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上贯穿情感教育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上贯穿情感教育,第1张

情感教育贯穿在思想品德课中

新的课程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这是初中思品课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情感不仅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还能体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思想品德课所有目标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目标。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应该以全新的视角,注重研究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一、学好新课标,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新课程改革,首先调整教学目标。当前一些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应试而教,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教育。作为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即使慷慨激昂地讲述所谓的知识点,也会使学生面无表情,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情感上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动之以情的教育,便很难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紧紧围绕新课标,抛弃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情感教育和培养。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新策略,注重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是重要的和必要的。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呢

1平等民主,培养情感

首先,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愉悦,感到振奋。特别是教师的眼神,能传递出很多的情感信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主导、调节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切忌发脾气。教师对学生的一次不屑、一次发脾气,都可能造成师生之间心灵上难以弥合的伤痕。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们,是他们真正的知心朋友,这样可大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激发兴趣,调节情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源于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学习,就必须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对知识产生需求感。要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要适时巧设一定难度的问题,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质疑和解疑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中有不少理论性较强的观点都需要通过实例来说明,而现实事例真实、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框时,为避免学生对公民参政议政观点的不现实认识,笔者举了教师身边的一个实例:修河水以前污染很严重,一个公民写信给县长反映了此事。后来县政府给出答复,会积极治理修河污染问题。这个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治生活。

3创设情境,培养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1)语言含情,融化学生。思想品德课对教师的精神状态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旺盛的精力去上好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渲染力。语言或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细雨般地描述,娓娓道来,都能让学生的情感随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讲九年级“未来道路我选择”这一框时,笔者有表情地朗读了课本中一首诗的前半部分,剩下的诗句让学生去朗读,学生们一个个激情澎湃地读了起来。

(2)故事生动,吸引学生。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有不少人物故事,利用好这些故事,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大有裨益。更能吸引学生的是讲教师自己身边发生的先进人物的故事,增强学生的亲切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3)运用多媒体。多媒体展示生动的资料,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如讲“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这一框时,笔者展示了长征会师、延安大生产运动、焦裕录、铁人王进喜等影像资料,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总之,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构建充满情感的课堂,努力创设生动而又丰富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情感积累,使认知与情感共同和谐发展。

情感是人世间极为美丽的花朵。**《哈里·波特》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哈里·波特魔力无比,当他得知他的魔力来自于母亲为他而死而给他的爱时,他流下了热泪,观众们也落下了感动的泪水。爱让这部魔幻**产生了情感的力量,也让这部**在人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感触和记忆。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分类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第一教学目标,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有了很大不同,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对学生做人品质的关注和教育。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情感教育的内容上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权利与责任意识,关注社会公正与世界和平,这些都是我们以往教育教学中未被充分渗透的内容。作为思想品德课程执教者,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研究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一、思想品德教学忽视情感教学的表现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思想品德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学生厌学,老师难教。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不重视的公开喊出60分万岁;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以至于近几年在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说法: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教育形容文化水平越高,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水平越低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讽刺。

缺乏“情感”的教育如一潭死水,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弱化的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为:

1、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新课程改革下,首先调整了教学目标,它表现为以下四个由低到高的课堂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当前一些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将学生变成背诵的机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教育,其结果是中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这不得不算是教育的悲哀。

2、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重教条式讲授,轻教学情感投入。

作为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面无表情,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反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场面: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这边一些学生已呼呼大睡。这种课堂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决不是有智慧、有理想、有韧劲、有活力的青年一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动之以情的教育,便很难做到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境况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相背离的。

二、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俗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1、有利于领悟思想品德课精神实质,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用积极情感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以自身积极的情感创造性地去工作,把学生从学习生活的“殖民化”的错误中解脱出来,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激活学生内在的动力,我们就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教师必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用自己的热情、真情去设计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是一种创意,让学生有全面的收获。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富有责任感的世界观念,而空洞的理论说教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改变和提高,效果是极不理想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知道“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因素”。因此我们应切实用情感渗透的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积极的影响。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必须以情感架设心灵之桥,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三、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硬性灌输而能完成的。就笔者个人的感受而言,它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践行这样复杂的过程。

在情感教育上,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丰富的情感世界无疑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资源。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每个假期都要到外面去旅行,目的是在每学期伊始,总能有新的见闻和感受带给他的同事和学生们,他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热爱,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也感染着每一个结识他的教育工作者。所以教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样就会给孩子们巨大的影响。

