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幸福甜蜜,但是恋爱的过程却不可能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在某个阶段,恋爱的两个人之间会进入情感的冷淡期,很多情侣会在这个阶段感情淡漠,甚至分手。……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情侣因为情感冷淡期的问题而受到影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在冷淡期内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分手、基础不牢固的爱情会因为冷淡期的到来而受到影响,以及情感冷淡期会给恋爱的双方带来压力导致分手这三个方面。
1,在情感冷淡期内,恋人之间会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彼此感情。
当情感冷淡期到来的时候,恋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冷淡,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会因此而减少。……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彼此之间的恋情,甚至导致两个人分手。很多情侣之所以与情感冷淡期内爱情受到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
2,基础不牢固的爱情会因为情感冷淡期而受到伤害。
当两个人彼此深深相爱的时候,情侣之间可以同心协力应对外界压力,保持感情的稳固。……但是对于爱情基础不牢固的情侣来说,进入情感冷淡期以后,彼此之间的感情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从而使得两个人之间本已经很淡薄的爱情变得更加冷淡,最终导致分手。
3,情感冷淡期会给恋爱的双方带来压力,从而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
对于情侣来说,彼此之间感情的和谐意味着两情相悦,两个人可以共同用心经营这份爱情。……但是对于进入了情感冷淡期的情侣来说,双方会因此而受到压力,从而对彼此之间的感情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两个人因此而产生矛盾,导致情侣的分手。这就是很多情侣会因为情感冷淡期而受到严重影响的原因所在。
首先专业上对“情感淡漠”的定义来了解一下:情感淡漠是说那些可以引起别人情感波动的事情或者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的事情,你压根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比如,中了500w大奖,别人可能会高兴到飞起,可是你却毫无反应;
同样都是最亲密的亲人去世,别人悲痛万分,你也依旧好污悲痛。简单来说,就是对所有事情漠不关心,各类表情呆板,极度缺乏内心体验…情感淡漠实质上是情感障碍的一种,所以别轻易给自己打上情感淡漠的标签。
说回不想与人来往的事情。人具有独特的社会属性,也是社会属性的影响所以产生了各类的人际交往,如:家庭关系、友谊、爱情等。不想与人来往的态度可能是在成长及后天环境作用下,某几次的受挫而导致;也可能是从小在家庭环境下,父母家人的耳濡目染,导致对与人来往的厌恶及回避;
或可能是因为在某一段亲密人际关系中的失去给你造成了难以磨灭的打击等等。当然,这一切假设是在排除了你有心理疾病的前提下形成的,某些器质性疾病也是会导致情感淡漠的。
每个人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模式来生活,如果不喜欢与人来往并没有给你造成一些麻烦和困扰,大可随它去吧!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表象易见,内在难寻。人是最特别的,因有思维情感,故心理更难琢磨。说到不愿与人交往,情感淡漠是一种什么心理,问一百个人也许有一百个答案,只是不与人交往,情感淡漠是外人看到的表象罢了。我认为这表面下的内心是丰富的,丰富到不需要用过多的交往来填充。
因为有些人成长中经历了许多,看透了,看淡了,有点累了,所以选择放下过多的包袱。不是拒绝和抵触交往,而是选择放松的生活。有些人就是喜欢简简单单,不愿为难自己融入复杂难辨的善恶美丑中,不是情感淡漠,而是想自由的生活。不去评判他人的生活,就是尊重他人的选择。
首先,你的回答没有具体的答案,因为目前关于情绪的具体生理机制的研究还不明确,但影响情绪的主要器官是大脑,研究显示药物以及颅脑损伤均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造成情感淡漠、抑郁、躁狂等。
根据沙赫特的认知情绪理论,人的情绪是由环境因素、生理激起、以及人的认知三者共同导致的,也就是说当出现会影响人的情绪的人或事(例如摔倒),然后是生理上的感觉(痛觉),然后人的认知结合环境事件和生理反应结合,产生情绪(自己无故摔倒产生的不愉快感、因为恶作剧产生的愤怒等),然后是因为情绪导致的适应性行为(哭、自嘲、报复等)。当然,沙赫特的理论不尽完善,但是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有不懂的就追问。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青壮年发病,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近些年利用中医药在临床上取的进展性突破,中医激活平衡调控三联疗法—通过补精益气、调节神经细胞扰乱、丘脑、大脑分泌异常、三效合一,从内及外整体调理治疗,据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只要坚持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疗效。结果临床应用58000例,少则1~2周,症状消失,逐渐减轻,疗效明显而持久,临床有效率达到98%。
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特征:妄想
1、关系妄想:患者坚信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与他不相关的现象均与他有关。如旁人之间的谈话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吐痰是在针对他。 2、被害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别人在迫害他及其家人。迫害的方式多种多样,被跟踪、被诽谤、被隔离、被下毒等。 3、影响妄想:自觉有一种被控制感。患者坚信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受到外界特殊东西的干扰与控制。可以是无线电、光波、某种射线等等。患者体验有强烈的被动性和不自主性,此为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4、嫉妒妄想:患者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与其他异性有不正当的关系。跟踪、监视配偶,拆阅别人写给配偶的信件,检查配偶的衣物等。 5、夸大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能、至高无上的权利、大量的财富等等。 6、钟情妄想:患者坚信自己受到某一异性或许多异性的爱恋。当遭到对方拒绝时认为这是在考验他,仍反复纠缠不休。 7、罪恶妄想:坚信自己犯有严重的错误。患者认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对不起别人,应该受到惩罚,应该判刑,甚至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因而患者采用各种方式来赎罪。 8、疑病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因而到处求医。患者反复找医生看病,重复做各种检查也不能消除疑心。 9、被洞悉感:称内心被洞悉或思维被揭露。患者坚信自己的思想未经过言语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就被别人知道了,甚至尽人皆知,闹得满城风雨。 10、超价观念: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这种观念一般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由于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患者对某些事实作出超过寻常的评价,并坚持这种观念,而且影响其行为,往往与他的切身利益有关。
精神分裂症的又一个主要症状:幻觉。
1、幻听:是指没有听觉刺激也可出现听觉现象的体验。持续的言语性幻听常常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2、幻视:指没有视觉刺激时出现视觉相象的体验。幻觉多种多样,如简单的光、单色的颜色、单个物体、复杂的情景性场面,可能鲜明生动。 3、幻嗅:能闻到一些难闻的、令人不愉快的气味。 4、幻味:品尝到食物内有某种异常的特殊刺激性味道,因而拒食。 5、幻触:感到皮肤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蚁走感、针刺感、液体流动感。 6、内脏幻觉:患者体验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有异常知觉体验,如感到肺扇动、肝破裂、肠扭转,能准确定位,常与疑病妄想、被害妄想同时出现。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
