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君主之官,它的地位高于“脑”,是主管情感、意识的,所以有“心神”之称。“神明”指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及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它们都是由心所主持的。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症候,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心火一动,一般是急症,不急救就有生命危险。常见的突发性病症有脑出血、脑血栓。如果出现这种危急的病症可以服用“急救三宝”。分别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
安宫牛黄丸里有牛黄、麝香、黄连、朱砂、珍珠等中药材。“非典”时期很多病人高烧昏迷,就是用安宫牛黄丸来解救的。适用于高烧不退、神志昏迷不清的患者。
紫雪丹,历史最悠久,药性为大寒,药店比较常见。现代名为“紫雪散”。紫雪丹适用于伴有惊厥、烦躁、手脚抽搐、常发出响声的患者。
至宝丹对昏迷伴发热、神志不清但不声不响的患者更适用。
“急救三宝”过去主要治疗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一般都有发热、昏迷出现,现在也广泛用在脑损伤、脑血管意外伤,但必须有明显的热象,至少舌头要很红,舌苔要黄。只要符合标准,不管是脑出血、脑血栓,还是因为煤气中毒、外伤导致的昏迷,都可以服用。“急救三宝”也可用于保护脑细胞。
“心”火旺盛者,大多会失眠,在中医里是没有安眠药的,中医治疗失眠是从病根子上治疗。一般的病都跟“心”有关。家里经常备一些安神的中药是很有必要的。
(1)天王补心丹。阴虚血少明显的失眠适用。因为心血被火消耗掉了,所以人不仅失眠,健忘,心里一阵阵发慌,而且手脚心发热、舌头红、舌尖生疮,这个药补的作用更大一些。
(2)牛黄清心丸。这种失眠是心火烧的。除了失眠还有头晕沉、心烦、大便干、舌质红、热象比较突出的人可以选择。
(3)越鞠保和丸。对于失眠而梦多、早上醒来总感觉特别累、胃口不好、舌苔厚腻的人适用。人们常说,失眠就在临睡前喝杯牛奶,但这个方子并不适合所有的失眠者,如果是这种越鞠保和丸适应的失眠,千万别再喝牛奶了。喝了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只能加重病情。
(4)解郁安神颗粒。适用于因情绪不畅导致的入睡困难,这种人多梦,而且睡得很轻,一丁点声响就容易醒,还可能会有心烦、健忘、胸闷等症状同在。
疾病概述
脑栓塞是指因异常的固态、液态、气态物体(被称作栓子)沿血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动脉管腔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该病占脑血管病的15-20%。最常见的栓子来源于心脏,约14-48%的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发生脑栓塞;心房纤颤、心脏手术时易诱发本病;非心源性栓子见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外伤骨折或气胸、潜水或高空飞行减压不当。
临床表现
1起病极急,常在数秒钟或很短时间症状达高峰,少数呈阶梯式进行性恶化。
2部分病人有短暂意识模糊、头痛、抽搐,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颅内结构移位元(脑疝)的危险。
3神经系统局源症状和体征发生突然。
4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偏侧麻木、同向偏盲,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
5颈内动脉: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别。
6大脑前动脉: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下肢重上肢轻)、强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偶可出现缄默状态及痉挛性截瘫。
7大脑后动脉:可有同侧偏盲、对侧偏身感觉丧失、自发的丘脑性疼痛、或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症;优势半球受累时可见失读症。 8椎-基底动脉:眩晕、复视、眼球运动麻痹、共济失调、交叉瘫、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1起病极急,常在数秒钟或很短时间症状达高峰,少数呈阶梯式进行性恶化。
2部分病人有短暂意识模糊、头痛、抽搐,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颅内结构移位元(脑疝)的危险。
3神经系统局源症状和体征发生突然。
4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
5颈内动脉: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别。
6大脑前动脉: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下肢重上肢轻)、强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偶可出现缄默状态及痉挛性截瘫。
7大脑后动脉:可有同侧偏盲、对侧偏身感觉丧失、自发的丘脑性疼痛、或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症;优势半球受累时可见失读症。 8椎-基底动脉:眩晕、复视、眼球运动麻痹、共济失调、交叉瘫、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诊断依据
1起病急;
2有风湿性心脏病或颈部动脉重度粥样硬化等栓子来源或/及身体其他部位(视网膜、肾、脾)栓塞的证据;