潜移默化是情感教育的较好方式,一个小品,一首好歌,一段故事,一份交往,一次出游,一次参观,一次劳动,一部**,一个习惯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并抓住这些瞬间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教育,往往比说教更能起到滋养心灵的作用。

在情感教育上,我们还应遵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原则,从培养一个合格的普通人做起,向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努力,这是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因为在普通与优秀之间,先做好一个普通的人,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先培养他拥有普通人应具有的基本情感,如善良、公正,有爱心,会体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肯为别人付出,他才有可能拥有高尚的思想和情操,担当社会责任,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因此,教师应注意从点滴做起,在细小之处关爱孩子们,这才是为孩子情感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让学生从小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有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长大后才能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己的勉励和期望,坚持周一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从庄严的国歌声中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鼓舞下增添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课余聘请老红军和校外辅导员讲述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体会祖国创业的艰辛不易,让学生从小自觉地崇敬英雄,自觉地向英雄人物靠拢,时刻不忘长大后立志报效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二、对学生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从小培养爱的情感,可使同学之间、家庭之间、师生之间充满爱的氛围,增强亲情、友情,增强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平时可以从一件小事做起:让学生做件让父母高兴的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帮助差生补课、让学生亲手为老师端上一杯热茶。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学之间的真诚,而师生之间的融洽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教育  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造就人才、助人成功;不良的生活习惯则能埋没人才、毁人一生。为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正确行为习惯教育,平时要求学生自觉从《小学生手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具体做法为:一要礼貌待人;二要团结同学;三要尊敬师长;四要助人为乐。一争做好人好事;二争说真话;三争做三好全优。及时开展例如上述。“四要三争”的行为教育活动,在学生中间引进竞争激励机制,相互监督,互评互学,短期内可使学生中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美好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有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从小胸怀大志的理想教育  平时让学生阅读张衡、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爱迪生等古今中外名人的书籍画册,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力量、感受心灵、时刻对比,从而使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得到勉励和启示,平时要教育学生特别注意理想和实际相结合,切不可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让学生在逐步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大目标中不断设立相应的阶段性小目标,让他们懂得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去做,才能不断克服许多外在困难,不断战胜自私、骄傲、懦弱等内在“障碍”,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内涵”。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可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应如何去做。教育学生只有真正实现了远大理想,才能更多、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那才是真正的英雄。瓦特从茶壶盖上受到启示发明的蒸汽机。张衡因翻遍了无数的书籍才探索出救国救民的真谛。告知学生:远大的目标,伟大的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只有从小事物做起,从自己感兴趣的那点事做起,你注重了持之以恒,你下决心去踏踏实实的做了,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人类的希望,现在的儿童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只有从小注重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往,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而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语文教学作为情感的教育活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不能仅仅是教师交给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情感活动,在这种情感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浸润,感受到幸福,快乐,满足,形成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从而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石。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让语文教育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1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判者,在学生面前具有权威性,学生是在这种权威面前被动的接受知识,并按照老师的期望改变自己,逐渐“成长”起来的。在这种成长过程中,被改变的是学生的兴趣,个性。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不可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必须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11 真心关爱学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必须用一颗真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自己实施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关心孩子,不仅关心孩子学习,还要关心孩子身体,天凉了,提醒孩子加衣服,跑热了,提醒孩子减衣服。孩子是藏不住情绪的,开心,生气都写在脸上,因此要留心孩子的表情,看见孩子不开心,要主动询问。特别是对待“问题”孩子或者性格内向的孩子,老师更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12 蹲下来,与孩子融为一起。

要走进学生心里,还要求教师必须蹲下来,跟学生象朋友一样平等相处。这种师生间的朋友不应该只是课堂上的朋友,也应该是生活上的朋友,特别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更渴望与老师亲近地谈谈话,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多与他们闲谈,多与他们游戏。在与学生“闲谈”时,教师要对谈话内容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促使孩子自由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孩子能够畅所欲言。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时,教师更要兴趣盎然,主动向孩子请教游戏规则,并全身心的投入游戏,这看似毫无意义的做法,不仅能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让孩子觉得老师就是自己的伙伴,是可亲可近的,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从而促进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融洽,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2教师要着力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我国目前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都是在一定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宽松和谐,友爱祥和,让人无拘无束令人心情舒畅的课堂氛围,无疑会让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中,从而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如何形成宽检和谐的课堂氛围呢?我认为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恰当运用表情,拉近师生距离。