认识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早发现及早治疗。急性起病者病前很难发现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早期症状。大部分患者是在无明显诱因下缓慢起病,仔佃观察分析一般都能发现有如下一些早期精神症状: 睡眠改变:逐渐或突然变得难以入睡、易惊醒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恶梦、或睡眠过多。 情感变化:情感变得冷漠、失去以往的热情、对亲人不关心、缺少应有的感情交流,与朋友疏远,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或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或欣喜等。 行为异常:行为逐渐变得怪僻、诡秘或者难以理解,喜欢独处、不适意的追逐异性,不知羞耻,自语自笑、生活懒散、发呆发愣、蒙头大睡、外出游荡,夜不归家等。 敏感多疑:对什么事都非常敏感,把周围的一些平常之事和他联系起来,认为是针对他的。如别人在交谈,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偶而看他一眼,认为是不怀好意。有的甚至认为广播、电视、报纸的内容都和他有关,察言观色,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有的认为有人要害他,不敢喝水、吃饭、睡觉,有的认为爱人对他不忠从而进行跟踪调查等。 性格改变:原来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变得沉默少语,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不与人交往; 一向干净利索的人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纪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原来循规蹈距的人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工、工作马虎,对批评满不在乎;原来勤俭节省的人,变得挥霍浪费,本来很有兴趣的事物也不感兴趣等。 语言表达异常:与其谈话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谈话的内容缺乏中心或在谈话中说一些与谈话无关的内容,使人无法理解,感觉交谈费力或莫名其妙,或自言自语,反复重复同一内容等。 脱离现实,沉湎于幻想之中,做“白日梦”。
编辑本段精神分裂症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临床类型
1、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为精神分裂症中最多见的一型。一般起病较缓慢,起病年龄也较其他各型为晚。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妄想和幻觉,但以妄想为主,这些症状也是精神病性症状的主要方面。妄想为原发性妄想,主要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和影响妄想。这些妄想通常结构松散、内容荒谬。如出现关系妄想时,患者总觉得周围发生的一切现象都是针对自己的,都与自己相关:别人的议论是对他的不信任的评价、别人润嗓子发出的声音是在传递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别人瞥一眼是在鄙视自己等。 幻觉在妄想形成前后或同时均可出现,以内容对其不利的言语性幻听最为多见,此外也可出现幻视、幻触、幻嗅等。除妄想和幻觉外,虽然也可有情感不稳定、行为异常等表现,但一般对情感意志和思维的影响较少,行为也不很奇特。本型病人只能完好,日常生活也能自理,虽然自发缓解较少,但经过治疗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青春型(瓦解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在精神分裂症中也较为多见。起病多在18-25岁的青春期。起病缓急,常与始发年龄相关,始发年龄越早,起病就越缓慢,病情发展呈阵发性加剧;始发年龄越晚,起病就越急骤,病程在短期内就能达到高潮。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思维障碍表现为言语杂乱、内容离奇,难以为人理解;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喜乐无常,时而大哭,时而大笑,转瞬又变得大怒,令人难以捉摸;行为障碍表现为动作幼稚、愚蠢,作鬼脸、玩弄粪便、吞食苍蝇、傻笑,使人无法接受。此外,也可能有妄想和幻觉,但较片面简单。本型病人生活难以自理,预后较差。 3、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较为少见。起病较急,多在青壮年期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紧张性木僵,病人不吃、不动也不说话,如泥塑木雕,或如蜡像一般,可任意摆动其肢体而不作反抗,但意识仍然清醒。有时会从木僵状态突然转变为难以遏制的兴奋躁动,这时行为暴烈,常有毁物伤人行为,严重时可昼夜不停,但一般数小时后可缓解,或复又进入木僵状态。本型可自行缓解,治疗效果也较理想。 4、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较为少见。起病隐袭,发展缓慢,多在青少年期发病。其临床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早期可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头昏、失眠等,然后逐渐出现孤僻、懒散、兴致缺失、思维贫乏或松弛、情感淡漠和行为古怪,以至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但没有妄想、幻觉等明显的“阳性症状”。病情严重时精神衰弱日益明显。病程至少2年。本型预后最差, 以痴呆状态为最终表现。 5、 其他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除以上几种精神病性症状较为明显的类型外,尚有未分型、残留型和抑郁型等几种类型。未分型精神分裂症是指多种症状交叉混合,很难归入上述任何一型的精神分裂症,也可成为混合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是指在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活动期后迅速转入以“阴性症状”为主的非特征性表现的人格缺陷阶段的精神分裂症,本型在精神分裂症中也较为多见。抑郁型精神分裂症是指精神分裂症急性期除“阳性症状”外,同时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如精神分裂症其他各种症状减轻后才逐渐出现抑郁症状,则称为分裂症后遗抑郁状态。
编辑本段精神分裂症症状
特征性症状
(一)思维障碍包括思维联想障碍、逻辑进程障碍和妄想。 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征性的障碍。其特点是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最典型的表现为破裂性思维,即病人的言语或书写中,语句在文法结构虽然无异常,但语句之间、概念之间,或上下文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失去中心思想和现实意义。逻辑进程障碍指患者不按正常的思维逻辑规律来分析问题,表现出概念混乱和奇怪的逻辑推理。妄想一般为原发性妄想。 思维障碍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仅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在内容意义上的关联不紧密,松弛。此时病人对问题的回答叙述不中肯、不切题,使人感到与病人接触困难,称联想松弛。 思维障碍的另一种形式,是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句、名词,甚至以动作来表达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称象征性思维。有时病人创造新词,把两个或几个无关的概念词或不完整的字或词拼凑起来,赋以特殊的意义,即所谓词语新作。 (二)情感障碍 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致的情感,如对同事、朋友的关怀、同情,对亲人的体贴。病人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或平淡,对生活、学习的要求减退,兴趣爱好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体验日益贫乏,对一切无动于衷,甚至对那些使一般人产生莫大悲哀和痛苦的事件,病人表现冷漠无情,无动于衷,丧失了对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情感淡漠)。如亲人不远千里来探视,病人视若路人。 此外,可见到情感反应在本质上的倒错,病人流着眼泪唱愉快的歌曲,笑着叙述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情感倒错)。或对某一事物产生对立的矛盾情感。 (三)意志行为障碍 在情感淡漠的同时,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低下。病人对社交、工作和学习缺乏应有的要求,不主动与人来往,对学习、生活和劳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行为懒散,无故不上课,不上班。严重时病人行为极为被动,终日卧床或呆坐,无所事事。长年累月不理发、不梳头,口水流在口内也不吐出。随着意志活动愈来愈低,病人日益孤僻,脱离现实。 有些病人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吃肥皂、昆虫、草木,喝痰盂水,或伤害自己的身体(意向倒错)。病人可对一事物产生对立的意向(矛盾意向)。病人顽固拒绝一切,如让病人睁眼,病人却用劲闭眼(违拗)。或相反,有时病人机械地执行外界任何要求(被动服从),任人摆布自己的姿势,如让病人将一只腿抬高,病人可在一个时间内保持所给予的姿势不动(蜡样屈曲),或机械地重复周围人的言语或行为(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有时可出现一些突然的、无目的性的冲动动作:如一连几天卧床不动的病人,突然从床上跳起,打碎窗上的玻璃,以后又卧床不动。行为动作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是具有特征性的症状。 上述思维、情感、意志活动三方面的障碍使病人精神活动与环境脱离,行为离奇、孤僻离群,加之大多不暴露自己的病态想法,沉醉在自己的病态体验中,自乐自笑,周围人无法了解其内心的喜怒哀乐,称之为内向性。
