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赏析句子?

怎么赏析句子?,第1张

  为你奉上最专业的赏析方法,请您参考:

  赏析句子的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3:“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3: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4:“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4: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5:“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5: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三:、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6:“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6: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7:“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7: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四、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8:“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8: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例句9:“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9: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10:“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10: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11:“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11: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12: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12: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l3:《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析13:“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例句14:《鼓神》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赏析14.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六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5:“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15: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16:“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16: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及诗歌赏析答题公式

以下三十种答题公式几乎涵盖初中语文考试当中所有主观题题型,同学们一定要在切实掌握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词语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 联系上下文的情景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6某段起什么作用:

(1)此段在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此段在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7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描写方法分为: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的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8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公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9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0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分析步骤: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1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2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3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4 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15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16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17仿写句子。

公式: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18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19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

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20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21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22名著阅读。

公式:①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23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川”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24诗文佳句赏析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欣赏,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欣赏,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25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26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27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28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29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30称谓变化

公式: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要想理解一些文本中蕴含的“成人化”情感难度较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慢慢品读重要句段,有效地指导展开阅读训练,不但要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更要让学生读出味、读出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抓住情感线创设情境,入境悟真情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把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里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快速地转移到对课文体验上的良方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进入文本进行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做到“先入为主”。

如教学《去年的树》时,鸟儿的叫声是故事的重要线索,课文中四次写到鸟儿唱歌。于是我先播放鸟儿鸣叫的声音,把学生带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此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这篇童话写四次唱歌的句子,从而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品读感情浓烈词语,感悟文本情感

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在某些感情浓烈的词语里表达,这些词语总是暗藏写作玄机,统领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重点词语,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本班的学情,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引领全篇课文教学,真正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

如教学《翠鸟》时,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是一段充满浓烈情感的语言。这两句话乍一看是在写翠鸟的生活习性,但这与作者的写作情感相去甚远,其实这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无比喜爱之情。于是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中真正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情感。师:“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从这两句话中体现了作者对翠鸟的无比喜爱之情。”师:“翠鸟可谓人见人爱,我真想抓一只来养,可以吗?”生“不行。”生:“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得保护它们。”生:“翠鸟生活的地方太危险了,我们不能去危险的地方玩。”……师:“是呀,作者也‘真’想把翠鸟留在身边饲养,保护它,可见作者是多么的喜欢它。但是他有没有这样做呢?”生:“没有,而是在远远的地方观看它。”师:“作者那么喜爱它,为什么不走近看,而要‘远远地看’呢?”生:“这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因为走近了就会打扰翠鸟。”这样让学生不断触摸语言、品读文本,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体会了作者写作的灵魂。

三、品读复杂难读句段,领悟文本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不少停顿比较复杂,不易把它读流利的长单句、复句、句群或段。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加强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划分节奏、层次,提醒注意断句、语调、停顿。特别是在诗歌、文言文和词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划分节奏和层次方面出现了错误就会导致对文义理解的偏差,更谈不上领悟作者的情感。

如教学《杨氏之子》时,“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要让学生自己断句、自己读准语调、正确停顿,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正确地划分节奏、正确地停顿,然后让学生反复跟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准确无误的朗读中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文章的文义,使学生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文言文的韵味,从而感受文言的语言美。

四、品读意义深刻句段,深悟文本情感

文本中经常会在事件情节推进的过程中,经主人公或作者自己,把一些思想深刻的语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引发读者思考和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意义深刻”的语句,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情境细细品读,深入挖掘这些重要的知识点或者蕴含的哲理。

如教学《和时间赛跑》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抽象又富含哲理。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思考:“请同学们画出爸爸说的那些不会回来的事物。”接着进行交流体会。师:“爸爸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说明?”生:“举例说明了‘我’的昨天一去不复返。”生:“爸爸的童年也一去不会再回来了。”生:“外祖母度过了她的时间,再也看不到她了。”师:“对呀!你的昨天、爸爸的童年、外祖母的生命等都是时间里的事物,都再也回不来了。”三年级学生对时间的理解相对局限,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和感悟,这些蕴含着人生哲理的句子渐渐地在学生思维中清晰起来。

总之,收录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大部分课文饱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直面文本,在情感的驱动下有效深入作品,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引领学生深入品读作品的字、词、句、段,让学生充分思考,逐步感悟,使学生真正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如何赏析句子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那么,如何赏析重点句子呢?就以鲁彦的《听潮》一文为例进行指导。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在《听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把海潮的声音、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构成了一副壮美的海韵图。特别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摇曳多姿。

例句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4:“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5:“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4、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6:“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7:“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例句8:“彦,这里会塌的”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赏析面对海浪汹涌,潮声大作的海,“我”和妻子的感受大不一样。作者通过对比,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面对澎湃的海潮,作者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的最强音:“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追求。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排比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例句9:“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二、多角度赏析句子

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学生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例10:“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1、抓关键词

赏析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2、从修辞的角度

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以“细雨”、“朝雾”、“暮烟”形容潮来时的形态,以“腥气”、“咸味”形容潮来时的气息。

三、句子赏析的落脚点

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因此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即从哪个角度入手),落脚点却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例句11: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击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赏析时,切入点可从修辞(拟人)的角度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的内容。此句表现了大海愤怒时壮观的场景和磅礴的气势。

例句12:“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赏析时,可以选择艺术手法(直接抒情)作为切入点,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在惊涛骇浪面前,胆小懦弱的人会感到恐惧,勇敢坚强的人却感到愉悦。海潮激起作者的心潮,由此发出由衷的赞叹,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透过鲁彦热爱大海的感情,看出他那积极进取、勇敢搏击的人生态度,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中,如何探求句子的深层含意?所谓“深层含意”是指句子在一定语境中所隐含的意义,就是人们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探求句子的深层含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联系全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背景材料。

 例如《我的小桃树》中的一句:“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

 从表面上看,这句话表达了对小桃树会开花的坚定信心与良好祝愿,但综观全文,联系作者的写作用意――借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致,就可发现此语的深层合意是:尽管经历了若干磨难,但是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总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

 又如鲁迅的`(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弄清此句的深层含意必须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本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百姓还面临着饥荒、兵、匪的威胁,农村经济几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的希望在哪里,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据此可知,地上的路实指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坚信只要去奋斗追求,希望最终定能实现。

  第二,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作用。

 有言外意义的语句大多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如《小橘灯》的结尾:“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再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第三,联系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全文使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海燕”这个形象歌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的斗争情绪。据此,文末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深刻含意便是:欢呼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必定胜利。

  第四。若是解释文中人物语言的深层令意,还应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分析。

 例如《背影》中父亲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分析此句的深层合意,若能紧扣父亲深爱儿子的这一特点,便可看出此语蕴涵着父亲内心深处对儿子的体贴、劝慰,处处为儿子着想的深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6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