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绪,可以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属于情绪有问题,需要调整,这样孩子对自己情绪心中有数,也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老师要告诉学生,如果情绪较差无法舒缓的时候,可以找身边的长辈寻求帮助,以此更好疏导自己。
3、老师应当开设主题班会,给孩子传达良好情绪培养的方法,以此帮助孩子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到自我管控。
4、老师需要多多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如果学生情绪不对了,可以开展相关课外活动,借机帮助学生舒缓,同时科普管理良好情绪的方法。
5、老师可以开办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植入良好情绪管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培养学生的良好情绪,并不是说老师单方面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老师还需要和家长多多沟通,为培养孩子良好情绪共同努力。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呢?
一、 教师先“动情”,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能被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学生才能体会的亲情的伟大。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中有的课文情感因素与教学效果关系异常密切,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力求做到动情而讲,使学生情动、境达。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录音、、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课后,我先板书课题,在学生对这幅图有初步的了解后,我引导学生看图,特别是图的长、高和图上人物数量及牲畜数量,以画面展示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使孩子们不仅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还进一步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见,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朗读兴趣,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进而善于朗读的好方法。
三、反复诵读,唤起情感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其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传为人之道,授处世之业,解人生之惑,于有意无形中点盏前行的明灯”。心动、情动,才能行动,才能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我们的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呼唤学生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有教师在教《生命的意义》一课时,讲诉了一段故事: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间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I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然后,在音乐声中,教师开始提问:“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二、点拨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首先,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之前,要熟透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把其中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喃喃自语,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这样,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便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再次,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要用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得好。学生回答中肯、陈述精彩时,教师包含激情地来一句“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真正风采!”,学生回答很糟时,来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我吧,给一点鼓励。”……凡此等等。
三、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去引领学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第一,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的爱就像滴滴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转校生,他因为在原来的学校经常与语文老师发生矛盾,导致语文成绩一落千丈,一上语文课,他就会感觉头疼,不想进教室。来到我班后,我仔细地找他了解情况,分析到他与原来的语文老师发生冲突的原因竟是该老师看不惯他走路的姿势,于是处处为难他,而这个学生也不愿服输,结果造成矛盾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讲解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有的礼仪行为。最后,这名学生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上课不喊头疼了,也爱听讲、爱提问了。
四、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在青少年感情匮乏,究其原因是生活的单调而平淡。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感性思维,当然最终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应该由家庭与学校配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文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桥梁建筑,让学生近距离观赏桥梁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三十六个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提供了脚本,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其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总而言之,无论从教育教学还是从语文学习等方面来考虑,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之本、教学之源。语文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情感资源,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生带着情感去学,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感染,才能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做好,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作为教育者,确实需要尽可能地避免将自己的个人情绪或偏见带入到教学中,以保证教育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当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不能客观冷静处理问题,而是受到自己的情绪或经验的影响,就有可能造成不公正的对待或错误的判断。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尽可能减少自身的情绪波动和主观判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完全没有情感或个人态度。相反,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对学科、对学生、对社会的感情和态度,但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不以行使权利来表达个人情感,从而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启发和引导,真正受益于教育。
还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情商,能够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科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提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更加具体地说,如果我是一名教师,我会采取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例如开展互动式课堂、辅导小组、学习小组等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我还会与家长和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更全面的方式关注和支持学生的成长。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往,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而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语文教学作为情感的教育活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不能仅仅是教师交给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情感活动,在这种情感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浸润,感受到幸福,快乐,满足,形成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从而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石。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让语文教育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1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判者,在学生面前具有权威性,学生是在这种权威面前被动的接受知识,并按照老师的期望改变自己,逐渐“成长”起来的。在这种成长过程中,被改变的是学生的兴趣,个性。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不可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必须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11 真心关爱学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必须用一颗真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自己实施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关心孩子,不仅关心孩子学习,还要关心孩子身体,天凉了,提醒孩子加衣服,跑热了,提醒孩子减衣服。孩子是藏不住情绪的,开心,生气都写在脸上,因此要留心孩子的表情,看见孩子不开心,要主动询问。特别是对待“问题”孩子或者性格内向的孩子,老师更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12 蹲下来,与孩子融为一起。