其他症状
(一)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幻觉见于半数以上的病人,有时可相当顽固。最常见的是幻听,主要是言语性幻听。病人听见邻居、亲人、同事或陌生人说话,内容往往是使病人不愉快的。最具有特征性的是听见两个或几个声音在谈论病人,彼此争吵,或以第三人称评论病人(评议性幻听)。语声常威胁病人、命令病人,或谈论病人的思想,评论病人的行为。病人可以清楚地听出议论他的每一句话,因此十分痛苦。 病人行为常受幻听支配。如与声音做长时间对话、发怒、大笑、恐惧,或喃喃自语,作侧耳倾听状;或沉醉于幻听中,自笑、自言自语、作窃窃私语状。幻听可以是真性的,声音来自客观空间,外界。也可以是假性幻觉,即病人听见脑子里有声音在对话,在谈论他。 幻视也不少见。精神分裂症幻视的形象往往很逼真,颜色、大小、形状清晰可见。内容多单调离奇。如看见一只手、半边脸、没有头的影子,灯泡里有一个小人等。幻视的形象也可在脑内出现,病人说是用“内眼”看见的,即假性幻视。 感知综合障碍在精神分裂症并不少见。人格解体在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特点,如病人感到脑袋离开了自己的躯干,丧失了体重,身体轻得好像风能吹起来,走路时没感到下肢的存在等。有时此类的体验较复杂抽象,如病人诉述丧失了完整“我”的感觉,“我”分裂成两个或三个,自己是其中一个,只有部分精神活动和肉体活动受自己的支配等。 (二)妄想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部分病例中妄想可非常突出。内容上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最为常见。此外,还可见疑病、钟情、自责自罪、嫉妒等妄想。 (三)紧张症综合征 此综合征最明显的表现是紧张性木僵:病人缄默、不动、违拗或呈被动服从,并伴有肌张力增高。病人的姿势极不自然,如病人卧在床上,头与枕头间可隔一距离(空气枕头),也有日夜不动地闭目站立。可见蜡样屈曲,病人的任何部位可随意摆布并保持在固定位置。有时可突然出现冲动行为,即紧张性兴奋:病人行为冲动,动作杂乱,做作或带有刻板性。 上述为精神分裂症比较典型的症状,而在发病早期,这些症状可能不太明显,因而常常被忽视而耽搁了治疗时机。本病起病形式不一,可慢性、亚急性或急性。临床上以缓慢起病者最为常见,此时病程进展缓慢,一般很难确切估计起病的时间。早期症状以性格改变和类神经官能症症状最为常见。病人的精神活动逐渐变得迟钝。对人冷淡,与人疏远,躲避亲人并怀敌意;或寡言少语,好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生活懒散,不遵守纪律,对周围人的劝告不加理睬。有的病人表现为性格反常。好无故发脾气,不能自制,敏感多疑;或沉湎于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自语、自笑;或无端恐惧。此时常常不容易被家人理解为病。 有的病人则出现强迫症状:怕脏,怕得病,怕说错话,怕别人看自己或毫无原因的恐惧,或表现为刻板仪式动作,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有些病人的早期症状为人格解体,病人感到自己的体形变了,有的出现疑病观念,但总的来说这类早期症状不固定,时隐时现。 部分病人亚急性起病,从可疑的症状出现到明显的精神异常约经两周到三个月。此时情感障碍表现抑郁、忧愁,容易发生强迫性症状或疑病观念,继之产生妄想性体验,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急性起病的病人,一般在两周内发病,病人突然出现兴奋躁动,冲动毁物,行为反常,情感恐惧不安、困惑,或毫无原因的喜悦。此时病人可伴有意识障碍。 在明显精神刺激下起病的患者,可以反应状态开始。病人意识模糊,情感焦虑,言语增多,并有片断妄想。妄想内容可反映精神刺激,但内容零乱,逻辑推理荒谬。 当疾病发展至一阶段,可按其临床占主导的症状分为若干类型(单纯型、紧张型、青春型、偏执型等),虽然在临床上可见到部分病例从一种类型转变至另一种类型,或数种类型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但不同类型的发病形式、临床特点、病程经过和结局有一定差别,对估计治疗反应和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因此临床分型有一定意义和必要性。随着现代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的进展,明显提高了本病的临床缓解率,人们对精神分裂症预后的看法比半个世纪以前乐观了。目前,偏执型和急性紧张型的预后是最好的,青春型在药物治疗后也能获得较好的缓解,单纯型的预后仍最差。
阴性症状
以上列举的一些症状可以称为阳性症状,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可以出现情感倒错、意向倒错等瓦解症状和情感迟钝、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 对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患者来说,主要是人格、情感反应、意志、行为和社会功能的障碍,比如缺乏情感、缺乏始动性、言语贫乏、兴趣缺乏、行为懒散、社交退缩等。
编辑本段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与治疗
如果患者发病时间短,第一次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时尽早使用疗效全面、副作用低的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是治疗疾病及早日康复的关键。特别是发病于青少年时期的患者,只有迅速地控制症状,尽快地恢复其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才能使疾病不至于影响其今后的前程。 而患者在某一段时期疾病急性恶化,主要原因是患者或使用药物维持不当,剂量过少,或时停时用,或骤然撤药等。甚至急性复发,发生在药物治疗情况下。每复发一次会加重病情,治疗会更困难,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逐步衰退。 还有失眠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五种分类: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此型患者极度社会功能退缩、孤僻,阴性症状严重,有严重的精神运动性障碍。 瓦解型精神分裂症——此型患者言语不连贯,情绪和情感体验与现实不适切,通常没有幻觉。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此型患者对他人非常猜疑,行为受被害妄想的支配,幻觉和妄想明显。 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此型患者当前没有妄想、幻觉或破裂性言语和行为,但日常生活缺乏动力和兴趣。 分裂情感性障碍——此型患者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或混合型躁狂症的症状。
编辑本段精神分裂症病理
