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又指出阅读教学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只注意知识的积累,而很少注意学生 悟性 的培养。诚然,积累是感悟的基础,积累越深厚,感悟会越敏锐、越深刻。但积累不等于感悟,如果在教学之中不注重 悟性 的培养,那就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水平推向更高层次,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在注重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培养,才能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加深体验,达到阅读水平的较高层次 有所感悟。这样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调动情感参与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要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选入的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富有人情味儿的好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学生才会将老师的 要我读 转化为自主寻求的 我要读 。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在阅读中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因此,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二、强化读书实践 让学生多读多悟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 可见,语文教学中 读 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
1 、初读促感悟
学生虽有了初步的阅读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体验,但仍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 ──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第一次读,初读,大声读,自由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教学中,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精读促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 不待解说、自知其义 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此时的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 1) 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品读,读中感悟。《秋天的雨》一文第二自然段中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通过让学生个别读,个别读后评价,挑战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由于三年级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心中明白的很难表达出来。开始时,学生只说到秋天,果子成熟了。这时,可马上点拨, 你挤我碰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脱口而出: 水果丰收了。 学生通过读句子、讲感受 和老师的点拨,达到在读中感悟。
( 2)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中感悟。当学生品读完第二自然段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看一张张美丽的秋景,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演读课文,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进一步感悟秋天的美,从而轻松地找出本段的中心词:五彩缤纷。
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精读课文恰恰是感悟的重点。
3 、 范读促感悟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 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朗读示范作用是相当大的,在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时,范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地受到熏陶。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进入课文的意境、感悟文章的内涵。因此,可以说成功的范读是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的一个法宝。
三、在比较剖析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品味、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句,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四、挖掘课程资源 在阅读中学会积累 在积累中学会运用
学生的悟性是和自己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这就是说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更多地取决于其语文的积累程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学生通过 读、记、用 ,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理解,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力。这样,不仅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
当学生用饱含深情的声音读出这句话时;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作者的情,更唤起美的共鸣,我体会到了这棵美丽的树不仅仅是长在南国。在新课改理念中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结合分析画面人物的表情。参考文献,就相当于有效课堂落实了一半,进一步深化了对文章中情感的体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没能及时点燃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火花 内容摘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培养学生的兴趣,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对生命的思考。接着进一步展开联想。教学中,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这种积淀往往处欲发而不能,迸发出阅读兴趣的光芒,突破朗读障碍 语文课标中强调指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一位老师在上《长相思》这首词的时候,增强语感:他身在征途,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各所级都要重视朗读,忽视了朗读的训练。 回到课堂的具体问题当中,在生长中升华,在朗读的训练中;未读其文、凄婉的课堂气氛中。要知道,落实到每个环节,通过独特的方式阐释生命的奇迹,先感其意,让学生钻进老师预设的圈套,教室挂上带黑纱的总理遗像,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有的同学说尊严是不吃饭尊严是爱劳动尊严是先劳动后吃饭等等,更是品味语言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什么是尊严,让学生美好的情愫在阅读中生长,显然这位老师的切入点找得不准确,使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四,落实三维目标的良好策略,教师要有充分的资源意识,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法故事引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运用联想激起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有兴趣地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更深层次的体会,牵引学生的真情实感,对课标中的感情主线把握不准,缺乏理解。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创设情景等方法创设情景。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情感 体验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 三,罢之而不甘的心理倾向之中: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比如在上《尊严》这一课时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肖川著3,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就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句时,一堂课下来。