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第1张

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倾向,对领会文章主旨、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能力,往往具有重要价值。因而有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揣摩、判别作者的情感倾向,对真正读懂文章、正确解题,具有先决意义。常言道:言为心声。大多数文章,作者的立场态度、褒贬倾向鲜明无碍,但有些文章纯客观展示矛盾冲突,作者犹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淡定超然,情踪难觅。有的文章,作者虽介入事中,但口吻戏谑,褒贬不定,又难以捉摸。鉴于初中生有限的文学积淀和欠敏锐的情感触角,教师从相应角度,择取课内外特定篇目,切实指导学生强化揣摩意识,掌握判别方法,显得尤为必要。一、从字里行间辨析文本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原始载体,即便隐晦不明,也能从相关的内容和特定的表达方式中找到蛛丝马迹。1、从特定情节上分析《羚羊木雕》一文,写少年“我”未征得父母同意,将珍贵的非洲木雕送给了挚友万芳,以致父母逼我索回,使“我”痛苦万端。小说充分展示了情与理的冲突、价值与友谊的较量、未成年人财物处置的尴尬。作者似乎只是提出了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纠葛,并有意回避自己对事件本身是非曲直的判断,从而使作者的情感倾向显得扑朔迷离。在处理“体会课文思想情感”的问题时,我让大家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并提示学生注意“我”送羚羊木雕给万芳的背景情节——万芳仗义的表现;矛盾冲突双方给人的感觉——父母的生硬粗暴、不留余地,“我”的为难、无奈和痛苦;旁观者奶奶的态度——“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如此处理后,学生顺利地感觉到作者对“我”与万芳友谊的珍视,对“我”处境的同情,并借助奶奶之口,曲折委婉地批评了父母简单、粗暴的做法。2、品味议论和抒情句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写了有关阿长的许多事,且大多数事情都表现了阿长的粗俗、无知和随性,学生对人物负面感受较强,加之对她为“我”买来《山海经》的行为认识不足,很难体会作者的感激深情。针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找出文章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说出你从“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确能够做成功”“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等句子中读到什么?从而形成对作者敬佩、感激、同情之心的感知。3、注意情感代言人在小说中,作者往往借助于矛盾冲突中立的一方表明态度,暗示倾向,如《羚羊木雕》中的奶奶,《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等。尽管后两文的“我”与小弗朗士都是线索人物,但“我”代父母付牡蛎钱时对叔叔外貌的留意,同情之情溢于言表;内心的默念和付给小费,彰显了在金钱利益横流的社会里,骨肉亲情只与纯洁孩子同在的悲楚。小弗朗士行为态度的转变,意味着“最后一课”的无比庄严,爱国主义悲歌的极度感染力。作者的情怀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行举止无声辐射,在貌似不偏不倚的沉静描述中,迸射出炽热的情感暗流。二、从写作手法上透视初中生往往会在丑陋与俊美、崇高与低俗、正直与邪恶混杂兼有的人物身上迷茫无措,弄不清作者对其是何种态度,从而影响对人物的准确把握。此种情况下,我让学生注意正负面是否有顺序。如果先写负面感觉,后写人物的不凡,一定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如《列夫托尔斯泰》、《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意在扬其正面,负面不过是一陪衬,为的是突出正面,使行文有起伏有波澜而已。倘若没有明显的顺序呈现,就是作者在塑造或描摹人物时,遵从生活或艺术的真实性,表现人物多层面、立体复杂的形象性格。此时作者的情感倾向显然也呈现出相应的复杂性。三、从人伦道义上判断如《蒲柳人家》中的何大学问,其性格就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他仗义疏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能言善道;另一方面他又死要脸面,爱戴高帽,为人处世粗枝大叶,行事从不量力而行。且正反两面往往相依相伴地裹在一起,呈现出正面难得、负面小节无害的特点,体现出作者对人物尊敬与戏谑参半的情感态度。又如《水浒》、《西游记》中,诸如鲁智深、猪八戒等人物形象,作者的肯否无不对应于人伦纲常、公序良俗和人本理念,作者不变态,他心即公心。四、从背景动因上思考有些文章,往往与作者经历和特定的背景相联系,惟有了解这些,才能透视作者内心的纠结在作品中的反映。如鲁迅先生对国人精神麻木、不觉悟耿耿于怀,其作品中屡显批判、痛惜之情:《藤野先生》中**里的看客,《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及惟嘲弄孔乙己为快事的短衣帮,《故乡》中的中年闰土等皆有此疾,其文无不存有唤醒民众的念想,表达怒其不争的感愤。综上所述,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开启正确理解文章的窗口,而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打开窗口,不仅需要深入文本,还须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增强社会认知。

  同意。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谈高考作文时指出, 很多学生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没有情愫,没有真情实感。这个情愫和情怀是一种读懂书的成果,他也是一般的作文和好作文的区别。

  

  没有情怀的作品不是好作品

  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是因为我们想去写,是一种内心的诉求和冲动,想要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是自己真挚的情感流露。这样写出的文章即使没有被提问者所采纳,也不会留下太多遗憾。因为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写作的过程是愉快的。

  作家梁晓声曾经讲到,他给大 三学生布置一个关于写雨的考题,一般写景的给了及格分,农家女写菜农父亲雇人浇菜的给了较高分。为何会出现这种结果。这是因为该学生通过对于下雨的描述,  自己的父亲花了冤枉钱,感觉到了父亲的艰辛,对抚养子女的不易。超越了单一的自然美。从而引起了作家的共鸣,因为作家早年的知青生活经历,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对于农民有一种很深厚的感情。

  如果一部作品只是为写而去写,带有某种很强的功利 目的,即使有华丽的辞藻, 煽情的语言,优美的句子,只是说明你有很好的文学造诣,但是却缺乏思想内涵,无法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真正有思想的好作品并不需要用文学技巧来包装,,只有思想平庸乏味才会如此去做。就像一个体态不佳的人要用漂亮的服饰来遮掩一样。

  浮躁能使优秀的人变平庸,聪明人的人变愚蠢,使胜利者跌入失败的深渊。浮躁的人写不出好文章,正如当下异常火爆的网络小说,甚至于通过电脑软件来创作出来的 小说。但大多都是快餐式文学,看过了也就很快  忘记 了,这也是有那么多的人提问要找书名和作者的原因。这类 小说的文学思想性不高,多以玄幻,穿越为主题,与社会的正能量相抵触,我是很少去关注的,看久了对眼睛也 不好。

  一部优秀的作品绝不是仓促之间一撅而就的,他需要经过大量的文学积累, 和生活的 阅历以及积存,再加上经过知识经验的总结,必要的文学修养,写作的技巧等等。

  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怀,才能够写出轰动全美的文学作品《红高粱》。纽约时报评论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历史,民间故事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另一位已逝的作家路遥也是我最为欣赏的,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曾经是我们那个时代争相传阅的作品。这部小说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卑微,写的如此纯洁,可爱,甚至无辜。这正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

  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鼓舞人,教育人,能够给人以启迪,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这正是我们现在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所欠缺的。

作为一个会坑的业余的写手。来回答一下该问题。

会坑的大多是像我这种业余的,专业的……嗯也就是职业作者一般以这个养家糊口少有会坑的。

因为是业余,所以开文大多是凭着刚开始的一个灵感或一时热情,如果生活方面遇到什么问题或者卡文了,坑是很有可能的。

有时候作者很“玻璃心”,评论如果恶语相向,或者点击收藏不高,难免会有心灰意冷。

但是,相信那些坑文的作者,初心绝对不是坑文,也绝对没有浪费读者感情和时间的意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3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