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土能诵普安咒吗?

居土能诵普安咒吗?,第1张

  普安咒,就是满普通群众之愿而有的。居士当然可以诵持了。

  本咒乃南宋临济宗僧普庵大师(1115~1169)所说。大师二十七岁落发,禅定之余,阅读《华严经》论,一日大悟,亲契华严境界。尔后慕名而求访者甚众,师随宜说法度众。《普庵咒》是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的交融,令人自然进入清净空灵的境界,并能与普庵禅师有求必应的菩萨精神感应道交,念诵起来非常灵验。此咒可普安十方、驱除虫蚁、蚊蚋不生、消灾解厄、镇煞安胎、驱邪除秽、逢凶化吉。常予持诵可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繁殖、万事如意。

      

      1、普庵祖师圣诞代表生肖是龙,普庵禅师是一位具大神通力的禅者,虽出身自禅宗,但却活用一切上乘密法,故有禅宗的莲花生大士之称。在绍兴二十六年(约公元1156年),于七月办法会,因平时受益的信众太多,所以香火鼎盛,而有些人却心怀嫉妒,故向官府密报,诬祖师为妖僧,于是官府指派巡司带领数百官差去捉拿祖师。在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发前往佛寺的路途中,于寺外约数里处,忽然下了小雨,须臾檐前有滴水声,天井中不觉水涨,忽然间波涛汹涌,此时忽见一条巨龙长越数里,头角峥嵘、神光显赫而在云层中翻滚。前来捉祖师的官差见了此像皆惊恐不已,带头的巡检官即跪地而哀求忏悔,于是龙潜而雨止,随即撤兵回府衙,回即禀报:普庵禅师非妖僧实圣僧也。

      2、普庵禅师是临济宗第十三世子孙,并于(一一四一)袁州开元寺(现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寺)受三坛大戒,其恩师即是牧庵法忠禅师。普庵并非一受具足戒就开悟的,其除了养成戒行、品德、禅修方法之精进用功外,其更熟读“华严经”、“华严合论”等经论。

      3、据说,普庵之得道开悟从《华严论》而来,当他读至“达本情亡,知心体合”时,遍体流汗,豁然大悟,曰:“我今亲契华严境界矣。”元代大诗人虞集游慈化,感普庵阅《华严论》而开悟,吟道:“炉香满室雨垂帘,借得方床午睡酣,泉上老龙还记取,山翁曾此听华严。”

      4、普庵入主慈化寺是在宋高宗绍兴23年(1153年),但他并不常住寺内,往往藜权芒履,励精行道,四方来投者,随机诱引,得其心传而成正果者无数。又好以异术神技为民众驱灾除病,故善声载道,名动禅林。

      5、普庵善神术,屡屡为民禳灾去病,救旱抗洪。南宋嘉熙元年,因祈雨封“寂感禅师”;淳佑10年,因救旱加封“妙济禅师”;因禳疫加封“真觉禅师”。咸淳四年,又封“昭赐禅师”,大德四年,加“大德禅师”,皇庆元年加封“慧庆禅师”。至明代时,普庵被抬高到菩萨的地位。明永乐皇帝评说普庵:“万行圆融,六通具足,端严自在,变化无方,哲学悟于群迷,普利益于庶类,如溥甘霖于六合,膏泽均沾,犹现满月于千江,光辉旁烛。”

      6、普庵不仅神术高超,其佛学功底亦不比寻常,一册《普庵语录》,明成祖朱棣叹为“其精深也,非想象之可求;其神妙也,非虚空之可似”。明进士邹元标读之,认为其“直接如来正宗”。

处处神坛社庙,尽是作业之场。

个个烧鹅煮鸭,每每宰杀猪羊。

巧者持刀出血,拙者便去烧汤。

向前起来下手,推毛破肚搜肠。

煮得半生半熟,诸人斗割分张。

一似夜叉罗刹,犹如虎豹豺狼。

祭赛邪神野鬼,正神岂肯来尝。

鬼又何曾饱满,反遭触犯天堂。

猫儿无人杀吃,收拾被下安藏。

猪羊广有人杀,只见成队成行。

禽畜时时遭戮,杀者定去承当。

因此三荒雨旱,为人岂不思量。

若要报答天地,除非斋戒贤良。

诸仁者:

堪叹诸人不较量,却将造罪当烧香。

杀他一命还他杀,一念回光免祸殃。

偈曰:

畜生本是人来做,人畜轮回古到今。

不要披毛并戴角,劝君休使畜生心。 又名《释谈章》。它的乐谱最早见于明末的《三教同声琴谱》(1592)。清代大套琵琶曲和佛教丝竹曲中也有《普庵咒》这个曲名。根据琴谱旁梵文字母的汉字译音看来,像是帮助学习梵文发音的曲调。古代曾有普安禅师,也可能是本曲的作者。乐曲使用了较多的撮音,帮助音乐造成了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气氛。曲式上不同于一般琴曲,有些类似丝竹曲中曲牌连结的形式。

《普庵咒》的结构严谨,易于记诵。流畅的音声,规整的节奏,不但人声诵唱动听,也使它较易于纳入曲艺器乐之中。在佛事仪轨中被诸管弦当不在话下;甚至被福建南音吸收而成为‘指套’;琴人亦将之谱于丝桐成为琴曲。继而弦索、琵琶、丝竹、鼓吹;即使是清朝宫廷音乐也将之容纳。或衍为大曲,或为曲牌;形成了有如‘八板’音乐一样的一曲多式,遍布于大江南北多类乐种中。 《普庵咒》不仅是著名的佛教咒语同时也是汉族古琴著名曲目,在《神奇秘谱》中是不同于《释谈章》的独立曲目,近代著名古琴演奏家溥雪斋是演奏《普庵咒》的代表人物。

普庵咒《抄本琴谱》溥雪斋

又名《释谈章》。它的乐谱最早见于明末的《三教同声琴谱》(1592)。清代大套琵琶曲和佛教丝竹曲中也有《普庵咒》这个曲名。根据琴谱旁的梵文字母的汉字译音来看,可能是帮助学习梵文发音的曲调。古代曾有普庵禅师,可能是本曲的作者。一说此曲为杭州隐士李永南作。全曲共十二段,段尾都接以共同的曲调,听来回还反复,连绵不绝,在琴曲中颇有特点。《天闻阁琴谱》评:“音韵畅达,节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乐曲使用了较多的撮音,帮助音乐造成了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气氛。曲式上有一些类似丝竹曲中曲牌联结的形式。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清夜弹之,似闻暮鼓晨钟,贝经梵语;如游丛林,如宿禅院,令人身心俱静。

普庵禅师咒语在长期的诵念中,因为它那流畅的音声与规整的节奏,是很动听的,很可能形成旋律。然而,从一部咒语的诵唱,转化为一个固定的音乐,尤其是器乐,则是很困难的。据胡耀著《佛教与音乐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普庵咒》的诵唱音调在不同寺院是不相同的。大致可分为南北二流:北派以山西五台山作代表;南派以江苏常州天宁寺为代表。二者的音调节奏等大相悬殊。”这就是很好的说明。

普庵禅师咒语从南宋开始,流传了将近四百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有普庵咒音乐的出现。最初出现的,是福建南音《普庵咒》。这是有心人因它的规整结构而选取,配以南音‘寡北’滚门音乐而成。其动机是为了配合寺院佛诞的福建南音演奏活动,以增添一首有佛教内容的新曲目。后来,此曲风行于当时,并形成指套。

