,也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杜鹃在古诗词中的悲情意象

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杜鹃残忍,专横,既不营巢,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 把卵产在柳莺等鸟的巢中。杜鹃破壳后,便把雏莺一个个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鸠占鹊巢。《诗经•召南•鹊巢》有云:“维雀有巢,维鸠居上。”这鸠,就是杜鹃 。杜鹃鸟,灰黑色的毛羽并不美,可是文人对它的礼遇和尊重,恐怕任何鸟也不及。

相传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在《蜀志》中这样记截: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惨”。杜鹃感人的渊源和“声声啼血”的哀鸣,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情怀。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一)古代诗人常借杜鹃抒怀乡之情。

这类作品最为多见。

宣城见杜鹃花•李 白(唐)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 ,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春 夕•崔涂(唐)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暮春之夕特定的情景,月下子规的啼鸣,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使诗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

碧磵驿晓思•温庭筠(唐)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写碧磵驿的眼前景物。月亮已经落下去,“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规也停止了凄清的鸣叫声,在晓色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这两句情寓景中,写得非常含蓄。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鸣声有如“不如归去”。特别是在空山月夜,啼声更显得凄清。这里说“月落子规歇”,正暗透出昨夜一夕,子规夜啼达旦,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归思的情景。

(二)古代诗人常借杜鹃表送别之意。

江上送客•白居易 (唐)

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 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杜鹃声声鸣啭,哀怨、凄凉,似哭;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泪洒斑斑湘竹,如血。鹃声似水,斑竹成泪,送别的凄苦表达的无以复加。

贺新郎•辛弃疾(宋)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鹈鴂、鹧鸪、杜鹃都是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叫声都很悲切,辛词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通过鸟的叫声,上阙集女子离别之怨典,下阙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很好的表达了送弟赴北的悲凉和心中的隐恨。

(三)古人常借杜鹃以怀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句,写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起句与深切同情。

锦瑟•李商隐(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迷离,人以为悼亡为最多。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四)古人常借杜鹃以伤春。

惜春•杜牧(唐)

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杜甫诗云:“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春夏之交,杜鹃彻夜啼鸣,啼声清促,催人急迫,催促年光。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但从“蝶”“蝉”来看,整首诗却写得伤而不沉。

三月三十夜闻杜宇•陆游(宋)

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 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子规声声,血泪交零,很易引发有心人之感伤。 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最难珍惜,未及留连就已经青春过翼,红颜白发。子规之叫声,声声催人老,身世之感,家国之痛,岂是“伤春”二字容纳的下。

(五)古人常用杜鹃抒写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踏莎行•秦观(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诗人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 ,使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感到寒冷。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所以作者笔墨沧桑凄惋,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滴而产生的不满之情由此可知,似不能简单地把这首词归结为一般的羁旅相思之作。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宋)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宋孝宗乾道八年初,陆游在南郑做王炎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陆游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借物寓言”之作。诗人从杜鹃夜啼而思归,联系诗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六)古人常用杜鹃来喻人君或寄兴亡之事。

杜鹃行•杜甫(唐 )

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跳枝窜叶树木中, 抢佯瞥捩雌随雄。毛衣惨黑貌憔悴,众鸟安肯相尊崇。 隳形不敢栖华屋,短翮唯愿巢深丛。穿皮啄朽觜欲秃, 苦饥始得食一虫。谁言养雏不自哺,此语亦足为愚蒙。 声音咽咽如有谓,号啼略与婴儿同。口干垂血转迫促,似欲上诉于苍穹。蜀人闻之皆起立,至今斅学效遗风, 乃知变化不可穷。岂知昔日居深宫,嫔嫱左右如花红。

杜甫《杜鹃行》诗凡三篇,皆以杜鹃比当时之君,而以哺雏之鸟讥当时之臣不能奉其君,曾百鸟之不若也。这后一篇,徒言杜鹃垂血上诉,不得其所,盖托兴明皇蒙尘之时。帝王为何会幻化为杜鹃,而流落於民间?在传统文化中,一般总以百鸟之王——凤凰为帝王的象徵鸟类,当帝王化身为杜鹃时,实际上含有帝王流落民间的意涵。既然贵为一国之尊的帝王会流落民间,则不难推测出这其中必定另有隐情或冤屈,本诗表达的正是此意。因此杜鹃意象常喻曾经战乱与亡国之思。

成都•胡曾 (唐)

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 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

杜宇,虽禅位退隐,国亡身死,却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似有不甘。哀怨凄悲,动人肺腑的叫声,怎能不让时主警醒呢?因此杜鹃常作怀念故国旧国的主题,这也正是诗人咏史的目的。

(七)古人常用杜鹃寄寓征人未归之意。

杜鹃花•杨万里(宋)