(1)遗传因素:临床遗传学研究,证明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根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越高。有关孪生子的研究预告,本病单卵孪生的同病率比双卵孪生一般高4~6倍,寄养子也是如此。关于遗传途径,目前多处于假设阶段,许多作者倾向于多基因遗传,即疾病是由于几对致病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起病。近几年由于分子遗传学的进展,英国科学家在精神分裂症家族聚集性较明显的家系中进行研究,提示本病的病理基因位于第5对染色体,引起精神学界的重视。目前对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定位研究,尚无定论。 (2)内分泌因素:本病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期发病,部分病人在分娩后急性起病。此外,本病发病率在绝经阶段也较高。以上临床事实说明内分泌在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功能障碍,也曾被不少学者疑为本病的病因。但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未能作出肯定的结论。 (3)病前个性特征:孤僻、敏感、害羞、好幻想、逻辑性思维差等特殊的病前个性特征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50%~60%,国内资料分析发现,病前具有胆小、犹豫、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等性格的占40%。比对照组高7倍。 (4)环境因素,在母孕期受到病毒感染的胎儿,其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的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期及围产期的合并症,也使本病的发病率提高。 (5)社会心理因素: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在幼年至成年生活中的困难遭遇而造成的,其中与精神分裂症亲属的接触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有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内12个地区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经济水平高与经济水平低的人群患病率不同,差别有显著性,在业人群与不在业人群的患病率也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生活的物质环境差、经济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大、社会心理应激多有关。
编辑本段精神分裂症的复发
复发的危害
精神分裂症的高复发率已经成为世界卫生关注的焦点。由于疾病本身的特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病情容易反复。每一次复发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大脑的永久性损伤,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对于患者家属,复发意味着亲人病情的恶化和多次强制性的住院治疗,必须承担更大的经济负担和情感压力;对于医务工作者,复发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以及最终预后的不理想。因此有效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在6月17日举办的“ADHES 中国发现”全国启动会上,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周东丰教授宣布启动的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及住院危险因素的调查。周教授同时介绍:“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的不依从或部分依从是导致患者复发和再住院的最主要因素。今天启动的调研就是尝试在多重的不依从影响因素中找到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为更好的治疗效果进行积极的探索。” 提高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回归社会长期的药物治疗容易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频繁的漏服药物必然导致病情复发,甚至恶化而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当患者复发几次后,每个周期病情恢复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也会随之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的困难逐渐增加。 药物的依从性是成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通过多方努力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治疗精神分裂症十分重要。 专家们一致认为:“新药的研发和应用是提高治疗依从性的最有效途径” 。随着新型非典型精神病药物的陆续问世,在疗效更好的同时,也改善了传统药物容易产生的僵硬、行动缓慢、颤抖、流口水等不良反应,但是患者的依从性并未因此得到明显的改善。根据研究显示,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18个月的治疗中断率高达75%。 在治疗手段上非典型精神病药物的长效针剂已经为医生、患者带来新的解决方案。这种新型长效针剂"恒德"采用“Medisorb微球体技术”使活性药物成分在体内稳定持续分解,持续发挥药效2周,并在完全分解后代谢成水和二氧化碳派出体外,比较安全。
复发征兆
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前一般有以下表现: 1患者的表情有变化: 在缓解期或恢复期,患者的面部表情比较自然,眼神比较灵活,别人可以从其面部看到正常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且表情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其内心的相应情感。在即将犯病时,患者往往表现为目光呆滞、双眼发直等。 2对周围人的态度有变化: 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的恢复期和缓解期,与家人、同事、朋友及其他与之有接触的人,相处得都比较融洽,谈吐自然,回答问题切题,让人感到与他交往没有隔阂。如果患者忽然变得孤僻、不合群、不与人交往、独处一隅、低头沉思,或者对人态度蛮横,脾气暴躁易怒,不愿和别人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则有犯病的可能。
防复发措施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很高,且复发次数愈多,疾病所造成的精神缺损也越严重,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一旦得了精神分裂症,就要千方百计地在预防复发方面采取措施,即在未复发的情况下采取措施。 1、 坚持维持量服药治疗是最有效的预防复发措施: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坚持维持量服药的病人复发率为 40% 。而没坚持维持量服药者复发率高达 80% 。因此,病人和家属要高度重视维持治疗。 2、 及时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为:病人无原因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或病中的想法又露头等。这时就应该及时就医,调整治疗病情波动时的及时处理可免于疾病的复发。 3、 坚持定期门诊复查:一定要坚持定期到门诊复查,使医生连 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使病人经常处于精神科医生的医疗监护之下,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量。通过复查也可使端正人及时得到咨询和心理治疗解除病人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这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也起着重要作用。 4、 减少诱发因素: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常与病人谈心,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病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待应激事件的方法,鼓励病人增强信心,指导病人充实生活,使病人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5、 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要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必须在社会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基层医疗保健组织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建立社区精神病防治机构以来,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较明显的下降。 精神分裂症是指人的思考、知觉、情感的基本机能出现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在病症机型发作的情况下,怀疑自己被跟踪、陷害等,从而出现失控的行为,属于重度心理疾病,大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或成年初期。它包括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与行为障碍与自我意识障碍。一般人不会同时出现下面所举例的全部障碍。 2002年1月,日本精神神经学会将“精神分裂症”更名为“综合失调症”,因为他们认为“精神分裂症”这个名称有否定人格的意味。
