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亭对泣成语故事_成语“新亭对泣”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新亭对泣成语故事_成语“新亭对泣”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第1张

新亭对泣成语故事_成语“新亭对泣”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东晋大臣王导,字茂弘,琅玡(lángyá)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末年,他向琅玡王司马睿献计把朝廷移往南方。司马睿称晋元帝后,王导任丞相。王导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深得元帝信任,他与堂兄王敦共掌兵权,镇守长江上游。当时人们说:“王家与司马,共同管天下。”

 当时一位名士叫桓彝,刚从北方过江,他见东晋王朝势单薄,心中担忧。他对另一位颇受王导赏识的名士周岂页(yi)说:“我就是看到中原一带战乱纷纷,难以自保,自以渡江南来。不料朝廷势力如此微弱,如何能保护我们呢?”后来,他去见了王导,畅谈了一番。回来后,他欣慰地对周岂页说:“王导是个管仲那样的贤相,晋朝振兴有望,我不再忧愁了。”

 建康城南有个新亭,一批跟随晋元帝渡江南下的士大夫们,每周闲暇之时,喜欢邀约着新亭聚会。有一次正在饮酒时,周岂页怀念起北方,心中难受,就重重地叹息一声,然后说:“到处的风光都是如此美好,可是国家的江山却与过去不一样了。”在座的人听周岂页一说,都唤起了对故土的思念,大家无可奈何地默默对视,不觉流下泪来。

 大伙儿正在伤感,丞相王导一下子变了脸色,生气地说:“大家应当努力同心,辅佐朝廷,收复神州失地,为什么要学楚国囚徒那样哭哭啼啼的呢?”众人听了很惭愧,连忙擦干眼泪,感激丞相的开导。

 后人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比喻处境困难,含悲忍辱,束手无策;或形容怀念故国故土的哀伤情状。

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吴郡吴江(今江苏苏州)人。 张翰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张翰为人纵放不拘,而有才名,写得一手好文章,都说他有阮籍的风度,所以给他一个称号叫做“江东步兵”。一日,会稽人贺循奉命前往洛阳,所乘船只停泊在闾门,贺循在船中抚琴一曲。张翰恰好经过,听到琴声,便上船拜访。两人虽素不相识,却一见如故,互相钦佩和喜悦。张翰问贺循的去处,方知是要去洛阳,于是他说:“正好我也有事儿要去洛阳。”便和贺循同船而去,连家里人也没有告知。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期,征召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掾。张翰告诉同郡的好朋友顾荣说:“现今天下纷纷扰扰,灾祸战乱都没有停止。您名声远播四海,想要退出政坛很难。我本来就是生活在山林之中,对现实社会没有抱持期望。您要明智地来思虑前进或是后退的规划。”顾荣握住他的手怆然说:“我也想跟你一起采南山的蕨草,饮用三江的清水。”

张翰一日见秋风起,想到故乡吴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弃官还乡,著有《首丘赋》,诗文大多没有流传下来。不久,齐王司马冏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时机。政府因为张翰是私自离开职位就开除了他的公职,张翰却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愿意为了名利去束缚自己,有人问他说,“您可以一时生活很快乐,难道你没想过百年之后的名声怎样吗?”张翰回答说:“给我百年之后的名声还不如现在给我一杯酒。”,这时,世人才认为他的旷达很难得。

张翰是个孝子,五十七岁那年他的母亲一病不起,张翰太过哀痛,竟身染重病,不治而逝。

张翰《思吴江歌 》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张翰虽在洛阳的时间不长,却留下了“莼羹鲈脍”这个用于怀念故乡的成语!

李白有诗赞之曰: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莼鲈之思” 为美食而辞官的一段历史佳话 。

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

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是因为莼菜和鲈鱼。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

哀毁骨立

āi huǐ gǔ lì

[释义] 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头架子。指因丧亲极度悲哀;瘦得只剩下骨架。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

[语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正音] 骨;不能读作“ɡú”。

[辨形] 立;不能写作“厉”。

[近义] 无肠可断

[反义] 笑逐颜开 哀而不伤

[用法] 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一般作主语;分句。

[结构] 复句式。

[例句] 他的父母都去世了;一时之间他接受不了;整日悲悲戚戚;~。

[成语故事]

古代有名的孝子王戎与和峤两人同时丧父母,和峤按照风俗习惯,守孝三年,神气丝毫没有损伤。而王戎则不同,他在父母的灵前搭了一个小棚,整天陪伴父母的灵,十分伤心,而且吃的很少,整个身体变成骨瘦如柴,三年后经很长时间调养才恢复。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译:王戎、和峤都很孝,同时死了老母亲。和峤规规矩矩服丧,王戎虽然不遵守规矩路数守孝,却因为痛苦而消瘦得像只干鸡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53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