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12条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也就是强调了健康心理元素的重要性。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一段时间来,在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着对生理保健重于心理保健的现象。很多幼儿园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园内的心理教育等实施活动中只满足幼儿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质的需求,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在需求。并且实践过程局限,忽视幼儿实际接受能力,进行矫正采用的方法也只是行为治疗,未考虑对幼儿是否真正适用。
(二)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幼儿心理发展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潜在可能性,其作用不言而喻。而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来说年限短、理论研究少,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水平仅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水平上;幼儿心理健康的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分散、凌乱、没有集中性,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与幼儿年龄差异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整合力度不够。
(三)师资力量缺乏,家庭不同步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及效果的评价把握不准,因为知识相对零散,教育时间的局限,教师在实际情况中面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及时正确纠正。另外,从家长角度来看,生活中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导致有些幼儿性格过于内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在家长的溺爱下任性自私、承受不了挫折。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例如吸吮手指、咬衣服、攻击性强等;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未能和幼儿园保持教育的同步和递进。
科学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本质决定了探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但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往往不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
探究,而陷入以下一些误区:
1 重形式轻内涵——科学探究等同与幼儿“动手”
案例:在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很多材料,如装满水的盆子,石头,积木,皮球,铁块等等,教
师让幼儿辨认完材料后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你们带着这些材料去完一完吧,教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就上前来抢这些材料
又比较小的东西容易沉下去,比较大又比较轻的东西容易浮上来
分析:在看似“充实”,“热闹”的背后,幼儿似乎所获无及,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供了足够多的材料供幼儿操
到的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让幼儿无目的的探索或敷衍
其实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从幼儿以有的应验出发,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对问题
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设计实验进行证实;收集和分析相关材料;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
2 重知识轻情感——忽略了探究方法及科学思想的培养
案例: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的目标定位是:知道三色中的任何两种颜色混合后就会变出新的颜色,对颜色的感受和辨别能力
科学活动的目标应体现: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在教学中积极的去实现
这三个目标但有些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对情感目标设计的较少,即使设计也较笼统而难以操作,致使情感目标成为教师教案
中的一种摆设,科学的情感正是缘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和需求,教师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与实验,才能让幼
儿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幼儿在质疑中自主的进行科学探究和活动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反应积极引
导幼儿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 重过程轻结果——忽视活动结束的经验提升
案例: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沙漏”中,第一个环节,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沙漏,探究时间与沙子数量的关系,第二个
环节,再次制作,探究速度与口的关系,第三个环节,再次制作,探究速度与口多少的关系,最后教师小结
分析:在活动中幼儿层层深入,但各活动环节中缺乏让幼儿对实验结果的积极记录,活动结束时教师也没让幼儿对活动结
果的积极讨论,其次在活动结束环节,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幼儿的认知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
一重形式轻内涵——科学等同于幼儿“动手”
避免: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出发,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教师重视幼儿通过观察科学现象来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猜测、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且让幼儿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等等。
二重知识轻情感——忽略了探究方法及科学思想的培养
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但对在活动中究竟培养幼儿什么样的情感以及价值观等并没有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领域的目标则突出了“体验”“感受”“喜欢”等情感、态度、兴趣方面的价值取向。科学领域的目标应涉及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在教学中积极地去实现这三个目标。但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对情感目标较少涉及,即使涉及也较笼统而难以操作,致使“情感目标”仅仅成为教师教案中的一种“摆设”。
避免:科学领域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需求,教师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实验,才能使幼儿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幼儿在质疑中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反应,积极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三重过程轻结果——忽视活动结束环节经验的提升
活动环节中缺乏让幼儿对实验结果的及时记录和整理,由于幼儿的分析、归纳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所以他们难以形成和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不能在充分发现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科学概念。
避免:活动结束环节,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幼儿的认知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比如,通过照片或视频再现活动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幼儿思考探究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通过讨论从中获得有关科学知识经验。
大家好,我是星汐妈。
前两天送小星上学的时候碰到一脸无奈又气愤的书书奶奶,她家的娃开学到现在还要他爸爸每天早上送,又哭又闹,搞得他爸爸都没有办法准时去上班,什么招都用过了,就是不管用!
对于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相信家长们都经历过,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大部分家长们经过开学后两周的调整,宝宝们基本上都适应了。像小星同学哭两个多月这种,比较少见,关键还是家长的传统方法错了。
小星读早教那会(2岁8个月,不算小了)就经历了严重的分离焦虑,每天一起来就哭,一到学校根本不落地。不像汐姐小时候省心,养育了两个女娃,也让我知道了虽是女娃,但是孩子性格差异太大,每个孩子都需要有针对性地养育。针对小星的这种情况,我查阅了很多 育儿 类的书籍,一个“ 情感 引导”的方法,神奇的让我和小星的关系更亲密了。
那么什么是 情感 引导呢?
情感 引导说白了就是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家长要学会准确地教会孩子识别这种情绪叫作什么,引导孩子我们可以怎么做 。
像孩子这种上学哭闹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在学校老师们对他们不好,不喜欢学校的环境,相反,孩子们一到了学校都能交到很多好朋友,也都很喜欢老师们。他们的哭闹只是表现在和家人分离的时候,有经验的家长都会分享我们一些方法,比如
1、送完孩子及时说再见离开;
2、到点及时接回孩子;
3、积极鼓励孩子,做好心理建设;
4、经常在孩子面前夸老师,说老师很想她,很喜欢她之类,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不听话,就告诉你老师,或者送你到老师那" 之类的话。
这些往往都不再奏效。
那 情感 引导怎么做,能让孩子和我们更亲密呢?以小星情况为例 ;
一、事先播下种子。(头天接到小星,我会告诉她,明天是上学日,汐姐上学你也要去的;晚上睡觉前她通常会说不去上学,继续告诉她,明天是上学日,上学应该是开心的而不是哭着去;第二天一早告诉她今天是上学日,妈妈需要你开开心心地去上学。)
三、聆听。(早上送她上学路上,她会哭,要求抱抱,如果不想抱她就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着聆听她说什么)
四、理解孩子的感受。(她会说,不要去学校,我会说:”妈妈理解你不想去上学,你不想去上学是因为在学校很久见不到妈妈,对吧?妈妈也很想和你一起去,但妈妈需要开心去工作,今天是上学日,你需要开心去上学。“)
五、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及时表扬。(因为前面做了铺垫,我用了足够的耐心,蹲下来慢慢对她说,上学路上已经不哭了,但是面无表情。我继续引导她,不哭是好的,我们需要更开心一点,开心是什么?笑着去最棒了,她通常会被逗笑。到这里,几天后她就知道了上学就要开心点,起码就是不哭了。)
情感 引导是不是也很简单呢?
刚开始需要足够的耐心,但是操作几遍后就真的很容易了,你们的小天使们就会被你们搞定得妥妥的啦!
我是星汐妈,学习型妈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