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既有认知功能的减退,也可有其他神经精神症状。记忆减退是其核心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记忆障碍逐渐恶化,其他症状也逐渐出现。阿尔茨海默病有哪些典型症状?阿尔茨海默病通常隐匿起病,持续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和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医学上将其分为痴呆前阶段和痴呆阶段,主要区别在于患者的生活能力是否已经下降。痴呆前阶段记忆力轻度受损;学习和保存新知识的能力下降;其他认知能力,如注意力、执行能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可出现轻度受损;不影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达不到痴呆的程度。痴呆阶段这一阶段是传统意义上的阿尔茨海默病,此阶段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导致了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按认知损害的程度可以分为轻、中、重三期。轻度痴呆首先出现的是近事记忆减退,常将日常所做的事和常用的一些物品遗忘。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远期记忆减退,即对发生已久的事情和人物的遗忘。部分患者出现视空间障碍,外出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能精确地临摹立体图。面对生疏和复杂的事物容易出现疲乏、焦虑和消极情绪,表现出人格方面的障碍,如不爱清洁、不修边幅、暴躁、易怒、自私多疑。中度痴呆记忆障碍继续加重;工作、学习新知识和社会接触能力减退,特别是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出现明显的衰退;出现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减退,言语重复、计算力下降,明显的视空间障碍,如在家中找不到自己的房间;可出现失语、失用、失认等;有些患者还可出现癫痫、强直-少动综合征;患者常有较明显的行为和精神异常,性格内向的患者变得易激惹、兴奋欣快、言语增多,而原来性格外向的患者则可变得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甚至做出一些丧失羞耻感(如随地大小便等)的行为。重度痴呆上述各项症状逐渐加重;情感淡漠、哭笑无常、言语能力丧失、以致不能完成日常简单的生活事项,如穿衣、进食;终日无语而卧床,与外界(包括亲友)逐渐丧失接触能力;四肢出现强直或屈曲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常可并发全身系统疾病的症状,如肺部及尿路感染、压疮以及全身性衰竭症状等,最终因并发症而死亡。
精神分裂症
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一般无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精神病学家将本病不同症状分别看成独立的疾病。如法国Morel(1857)建议,将无外界原因而在青年发生的精神衰退病例称之为早发性痴呆。德国 Kahlbaum(1874)描写了一种具有特殊精神障碍并伴有全身肌肉紧张的精神病,称之为紧张症。Hecker(1871)则将发生于青春期而具有荒谬、愚蠢行为的病例,称之为青春痴呆,并指出多见于青年人,常以衰退为转归。1896年,德国克雷丕林在长期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上述不同描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这一疾病多发生在青年,最后发展成衰退,故合并上述类型命名为早发性痴呆,首次作为疾病单元来描述。
20世纪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1911)对本病进行了细致的临床学研究,指出情感、联想和意志障碍是本病的原发性症状,而中心问题是人格的分裂,故提出了“精神分裂”的概念。加以本病的结局并非皆以衰退告终,因此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E布鲁勒的精神分裂症概念作为一组病,故其含意比克雷丕林的早发性痴呆较为广泛。
由于本病的病程经过和转归的不同,以后有的学者建议将精神分裂症分为过程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样反应,又有分核心型和周围型的。至于疾病的本质,从克雷丕林首先作为疾病单元提出以来,由于病因没有解决,精神分裂症究竟是一个疾病单元还是具有相同症状特点的一组疾病,是一个长期以来有争论的问题,有待于遗传、生化、脑结构形态、临床和长期的追踪观察研究来进一步阐明。
流行病学
本病的患病率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在我国城市患病率为711‰,农村为426‰。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两性患病率大致相等。本病多在青壮年发病,最常见于15至35岁,有50%的病人在20~30岁发病,少见于10岁前(儿童精神分裂症)与40~50岁以后(晚发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年龄较晚、紧张型次之、青春型及单纯型最小。起病以亚急性与慢性居多。病程多呈持续进展,可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精神衰退,若能早期发现,早期给予充分合理的治疗,多数病人可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故预后尚可乐观。
病因和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实验室和心理学检查均未达到能肯定协助诊断的特异性水平。围绕病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积累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从现有资料分析,本症是一种具有遗传基础的疾病,外界环境中的生物、心理社会以及环境因素对发病都可有一定影响。部分病人具有脑结构形态和发生上的改变。
1、根据专家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越亲近,精神分裂症的预期发病率越高。孪生子的研究与寄养子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
2、脑电图研究
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电图,但结论不一。一般认为病人的脑电图属非特异性变化。大部分病人α活动减少,慢波与快波活动增加,也有报告有暴发性异常者。近年的脑电地形图研究亦显示有以上的发现。
3、社会环境因素
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为国内外本病患病率调查的地区分布特点所证实。我国1982年调查资料表明,经济水平低的居民的患病率是经济水平高的居民的两倍。某些发病率调查资料,亦发现有同样趋势。Hollingshead等(1958)在New Baven社区调查,统计半年内的发病率,发现社会低阶层人群的发病率为高阶层人群的3倍。Giggs和Cooper(1987)在英国发病率调查资料,得出了同样结论。而躁郁症则未见这种分布特点。推测这可能与经济水平低,社会阶层低的人群,社会生活环境差,生活动荡,职业无保障等心理社会应激的负荷大有关,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容易发病。
4、躯体生物学因素
丹麦精神病学家Schulsinger自1962年以来对母亲患严重精神分裂症的166名子女,进行了前瞻性调查,发现这一组高危人群长大后是否患精神分裂症与出生时的并发症如窒息、子痫等有关。追踪时患精神分裂症者,67%在出生时有某种合并症。提示在遗传负荷相类似的情况下,是否患精神分裂症取决于环境因素。1957年芬兰赫尔辛基有流感病毒A2流行,Mednick等对1957年11月至1958年8月出生的青年(年龄265岁)进行检查,发现胎儿于第4~6个月暴露于A2病毒流行者,成年时患精神分裂症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作者推测这与病毒感染影响了胎儿的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有关。
