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脑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种新型的用语形式――网络流行用语开始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在网上网下都影响到青少年的语言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严加禁止,还是听之任之?正确的做法是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用语,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语文的学习。
一、认识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交际时网民们普遍使用的特定的广为传播的语句,这些语句有别于人们传统意义上日常交流的语句,是网民们在网上聊天时为了快捷方便,为了求异创新等目的而创造的新语句。有的是利用汉字或数字、外文的谐音、词汇或拼音首字母的缩写等方法造出的网络新词汇,有的是网民们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自己感情而使用的一些抽象符号,有的是一些新闻事件或一些新闻人物说的话被网民们频繁转播,表达他们对某些事的态度。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逐渐普及的网络则为个性张扬提供了平台。青少年少了外在的束缚,任由自己在网上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求新求异,新词新意层出不穷。同时幽默风趣的网络流行语也为生活在日益繁重的学习或工作压力下的人们带来了快乐,舒缓着他们紧绷的神经,放松着他们焦虑的心情。
二、引导使用网络流行语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向鲁迅先生学习,对网络流行语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网络语文则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网络语文不可避免的“外溢”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说话及行文方式,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对语文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
1、肯定网络流行语个性创新、简便形象的特点,赞扬那些喜欢写网络日志的同学并鼓励其他同学多去写写网络日志,由此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师的“说教”逐渐放下戒备心理。而后向学生说明,在注重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顾及共性即你所写的东西能够被所有看到的人看得懂。因为有很多的拼音首字母的缩写或汉语词汇的缩略可以表达多种意思,写的人与看的人会因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而网络流行语都有其产生的固定背景。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写作文的时候应小心使用网络流行语,并且让他们明白,使用一两个恰当的网络流行语也许可以使作文增色,若使用多了便滥了、不成文了。
2、肯定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潮流,用网络流行语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进场说的灰溜溜体――灰溜溜地去默写了,默得一塌糊涂又灰溜溜地回来了。但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传统汉语的魅力,介绍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给学生,不是泛泛而说怎么怎么好,而是直接选取其中的语句交给学生来体会其中的“味道”,可以选取钱钟书的《围城》里那些绝妙的比喻,还可将鲁迅文章里那些幽默、犀利又不乏道理的用词拣取出来,也可将受学生欢迎的青少年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优秀作品里的优美的语句拿来,让学生自己品味、体会。继而引导学生,无论是传统汉语言还是新时期青春偶像作家的语言还是网络流行语,都离不开语言学中最根本的语法点――字、词、句,以及将这些字词句绝妙组合的诸如比喻、拟人、通感、飞白等修辞手法,从而引导学生学着在作文中使用这些修辞手法,鼓励他们向网络流行语学习,创新语言,形成风格。
现如今,网络的四通八达使得网络流行语在人群中广泛传播,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使得他们跟风追风,一时之风后便丢弃了,因而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要采取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打压。要看到不少学生网络日志里妙语连珠,下笔如神助,而作文里却是干豆腐一块,空话套话一堆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在作文里敢于“我手写我心”;也要看到那些粗鄙的、低俗的网络流行语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不能登大雅之堂,进而杜绝在作文里使用。
3、肯定网络流行语传播语言文字和运用知识的功能,在社会转型因素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眼下我国正进入汉语创造力空前爆发、全民参与‘造词造句’的语言狂欢阶段,但是许多潮词潮语可能都是昙花一现、过眼浮云。中学生心智处于成长时期,过分的“暴露”在网络流行语氛围下,将会影响其日常的遣词造句,导致中学生丧失对规范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规范语文的使用能力。例如与“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流行语相对应的还有“淘宝体”(以“亲”开头以“哦”结尾,起源于购物平台淘宝网)和“咆哮体”(带许多感叹号的字、词或者句子,多以“有木有”结尾)以及各种网络文体的流行。如果中学生过分接受这些语句,将会极大影响其实用规范语文的能力。
三、避免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资源丰富的网络,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众多消极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知识的重要功能,还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这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下,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大,有疑问就“百度”,是许多人的首选。网络百科便是其中的重要的查询方式,而从网络百科的编纂过程来看,严谨程度远远低于传统语文媒介的编辑出版过程。如,如果要发词条,只要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不长的时间内便可以在网上出现,如果其中的语文行文有误,便可广泛流传。
