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第1张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一、抓住课文题目,体会感情小学课文中,有些题目本身明显告诉我们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要我们围绕题目分析揣摩,便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慈母情深》,文章歌颂了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梅花魂》中的“魂”字,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就是表达了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从题目分析,“董存瑞”是人物,“炸暗堡”是事情。这就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董存瑞炸暗堡。“舍身”是舍弃生命,也就是献身的意思。这个词就揭示了作者在文章中要表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精神。这样,我们很自然地体会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二、抓住中心句,体会感情有的课文为了突出强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经常使某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这就是中心句。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  《伟大的友谊》一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这四十年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作用,我们在阅读中抓住了这句话,就可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记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事业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在生活上热情地帮助,互相关怀,无微不至。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长期并肩战斗,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友谊。《灯光》一课,文章的中间部分写的著名的战斗英雄郝副营长,借着火柴亮光看到破书的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的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这一方面说明当时条件极端艰苦,很多人从来没有见过电灯;另一方面说明郝副营长精神境界的崇高,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能在电灯光下学习。为了这个,他心甘情愿地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正是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郝副营长的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它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我们在阅读中深入理解课文,顺着这句话的意思去体会,就能明确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三、抓主要内容,体会感情《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先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又描述了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少年闰土》一课,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我”和闰土认识的原因,再写“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的情形,然后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最后写的是闰土和“我”的分别与友谊。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情节是第四段,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这样,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就清楚了:课文通过“我”对三十年前和闰土之间的一段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那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爱慕。四、抓住重点段,体会感情如《落花生》中议花生一段,通过大家对花生好处的议论,得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做人道理,表达了父亲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这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钓鱼的启示》一文最后写出了作者的感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中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一、对教材和丛书的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编排了3首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两篇精读课文《乡下人家》《天窗》,一篇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乡村独特的风景,展开了一幅幅和谐优美的田园画卷,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它提示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关键语句”主要是指对表达文章意思、作者情感或想法等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初步”一词强调了教师教学时应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尺度。从三年级上册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到三年级下册的“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再到本单元的“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理解与把握关键语句的要求在逐层深入。

本单元重在引导学生由关键语句出发,结合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情感。学习《古诗词三首》,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学习《乡下人家》,可以引导学生从泡泡语提示的句子入手,把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再交流形象生动的描写,体会情感;学习《天窗》,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结合描写“想象”的语句,感受小小天窗给孩子带来的无限快乐;学习《三月桃花水》,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习作话题是“我的乐园”,可以用表格引导学生思考乐园在哪里,是什么样子,在那儿最爱干什么,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快乐,为学生提示写作内容,搭建写作框架。《天窗》一文中的一些段落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方法的借鉴。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梳理了“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词句段运用”,旨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2从书分析

与本单元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下册1《探索自然》中的“专题阅读一·乡村意趣”,共有17篇文章,以及“经典诵读”中的4首古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20个生字,会写“稀、蝶”等40个要求写的字,正确读写“蜻蜓、茅檐、翁媪”等词语,能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篱落、构成、装饰、慰藉”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积累优美的句段。

3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够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从“乐园的样子”“乐园给自己带来的乐趣”等多个方面,具体地介绍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自己的感受。

5学会转述,做到弄清要点、不遗漏主要信息、人称转换恰当。

三、反思

本单位要让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习作方面要给学生提示写作内容,搭建框架。把自己喜爱的地方写出感受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总把《荷塘月色》加上了过多的政治色彩,这种政治层面的解读我并不赞成。《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过去人们对此句的解释就太政治化。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正值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因而,人们就联想到朱自清的“颇不平静”是因为动荡的时代。作者赞美荷花和明月,也表现了作者不跟恶浊的社会势力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这样的解读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是对文学性与审美能力的一种扼杀。我认为,解读《荷塘月色》,应当注意到作者在文章中营造的美: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这其中自然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都容易理解,而亲情美则容易为人所忽视。事实上,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作者的妻子与孩子,都是以平实温馨自然的方式,作者爱妻、爱子的亲情就这样表现了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对散文已有一定了解,并且,他们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如《春》、《匆匆》。他们对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已有所领会,但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他们的阅读往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教学活动中,我将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依据以上论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心境和情绪,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掌握作者营造的四种美。

(2)知识与能力目标: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问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作者营造的四种美: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也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导入——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念而深入人心,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如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我将把文章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欣赏感知文章,分析文章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第二课时: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掌握作者营造的四种美