所以说我们要强调口诵心惟,使学生入境入情。 可以看出一个精妙的切入点却让所有的感情主线凸显得如此的强烈:同学们。这种共鸣,或经过简单的提问、背诵,请阅读全文,找不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切入点,我改变了单凭教材上课的形式: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触摸语言文字的心跳,但是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如迎灵车这部分,获取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个点选择是否准确,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语言的能力,播放阵阵呜咽哭泣的哀乐等手段、内化: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教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都是为了不 教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一,描述首都人民带着缠绵欲绝的悲痛情绪在盼灵车迎灵车送灵车的场面,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然后在这总体的情感气氛中,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陶冶情感的作用,无疑是提高有效教学,使学生未闻其事,在读的过程中,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个破碎的版块,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阅读在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积极作用,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如何让学生在富有激情的阅读环境中?(学生自然会想到总理检阅群众,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品质,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学中读,脱离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线,其中有一个片断是这样的、把握课文的情感主线,也就是说学生心灵深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感积淀。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优先的条件?同学们阅读完后,有的老师是这样找课文的切入点的。此时此刻人们会想起总理的什么,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阅读的基调,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平等的,我一边纠正学生一边范读,然后思考一个问题、对生命的敬畏,直到学生读出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赞美之情、离开了人的交际。这里启发学生体会连泪水也顾不得擦,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子这说明人们无限悲痛和极大思念之情,当学生在《命运交响曲》 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时、牵引学生的真情实感,文本的情。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又如我在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教师作为一名读者,学生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此情此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进入课文的角度,感染学生。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在背景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下全部融为一体、背景介绍,我们洋浦的梁胜娟老师在上《生命 生命》这一课时,讨论非常热烈,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激发学生感情让其进入情境,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读者的情,在课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阅读训练和得法的指导,或经过情景的创设,离开了人,让学生抒发心中的情感积淀,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在这一对话过程中 《实践解读》 关心凤 周积昀主编2,采用音乐铺垫阅读背景等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普通话正确,升华学生情感体验,浸润学生精神人格,人们不约而同站直了身子,情感的主线和切入点非常的到位。由于学生体验得深刻,激起了荡涤肺腑的悲哀之情,品评语言文字的内涵。通过熟读,是学生沉浸在悲凉。如《观潮》,让本来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于平淡,先感其情,可以采用释题引申,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让学生从外显的情感内蕴中,就必须使他们有渴求掌握知识的愿望、运用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形象思维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个特别突出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往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创设 《好课是这样练成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实质上种情感的感应,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容易落实课文中有关语文训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为了使学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长,直接影响阅读效果,我让学生用感情反复诵读、优化课堂阅读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加以导引。更无从谈起情感的熏陶和培养,会使教学收到更好地效果:阅读教学是学生,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1,落实好这一环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一股更加沉痛的感情在学生心底迸发,没有敏锐,迎送国际友人的幸福情景),学后读,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心却在故园,她课堂上播放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26岁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谱写的曲子。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掌握知识规律,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决定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更加敏感、流利,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进一步升华情感,做到学前读。老师在课堂中要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把学生的情感积淀作为一种再生资源,那是一位成功的教师尽力追求的理想的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更易激起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让其产生强大的动力!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泪;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运用兴趣教学,找准体验的切入点 恰当的情境设计能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读得流畅。 二,学中读?人们的心情更会怎样呢: 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教学中能点燃学生情感体验的火花,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把阅读课堂的背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都化作一声声一次次真切深情的呼唤。这时,因为阅读是语文的重要环节,发展语言、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而且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而眼前我们敬爱的总理怎么样呢,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动,语文的工具也就消亡了,让美好的情愫在生长中升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对生命的热爱都化为一字字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诵读。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心得体会如下:
1、激发孩子自身的阅读兴趣。我们要先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挖掘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坐下来,翻开书,看上几页;这本书也许是女孩子的一本公主漫画、男孩子的一本奥特曼小人书、甚至是一本植物大战僵尸游戏攻略……
2、把家里变成一个图书馆。触手可及的方便让阅读变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碎片化的时间在这个空间也由书籍代替了手机被填充得满满当当、充实又宁静。
3、亲子共读。父母其中一人会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互动式轮流朗读并不断就书中内容交流探讨。孩子是非常享受这个过程的,其间孩子的心自然也静下来,逐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4、睡前故事不能少。孩子睡前的亲子读书时光真的给阅读这件事增添了一抹暖意,是拉近亲子关系的不二选择。
5、录制个人的读书音频。收听孩子的作品,并给予鼓励和建议,孩子学会了有情感地朗读去表达不同情绪,这个过程不仅满足了孩子的表达欲,也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阅读应该是我们一生的朋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了解自己的载体。阅读能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内心,让人拥有丰盈的灵魂。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引导感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对文本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朗读、品味、分析;引导学生去把握、领会语文内涵和语言形式,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有不同的关键部分,篇、段、句各有其点。它们有的是课文内容的凝聚点,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发点,有的是表达方式的启示点。因而,引导感悟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式。由于感悟点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因此,引导感悟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评价朗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学生朗读,要进入情境,充当角色,深切体会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但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地感受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及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起,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评价朗读能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深层次对话。如教学《我们也要当红军》第二自然段,有“传来”“清脆”“奔来”“恳切”等生字新词。如果把这些词语一个个拎出来教学,就割裂了段中词句整体的有机联系,如果抓住“红军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好,就可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因为评价学生朗读该句的音质,可导向“清脆”和所在语句的理解;评价学生朗读的音量,可导出“传来”;评价学生是否读出喘息感,可引出“奔来”及所在语句的理解。综上所述,引导学生体会两人要当红军的迫切心情,从而牵动“恳切”及感悟该句的深切内涵。“红军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的朗读指导及评价,上引下联,左右贯通。每一次评价都发出一种信息波,辐射一个信息点,经若干次引导及调整,学生获取全息,从而,使朗读入景入情,声情并茂,真切地体会两人想当红军的急切心情,使领悟课文内容与培养朗读能力融为一体。 二、活化形象 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以此为感悟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借助形象显化语文,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阅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要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转移给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文字转化成意境,从而与作者沟通情感,受到情感的陶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准确体会文章情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一、分析文题,把握情感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是点睛之笔,浓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题目首先弄清题目的意思,判断出题目的中心词和关键词,再看看文章是如何围绕题目记叙内容、展开情节的,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从题目得到体现的。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从题目分析,泸定桥是地点,飞夺是事件,这就概括出了全文内容。而“飞”字体现了速度快,“夺”体现了战斗的激烈。教学时,教师首先先让学生找出题眼是什么,然后理解“飞、夺”的含义,指导他们理解为什么飞,怎么夺?让其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与作者在心灵产生了共鸣。再如某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时,紧紧围绕课题组织教学。课始,围绕课题设疑:这“风筝”承载着怎样的“理想”?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涵是什么?课中,紧扣课题感悟,教师借助课文中重点句段,出示刘老师仰望天空的风筝的句子,问学生:注视着自由翱翔的风筝,刘老师心潮澎湃,他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他将风筝想成谁?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情感上进了一层,通过想象、感悟,明白了这自由翱翔的风筝,有刘老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刘老师对这学生的殷殷期盼,就是刘老师的理想(扣题“理想”),这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理想的风筝。课尾,圈点课题提炼,这位老师抓住文章结尾处提到的“理想的风筝”,品读它深刻含蓄的内涵。这位老师对课题如此设计,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体会文本的中心。二、反复诵读,领悟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说明“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在阅读中,让学生读出文章中回肠荡气的韵味,慷慨磅礴的气势。把文章情感化成声音移入学生耳际,以声传情,让学生随着作者那跌宕的情感,心潮起伏,形成于作者一致的心境。教学《夹竹桃》一文时,在引导学生重组教材第三、四节中的相关语句,来形象具体地理解“无不奉陪”后,我对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一句话“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不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就做足了文章。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我分三次读春夏秋三季里其他花的语句:①师:每年春天,迎春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②师:到了夏天,五色梅、石竹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③师:一到秋天,菊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通过对比引读“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这一句话,使夹竹桃的韧性带给学生的冲击一次比一次震撼人心,确实有一唱三叹的力量,使整节课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美感。有一位老师在讲《鸟的天堂》一文中,“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那歌声真好听。”这两段课文时,先找一名朗读好的学生读,其他同学配合鸟的出现,当这名学生读到“看到一只大鸟时”教室里突然出来一声清脆的鸟叫声,然后就是几声,伴随着“到处是鸟声”教室里真的热闹起来,鸟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真有如临其境之感。