驳杂的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的同时,也是藏污纳垢之地。这一方面与网络文化中的市场运作有极大关系,在市场化条件下,凡是有利可图,凡是能满足吸引眼球,都是网络传播的重点内容,而不以美丑论之,网络世界中的各种“呕像”现象及网络中的各种“门”事件的热炒正是重要体现。“恶搞”流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如对一些古诗的改编等等。另外,一些不文明的用语披上网络流行语的外衣加以横行,(如“尼玛”)这些不仅对规范中学生语文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以上看来,网络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科学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家长在自身使用及引导学生使用语文网络资源时,应注意选择权威网站并保证其规范,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规范学生行文用语,真正发挥网络流行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青少年是社交媒体最忠实的使用者,也是网络游戏、网络学习、网络购物的重要用户群。互联网是个性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空间,青少年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灵活地使用语言,从而使网络流行语呈现出求新、求变、求简、求快的特征。根据网络流行语的符号、语境、修辞等特征,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话语风格体现在五个方面。
埋“梗”的冷幽默
“梗”是故事、笑点、冷幽默。有的流行语起源于某位(类)青少年的人生故事,网友们从其故事中找出幽默的语句,然后将其凝练成网络流行语。当该网络流行语传播开后,流行语的“所指”会发生迁移;如果读者或听众不清楚其中的“梗”,那么就体会不到流行语中的智慧和情趣。
比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孩子们“宅”在家中上网课,有些孩子智商超群、屡出奇招,为了逃避管束与父母斗智斗勇。神兽原本是中国神话中的动物,但在父母眼中,宅家的孩子们恰似“神兽”。如果不了解“疫情”“网课”的背景,网民就读不懂“神兽”流行语背后的深刻内涵。
天书般的缩略语
网络交流是一种“类人际交流”,网友之间虽然使用的是文字符号、表情符号,但能够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情境体验。日常线下交流是互动的、有效的、私密的口语交流,网络社群中的交流是文字的、符号化的、半公开化的交流,网络社交需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需要规避公共管理规则,因此缩略语成为青少年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
如永远滴神(yyds)、盛世美颜(ssmy)、真情实感(zqsg)、有一说一(uysy)、对不起(dbq)、C位等。缩略语输入迅速,但对社群之外的人来说,它们是天书般的神秘符号。
庸俗的丧文化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活、学习、交往中的逆境和不顺,此时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沮丧、悲观,甚至颓废、绝望的情绪,“丧文化”就是青少年社会心态在网络空间的折射,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直白的土味情话
土味情话“是一种以简短直接、幽默新奇的手法向心仪对象传达情感诉求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地对语言常规表达的创新和突破”。
传统的“土味”中含有落后的、过时的、廉价的、不合潮流的乡土气息,青少年心中的“数字土味”则是“合潮流的逆转”,是大胆的、直白的、难为情的直抒胸臆。如“何以解忧,唯有抱抱……抱你”“你是哪里人?——杭州人。——不,你是我的心上人。”“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没有啊,为什么这么说!——那为什么在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精致的“糊弄学”
互联网推动社会关系的网络化,网络成为整个社会联系的纽带,越来越多的人感叹:“见面时无话可说,网络上无话不说。”
数字交往放大了青少年的社交圈,他们依据不同的“兴趣”组成多元的、多重的社群。网络社群是兴趣的社群、话语的社群,话语是网络社群的“社会资本”,成员的发言和表态就是为社群贡献资本。社会资本雄厚的社群最活跃也最有价值,因此,网络社群总是鼓励网民积极发言、敢于表态。
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人们的发言和表态总是有所顾忌,因此敷衍、搪塞、圆场就成了糊弄的手段。起源于豆瓣小组的“糊弄学”,是青少年抗拒社交恐惧的良药,它以规范的、经济的“糊弄语”,回避表态、推掉邀约、拒绝苛求。
豆瓣小组“糊弄学”总结出一个万能的“糊弄”句式,它的基本结构是“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感叹词”,其中感叹词有:晕,我天,啊这,不会吧,我的妈,哎,真是等。“糊弄学”是青少年数字生活智慧的产物,是“弄弄子们”在人情社会进行的自我保护,“糊弄学”既照顾了交往对象的尊严和体面,也给自己留下了放松和回旋的空间。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总之,mua这个词语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常用于表达亲吻的声音或动作,或者用于表示对某个人或事物的喜欢或赞美。虽然这个词语的来源尚未得到证实,但很可能是从法语中演变而来的。
Mua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常用于表达亲吻的声音或动作。这个词语最初出现在网络聊天软件中,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虽然这个词语没有正式的定义,但在网络上,它通常被用来表示“亲吻”的声音或动作,或者用来表示对某件事物的喜欢或赞美。
Mua是什么意思(探究mua一词的含义和来源)
除了亲吻的声音或动作之外,mua这个词语在网络上还有其他的用法。例如,有些人会用mua来表示对某个人或事物的喜欢或赞美。在这种情况下,mua通常被用作一个表情符号或标志,用于表示赞美或喜欢的情感。
Mua是什么意思(探究mua一词的含义和来源)
总之,mua这个词语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常用于表达亲吻的声音或动作,或者用于表示对某个人或事物的喜欢或赞美。虽然这个词语的来源尚未得到证实,但很可能是从法语中演变而来的。
打call是网络流行语,是一个中英混搭的句式,原意指看演唱会的观众跟随节奏拿起荧光棒作出的各自应援动作。在网络用语中,这个词表示对各种事物的支持态度。 扩展资料
网络语言(internet slang)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并不具备教学意义,不能引进教学领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