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
又名《阳关曲》、《谓诚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琴歌。最早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前),另外还有多种谱本,最流行的是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的传谱。原诗已饱含深沉的惜别这情,入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词句。词曲珠联璧合,在唐代广流似。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在后段的八度大跳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的形式广为流传,他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如:“思君十二时辰”、“鸿雁来宾”等,加强了惜别的感觉。
叫“三叠”是因为同一个曲调要反复叠唱三次。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都不相同。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和“历苦辛”等处都多次反复,情意真切,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的思念之情。
阳关三叠》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有《送元二使安西》诗,歌词明白如话但又情意深长,当时便广被传唱。因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又称为《渭城曲》。因最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亦称《阳关曲》。后被谱为琴曲,初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琴曲《阳关三叠》,因将原诗重复并发展为三段而得名。
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一、《阳关三叠》歌词译文:
清和的时节正值初春。
渭城朝雨浥轻尘,一场朝雨使渭城的空气变得湿润。
客舍青青柳色新,春雨把客舍的屋瓦和路边的垂柳清洗的颜色分明。
劝君更尽一杯酒,请再干一杯香醇的美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不然等你西出阳关以外,就再也见不到知心的朋友了。
霜夜与霜晨,一路要经历霜雨的苦楚。
遄行、遄行,跋涉啊!奔波呀!长途越度关津,长途行进一站又一站。
惆怅役此身,身心充满惆怅。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经历离别的痛苦与艰辛。
宜自珍、宜自珍。一定要珍重自己的身体啊!
二、《阳关三叠》歌词如下: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麈,客舍靑靑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闗津。
惆怅役此身,歴苦辛,歴苦辛,歴歴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扩展资料:
琴曲来源
《渭城曲》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
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而且有些诗人同王维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个世纪,可见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况。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或《渭城曲》,是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千百年来,《阳关三叠》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而在历史上,《阳关三叠》也曾发生不少变化,这些变化更加神秘。
《阳关三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后来的唐代末期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
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是由于短短4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
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如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
大约至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后来人们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代时期就有3种,连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也说他本人听过两种。
后世留传下来的《阳关三叠》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
全曲曲调淳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后世留传较广,经常演奏的《阳关三叠》琴歌,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全曲三大段,即3次迭唱。每次迭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系从原诗诗意发展而来,结束时添加尾声。
据1864年清代琴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记载,《阳关三叠》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3遍。故称“三叠”。
曲谱的每迭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迭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曲谱的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淳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8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阳关三叠》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阳关三叠》的《琴学入门》琴歌歌词写道: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阳关三叠》还有《阳春堂琴谱》。此版本被视为是《阳关三叠》最为凄凉的一个调。
歌词写道:伤怀,伤怀!祖道送我故人,相别十里亭。情最深,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担头行李,沙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不忍离,不忍离!
除了《琴学入门》、《阳春堂琴谱》的歌词外,《阳关三叠》还有其他的几种歌词,包括《西峰重修琴谱》、《风宣玄品》。
《阳关三叠》一唱三叹,一叹三迭,让人叫绝。乐曲牵动着哀婉、缠绵的忧思轻轻地向外飘出,悠悠不尽,缠绵不绝。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目前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现存《阳关三叠》
原诗已饱含深沉的惜别之情,谱入琴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杨州慢,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另外还有赵以夫、郑觉斋等词人用过此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