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情感教育的教育形式和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育:在小学的德育、思想品德等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学习情感故事、情感诗歌、情感绘本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2、活动教育:通过情感主题班会、情感体验活动、情感交流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互动、体验的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和社交能力。
3、借助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推送情感教育相关的文章、故事、音频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小学情感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发展,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
1、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心理相容。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之间心灵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2、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了和睦友好的教学环境。
友好和蔼的教师可以为师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就高,感受性就灵敏,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与手段,它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使教学活动的秩序容易维持,有助于教师发挥教学积极性,有助于教师控制与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4、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情感,蕴藏着人内心深处最美的东西。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我觉得要将一个班级管理有序、灵活,除了做好一些常规的工作外,还应把自己真正融入学生中间,多理解他们,体会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愿意把你当作好朋友,从心底里接受你,与你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出和谐的师生感情。才能轻松而出色地完成班级管理任务。
一、职专学生管理更需要情感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在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中,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1大部分职专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卑心理。由于诸多原因,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未上普通高中分数线的,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在初中阶段,他们没少受批评和冷落,很少受到表扬。长此以往,他们就形成了“我不如别人好”的自卑心理。而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又容易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往,不愿敞开心扉,从而给教育造成障碍。
2职专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孩子。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少父母的约束管理。他们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年龄的影响、代沟的存在,很少把自己的思想与长辈们交流。因而他们更渴望被理解,有一个可以信赖,可以倾诉的对象。
3职专学生毕业后就要步入社会,他们对社会既憧憬,又担心,心中充满了焦虑。在学校期间,老师应该是他们心理上最值得依靠的人,他们需要老师为其解决心中各种疑惑。
二、情感教育在职专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⒈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
一个经常受到教师真诚的爱的学生,能从教师的爱中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心与肯定,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诱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在这样的氛围里,他们会对人生感到有意义,因而情绪也经常是愉快乐观的。同时,他们又会从自己所感受到的关心、爱护中,陶冶良好的情感,学会如何以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
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极易使学生形成多疑、敌意、冷漠、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特征。
⒉情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倡导的思想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于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教师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只有被学生认为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爱护时,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教师故意的非难、恶意的打击,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可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
教师对后进学生的诚挚的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对思想上有问题的后进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或学校中受到的批评、斥责和惩罚往往多于赞扬和鼓励,因此,他们与教师在情感上往往是对立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常常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自己的,甚至认为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的。对于真心实意教育他们的教师,他们也常常抱有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反常态度。这样,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如果教师对他们表现出诚挚的爱,使他们冰冷的心感到温暖,使他们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就会渐渐亲近老师,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就会逐渐消除。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接受老师教导和劝告,才能尽心尽力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⒊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灵的“共鸣”和“共振”。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晓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有人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池,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作为鱼儿的学生,在无水的池里是无法成长的。没有关爱之花,哪来教育之果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沟通了师生思想,协调了师生关系。它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待,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
三、对职专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措施
⒈沟通。沟通了解是教育的基础。以本人的经验,尽量做到对所带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基础、性格、爱好、毛病缺点,以及他们每个时期的表现、学习状态、进步与否、近段存在的不足等,都了如指掌。每次与他们谈话,我都有的放矢,预先设计好彼此之间的话题。交流时,态度自然、亲切。