3突然出现、很快达高峰的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失语、失用症、眩晕、复视、眼球运动麻痹、共济失调、交叉瘫、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脑动脉闭塞性综合症。
4颅脑CT检查阳性或符合血管分布的单或多部位脑组织低密度或颅脑核磁共振检查见符合血管分布的缺血或水肿性病灶。
病史及症状:多有心脏病史,或以往可有脑栓塞史,突然发病,无先兆,常见症状为偏瘫或单瘫、癫痫发作、感觉障碍和失语,有时可迅速昏迷和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病史询问应注意起病的急缓,主要症状,有无类似发作病史及其它系统疾病史。
体检发现:常有失语、偏瘫或单瘫、感觉障碍、昏迷等局灶性神经体征。依栓塞血管的不同,可出现其它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和身体其它部位血管栓塞以及原发病的体征。
辅助检查:1体格检查时要注意确定有无心脏疾病、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感染等引起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闭塞血管的定位; 2颅脑CT检查以便确诊并对梗塞部位、范围作出准确判断;于起病在24-48小时以内、CT检查正常的病人可选择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可较早地、更为准确的显示脑梗塞及脑水肿的部位、范围,并有助于脑梗塞的病因诊断; 3正电子发射电子脑X线断层扫描(ECT)、脑血管多普勒超声波检查以t解不同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及局部血管壁变化情况。颅脑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位减影血管造影(DSA)有助于阻塞血管的定位诊断及病因诊断; 4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便t解患者其他脏器的功能情况; 5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脂、血细菌培养、血液学检查等以便病因诊断和治疗。
脑血栓的发病原因多于动脉血管有关,而且一开始并没有很明显的预兆,往往发病很快,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躯症状。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
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患者表现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大多数病人神志清楚,头痛、呕吐者较少见,但若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形成大面积脑梗塞时,病情较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
脑血栓复发原因
一、中断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病理基础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在血栓消退后脑动脉硬化并未消退,脑血栓仍然可能重新形成。因此,不能中断治疗动脉硬化的药物。
二、降压过度:降压过度是诱发脑血栓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正确应用降压药。用药过程中要坚持定期测量血压,调节剂量,切不可自己随便加大剂量。
三、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易引起血压波动或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易引起脑血栓的形成。
四、生活不规律:道理同劳累过度一样,是导致脑血栓复发的诱因之一。
五、嗜烟:烟毒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
六、酗酒:大量引用烈性酒,对血管有害无益。据调查,酗酒是引起脑血栓的诱因之一。
七、暴怒或忧郁:情绪恶劣,尤其是暴怒或长期忧郁、焦虑,可引起血管神经调节失常,或导致脑血管收缩,是诱发脑血栓的重要诱因。
八、受寒:寒冷的刺激,不仅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还可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易诱发脑血栓。
九、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若连续长期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导致脑血栓复发。
十、剧烈呕吐和腹泻引起的脱水:由于脱水可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各种原因导致的脱水,都可以诱发脑血栓复发,病人及其家属应对此提高警惕,若出现脱水倾向应及早治疗。
患过脑血栓的病人,应避免上述诱因,平时适当做一些体力活动,定期复查,预防该病的复发。
脑血栓易患人群
1、首先是有家族史,尤其是父母和祖父母患脑血栓的人。
2、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严重高血压病。
3、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率失常的中老年人,如果发生心房纤颤,更易形成脑血栓。
4、患有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的中、老年人。
5、曾经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没有充分重视及时治疗的中、老年人。
6、血液粘稠度高,血流动检查不正常的中、老年人。