一、注重环节设计的针对性,积淀核心素养教材文本的特点是设计教学环节、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文本的体裁、主旨、表现技巧,它在本单元、本册教材、本学段的地位等进行把握,从整体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文章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应根据目标与重点,进行精心恰当的设计。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积累语文核心素养。例如,教学《元日》这首古诗,教师进行这样的目标的设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结合文字、画面等,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设置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首先,揭示主题,让学生理解“元日”的意思;然后,初读这首诗,对关键字词进行理解;接着,进行诗句品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意境;最后,根据写作背景,介绍作者,进行人文情感的挖掘、感悟。这样的教学不拖沓,各个环节紧密连接,教学重难点突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益。再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内容。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教材。为此,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伊始,教师从一组描写景色的词语进行导入,给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境中,理解人物的心情,问学生“阿炳听到了什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进行想象,说说自己心中的阿炳是怎样的。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运,体会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看插图、给学生播放名曲《二泉映月》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理解、感受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二、注重教学内容恰当取舍,培养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教学对内容的取舍要更加精当。高年级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篇幅很长,如果完全按照文本内容设计教学,就会导致教学用时过长的问题,影响教学的进度。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压缩重难点的教学时间,这直接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准恰当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这样能以简化的、深入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地进行阅读、思考。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文章开头儿子种树的语段和结尾时父亲写信的语段。种树的语段主要是表达儿子对父亲的爱,重点是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父亲给儿子写信的语段,是整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所在,不但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教给儿子做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语段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语感、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进行深入的体会、感悟,使学生认识到幸福与快乐在于奉献与付出的道理。再如,《赶海》一课,文章以记叙文的形式描写了孩子们赶海的快乐景象。在学生自学文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课题提出的疑问——怎样赶海?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将文章重点勾画出来;然后学生间交流讨论,探究问题。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象能力等。一个问题,便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去阅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文素养。三、注重进行想象表达训练,提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想象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实现。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言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得到切实的体会、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例如,对《桂花雨》这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个情感目标就是“体会作者眷恋童年生活及热爱家乡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童年时对摇桂花的急切期盼的心情,写道:“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言语虽短,却饱含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领悟文章表达的生活情趣,教学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其回想自己童年趣事,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再如,教学《灰椋鸟》一课,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讨论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教师再相机进行点拨,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 一般来说,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写作方式等方面都可以作为学习的样板。 因此,每一次阅读教学很有必要对每一篇课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所选择和设计。

( 一) 紧扣课标,抓住中心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艺术 散文,具有一种夺人魂魄的美。教学这一课,有人认 为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体味语言之情感; 有人认为这一课的构思很奇特,“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多次,应引导学生品味构思之精当; 有人认为 这篇文章有深刻的寓意,应该探究意蕴之深远; 有人认为课文想象奇特,应该创设情境填补空白,展示想 象之瑰丽;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就是王荣生先生所说 的“定篇”,应该理解透彻,上述内容都要涉及……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每一种说法都能找到依据,都能说出道理。究竟应该教什么 打开课标,我们不难发现,第三学段重点目标之一是 :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课标的规定,结合文本内容,我们很快拨开了“云雾” : 这篇课文的重点目标应界定在“体会情感与表达形式的关系”上。

(二)研透文本,突出重点

教材价值从实质上规定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面对课文我们应该立足在一个阅读者的立场来思考。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为了要掌握文本的内容,在阅读前会做些准备来帮助自己更容易 地理解将要阅读的文本; 阅读时,恰当地运用策略掌握文本的内涵,对文本进行赏析,或是以自己的观点 回应文本; 阅读后,反思自己运用的阅读策略。小学语文教材在选编课文时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文体、语言表达等有所分析和考虑,在单元说明或课后习题中也对文章的教学内容重点有所提示。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前,一定要把握课 文思想内容 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价值引领等,体现教材的人文性; 谙熟课文言语表达形式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 有独特功能,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因此,教师必须 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从思想内容、言语形式、学 习方法等多个视角去发掘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必须契合并体现一篇课文实质上的教学价 值,否则就会让教学偏离方向、失去意义。

(三)立足学生,指向有效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 趣,利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引 导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逐渐形成语文能力。现有的课程文化和教科书编写 者都主张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希望教 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状况来确定具 体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但华东师范大学博导崔允漷先生提醒我们,“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目标陈述是为了便 于后续评价,行为动词必须清晰、可把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8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