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的症状是什么呢?癔症算是在众多的精神类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一般来说,女性患病的几率会更高,患了该病的患者,大脑往往会不受控制的做出很多的举动,像是不分场合的大神喊叫、哭闹、骂人、还伴有遗忘症、痴呆症等。易患这种病症的人和性格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癔症的病史及症状
(一)本病多见于女性,有明显的癔症性格特征,发病多与心因有关,既往有类似发病史
(二)临床表现多样化按症状的性质和形式分为两型:
(1)分离型:
①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情绪转变迅速,常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
②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不愉快体验上,感知迟钝,定向不完整,持续时间短,事后大多不能回忆
③昏睡状态,患者终日闭目卧床不动,呼之不醒,双眼紧闭,检查时可见眼球回避,瞳孔不缩小其它可表现为遗忘症、交替人格、Ganser综合征、童样痴呆等精神症状
(2)转换型:
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可发现运动、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但详细检查却未发现相应器质基础,也不符合神经解剖的生理特点常见表现有痉挛发作、肢体震颤、瘫痪、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和失音症、感觉过敏、感觉减弱或消失,癔病球及特殊感管障碍,如癔症性耳聋、失明和癔病性呕吐、呃逆,过度换气等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癔症性人格特点
1、高度情感性
癔症患者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2、高度暗示性
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
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
具有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4、丰富幻想性
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现实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癔症型人格特点可以说是癔症发作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若想详细了解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癔症,可线上咨询本站心理专家。
癔症诊断要点如下:
1、起病急骤
2、常发生在无器质性疾病病史的健康人中,常与其特殊性格有关,即所谓癔症性人格障碍,尤其是年轻女性好发
3、发病前必有心理社会 因素4癔症性症状不符合相应的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病变规律。
4、癔症性症状可以因为心理暗示而发生、加重和缓解、乃至消失。
5、癔症性症状的持续与其周围环境对其心理支持状况及发病后是否获得继发益处有关。
6、需要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
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码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双相隐碍发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而以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等,导致躁狂和抑郁等情感症状出现。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为30%~34%,90年代则上升到55%~78%(Angst,1999)。Goodwin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Ⅱ型合并为3%,若再加上环性心境障碍则超过4%。双相障碍发病年龄高峰在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男女性别间患病率相近。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内尤其容易发生自杀。有资料显示,本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较一般人群增加20%,约40%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物质依赖。可见,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心身健康的精神障碍。
目前,我国对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调查。从现有资料看来,我国不同地区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患病率相差悬殊。
如中国内地12个地区(1982)协作调查发现,双相障碍患病率仅为0042%(包括仅有躁狂发作者)。而台湾省(1982-1987年)在07%~16%,香港特区(1993年)男性为15%、女性为16%。同为华人地区,台湾与香港较接近,但较大陆高出约35 倍。
这种差别虽可能与经济和社会状况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学的差别。
所谓情感交叉综合症也叫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国外称为Masturbation这是一种异常的心理行为,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发病时间一般为1~5岁,以1~3岁为多见,女孩多于男孩 专家建议: 如果是因为会阴部湿疹,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等刺激引发的摩擦行为,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引发,躯体疾病消失时,这种行为也会消失这种情况,则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医学上多用多巴胺阻滞剂如氟哌啶嗪,安坦等药物治疗同时,应注意儿童的会阴清洁,除每日清洗外,婴幼儿白天玩耍时也应使用尿布或纸尿裤,尽早穿封档裤保护会阴皮肤,避免感染 如果排除了会阴部湿疹,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的因素,以及癫痫病的可能性,则这些摩擦行为可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障碍则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干预 (l)父母要冷静对待,不要紧张,和蔼地进行劝解,要做到尽量予以淡化,不要呵斥,怒骂,要不予过度关注,否则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令其固定下来,导致这个问题带到青春期,可能会形成摩擦癖,影响正常的性生活 (2)父母要多给儿童情感上的温暖,多跟孩子接触,避免让儿童处于孤独,无聊的状态,培养儿童的广泛兴趣,多引导进行户外活动,培养对外界的兴趣转移注意力 (3)临睡前,给儿童讲个故事,或做个小游戏,直到令其困乏入睡醒后也要立刻起床,避免在床上逗留太久 当发现儿童有摩擦动作时,父母先不要着急,应尽快带孩子就医,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果是心理因素引起,则应进行心理治疗尽快明确诊断,对症下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