7、经常发生头痛、头晕,四肢麻木无力或感觉异常,以及有烟酒嗜好的中老年人。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言语、运动功能障碍,心理和情感障碍等。本病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男性多于女性。通常患者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少数患者病前曾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据临床统计100例脑血栓形成的患者中,出现偏瘫者95例,占95%;经过系统健康治疗,生活能自理80例,占偏瘫人数84%以上。
脑血栓形成多见于45~7O岁的中老年人,男 女均可发生,男性稍多。起病突然,常手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常在数小时或1一2天内病情达到高峰。约半数曾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是由预内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两个系统供血脉,随受累的血管、病变的程度以及脑循环代偿功能状况不同,其症状和体征也有所不同。这里只谈几个大动脉血栓时的表现。 (1)颈内动脉血栓:主要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如系主侧半球(右利病人左侧为主侧半球)病变,常伴失语。病人两眼常向病灶侧凝视,可有精神异常和单眼失明。严重者可使整个大脑半球缺血,造成更严重症状,加颅内压升高(头痛、呕吐),甚至昏迷和脑疲形成等。 (2)大脑中动脉脑血栓:可出现对侧偏瘫和感觉障碍,偏瘫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可有同向性偏盲。主侧半球病变常有失语。皮质分支阻塞则仅出现部分功能障碍的症状。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及昏迷。 (3)大脑前动脉血栓:引起对侧肢体瘫痪和感觉减退,特点是上肢轻、下肢重。可有排尿障碍和精神症状。如前交通动脉侧支循环良好,其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 (4)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可表现为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同向偏育、皮层性失明、眼肌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四肢瘫痪等。桥脑基底部病变,病人意识尚存,但由于四肢瘫痪和延髓麻痹,只能靠眼球上下运动表达自己的意识活动,成为闭锁综合征。因脑血栓而致死亡者,以椎一基底动脉血栓最常见。 (5)小脑后下动脉血栓:造成延髓背外侧和小脑梗塞。病人常突然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颈交感神经麻痹(霍纳氏征)、面部浅感觉减退、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对侧浅感觉减退,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6)大脑后动脉血栓:表现为大脑枕叶症状,如偏首或一过性视力障碍;当优势半球病变时,病人阅读及视觉学习、识别和空间辨别能力等功能发生紊乱,如侵及深穿支则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及肢体的不随意活动等。
脑血栓又称缺血性脑中风,中老年人发病较高,据国内外医学统计资料表明:脑血栓的致死率几乎占所有疾病的第一位,有人将其称为“第一杀手”。尤其在我国及日本,此病发生率更高。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增强自我预测能力,对防止本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厚、硬化,失去正常的弹性,严重时动脉壁还会发生粥样硬化。当发生动脉硬化后,血管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即可形成血栓,阻塞正常的血液循环而发生组织缺血,当脑部血管阻塞后,即形成脑血栓。脑血栓形成后,在临床上轻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钝、失误,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脑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也不一样,如发生在大脑半球,临床上可出现“三偏症”即偏瘫、偏盲、偏颇感觉障碍,或失语及精神失常。如发生在小脑或脑干,可出现剧烈眩晕、呕吐、呃逆、喝水发呛、发音嘶哑、走路不稳、四肢瘫痪等。对于脑血栓的治疗,如正常人突然出现上述症状,在排除其它疾病的情况下,就可作出诊断。目前,由于医疗检查技术提高,到有条件的进行头部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即可确诊。脑血栓发生后,轻者经过治疗后短期内可以完全恢复,但多数病人易长期遗留难以恢复的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由血栓引起的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发生缺血性中风。所以说与血压高低没有关系
因此,预防脑血栓的发生或捕捉发生脑血栓前的警告信号,尽早采取防病措施,是极为重要的。神经病学专家经过对大量脑血栓病例的调查,发现有半数以上的脑血栓患者,在发病前似有蚊子飞过,医学上叫“飞蚊现象”;也有的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俗称两眼发黑;也有少数人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四肢突然失控,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即可完全恢复正常。还有些病人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血压过低或过高、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或精神症状等,也就是说,以上这些症状的出现,均是脑血栓形成前的先兆,如在此时采取预防措施,就可避免脑血栓的发生。对脑血栓的预防很重要,50岁以上的人可定期测量血压,也可做脑血流图检查了解脑供血情况,发现异常可服用治疗脑动脉硬化的药物,可也应用肠溶阿斯匹林口服,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临床观察还发现,一般脑血栓病人多数是在睡觉时或凌晨这段时间发病,其原因是早晨这段时间内机体应激性差,激素分泌处于低潮。最近国外有报道,于夜间12点后饮一杯凉开水并长期坚持下去,可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饮食上的保养,少荤多素,多进行体育锻炼