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暮春时节,杜鹃花开,杜鹃声起,声声不歇,啼血不止。满眼满耳尽是思人之事。诗人从对方切入,杜鹃泣血不停,征人滴泪不止,表达对征人的无限思念。

子规啼 •韦应物(唐)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 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何时明。

在夏夜,“南山子规啼一声”格外凄清而悠远,其一细节是,征人未回,孀儿抱泣;其二细节是,诗人不归,辗转反侧。杜鹃夜啼,既引人之思,似乎又是诗人自身的投影与写照。从以上几点可见,或有冤屈、或是哀怨、或客居异地,或是伤春,或是谪居,都因为杜鹃啼至血流还不止,都寄托了诗人的伤感和哀怨,因而强化了杜鹃的悲情感人的意象。所以中国几千年一代代的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其实杜鹃并不是真的“啼血”,而是杜鹃眼角下方靠近嘴部的地方各长了一小块类似血滴的红色斑点,所以才产生杜鹃啼血的说法。而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如成彦雄写的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当然,杜鹃除了作为悲情之物的象征外,在少量作品中还有其他的意义,或为勉励,或积极进取,因数量较少,只好另当别论了。这里仅举两例。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唐)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互文见义,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士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送春》•王令(宋)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既然是唤东风,说明东风已去,应该是表达竭尽全力重新争取美好时光的意思。用子规啼血,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

                ————古典诗词中“子规”意象分析

        子规鸟多为灰色或褐色,翼短而尾长,食毛虫,为益鸟。它常在暮春时节啼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与之相关的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自古洎今,子规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表达情感的重要介质,在不同的笔触下,子规就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内容。

        一、伤离别、思归乡

      子规的叫声音似“不如归去”,客居他乡之游子,羁旅天涯之漂泊者,抑或是友人离别之时,闻此物之鸣啼,不免生发伤离别、思归乡之心绪。此意象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一旦被援引、征用,则一倍增其哀愁。例如李涉 《竹枝词》:“十二峰头月欲低,空聆滩上子规啼。孤舟一夜东归客,泣向东风忆建溪。”“子规啼”点缀着“孤舟”、“东归客”二语,将飘零行天涯,忆乡深切游子之深情巧妙点化呈现。柳永《安公子》:“游宦成羁旅”、“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子规悲切哀怨之鸣叫,似乎在催促着这位漫游江南的宦游人,早日归家。

        古人多用“柳”“长亭”寓意着惜别之情,依依不舍之感。《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人是分外重视离别的,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再见,更有甚者,此别就是诀别。因为脆弱的身躯在频仍的战乱、肆虐的瘟疫面前是脆弱的,在朝不虑夕的生存环境中,伤离别之情愈加浓郁。而“子规”意象也隐蕴了此种情感。例如李益《送人归岳阳》:“烟草连天枫树齐,岳阳归路子规啼。春江万里巴陵戍,落日看沈碧水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烟草连天,杨花落尽的季节,子规啼叫着“不如归去”,更添别离的无奈与惆怅。

        二、惜春去、叹春逝

      在中国文学传统里,存在着“伤春悲秋”的主题,文人墨客多通过它来表达光阴易逝、人生苦短这一强烈的生命意识的。春意阑珊的氛围多用“落花”、“流水”、“残花”、“暮雨”等意象来营造。例如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而子规的鸣啼多在暮春,因此古人就无形地将其与惜春去、伤春逝情感有机融合起来,使之成为“伤春”意象家族里有一个富有代表性的成员。例如温庭筠《菩萨蛮》:“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毛文锡《更漏子》:“春夜阑,春恨切,花处子规啼月。”白居易《送春归》:“今年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西江西。”陆游《葭萌驿作》:“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韩元吉《水调歌头·和庞祐甫寄》:“红白山花开谢,半醉半醒时节,春去子规愁。”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三、诉凄凉、话哀怨

      子规,又被称为“望帝”。据《华阳国志》记载: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国君主杜宇的称号,为蜀国治水有功,后来禅位隐居遁世。不幸国亡身死,魂魄化为杜鹃鸟,啼声哀切,口中带血。它在暮春时节向人们诉凄凉、话哀怨。这段传说在诗歌中多有阐述:胡曾《咏史诗·成都》:“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杜荀鹤《闻子规》:“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李山甫《闻子规》:“冤禽名杜宇,此事更难知。昔帝一时恨,后人千古悲。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况是天涯客,那堪□□眉。”三位生活于唐代动荡没落时期的诗人,似乎已经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他们借对此历史传说,似乎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隐忧与哀怨。因此,子规意象的运用也被视为亡国之悲。如李煜《临江仙》:“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35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