⒉尊重学生。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学生处于成长阶段,更加会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由于思想的不成熟,或者一时的冲动,难免会犯些错误。作为老师,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那么不仅对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无益,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间产生隔阂。如果信任不再,那么教育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曾经有一次,上课开始后,我发现有个学生还在嚼口香糖,我没有点名批评她,只是停顿片刻,用眼睛注视了她一下,然后继续讲课,待我再次看她时,她已在认真听讲了。下课后,她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对我说,感谢老师给她留了面子,以后一定好好学习。试想,如果当时我在课堂上严厉批评她,会收到这么好的效果吗
3赏识学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因为赞扬就是对他的肯定。学生也是一样,为什么总是要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他们呢很难想象一个成天被挑剔的人,会不垂头丧气,会有成就感,会认为生命美好,充满信心。没有赞扬,自信何来没有自信,谈何成功要知道,鼓励、赞扬永远比批评、打击有效。一个人总有闪光点,一个学生被老师赏识,他会觉得自己在老师心里的印象是美好的,是具有很大潜能的。这样,在教育管理中,他一定会很听话,很上进。因为谁也不想轻易破坏自己的美好形象。
⒋关心、爱护、帮助学生。这是情感教育的关键,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像写一篇文章,只有形式,没有实际内容,是打动不了读者的。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护。爱是信任的基础和前提,师生间有了爱,班级的一切工作都能有序进行。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帮助是多方面的,比如:谈心、表扬、嘘寒问暖、理想信念的培养、为其补习请假耽搁的功课、生活上的照顾、经济上的支持等等。做这些时,还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采取恰当的方式。我们班有个学生的父亲因病去世,她很伤心,也面临着失学的危险。为了给她些许温暖,减少亲人逝去的痛苦,我采取了三种主要措施:第一,我及时找到她,关心她,希望她节哀顺变,要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自己前进的力量,以告慰其在天之灵。第二,我与学生代表一起到她家参加了追悼会,表达对其父亲的尊重。第三,我告诉她,不要因此而放弃学业,放弃理想和追求,要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以后经济上有困难,我和同学们会尽力帮助。(我和同学们也确实在后来给了她经济上的帮助)。现在,该同学已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任会计。她曾在信中对我说:“老师,在职专遇见您是我的福气,没有您的鼓励和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为了我,您付出得太多,您是我的恩师,我永远感谢您,记着您。”老师付出一份微薄之力,给学生带来的有可能是光明的一生。
5平等对待学生,发扬民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主人翁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不以衣食容貌、家庭情况、家长地位另眼看待学生;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去判定学生的优劣;不论是男是女,是俊是丑,是倔强是温顺,是开朗是内向,是健康活泼是体质嬴弱生理缺陷,等等,都一视同仁。在班干部的选拔上,座位的排定上,班级事务的决策上,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同学们都可以对班上的事务发表见解,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这个班级“我”有份。学生们有了这样的主人翁态度,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责任编辑:薛剑刚)
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教学效果的显现。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特别是情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统治整堂课的,学生只有写和记的份,根本不可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完全服从于教师的领导。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做到与学生的关系为朋友式的、亲人式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能言善辩”的,是既庄重又有幽默感的,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既是师长又能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不仅能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二、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所创设引发情感的氛围,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近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各种积极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转变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用心去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
托尔斯泰曾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细心钻研、耐心品味与揣摩,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情实感,为学生创造出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如果学生能够被课文的言辞美和人情美所感动,他们就会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分析、研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本是学习知识的沃土。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后,他们便能够与文章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联系,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这样,对于文本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品味。
五、给学生自信的评价,让其快乐成长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树立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番表扬的语言、一个真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充满惊喜和感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外,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心尽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真爱的付出,学生也会“报之以桃李”——尊敬、爱戴老师,并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学习中,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也就这样在评价中得到激励,在评价中获得了升华。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爱,而对于教育来说,爱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教育效率不是教师的效率与学生的效率之“和”,而是两者的“积”,其中任何一个为“零”,其结果必然是“零”。无数事实说明,健康、融洽、充满爱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它对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的教育同行抱怨说:“思想品德课不好上。”不少学生也抱怨说:“思想品德课不好学。”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没有找到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关键。要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一个制胜的法宝就是要爱你的学生,让爱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让学生“爱”上你。这个突破口找到了,就会觉得思想品德课好教,学生也觉得好学了。这种爱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情感教育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思想品德课得到真正的价值回归,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爱的情感教育对于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一)爱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感情是教育基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里的“共鸣”和“共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期待和亲近之情,师生关系就会变得更加融洽。