脑血栓卧床老人去世前的征兆
脑血栓卧床老人去世前的征兆,说到脑血栓,相信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吧,脑血栓的患者是非常多的,这也是一种难以治疗的疾病。为大家分享脑血栓卧床老人去世前的征兆。
脑血栓卧床老人去世前的征兆11、突然出现、很快达高峰的对侧偏瘫:偏侧麻木、同向偏盲、失语、失用症、眩晕、复视、眼球运动麻痹、共济失调、交叉瘫、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脑动脉闭塞性综合症。
2、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脑疝危险。
3、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忆症。
4、颈内动脉: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别。
5、大脑前动脉: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表现为下肢重,上肢轻、强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偶可出现缄默状态及痉挛性截瘫。
脑血栓卧床老人去世前的征兆2脑血栓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一、颈内动脉血栓:主要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如系主侧半球病变,常伴失语。病人两眼常向病灶侧凝视,可有精神异常和单眼失明。严重者可使整个大脑半球缺血,造成更严重症状,加颅内压升高,甚至昏迷和脑疲形成等。
二、大脑中动脉脑血栓:可出现对侧偏瘫和感觉障碍,偏瘫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可有同向性偏盲。主侧半球病变常有失语。皮质分支阻塞则仅出现部分功能障碍的症状。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及昏迷。
三、大脑前动脉血栓:引起对侧肢体瘫痪和感觉减退,特点是上肢轻、下肢重。可有排尿障碍和精神症状。如前交通动脉侧支循环良好,其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
四、小脑后下动脉血栓:造成延髓背外侧和小脑梗塞。病人常突然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颈交感神经麻痹、面部浅感觉减退、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对侧浅感觉减退,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五、大脑后动脉血栓:表现为大脑枕叶症状,如偏首或一过性视力障碍,当优势半球病变时,病人阅读及视觉学习、识别和空间辨别能力等功能发生紊乱,如侵及深穿支则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及肢体的不随意活动等。
六、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可表现为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同向偏育、皮层性失明、眼肌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四肢瘫痪等。桥脑基底部病变,病人意识尚存,但由于四肢瘫痪和延髓麻痹,只能靠眼球上下运动表达自己的意识活动,成为闭锁综合征。因脑血栓而致死亡者,以椎一基底动脉血栓最常见。
脑血栓卧床老人去世前的征兆3脑血栓最佳治疗时间
1、脑血栓最佳治疗时间,或刚刚发生栓子没有完全堵住血管,或是病人出现症状要立即就医。要定期到医院检查。
2、脑血栓最佳溶栓时间一般在四小时左右。所谓脑血栓最佳治疗时间,一般是在血栓形成时给予溶栓治疗。主要是针对大面积脑血栓以及脑栓塞的'病人。
3、如果患了急性脑梗,一般最佳的治疗时期是45小时之内到达医院。
脑血栓护理方法有哪些
1、首先家有脑血栓病人,家人一定要护理周全,尤其是瘫痪在床的病人,家人更要注意病人皮肤的清洁,经常给患者按摩,一般两个小时翻一次身,大便完后要及时清洗干净,然后擦上爽身粉。患者最好能有全天陪护人员,注意观察病情,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治疗。
2、轻型病人需要食流质食物或粘稠食物,这样容易被吞下,重症病人将通过胃管进食,不然会让食物误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3、病人肢体活动不便,家人要经常为病人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也要经常帮助和鼓励病人进行活动,防止患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防止肢体挛缩变形。
其实脑血栓的最佳治疗时间在病发的4个小时内,如果错过这个时间,抢救会变得非常的困难。并且脑血栓的护理更是不可以忽视,家人此时的关怀,对病人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让病人放松心情,谨遵医嘱,适当锻炼才会是对脑血栓病人最好的的护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