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歌手,草原歌曲,歌词有,草原美。。草原蓝。。,是哪首歌

女歌手,草原歌曲,歌词有,草原美。。草原蓝。。,是哪首歌,第1张

歌曲:高原蓝

歌手:乌兰托娅

高原蓝

乌兰托娅

作词 曲:李大东

人都说高原高

人都说高原险

高原上有一片纯净的蓝天

人都说高原红

人都说高原蓝

谁知道高原上那朵蓝

她是啊妹的衣衫

人都说高原红

人都说高原蓝

高原上有一张红红的笑脸

人都说高原美

人都说高原蓝

谁知道蓝天下那汪泉

她是阿妹的双眼

呀~拉~唆~~咿~~呀

高原红啊高原蓝

高原美啊高原蓝

脸上红红的小啊妹

是我心中纯净的高原蓝

是我心中纯净的高原蓝

想念高原上纯洁的那一朵蓝

想念蓝天下清澈的哪一双眼

天也蓝衣也蓝

想起啊妹心底暖

想起啊妹心底甜

还是让我们先看看葫芦丝曲《草原美》的曲谱吧

从曲谱看,这首曲子中,只在后半部分三吐后,才出现两小节的双吐,还有就是结束前的四个小节。

要练习好《草原美》的双吐,其实“功夫在诗外”啊。也就是说,只有平时刻苦练习葫芦丝教程中的“双吐”练习曲,让各种可能的音符组合的双吐练习,都练习到位了,这个曲子里的双吐当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这个曲子具体的双吐部分而言,要练好它们:

一是要熟练把握前后六个小节的节奏、旋律,达到准确地视唱。然后,以小节为单位,逐个解决。

二是要坚持“慢练”。所谓“坚持”,就是不要见难而退,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所谓“慢练”就是要求练习,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以“准确”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准确了,才可以在大脑中不断重复留下正确的映象,才能逐渐提高练习速度。

三是要由易到难,先练习两两音符相同的小节,如 /5566(低音) 1122 / 3322   3355/这两小节,每拍中的十六分音符都是两个相同的音符,这种重复的双吐,是很简单的,只要坚持用“TKTK”的双吐吹奏方法,很快就会掌握的。

而曲子结束前的四小节,十六分音符是不重复的,这就比前面的增加难度了,但是,只要坚持“准确”“慢练”的原则,一定是可以拿下的。

祝你早日成功。

#教案# 导语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本科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

 教师准备

 课件、课文朗诵磁带。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草原的美丽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近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得人们。

 二、自主读书

 1、今天的草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得民族风情吸引这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该怎样向游客们作介绍呢?

 2、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纲,或摘记一些词语。

 三、小组交流

 小组内一人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导游要主动热情的向游客作介绍,回答游客感兴趣的问题。

 四、集体交流

 1、那位同学愿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老师希望你在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结合你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当游客的同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一定要请教导游啊。

 2、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感受草原独特到的民族风情和草原人民热情和好客。

 五、体会情感

 1、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蒙古族老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畅谈:热情好客、淳朴、亲切大方等。)

 2、蒙汉两族人民尽管语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达着亲热;用音乐、舞蹈传递着真情。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情深意重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2——5自然段。

 4、教师小结:老舍先生和我们一样,留恋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得人,所以他动情的写下了“是呀!盟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试说一下这两句话得意思。(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意深厚,怎么能够舍得马上分别呢?虽然已夕阳西下,仍在草地上依依道别。)

 5、全班有感情的其读课文。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随文练笔

 盟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如果你是位游客,也一定会邀请蒙古族老乡去你的家乡去做客。该怎样介绍你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呢?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教学重点:

 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

 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2自然段。

 3感悟草原的“景色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地图,简介内蒙。师:这里是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景美,蒙族牧民更美……

 2欣赏音画,走近草原。播放多媒体音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导入新课,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走进——(生齐读)草原,作一次草原之旅。

 点评

 从“地图”到“音画”再到“课文”,逐步缩短“草原”和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并为整篇课文的阅读营造出“美”的氛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优美的草原风光画面,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在脑海中想象草原美景提供了“相似经历”的支撑。

 二、 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迂回、玻璃、襟飘带舞、彩虹、马蹄、羞涩

 2自由交流预习中理解的新词。

 重点交流: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每段大意。

 读中正音,读后交流每节的大意,点出五幅画面:草原景色——远道欢迎——相见握手——盛情款待——斜阳话别。

 4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

 我们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

 板书:景、人。

 点评

 初读课文环节,首先重基础,一是,关注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是,关注课文的朗读情况,做到书不读通,不开讲。其次重整体,一是,把每一个自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读懂大意,形成画面;二是,把全文看作一个更大的整体,将五幅画面叠加,读懂全文大意,最后浓缩为两个字——“景”、“人”,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留下伏笔。

 三、 感悟“景色美”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草原的景色。

 师:谁愿意为我们做导游,带着我们走进草原,来欣赏草原的景色?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里?