心理学研究成果业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情则达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情感基础,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爱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教师要用爱去点燃学生的心灵,用爱、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多一些欣赏赞美,少一点谩骂责备,让你的尊重、理解、关怀如阳光般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这种情感教育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这种爱的情感之所以对学生产生影响力,这是认同与内化的反应。认同的基础在于吸引,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学习的动力决定学生学习的活动和方向,从而决定他们学习的质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若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
(三)爱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由于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形象具体,其人格魅力对学生来说无疑有着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会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教师的这种情感模式是学生行为的具体参照物,这个参照物要求学生对照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从而把教师的人格力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师只会用那些枯燥乏味空洞无力的说教来教育学生,只会照本宣科,只在乎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话,那就毫无人格感召力可言,不能促使学生对灵魂的自我审视,更不会用活生生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德行,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时不但教学成绩上不去,反而会让学生变得更加叛逆,更严重的是让学生变得只在于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也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用爱的情感去感召学生,爱能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深深盖上教师优良品质的印记。
二、爱的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种对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如果没有爱,没有情感的投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没有办法开展的。因此,思想品德课应以情感投资,以爱结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爱的情感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交朋友
爱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但爱要找到载体才能发挥它的作用。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网络时代下的思想品德课教育,当然需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这个媒介,而当中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腾讯QQ和新浪微薄。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这两个沟通工具是一定要学会的,它可以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对于这一点我是感触颇深的。
4年前我新接手的初二(5)班,刚开始学生对我有很多的不适应,集中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日常交往上。这班学生已经习惯于上一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相处方式,而对于走马上任的我显得并不太喜欢,甚至有点抵触情绪。虽然我用了很多办法,但也没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绩也一直停滞不前。后来我在课间听到学生在聊QQ的事情,我顿时灵机一动,想到教师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情感的渗透和激励。为了利用好这个武器,我秘密打听这个班级的QQ群,利用下班的时间加入到群里看学生的聊天记录,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在QQ群里,我和学生的身份地位是平等的,我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把我的一些想法告诉学生,把我的快乐与忧愁跟学生分享。经过一个星期的QQ群交流,学生开始慢慢接受了我,与我敞开心扉畅谈他们的心里话。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我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了我对他们的爱,师生情与日俱增。这种爱的力量也折射成了“向师性”,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与我之间变得很有默契,他们上课很积极、认真。课上把我看做良师,很崇拜我、支持我;课后把我看做益友,与我无话不谈、惺惺相惜。经过了彼此的不懈努力,初二(5)班从我刚接手的年级倒数第一名蜕变成了无论成绩、操行评分还是竞赛活动都位列年级第一名,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班。现代信息技术为我搭建了一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我行动上接近学生,心理上贴近学生,教学上自然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把幽默引进课堂,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把幽默引进课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润滑剂,正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恰当的运用幽默艺术能使教学氛围更活泼、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趣,产生不断上进的有效动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自己外在的权威化成内在的权威,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这样,你的教育才乐于被学生接受。同时要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即当教师进行教育时,不是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与学生一起感受,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建立的道德观念。
我的思想品德课学生都比较喜欢上,究其原因有:学生觉得我讲话很风趣幽默,在上我的思想品德课时过多的压力;上课时我会插入各种生动、典型的例子,知识点很容易记住;上课时我像朋友式地跟他们交流,有被尊重的感觉;觉得我很爱、很在乎他们……因此,要让你的思想品德课堂能够锦上添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把幽默引进课堂,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三)尊重、宽容学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对于老师给予的评价极为敏感,决不能在班级或众人面前给某个学生难堪。对于后进生则更应如此,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与呵护。后进生在家庭或学校中受到的批评、惩罚往往多于赞扬和鼓励。因此,他们与教师在情感上往往是对立的,他们往往比较敏感、有戒心,常常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自己,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教师要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感化后进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被掩盖、被歪曲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与尊重。隔阂消除了,后进生才更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和劝告,并能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见,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正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和尊重融洽了师生关系,从而为进行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成绩和表现都很差,跟父母关系极为不好,对老师怀有敌对情绪。