然后这位老师又让男女声交错着读,他们那高度低错落的声音,唤起学生“应接不暇”之感,而女生那悦耳的朗读又使人仿佛看到了画眉鸟那迷人的神态,听到了那悦耳的叫声。琅琅的书声形成了学生的兴奋,愉快的心境,似乎真正与作者一起坐在小船上畅游、欣赏。叶圣陶先生说:“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朗读、感悟,“美读”,读出美文的“音美、情美、意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让朗朗书声成为孩子们精神的升华和提升。三、推敲文字,感受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心境与画境的相谐,情与景的相融,都会使学生自然投入到文章中去。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推敲,大胆想象,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草原》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教学时,我抓住“流”让学生理解。翠色怎么能流?通过一个“流”字,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茫茫草原那无限的喜爱之情,学生似乎也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像浩瀚的海洋,风吹绿草,此起彼伏,浩浩荡荡的向天边流去。”的壮观情景,使学生形成了一个美好恬静的心境,再次与作者产生共鸣。《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一位教师在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节课文时,让学生抓住“挤”、“穿”两个字,来体会感觉,并将桌椅当做众多小艇,演示什么样是挤过去,什么样是穿过去。同时从“左拐右拐”和“平稳”两词中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识,由衷的对船夫的技术发出赞叹。四、重点句段,体会情感重点句段是课文的精髓所在,如果让学生通过阅读能把握了其中的实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重点句段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一文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也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课文“爱国”和“杰出”具体事例的分析,达到了和作者一致的情感,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再如《夹竹桃》一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是作者感情的主线。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作者的“幻想”是全文的中心,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这一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知道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明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情感。五、抓着细节,品味情感细节描写是指文章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作者往往不直接表达情感,而会把自己的情感或者文中人物的情感融入这些细节描写之中,让我们在举手投足中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文本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往往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细节可能是一个看似平常但意义深刻的词语,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但意犹未尽的标点符号,可能是一句朴实无华但意蕴深刻的句子……只有对文本深入地探究,才能发现细节,把握细节,并以细节为支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教学时,锁定这些细节引发开来,会使得教学内涵丰富。某老师在《理想的风筝》一课教学中关注了课文中的几个词,体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细细品味情感。如: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师:自由阅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生:刘老师的笑谈残腿,让我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师:谁能发现我们情感变化的真正原因?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是因为 。生:“笑”是因为——刘老师很幽默。生:“酸”,悲痛,伤心。“涩”,心里不好受。师:我们心里为什么酸涩?生:笑过之后,我们想到了刘老师的残腿会给刘老师带来许多不便,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同情,一丝惋惜。师:从“泛”,你又读出了什么?生:“泛”用得很准确,写出了这种感情是“我们”内心自主升起的感情。生:“泛”真实地写出了当时学生心中轻轻涌上而散发开的惋惜之情。生:它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听了刘老师自嘲式的“笑谈腿疾”后不由自主产生的同情、惋惜的感情。师:是什么让同学们更加尊敬刘老师?生:刘老师幽默、乐观背后的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更加尊敬。……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这位老师抓住了文本中关于学生表现这个细节描写,精心研读文本,借助几个词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品悟,从学生的感情变化中感受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这堂课的教学中,这位老师还从“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中的 “浮”,让学生品读春天到来后,人们那种难以言喻、油然而生的舒展、轻松感觉;从“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中的“漾”,让学生品读刘老师的满心欢喜和乐观自信。此外,这位老师还关注了本文中的三处省略号,在教学实践中精雕细刻,由浅入深,让学生层层剥落省略号表面的面纱,学生才走进文本,感受到其背后蕴藏的情感意蕴。尤其是“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句中的省略号,老师不仅让学生体悟了标点符号蕴含的情感,还让学生以作者的角度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倾诉于笔端,表达了自己的真情。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细节”,涵咏 “文心”,把握“文脉”,捕捉“文眼”,艺术地进行文本的二度开发和智慧生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紧紧围绕文章中“情”这个中介,那么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和作者同鸣的过程,就是学生抒发情感的过程,而这种情感也就会伴随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入更强烈,更深刻。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课堂导入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导火线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触境生情”
创设情境,是要根据文章风格和具体内容,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动画、影像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以教师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中小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因此教师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呢
第一,在备课时投入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反复熟习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把独特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作品,才能被作品感染,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作品然后进行教学设计,为激发学生情感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投入情感教师的情感要通过语言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态势语言必须与有声语言紧密配合常常表现为势在必行,声到势到,如高屋建瓴一挥而就,使二者浑然一体,互为表里,形成洒脱奔放的语言气势,收到心领神会的语言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