心理学家莫勒比恩曾经得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感情表露等于百分之七的言词加百分之三十八的声音加百分之五十五的面部表情。由这个公式我们不难看出,在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中,面部表情。由这个公式我们不难看出,在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中,面部表情起着多么大的作用。走进课堂,教师首先要带着真诚的微笑,微笑是融化剂,她能把教师和学生由不同的个体融化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而冰冷的表情则是一堵墙,生硬的立在师生之间,让彼此无法顺畅的交流。课堂中教师还要恰当运用眼神,吸引学生的注意。“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表达心灵情感,传达心灵意思的窗口,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窗口的作用。提出问题,老师用期盼的眼神环视大家,学生会马上投入思考,积极发言,回应教师的期盼,给发言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用更大的激情投入学习;给紧张学生一个鼓励眼神,让他多一分信心,缓解紧张情绪,给走神学生一个关注的眼神,使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从而自觉的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给生病的学生一个关切的眼神,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心……总之,表情是心灵交流的工具,手段,一声赞许,一声责备,一次会心的示意,一个及时的提醒都要表现出教师课堂行为的艺术魅力。�

22 用生动亲切的语言,融洽课堂气氛。

众所周知,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有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更应该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老师总是用一种很高的语调课课,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容易疲倦;如果老师总是用一种语速,一种语气讲课,这种没有变化的语言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语调,语速适当而又倾注感情的语言,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课堂变得跌宕有致,虎虎生气。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做到“生动,富于变化。”“亲切”也是教师语言应该具备的特点,学生举了手,却不能回答问题,老师轻轻的摸摸他的脑袋,亲切地说:“敢举手,很勇敢!但有点紧张,对吧?没关系,我们先听听别人怎么说。”让学生很自然的下了台阶,保护了自尊。学生回答了问题,但是还不够全面,教师可以一边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一边满怀期望的对大家说:“他能理解到这个程度了,真了不起!我们能不能在他的基础上,把问题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一些呢?”既让回答问题的同学充分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又能引起大家更深入的思考问题。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的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时适时,灵活,有针对性的运用语言,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学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3 挖掘教材情感思想因素,引起情感共鸣。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无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素,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感情的。因此教师在运用这些材料时,要注意挖掘其内在的情感因素,并将自己体验的情感熔入课堂教学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并根据不同的课文,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情感,使他们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231 用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在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节奏,声调,还要富有感情。如《我去台湾接外婆》是一首诗歌,浅显易懂,但是包含丰富的感情。我在教学时,就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急切地读“飞上蓝天追云朵”,体会两岸人民盼望团聚的感情;坚定地读“翻高山,过大海”体会两岸人民为了团聚,不怕困难的决心;自豪地读“看看祖国好山河”,“三峡美,峨眉秀”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通过这样的感情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激情的火花,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232 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小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大,对文字表达的感情可能还不能深刻体会,但是却在生活中学生体验过这些情感,教师如果将课文包含的情感与生活中学生体验的相应的情感联系起来,学生就能更好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如《瓜娃娃打电话》这篇童话故事,文章末尾“您为了给我们送来甘甜的乳汁……日日夜夜在地下操劳”,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不能理解话里的含义,但是如果联系到生活中,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辛苦工作,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根妈妈”对“瓜娃娃”的爱。从而产生向瓜娃娃学习,做个孝敬懂事的娃娃的想法。�

233 运用多种手段体会并表达感情 学习语文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人类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运用的能力还不够强,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的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学习《春天来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看图,诵读韵文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但是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找春天,或者画一幅春天的画,或者植一颗树,为春天添一片彩,表现春天的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总之,正如夏丐尊先生的一句话:教育不能没有感情。语文教育更是情感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用真情去感染学生的心灵,努力用各种手段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新型的感性的人际互动关系中,主动积极的投入学习,达到情感交流,激发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浸染,达到性情的陶冶,净化和塑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成长为一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人。

�收稿日期:2011-07-15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形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学习疲劳也有调节作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法国启蒙思想家曾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以情动人的教学可使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学习,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将课本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信念。所以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心理学规律塑造和调节学生的情感,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情境即个体所处的一种具有“个性化涵义”的社会心理环境,它能唤起和激发人的某些重要情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某些情感体验得到强化。作为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安排学生担任某种活动角色,在角色情境暗示下,学生能获得新的角色体验。