要走进学生心里,还要求教师必须蹲下来,跟学生象朋友一样平等相处。这种师生间的朋友不应该只是课堂上的朋友,也应该是生活上的朋友,特别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更渴望与老师亲近地谈谈话,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多与他们闲谈,多与他们游戏。在与学生“闲谈”时,教师要对谈话内容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促使孩子自由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孩子能够畅所欲言。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时,教师更要兴趣盎然,主动向孩子请教游戏规则,并全身心的投入游戏,这看似毫无意义的做法,不仅能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让孩子觉得老师就是自己的伙伴,是可亲可近的,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从而促进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融洽,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2教师要着力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我国目前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都是在一定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宽松和谐,友爱祥和,让人无拘无束令人心情舒畅的课堂氛围,无疑会让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中,从而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如何形成宽检和谐的课堂氛围呢?我认为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恰当运用表情,拉近师生距离。
心理学家莫勒比恩曾经得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感情表露等于百分之七的言词加百分之三十八的声音加百分之五十五的面部表情。由这个公式我们不难看出,在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中,面部表情。由这个公式我们不难看出,在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中,面部表情起着多么大的作用。走进课堂,教师首先要带着真诚的微笑,微笑是融化剂,她能把教师和学生由不同的个体融化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而冰冷的表情则是一堵墙,生硬的立在师生之间,让彼此无法顺畅的交流。课堂中教师还要恰当运用眼神,吸引学生的注意。“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表达心灵情感,传达心灵意思的窗口,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窗口的作用。提出问题,老师用期盼的眼神环视大家,学生会马上投入思考,积极发言,回应教师的期盼,给发言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用更大的激情投入学习;给紧张学生一个鼓励眼神,让他多一分信心,缓解紧张情绪,给走神学生一个关注的眼神,使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从而自觉的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给生病的学生一个关切的眼神,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心……总之,表情是心灵交流的工具,手段,一声赞许,一声责备,一次会心的示意,一个及时的提醒都要表现出教师课堂行为的艺术魅力。�
22 用生动亲切的语言,融洽课堂气氛。
众所周知,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有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更应该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老师总是用一种很高的语调课课,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容易疲倦;如果老师总是用一种语速,一种语气讲课,这种没有变化的语言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语调,语速适当而又倾注感情的语言,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课堂变得跌宕有致,虎虎生气。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做到“生动,富于变化。”“亲切”也是教师语言应该具备的特点,学生举了手,却不能回答问题,老师轻轻的摸摸他的脑袋,亲切地说:“敢举手,很勇敢!但有点紧张,对吧?没关系,我们先听听别人怎么说。”让学生很自然的下了台阶,保护了自尊。学生回答了问题,但是还不够全面,教师可以一边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一边满怀期望的对大家说:“他能理解到这个程度了,真了不起!我们能不能在他的基础上,把问题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一些呢?”既让回答问题的同学充分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又能引起大家更深入的思考问题。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的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时适时,灵活,有针对性的运用语言,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学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作为老师要适时的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孩子们表现特别好的时候,老师会说: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表现都特别好,老师特别欣慰和高兴,特别是某某某同学,表现特别出色,大家要向他学习!再比如:某某某同学,今天老师心里有点难过,请问某某某同学,你知道错在哪了吗?老师希望你能够改正错误,做个明是非的好孩子!
一、情感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
培养学生得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尊重别人,产生亲情、友情,学会用自己正确、健康的心理去体验、感知社会,分辨真善美、假恶丑。
(二)培养学生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对自己对别人的喜怒哀乐能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视他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对自己,要胜不骄,败不馁,经得住挫折、打击、委屈、胜利,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同时又不缺乏感情,实现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教师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开展情感教育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的双向的活动。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下,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不但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有认识成分也有情感成分。所以,一位好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得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成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二)寓情于声
教师的情感是借助声音,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由不同的思想感情引起的,也是按照思维规律进行的。“说话的声音”通常被人称作“副语言”,它包括音量、音质、速度、节奏、语调等。副语言不仅能辅助语言沟通,同时在表达情感方面,它的意义甚至超过语言本身。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语言不同于生活中的语言,它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有计划、有安排的语言。
在发音方面不仅要求字音准确,能把每个字音清楚地送到学生的耳朵里,同时还要求音质优美动人,音量运用适当,该响亮时响亮,该柔和时柔和,音调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语速也要根据不同的内要进行不同的处理。通过音量的高低变化,语速的快慢交替,表达出语言特定的节奏感来。就声调而言,必须抑扬顿挫,因为不同的声调总是与特定的思想感情相对应的。只有这样,教师的情感才能被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