在一次思想品德课上,他公然在课堂上吃东西,我把他的零食没收了。他很不服气,故意地在座位上吵闹,还冲我说了一句:“神经病!”全班学生都看着我,似乎在等待我的大发雷霆。我当时狠狠地克制住自己,对于这种倔强、冲动性格的学生,如果跟他硬着来的话,肯定会一发不可收拾。不仅课上不下去,还会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我当作没听见继续上课。课后,我写了一封信放在他书包里,信的大概内容就是告诉他老师很在乎他,我没有当众批评他是为了尊重他,让他明白尊重是相互的等一些心里话。第二天上课,我看到他的眼神没有了以前的敌意。每节课我总会向他投去关注的目光,或者走到他身旁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摸摸他的头发,让他感受到老师一直很在乎他。只要他有交上来的作业,我都会在作业本上写几句心里话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找他来聊天。渐渐地,他体会到了我对他的尊重、宽容和关爱,叛逆的表现少了,学习也变得积极起来。后来他还主动在班上作检讨,承认自己上课吃东西是不对的,并向我郑重地道歉。经过努力,他在期末考试中进步了20名,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了鼓励他,我让他当了我的纪律委员。他把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将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
除了尊重学生外,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教师要学会宽容理解学生偶尔犯下的过失,给他们以完善自己的机会。这既是对学生的理解,又是对他们的尊重。老师的宽容不仅仅是给他们留下思考省悟的余地,更重要的是给他们送去温暖的鼓励与期待。当然,宽容决不是不要批评,而是说批评要注意尺度和目的;宽容决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做到有的放矢。宽容之后,教师应认真地晓之以理,使之情动于中,成为学生向上的动力。
总之,教师的爱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和影响将是深远的。教师要在学生心田里播洒爱的种子,让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如果爱和心灵相容在一起,让爱成为我们的教育艺术,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和风吹柳绿,细雨点花红的教育效果。让爱成为一种习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这种育人艺术好比一本好书或一部好的**,其潜在的人格力量可以影响一个集体或某个人的一生。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要在教学中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只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还远远不够的。师生关系的好坏、师生间感情程度的深浅,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中学生的年龄大多是在十五、六至十七、八岁之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意向,而且自重感在他们的心中日益强烈;他们喜欢别人对他们尊重,愿意引起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他们不仅期望教师给予知识和一般情感上的温暖,还要有心理上的接近,需要友情和理解,这是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教师要想在教学上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教学,即在传播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情和爱,理解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得到平衡。一个具有健全心理品质的学生是学好文化知识的首要条件。
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感情的交流。如果一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溶进健康向上,真挚动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欲求的气氛,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求知欲的烈火和他们热爱生活的理想之光。“仁爱产生仁爱”,这是英国教育家宾塞的论断,教师向学生倾注爱的情感主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感与人的认识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人的认识 过程离不开情感。好的情感会推动认识的发展,积极的情感激励着学生创造性地探索和大胆地思考求知。情感是人思维的源泉,每位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
有些人只强调:班主任要讲究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没有“动之以情”,就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感与兴趣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如果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不融洽,学生势必与其有了戒备心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当其走进课堂,学生绝不会产生喜悦的情绪,反而任老师怎样讲授知识,学生也难以全部接受。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学生也有了这种心理既不可能对此学科产生兴趣也无法静心地听课。笔者看到过也体验过师生情感融洽时课堂欣欣然的场面和气氛,教师自身成了强大的磁场,学生的双眼闪烁着敬慕、爱戴、喜悦之光神。情感是促进师生间教与学的最大的力量,有了情感教学就有了生机,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
怎样才能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呢?除针对中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教育外,最主要的是造成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庄子、渔父〉中道“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既做学生的老师也做学生的朋友;其次感情的疏通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手段,教师要有好的动机,但无好的方法也很难求得师生感情和谐和心理相容。教师要力求避免与学生心理上的冲突,一旦发生这种冲突,教师要迅速寻找解开冲突的症结。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寻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科学途径,激扬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学生对教师有了好感,对教师的讲课产生了愉快的情绪,其能动性也就产生了,就会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作者:建边关工委李秀梅 笔名:紫夜寒煜
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中。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如同一道不可缺少“作料”。
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某些行为的赞美、感叹、一句体贴的话语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情绪的影响;而学生的这种情绪又可以作用于教师。从而产生情感作用,增强教师的积极情绪。
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一种姿态,学生都能够心领神会,从中得到暗示,得到温暖和鼓励,而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也能通过细致观察学生的异常表现。如,面部表情、语言表述、举止行为等,较好地判断学生的情绪状态。
如果教师善于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轻率地判断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因而采取不闻不问、厌恶、挖苦、嘲讽甚至体罚的手段对待他们,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对教师抱有成见痛恨老师,或是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显得紧张,而且相互对立的情绪也会日益恶化。
师生之间的情感在于不断交流,才能使心理距离越来越近,感情越来越融洽,才会达到感情共鸣,使感情不断地升华。
一个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没有工作积极性,没有对学生真挚的爱的教师,就很难了解学生的情感,就无法叩开学生的心扉,就难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因此说,教育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谈不上教育,更谈不上成功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