创设成功情境,常常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情感。学生从自己所感受到的成功、关心、爱护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集体、他人、社会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密切相关。可见,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指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活动为初始线索,个人道德的发展最终由个人内部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作为内在保证。在道德信息组成的因素中,如果抽去“笃信”的深刻情感,抽去强烈的责任心和追求理想的高度热情,道德信念就成了语言的外壳而失去原有意义。

再如,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引发和调节作用,情感一旦形成定势,就能够维持和深化人的某种行为,以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于情感教育。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师爱还能使学生仿效教师的品德。模仿性是青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学生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教师的情操和观点,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能把教师的优良品质印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用充满情感的激励,能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张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尽量地尊重一个人”。中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第一就是要尊重学生,在这种尊重的基础上再用情感去教育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说,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师生关系是教学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和“共振”,在教学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予的教育,学生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

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在教学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爱。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能够沟通师生思想,协调师生关系,并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情感源于需要,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和归属、自主和承担责任、被尊重和肯定。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萌发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情感教育的价值在于:1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2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3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4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5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6完善学生的品德;7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此,情感教育就是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使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及对教师的亲近感,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学生毕竟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要有限,慢慢来,可以适当从多方面考虑,降低难度,慢慢地让学生接受,这样才是有利于真正的教育。  一、老师要做一名心理健康的人,学生才能学习做一名心理健康的人  登山时要想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就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等。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费时费力有难已成功,人们大多都有不愿接受;相反,人们对于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却乐于接受,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高的要求。“功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这是明代洪自成在《菜根谭》里表达的看法。  教育不仅是交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更要培育身心健康的人。这其中心理的健康就是要求我们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应该做到这些如:稳定的情绪、饱满的精神、乐观的心态等,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生气、有动力、有效力,而且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有魅力的教师不仅专业能力让人佩服, 而且人格魅力更让人折服。学生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才喜欢上这门课。反之,有人格缺陷或心理疾病的教师是不能走进课堂的。  二、心理健康发展围绕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节。这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非常有益,有助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不同意见的平等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话的意识和开放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综合各种观点的智慧和容不同意见的胸怀,有助于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新课程改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1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作业展示,画展,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设成功,体验成功;开展绘画比赛、美术知识竞赛等;多形式开展专题欣赏、看画展、赏析优秀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活泼乐观的的性格,消除学生孤僻、自卑、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  2发挥情感功能,增强学生心理素养。教师以情,以言动情,充分吩咐学生的情感;以身作则,树立表率,每节课做到认真细致,丝丝入扣,同时及时表扬鼓励美术学习的“有心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性的使用教材,去掉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引入一些思想健康,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收集大量的、资料,增大孩子的赏析量;关注个别新内向、不善于表达等方面的差异生,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点亮他们成功的火花,消除阴影,使之自信阳光地生活。  3小组合作交流,跨越沟通心理障碍。适当、适时将班级整体划分成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和发挥团队的功能。一般每个小组8人,注意各类差异生相互搭配;小组合作,开展竞赛,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棒,哪一个小组最有创意等;分小组汇报交流,让每个成员都能得到锻炼,发挥创造力,培养合作精神。  4利用个别交流,矫正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个别面对面交流,或者间接传递信息,在他们面前肯定和表扬孩子,通过他人传递给孩子,还可以通过作业批改,撰写评语等矫正孩子心理,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应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讨论分享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美丽的大自然》一课,大自然是与人类共存的,这一课收集了不同风格的大自然共6张,有气势恢宏的大峡谷;有视野广阔的青藏高原;有云雾弥漫的黄山风景;有造型奇特,扑朔迷离的淋溶地貌……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人类的礼物,但是近几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病毒的传播,以使人类生存的环境面临巨大危机,空气不在新鲜,河水不在清晰,良田变水泥。为了我门生存的地球,我们应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爱护花草树木、珍惜土地、保护动物、节约用水、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如在轻音乐中欣赏《蒙娜丽莎》这副画时,不仅要从构图、色彩、神态及其蕴含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引导,更从《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本画的欣赏体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一)学会了解