5、神经生化病理假说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体内代谢异常,产生有毒的中间产物造成自体中毒的假说由来已久。近20多年来由于脑生化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单胺类等递质在保持和调节正常精神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某些精神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作用,与某些递质或受体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因此提出种种假说:如中枢5-HT和NE通路功能障碍假说等等。其中以多巴胺活动过度假说,受到较大的重视。因为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能较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其药理作用是与阻滞多巴胺受体功能有关。此外慢性苯丙胺中毒患者,可出现与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的某些症状,而苯丙胺是多巴胺能的促动剂。用同位素与受体结合的方法,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脑尾状核和壳核与上述同位素标记的神经阻滞剂的结合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说明精神分裂症病人突触后DA受体有增敏现象。最近报道用PET利用放射性示踪物上发射出来的正电子辐射,对脑生化代谢和受体功能进行检查。除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前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下降外,纹状体D2多巴胺受体增加3倍之多(未服抗精神症药物的病人),支持D2受体功能过度的假说。与递质合成或降解有关酶的活性测定:多数报告慢性精神分裂症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低于正常对照。
6、脑结构研究:
CT和MRI的研究,发现约30%~40%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脑室扩大或其他脑结构异常。脑室扩大也可见于初次发病的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或精神分裂症高发家庭子女发病前的青少年。推测这可能是病人早年罹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反映。最近的研究资料,除发现脑室扩大,且以前额角最为明显外,并发现胼胝体有明显的发育异常。这类病人临床特点是有明显的阴性症状,对治疗不敏感。根据以上各方面资料,Crow等提出了精神分裂症Ⅰ型Ⅱ型的概念。Ⅰ型临床以阳性症状为主(幻觉、妄想),对神经阻滞剂治疗反应好,无智力障碍,推测以D2受体增多为病理基础;Ⅱ型以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等阴性症状为主,对神经阻滞剂反应不良,病理过程相对不可逆,有时存在智力障碍。
由于D2受体主要集中在纹状体, PET和尸检资料均表明 D2受体在皮质非常少,如何解释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意志等障碍是神经生化和精神病理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根据神经生理、生化等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以下不同的假设。
Carlson(1990)提出精神分裂症是由于皮质下DA功能亢进和谷氨酸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其根据是PCP(Phencyclidine)是一种拟精神病药物,可产生模拟精神分裂症的症状。PCP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谷氨酸受体,它实际上是谷氨酸的非竞争性拮抗剂。
Robbins等(1990)提出精神分裂症的额叶一纹状体功能缺陷假说。用氟去氧葡萄糖(FDG)对精神分裂症进行PET的研究资料,多数均发现额叶、基底神经节和颞叶3个脑区的葡萄糖代谢较枕叶、小脑或白质为低。其他脑血流图、EEG研究资料亦支持病人有额叶功能缺陷的看法。此外神经病理变化的绝大多数报告亦均发现位于额叶。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具有遗传基础的疾病,环境中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发病具有一定影响。部分病人具有脑结构和发生上的异常。遗传的传递方式。环境因素的作用以及脑结构形态异常,神经生化变化和临床特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
临床表现
(一)特征性精神症状
1.联想障碍
思维松弛(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中断、思维涌现(强制性思维)或思维内容贫乏及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2.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迟钝、情感不协调(不恰当)及情感倒错或自笑(痴笑)。
3.意志活动减退
少动、孤僻、被动、退缩;社会适应能力差与社会功能下降;行为离奇,内向性;意向倒错等。
4.其他常见症状
妄想:特点多为不系统、泛化、荒谬离奇;原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幻觉,以言语性幻听多见,评论性、命令性幻听,其他精神自动症等一级症状及紧张症症候群等。
(二)常见临床类型
1.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又称妄想型,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最常见的精神分裂型症类型。在我国约占住院及流行学群体调查病人的50%以上。一般起病较缓慢,起病年龄较青春型及紧张型晚。其临床表现相对稳定,常以偏执性的妄想为主,往往伴有幻觉。而情感、意志和言语障碍及紧张症状不突出,或情感迟钝、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虽也常见,但不构成主要临床相。自发缓解者少,治疗效果较好。
2.青春型精神分型症
较常见。此型多始发于15至25岁之间的青春期,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离奇,难以令人理解,思维破裂。情感改变突出,喜乐无常,表情做作,傻笑、不协调。行为幼稚、愚蠢、作鬼脸,常有兴奋冲动行为及本能意向亢进。幻觉妄想片断零乱,精神症状丰富易变。预后较差,部分病人“阴性”症状发展迅速。
3.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国外发达国家资料及我国资料均说明本类型已大为减少,原因未明。一般起病急,多在青壮年期发病。主要临床相为病人言语运动受抑制,表现为木僵状态或亚木僵状态,紧张性木僵可与短暂的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主要症状有言语缄默,紧张性木僵、违拗、蜡样屈曲、倔强症、被动服从和持续言语、紧张性兴奋表现为突发而短暂性剧烈的兴奋发作,无目的地砸破东西。本型可有自发缓解,治疗效果较其他型好。
4.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较少见,本型青少年起病,发病缓慢,持续进行,病情自发缓解者少,早期可出现类神经衰弱症状,但自知力差,不主动就医。主要临床表现为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生活懒散、兴趣丧失、情感淡漠及行为古怪。由于妄想和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不明显,往往不易早期发现,是难于确定诊断的一个类型。在治疗上较困难,对抗精神病药不敏感,放预后最差。
5.未定型精神分裂症
临床上不符合上述四型,部分症状同时存在或难以分型者。并不少见,又称混合型。
6.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当精神分裂症症状部分或大部分已控制后,部分病人出现抑郁状态,可持续较久。
7.残留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已基本消失,残余个别阳性症状,个别阴性症状,人格改变,社会功能恢复较好。
8.衰退型精神分裂症
以精神衰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成为丧失劳动能力的精神残疾。
9.其他型精神分裂症
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但不符合上述八个亚型的诊断标准者。
起病形式、病程和预后
起病可急、亚急或慢性,以慢性和亚急性者居多。病程经过有持续和间断发作两类。前者病程慢性迁延,逐渐出现精神衰退;后者病程在精神症状急剧出现一段时间后,间隔以缓解期;少数发作一次缓解后终生不复发。
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起病较急,有明显的诱因,起病年龄较晚,病前性格无明显缺陷,家族遗传史不明显,病程为间歇性发作,阳性症状占优势者以及偏执型和紧张型预后较好。而慢性起病,无明显诱因,发病于儿童或青少年,病前性格内向,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阳性,病程呈迁延进展,单纯型或青春型,阴性症状占优势者等则预后较差。
诊断和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点,当前诊断建立在临床学基础上。限于现象学诊断,尚无肯定的实验方法协助诊断。
(一)诊断要点如下
1.包括可靠的病史与精神检查,病人表现有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障碍,情感不协调、平谈以及意志活动缺乏等症状。
2.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包括社交、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3.意识清晰,智能完好,但自知力不全或丧失。
4.病程有缓慢发展,迁延不愈的趋势,活动期精神病性症状持续不短于1个月,包括前驱期症状不短于3个月。
5.无特殊阳性体征。
