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朗诵?如何学会揣摩作者的表达情感?

如何学会朗诵?如何学会揣摩作者的表达情感?,第1张

朗读课文共有三步曲: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

首先,初读文章,要把文章中的字音读准,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查字典;接着,熟读文章,达到流利;最后,要把文章读出感情。有感情,就是要求声音做到抑扬顿挫,同时要融入自己的丰富情感。这一点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才能做到。这是最高要求,也是最难做到的。做到以上三步后,想进一步自如发挥水平,最好照着镜子朗读,可以面对自己的表情,及时纠正自己的表情。

如何揣摩作者的表达情感?

1,抓句式,(像排比,反问,比喻,夸张,拟人……)

2,抓修辞

3,抓关键字词(叠词,动词,形容词……)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读好课文,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只有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和作者的心灵沟通,能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也就是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现就结合我上《三顾茅庐》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导入 调动情感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进教室,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接着课件出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教师引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看看刘备是如何得到诸葛亮这位贤才的。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而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中。 二、师生赛读 体会情感 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如我教学《三顾茅庐》第二自然段的对话时,我说:刘备前两次到隆中都没有见着诸葛亮,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读: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生:(异口同声)老师你这样读我们感觉不到张飞的叫嚷。 生1: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生2: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这位学生读得非常到位,轻重急缓都把握得很好。) 生1:他读得很好,把张飞嚷的语气读出来了。 生2:我觉得他不但读出张飞的豪爽,还带有些鲁莽。 生1: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一次你就不要去了! 生2:语速缓慢,丝毫没有读出刘备生气的样子。 师:好,那请大家用生气的语气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学生用生气的语气,重音,停顿,语调都读得非常好。) 师生合作读对话,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三、抓住重点 激发情感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三顾茅庐》的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在这一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朗读,理解,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朗读时自然就把刘备的诚心诚意读出来了。 四、采取奖赏 激发兴趣 采取奖赏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在这节课中,我常采用画表插红旗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插一面红旗,这个办法虽然古老,却行之有效。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红旗,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总之,要想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必须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理解文章,使自己的思想接近作品,在朗读时掌握节奏,有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之分,恰当地表达作品。教师在教学朗读时,应严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读得正确、流利,要注意语句的语气,对不同的句式,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有的语句要读得轻松,欢快,而有的语句要读得抑郁、缓慢,甚至低沉、沉闷,感动得流下泪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有感情朗读效果。 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朗读课文,不管以何种朗读方式,他们总会把课文从头到尾一个一个字地念出来,而且声音也会特别的响亮,有时甚至会把整篇课文犹如歌唱一样唱完。低年级小朋友既有感情又能流利地把一篇课文朗读完,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朗读是一门艺术,既讲究方法又讲究技巧。朗读课文不是单纯地把静态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起到鼓舞人、熏陶人、教育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作用。我们学校的生源主流来自县城附近的农村,学前教育普遍较差,加上地方方言的影响,学生的普通话普遍不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特别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学生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朗读兴趣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朗读,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声,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指导、点评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一旦成为一件学生很喜欢的学习活动,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朗读的热爱,朗读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范读、自由朗读、领读或分组朗读,交叉朗读,个别朗读,开火车朗读,角分色朗读,男女轮流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教师的范读最能感染和熏陶学生。只有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范读,学生顿悟后的品读,只有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和最自然流露出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同时,老师的范读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如何朗读好课文,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同时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特别像《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和《掌声》等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以及赞美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美丽。而对《掌声》这一课,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到小英前后变化的内在原因。为了突破课文的教学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自己必须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和熏陶学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真正乐趣。

二、要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朗读能力的高低,与朗读者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紧密相关,只有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领会,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朗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他们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模仿和重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例如朗读《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及其美丽繁华和历经百年沧桑,抖落掉历史的尘埃,翩然回归祖国。从而理解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从作者对香港美丽繁华的描述中,体会到作者对香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就会收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三、要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朗读的基本技巧有:如重音的处理、节奏的把握、语速的变化,句中,句末及段落之间的停顿等等。例如读到《掌声》中的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微笑着走下讲台。,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学校的舞蹈房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默默的、慢吞吞、终于、不再忧郁、甚至),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英前后的思想变化是什么原因小英从原来的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到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学校的舞蹈房这些话,才能体现出小英思想前后变化的原因。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两篇十分抒情的课文,朗读时应根据作者感情的层层深入确定关键句子的重音、节奏和语调,读出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美丽。读出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再者,重点段落必须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缤纷色彩,丰收景象和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这是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与文本对话时,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课文所描绘秋天的雨和秋天热闹非凡的丰收景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拟人句,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秋天缤纷色彩的美丽和丰收热闹的景象,读出作者当时对秋天景色的热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要流露出真情

朗读作为一项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既要讲究朗读方法,又要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和去感受。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全课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富饶的西沙群岛》、《秋天的雨》、《花钟》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故事、童话、寓言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花钟》一课,着力讴歌了花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花的一片热爱之情。朗读时,既要读出花的外在美之美,又要读出花的内在之美。只有当自己倾注了真情实感,才能达到美读课文的境界。又如朗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在读的基础上注意语音的停顿,语速缓急,语气的变化,读出春、夏、秋、冬各现情感的变化,从而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依据教学内容,抓住重难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学习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3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