了解学生是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了解每一个同学是辅导员与学生尽快沟通的必要条件。因为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辅导员的本职。我们辅导员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官,而是直接的管理者。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我们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这就使我们之间有了一定的隔阂。再加上我们与学生有年龄的差异,有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所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去解决问题,有时候也会把我们的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这样就使得我们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了,不利于我们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兵法有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应该了解学生各方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而且在与他们的沟通过程中,如果仅仅拘泥于问答形式的谈话,不可能产生心灵交流的良好效果,很难真正的了解他们。我们应该学会走入他们中间,比如:开展一些班级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或者在课后到学生的寝室去,真正的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他们共同议论,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等。我们要让学生们感到辅导员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是他们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更好的沟通。

(二)真心对待

辅导员倾注爱心是沟通的根本保证。热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同时也是师生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能倾注爱心,又哪里谈得上与他们沟通呢。因为爱能驱使辅导员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去克服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能够

激起学生对我们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从而使沟通能够顺利进行。对于学生来说,我们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子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孙子曾经说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也就是说,将帅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那样,士卒就会跟他们赴汤蹈火;帅对待士卒像对待自己偏爱的孩子那样,士卒就会与他们同生共死。这就告诉我们,辅导员待学生要像家长待孩子一样,兼严父与慈母二任于一身。既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信赖,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毫不放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曾经指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爱心很重要。”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尤其要对学生投入真诚的爱心。只有我们用真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才会对我们敞开心扉,亲近我们,信任我们。因为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学生感受到这种爱,自然愿意去和班主任或其他教师交流,那么沟通也不是件难事了。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爱应贯彻以下两条原则:一是这种爱应该是不含任何偏见和无私的,不只是施于少数人,而是普遍地给予所有的学生,切不可亲此疏彼;二是这种爱应该是理智的,我们对学生的情感必须能够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而且,这种情感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决定我们情感的倾向、表现方式和分寸。总之,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表现为爱而不纵,怨而不弃。这样的爱可使我们的教育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在师生之问产生心与心相契、情与情相融的良好效果,使我们和学生之问能够很好地沟通。

(三)学会尊重

在师生沟通中尊重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因为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只有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 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

我们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看法,有需要,有情感的独立的人来看待。要正视他们的存在,理解他们的愿望,看到他们的努力,赞赏他们的成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去做有损自己尊严的事。

2 要善给学生面子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这个脸指的就是人的面子。每一个人都要面子。当遇到尴尬的场面,每个人都会为了给自己挽回些面子,讲很多理由,无非是找个台阶下,避免

尴尬的局面。然而善给学生面子的老师却并不多,有的老师事事不查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而且有时候在表达的时候态度过于强硬,语气也不是很好,而且有时候批评学生甚至是当着很多人的面。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不是一味的批评,伤害他们的自尊,而是换一种方式,去了解真正的原因,给自己多几分钟的思考,然后客观的对待,最后再能够对他们说一两句体恤的话,一点点对学生态度的真是了解,对于解除这次伤害,都有莫大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多一点建议,少一点命令,也会使我们的关系更加和谐。因为建议的方法,使人容易改正错误,建议的方法,保持了一个人的自尊,给他们一种自重感,促使他们合作,而不是反抗。所以我们要善给学生面子,善给学生台阶,学生也会给你面子,因为他知道你理解他们。

3 要尊重学生的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支持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是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家长。首先,不同的学生家长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作为教师,特别是辅导员,我们不能嫌贫爱富,对家庭条件好的家长百分热情,而对家庭条件差的家长则冷眼相对,我们要做到一视同仁,对事不对人。其次,由于大部分家长对教育子女不是行家,容易走极端,要么是宠爱,要么是棍棒相加,作为教师,要给家长多介绍教育子女的好办法,赞扬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做法,相信家长一定会尊重你。事实表明,只有教师真心尊重家长,融洽了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教师的工作就能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否则,以后的工作将是困难重重。

4要面带微笑

在人际关系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应常带三分笑。这样能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接触温馨可亲充满笑容的教师,而讨厌整天带着凶恶神情的教师。所以我们更应该对学生保持微笑,如此细小的一个动作却可以得到丰收,我们何乐而不为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不要吝啬我们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我们的亲近。在当今,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当惯了“小皇帝”,对严厉的硬性说教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反而友善的气氛中,以平常谈话形式输入你要求他怎样做会更有效。所以,如果我们要学生喜欢我们,信任我们,我们就要学会对他们真诚的微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6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