(二)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神经衰弱
主要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鉴别,鉴别要点为单纯型病人无自知力,无治疗要求。
2.强迫性神经症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强迫症状内容较荒谬离奇、多变,病人对强迫性体验的情感不鲜明,自知力不完整,求治不主动。
3.躁狂症
急起发病并表现为兴奋话多的精神分型症青春型应与躁狂症鉴别。前者多为不协调性言语运动性兴奋;后者为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
4.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木僵应与抑郁性木僵鉴别。前者接触困难、表情呆板,情感淡漠;后者是严重抑郁之情感活动。
5.反应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应与反应性妄想状态相鉴别。后者有精神刺激因素,病人病情围绕起病的精神刺激,情感反应鲜明,愿谈创伤后之情感体验,令人同情。
6.偏执性精神病
本症偏执型病人的妄想内容可变化不定或往往是荒谬或离奇、可自相矛盾。即可不固定,也欠系统性、多伴有幻听。而偏执性精神病人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比较固定,很少伴有幻觉,如有短暂幻觉也与妄想联系较密切,在不涉及妄想情况下,不表现明显的精神异常。
7.症状性精神病(指躯体、感染、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
症状性精神病人常见意识障碍,症状有昼轻夜重的波动性,可有恐怖性的幻视,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8.脑器质性精神病
脑器质性精神病具有智能障碍与相应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尤应警惕近年来较多见的散发性脑炎。主要表现为亚木僵状态,部分病人神经系统体征出现比精神症状晚,脑电图呈弥散性异常,仔细观察与分析,可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小便失禁等。
9.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只有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明显而确实的分裂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出现或相距时间很近,因而该发作既不符合精神分裂症,亦不符合抑郁或躁狂发作的标准,此时方可作出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诊断。
10.人格障碍
分裂型、分裂样、边缘型及偏执型人格障碍应与精神分裂症加以鉴别诊断。人格障碍一般没有精神症状,即使有一些也是短暂的,主要应从病人的人格发展过程去分析,且缺少病程性的临床过程,这对鉴别诊断是极为重要的。
治疗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精神药物治疗为关键性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改善社会心理环境,改善病人的心境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是在病人病情好转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进行。病情缓解期或慢性阶段,除适量药物治疗外,环境、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十分必要,特别是对病人的社会康复,预防病人的衰退,以及提高病人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急性阶段的安全护理及慢性阶段或康复期的家庭监护也很必要。
一、药物治疗
选用药物治疗时特别是确定首选药时宜慎重而周密地考虑药物的靶症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病程特点,病人处于急性或慢性阶段,以及主要以阳性症状为主还是以阴性症状为主,病人的躯体状况、年龄特点及既往药物治疗的成败经验与教训也不应忽视。
(-)急性期治疗
1.氯丙嗪 适用于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幻觉妄想状态的各种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剂量每日300~400mg,因镇静作用较强,宜缓慢递增剂量并可分为每日2~3次服用。
2.奋乃静 适用于年老、躯体情况较差的患者。适应症基本上同氯丙嗪。治疗剂量门诊以每日20~40mg为宜,住院病人可每日40~60mg,分二次服用,镇静作用比氯丙嗪轻,少见体位性低血压。
3.三氟拉嗪 除有抗幻觉妄想作用外,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疗效,无镇静作用而有兴奋、激活作用。治疗剂量每日为20~40mg,分2次服用。
4氟奋乃静 适应症大致同三氟拉嗪,治疗剂量为每日10~30mg。长效制剂氟奋乃静癸酸酯(FD)适用于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维持治疗,或有明显的精神症状而拒服药、对治疗不甚合作的病人。治疗剂量为25~50mg每2周肌注1次;维持剂量为25mg每3~6周注射1次。
5.氟哌啶醇 本药既有迅速控制急性兴奋,对慢性症状亦有一定疗效。长效制剂氟哌啶醇癸酸酯(HD)一般剂量为每2周肌注50mg(或每4周肌注100mg)。治疗适应症与疗程同FD。
6.氯氮平 本药有比氯丙嗪更强的镇静作用,既能迅速控制急性兴奋,控制幻觉妄想,对慢性症状亦有一定疗效。治疗剂量每日300~400mg分2~3次服用。该药能降低血液白血球与粒细胞,故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每2~3周后复查周围血白血球与分类,及时发现及时停药。
7.舒必利 适用于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因该药具有兴奋、激活作用,同时具有抗抑郁作用,治疗量每日800~1200mg,分2~3次服用。
8.五氟利多 本药为长效口服药,适用于对治疗不合作、拒服药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便于暗服。治疗剂量20~40mg每周一次或三天一次,维持治疗用量可每周一次,每次20~40mg。
(二)慢性期或长期维持治疗
在急性发作的精神症状缓解后,较难预测是否将有复发或病程转为慢性者应作此治疗。DSM一Ⅲ一R资料统计,2年内用药维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为40%;不用药巩固者为80%。为预防复发,第一次发作后,药物维持剂量不宜短于一年。如果病人为第二次发作(即第一次复发)则药物维持量宜持续2~3年,如系第三次发作,则不宜轻易停药。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应逐渐减量,以最小的有效剂量为宜。一般为急性期治疗量的1/4或1/5,治疗剂量高的病人可减至1/10。
(三)休克治疗及其他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伴有明显抑郁症状者及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经多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而疗效不佳者可选择电休克治疗,或胰岛素休克治疗或低血糖治疗。电休克治疗一般疗程限6~12次为宜。胰岛素休克治疗或胰岛素低血糖治疗一般以40~60次左右为宜,可根据具体病例必要时适当增加次数。
(四)环境、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
本项治疗对精神活动的社会康复、减少和预防精神衰退十分重要。无论住院病人的住院环境或出院病人的社区环境、工疗娱疗、集体(团体)心理治疗、妥善解决家庭矛盾与就业及开展家庭心理治疗,对减少复发、社会康复均起积极作用。
(五)护理
急性期主要是作好病人的安全护理。近年来精神科临床医护工作者观察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或伤人最难预防。因此,无论对住院病人或门诊病人均应提高预防病人自杀与伤人的警惕性。DSM一Ⅲ一R资料统计,5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自杀企图,10%自杀身亡。慢性期主要是作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及家庭康复护理工作。
回答者:王宝平 - 助理 二级 3-8 14:24
--------------------------------------------------------------------------------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一般无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精神病学家将本病不同症状分别看成独立的疾病。如法国Morel(1857)建议,将无外界原因而在青年发生的精神衰退病例称之为早发性痴呆。德国 Kahlbaum(1874)描写了一种具有特殊精神障碍并伴有全身肌肉紧张的精神病,称之为紧张症。Hecker(1871)则将发生于青春期而具有荒谬、愚蠢行为的病例,称之为青春痴呆,并指出多见于青年人,常以衰退为转归。1896年,德国克雷丕林在长期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上述不同描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这一疾病多发生在青年,最后发展成衰退,故合并上述类型命名为早发性痴呆,首次作为疾病单元来描述。