 3师生互动对话。

 (1)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品味“那么……那么……”。

 (2)地: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平地绿,小丘绿,羊群白。

 品味“羊群——白色的大花”、“草原——无边的绿毯”、“小丘——中国画”、“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板书:景色美。

 4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用“——”画出此时作者的感受,并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

 5师生互动对话。

 (1)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

 (2)从“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骏马、大牛在回味着什么?除了骏马、大牛在回味,还有谁在回味呢?(作者、读者,包括课堂中的你我他)

 板书:愉快惊叹。

 6配乐朗读,闭目想象。

 师:让我们在优美的草原牧歌中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7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背诵提示,点明写法:(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8小结过渡: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置身在美似画卷的草原之中,陶醉在天空的清鲜明朗、大地的一碧千里之中,怎能不愉快惊叹呢?接下来,还有更加迷人的画卷在等着我们欣赏呢。谁来往下读。

 9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想象草原的景色。

 10自读自悟,圈点批注:从这一部分中,你读出了草原的景色还有哪些特点?

 11师生互动对话。

 (1)辽阔: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静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草原的辽阔与静寂,愈显出草原景色的美不胜收。

 1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点评

 “景色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上述教学设计,凸显阅读对话教学理念。首先,围绕文本解读核心,精心预设对话话题——“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个话题解读的容量大,涵盖了课文第1、2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话题解读的个性化,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解读空间。其次,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对话教学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潜心会文、自主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圈点批注。第二层次是师生交流、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品词析句。第三层次是熟读成诵、内化积淀,引导学生沉淀话题,积累语言。再次,在阅读对话教学过程中,时时关照学生自我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文本之中,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认真地品味,不断地咀嚼,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去倾听文本的声音,去感受文本的色彩,去体验文本的意境,去触摸作者以及自己的情愫。

 四、 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摘抄第1、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背诵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感悟草原的“人情美”,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 复习导入

 齐背第1自然段,“回味”草原的美丽景色。

 二、 感悟“人情美”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感受草原的人情。

 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

 2师生互动对话。

 先读自己所画的语句,再说自己读出的印象。

 (1)远道欢迎:男女老少、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飞过来、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飞过小丘。(欢迎的人多,场面盛大,热情好客)

 (2)相见握手: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心情激动,场面热烈,热情好客)

 (3)盛情款待:奶茶奶豆腐羊肉,举杯敬酒唱歌,礼貌亲热微笑,干部老翁姑娘。(非常尊敬,气氛热烈,热情好客)

 (4)斜阳话别:饭后,套马、摔跤、舞蹈、骑马;夕阳西下,不忍分别。(气氛融洽,情意深厚,热情好客)

 3师:蒙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热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读2~5自然段,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

 4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透过2~5自然段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板书:人情美、兴奋动情。

 点评

 “人情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上述教学设计,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注重凸显两个方面的价值引领。一是,凸显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在 “人情美”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一个话题——“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核心话题,它使课文2~5自然段中纷繁芜杂的阅读对话点得以删繁就简,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自主交流的时空。在这个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下,阅读对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约,但却又是内涵丰富的。二是,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对2~5自然段中的 “人”作了多元解读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教学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通过朗读让“热情好客”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三、 感悟“蒙汉情深”

 1引读:同学们,草原上景色美,让作者愉快惊叹;草原上人更美,让作者兴奋动情。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请联系全文理解这两句诗。

 3师生互动对话。

 板书: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1)“蒙汉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

 (3)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5)课文以诗结尾,你觉得怎么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指导诵读。

 点评

 抓住课文结尾这两句诗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特点,把“诗句”附着在“文本”中作感性解读。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让“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文本主题得以归结升华。最后,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领悟作者以诗结尾的“妙笔”。)

 四、 品味“文字美”

 1选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比喻句、拟人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写景、叙事、抒情;优美诗句……

 2出示文中几处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点评

 《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文本解读结束之后,作“反刍”式的文字品味,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

 五、 总结全文

 读着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别。

 六、 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联系课文,搜集资料,了解内蒙古民族风情。

 板书设计:

 景色美 (愉快惊叹)

 草原 人情美 (兴奋动情)

 蒙汉情深 (依依惜别)

草原美

演唱:草原兄妹

作词:刘月影

草原兄妹

作曲:刘月影

编曲:郭仔

出品人:陈凯

蝶儿忙牛儿轻闲

春姑娘叫人们起舞

草儿绿花儿香多美丽

映衬着蓝天和白云

美丽的姑娘和小伙儿

手牵手哼着歌儿

跳舞

是谁在撩动着琴弦

放飞了春天的希望

草原美

草原香

是我生长的地方

草原美

草原香

那里是我的天堂

从雪山

到毡房

跑来跑去的芳香

从白云

到翅膀

飞来飞去的宽广

草原美

草原香

希望生长的地方

草原美

草原香

梦想绽放的天堂

我知道有一天我要离开去远方

可是我身体里永远流着你的血

-----music-----

美丽的姑娘和小伙儿

手牵手哼着歌儿

跳舞

是谁在撩动着琴弦

放飞了春天的希望

草原美

草原香

是我生长的地方

草原美

草原香

那里是我的天堂

从雪山

到毡房

跑来跑去的芳香

从白云

到翅膀

飞来飞去的宽广

草原美

草原香

希望生长的地方

草原美

草原香

梦想绽放的天堂

我知道有一天我要离开去远方

可是我身体里永远流着你的血

草原

我在梦里呼唤着你千万遍

春天

让我们歌唱美丽的草原

啊嘿啊嘿啊嘿啊嘿

啊嘿啊嘿啊嘿啊嘿

啊嘿啊嘿啊嘿啊嘿

-----凯子制作-----

http://musicbaiducom/song/14933157

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草原》 文中写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平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 表达了作者对草原景色的赞美和喜悦的心情。

来源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35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