福建南音是一个典雅古朴的乐种,它的《普庵咒》更令人有庄严肃穆的感受,从而影响到琴人纷纷仿效,按弹于丝桐,谱于琴上。于是就产生了张德新和李水南两人的创作。动机还是宗教性的:张德新是为了谱‘三教同声’而选取它入琴;李水南则是受好佛道的吕选君所托,才谱之于琴的。后来,因为当时的地理环境的阻隔,从而形成了《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松弦馆琴谱》的传习系统;以及《太音希声》、《伯牙心法》、《理性元雅》另一个系统的传习。这种情况从万历一直延续至明末,两个系统才开始融汇起来。而到清初,统一的普庵咒琴曲才出现。

《普庵咒》题解

《杨抡伯牙心法》:按斯曲即普庵禅师之咒语,后人以律调拟之也。盖缘梵有二合、三合、四合之音,亦有其字。华书惟琴谱有之。故七音韵鉴,出自西域,应琴七弦,斯之所由出也。昔作僧梵于给园,今付徽音于百衲;瞿云氏所误用调狂象、制毒龙者,兹可以舞鹤而驯雉矣。虽儒释固自异源,而音韵微有真契,聊寄一时之笑傲云耳。知音者其辩之。

《理性元雅》:与前谱略同。

《乐仙琴谱》:按斯曲,乃普庵师咒语,其音商,次於宫,於五行为金,而位乎西,盖梵有二合、三合、四合之韵,其声肃而清,昔作僧梵于给园,取其昭格神人,荡涤邪秽,俾识之为同调者,云云。

《蕉庵琴谱》:与《杨抡伯牙心法》略同。

《天闻阁琴谱》:(作普安咒)此操亦方外高人所作。他谱无传,系钱塘曹稚云先生手授。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清夜弹之,逼真暮鼓晨钟,贝经梵语;如游业林,如宿禅院。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

《枯木禅琴谱》:即释谈章也。后人为分为二曲,本梵呗之歌,谱入琴操。其音节溜亮有驯狂象、制毒龙之意。

《醒心琴谱》:南宋普庵禅师所作。佛教咒语也,有荡涤邪秽,安心怀护之妙。原曲为梵呗之歌,后谱入琴曲。其音节清静平和,自然安稳,为静虑涤心之妙曲。

《琴心直指》:与《醒心琴谱》同。

《普庵咒》后记

《松风阁琴谱》:石耕夫子释谈真谱,余昔曾辩之矣。庚申客邗江时,鼓此曲,一见之江安候,与竹隐在远二僧;再见之於中州尹芝仙,通州徐周城丈,吴门夏于涧,张鹤民,此数人者,皆昔日曾闻夫子之释谈者也。故能辩其真伪,今而后庶几知有石耕夫子乎。

《琴瑟谱》:(作仙曲)是曲二十一段,石翁于西山,三载叶音方成,一弦至七弦一徽至外徽,兼之分数音,若连衣不断,非庄蝶庵所窃可比哉。秀水朱锡题。

《治心斋琴学练要》:无触之风,却是何声,莫当普庵咒妙音。见本来旧谱,殊觉重沓,一经蝶庵改较,庶可献释迦如来也。

《琴学初津》:是曲传自祝君听桐,音节简静,和平,用位有条,旧谱颇多繁复,所以制曲,甚有颉颃,同是谱者,顺逆繁简,相去几希,斯谱可称尽善。听桐,余师也,吴门人,有孝行,操缦有年,深得琴中三味,故其择谱之精,有非凡流所能及者。守一子跋。

《雅斋琴谱业集》:普庵祖师,南宋乾道间袁州宜春系人,俗性余,名印肃,生平伐怪,毁*祠,灵异多端,寿八十三岁。

是谱指法圆净,节奏淡雅,读之如闻鱼山梵呗,俗虑顿消也。

庚午秋日醉竹主人评。(均转录青箱斋琴谱)

《诗梦斋琴谱》:此曲与各谱音节不同,乃晋斋原本也。乙巳初夏,雨后新晴,临窗按谱鼓之,节奏纯正,深可实也。诗梦居士记于六琴斋南窗。

《普庵咒》小标题

《雅斋琴谱业集》:“佛头”:诸佛忻临;“尾佛”:群魔潜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15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