20世纪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1911)对本病进行了细致的临床学研究,指出情感、联想和意志障碍是本病的原发性症状,而中心问题是人格的分裂,故提出了“精神分裂”的概念。加以本病的结局并非皆以衰退告终,因此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E布鲁勒的精神分裂症概念作为一组病,故其含意比克雷丕林的早发性痴呆较为广泛。
由于本病的病程经过和转归的不同,以后有的学者建议将精神分裂症分为过程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样反应,又有分核心型和周围型的。至于疾病的本质,从克雷丕林首先作为疾病单元提出以来,由于病因没有解决,精神分裂症究竟是一个疾病单元还是具有相同症状特点的一组疾病,是一个长期以来有争论的问题,有待于遗传、生化、脑结构形态、临床和长期的追踪观察研究来进一步阐明。
流行病学
本病的患病率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在我国城市患病率为711‰,农村为426‰。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两性患病率大致相等。本病多在青壮年发病,最常见于15至35岁,有50%的病人在20~30岁发病,少见于10岁前(儿童精神分裂症)与40~50岁以后(晚发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年龄较晚、紧张型次之、青春型及单纯型最小。起病以亚急性与慢性居多。病程多呈持续进展,可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精神衰退,若能早期发现,早期给予充分合理的治疗,多数病人可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故预后尚可乐观。
病因和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实验室和心理学检查均未达到能肯定协助诊断的特异性水平。围绕病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积累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从现有资料分析,本症是一种具有遗传基础的疾病,外界环境中的生物、心理社会以及环境因素对发病都可有一定影响。部分病人具有脑结构形态和发生上的改变。
1、根据专家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越亲近,精神分裂症的预期发病率越高。孪生子的研究与寄养子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
2、脑电图研究
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电图,但结论不一。一般认为病人的脑电图属非特异性变化。大部分病人α活动减少,慢波与快波活动增加,也有报告有暴发性异常者。近年的脑电地形图研究亦显示有以上的发现。
3、社会环境因素
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为国内外本病患病率调查的地区分布特点所证实。我国1982年调查资料表明,经济水平低的居民的患病率是经济水平高的居民的两倍。某些发病率调查资料,亦发现有同样趋势。Hollingshead等(1958)在New Baven社区调查,统计半年内的发病率,发现社会低阶层人群的发病率为高阶层人群的3倍。Giggs和Cooper(1987)在英国发病率调查资料,得出了同样结论。而躁郁症则未见这种分布特点。推测这可能与经济水平低,社会阶层低的人群,社会生活环境差,生活动荡,职业无保障等心理社会应激的负荷大有关,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容易发病。
4、躯体生物学因素
丹麦精神病学家Schulsinger自1962年以来对母亲患严重精神分裂症的166名子女,进行了前瞻性调查,发现这一组高危人群长大后是否患精神分裂症与出生时的并发症如窒息、子痫等有关。追踪时患精神分裂症者,67%在出生时有某种合并症。提示在遗传负荷相类似的情况下,是否患精神分裂症取决于环境因素。1957年芬兰赫尔辛基有流感病毒A2流行,Mednick等对1957年11月至1958年8月出生的青年(年龄265岁)进行检查,发现胎儿于第4~6个月暴露于A2病毒流行者,成年时患精神分裂症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作者推测这与病毒感染影响了胎儿的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有关。
5、神经生化病理假说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体内代谢异常,产生有毒的中间产物造成自体中毒的假说由来已久。近20多年来由于脑生化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单胺类等递质在保持和调节正常精神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某些精神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作用,与某些递质或受体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因此提出种种假说:如中枢5-HT和NE通路功能障碍假说等等。其中以多巴胺活动过度假说,受到较大的重视。因为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能较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其药理作用是与阻滞多巴胺受体功能有关。此外慢性苯丙胺中毒患者,可出现与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的某些症状,而苯丙胺是多巴胺能的促动剂。用同位素与受体结合的方法,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脑尾状核和壳核与上述同位素标记的神经阻滞剂的结合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说明精神分裂症病人突触后DA受体有增敏现象。最近报道用PET利用放射性示踪物上发射出来的正电子辐射,对脑生化代谢和受体功能进行检查。除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前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下降外,纹状体D2多巴胺受体增加3倍之多(未服抗精神症药物的病人),支持D2受体功能过度的假说。与递质合成或降解有关酶的活性测定:多数报告慢性精神分裂症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低于正常对照。
6、脑结构研究:
CT和MRI的研究,发现约30%~40%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脑室扩大或其他脑结构异常。脑室扩大也可见于初次发病的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或精神分裂症高发家庭子女发病前的青少年。推测这可能是病人早年罹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反映
从你反映的情况看,首先,你绝对没有精神方面的病,只是有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想清楚,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你内心深处仍然是正常的,因为你还有着对快乐的渴望。然后你应该分析,是什么在阻碍着你不敢去获得它,或者假设你按正常的去做了,会出现什么令你担心的后果,而这个后果,就是你应该面对的根本问题。找到它,面对它,超越它。你说小时候怀疑自己得重病,然后又焦虑一个问题。其实就是从这开始的吧。先说得病,我很理解你,小孩有这个心理其实很正常的。当人在书上看到什么病的症状的时候是不是愿意往自己身上套呢?我上高中学习压力大也有过这样的心理,去医院检查了好多回一切正常。后来毕业了就好了,我妹妹也是这样。你如果害怕担心还不如到医院检察下,没有的话是个心理安慰,万一有了要坚强面对,总比你天天担心,没有个结果强。再说你的那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是能看出来你很在乎它,担心它。这就是对未来的恐惧。这种心态其实不对,我们在是生活,当下好好生活是关键。你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和人的交流,什么事只是自己乱想,让自己感觉孤独无依。想想看,你还有父母啊,全世界都抛弃你的时候,父母也会坚定的维护你。你还有同学和朋友们,你不是一个人。
情感变得淡漠是需要调整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对于新鲜事物都是有一个保质期的,当这个保质期过去之后,情感会逐步的进入到新的一个阶段,所以慢慢的情感会变得淡薄,这个时候需要及时的去调整,让。彼此双方有一种仪式感,新鲜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