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成仙
传说韩愈能生活自给以后,就将大哥的遗孤韩湘接到身边与自己同住,并教导他认真读书。但是,韩湘对读书进仕不感兴趣,却对访仙修道执迷不悟,韩愈对此非常痛心。有一次,韩愈在寻找外出访仙的韩湘时,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诗中说道:“两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河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希望侄子能有觉悟。
谁知韩湘回家见到诗后,也写了一首诗来言志。诗中说:“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韩愈不相信侄子,一会能酿成美酒,一眨眼使树开花。韩湘遂撮土一盆,一会儿说:“花已开矣。”拿开盆只见碧花两朵。叶间有两行小字,是一诗联:“云横九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对侄子的本领大为惊异,只好听任韩湘离开自己,云游天下去了。据说后来不久,韩湘就得道成仙,位列八仙,就是韩湘子。
叹息李贺后来,韩愈的文名越来越高之后,朝廷将他派往东都洛阳国子监任教。韩愈在洛阳致力于古文运动,宣传儒学。但他到洛阳后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少年才子李贺。
传说,在元和二年(807年),18岁的李贺从近郊昌谷来到城中,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谒韩愈。当时,正值中午,韩愈宽衣解带正准备午休,门人递上了李贺的诗稿。韩愈在困倦中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一下子就来了精神,首篇《雁门太守行》的开首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就使得韩愈惊叹不已。他立即请李贺到室上座。他们叙说良久,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在韩愈的推荐下,李贺顺利通过地方的初试,被地方保举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当时一些人忌妒李贺少负盛名,以李贺父名“晋肃”与“进士”谐意犯讳为由,剥夺了他参加殿试的资格。韩愈听说以后,特别写了《讳辨》一文,为李贺打抱不平。文中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遂不得为仁乎”尽管韩愈的辨护很有力,但仍无多大效果。最后,李贺只能失望而归。
李贺在写下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后,由于长期精神上的苦闷和压抑,在27岁时英年早逝。李贺之死对韩愈打击很大,使他心灰意冷地叹息很长一段时间,后人对李贺寄予了很大的同情,人们都传说他升天为仙去了。
不罪孟郊与韩愈同时代的诗人贾岛,是个著名的苦吟诗人。
传说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到京都郊外野游,美丽的自然风光引起了他的诗兴。曲江池边的树上有很多小鸟,池子不远的地方很幽静。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他触景生情,赋诗一首,诗中说:“闲居少邻井,荣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他对后一句用“推”字还是“敲”字更合适,把握不住。因此,他在回去的路上,骑着毛驴苦思冥想。毛驴驮着他进城以后,他没有觉察,不知不觉迎头闯进了已经身为高官的韩愈的仪仗中。仪仗官员赶忙迎头拦住毛驴,而这时的贾岛还是思考“推”字或是“敲”字,根本没有注意到毛驴已把他驮到了韩愈的马前。
韩愈卫士大喝一声,将贾岛拖下毛驴,带到韩愈马前。韩愈一看是个神志不清的读书人,就询问原因。贾岛老老实实讲了自己面临的难题。韩愈一听,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饶有兴趣地停住马和贾岛讨论了好一会,最后,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说完,韩愈请贾岛骑上毛驴,和自己并辔而归。之后,连续多日将贾岛留在府中,共同探讨关于诗歌中的学问。两个人最终成为好朋友,韩愈不罪贾岛,而共同推敲学问,也就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雪拥蓝关唐宪宗时,官居刑部侍郎的韩愈向皇帝上书《论佛骨表》谏阻皇帝迎“佛骨”进京。一心想长生不老的唐宪宗盛怒之下将他贬到偏远的潮州去做刺史。传说,韩愈在冬天顶风冒雪到潮州赴任。途中遇到一人在雪地等候他,这人正是他那多年前远游求仙的侄子韩湘。已经成仙的韩湘迎住叔叔说:“叔叔您还记得当年花上的句子吗说的就是今日之事啊。”韩愈向人打听这里的地名,当地人告诉他,这里是“蓝关”。于是韩愈嗟叹再三,终于有点相信侄子韩湘有仙风道骨,能预知未来。韩愈对韩湘说:“我就你那诗联凑成一首完整的诗吧。”说完,赋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韩湘》。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各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传说韩湘想点化叔父随他修道,被韩愈拒绝。他就护送叔叔到潮州赴任。潮州有鳄鱼为害百姓很严重,到任后的韩愈写了篇著名的文章《祭鳄鱼文》以驱逐鳄鱼。韩愈将这篇文章在河边设祭焚烧后,所有的鳄鱼都乖乖退出了潮州地面,不再为害百姓。据说,这主要是韩湘子施仙法相助,迫使鳄鱼逃离潮州的缘故。
韩愈一篇祭文驱退鳄鱼的事传开后,唐宪宗知道韩愈对朝廷的忠诚,于是下诏将韩愈诏回京城复职。传说,韩愈接到诏命返京途中,路经家乡东都洛阳时暴病身亡。上报朝廷后,被安葬在洛阳北面的河阳。传说,韩愈是诈死身亡,实际上,他是随侄儿韩湘子在洛阳隐居下来,最终修道成仙了。
韩愈与大颠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忤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来到潮州,听说大颠禅僧是境内有名的僧人,心想自己既因排佛遭贬,对佛门的有名人物还是见识一下为妙,遂至灵山造访大颠。他来到大颠的僧舍,噼头便问∶“禅师,如何是道”大颠正在坐禅,听到韩愈动问,从定中醒来,但好久也没想起要回答韩愈的问题。这时,大颠的侍者正好在场,他便举手勐击禅床三下。咚、咚、咚,三声响起,大颠与韩愈俱是一愣。大颠问道∶“你干什么”侍者回答∶“先以定修,后以慧拨。”韩愈一听大喜,对大颠说∶“和尚的门风真是高峻啊,我在你的侍者那儿就找到了修道的'门路了。”原来,待者的回答是绝顶聪明的双关语。韩愈初问大颠如何是道大颠不答,正与侍者的“先以定修”一句相应;而侍者击床三下,则与“后以慧拨”一句相印,所答言词与动静相依,与情景交融,相互照应,别有趣味,难怪韩愈一听之后便欣喜若狂了。
一天,韩愈问大颠禅师∶“今年春秋几何”大颠提起念珠,边数边问∶“你知道了吧”韩愈回答∶“不知道。”大颠说∶“昼夜一百八。”韩愈这下更加煳涂了,根本不知大颠所言何意
第二天,韩愈又来寺中,碰上了首座和尚,便问首座道∶“昨日我问大颠禅师春秋几何他不回答我,却取出一串念珠,说了句什么昼夜一百八,不知是什么意思请你告诉我吧。”那知首座不回答,只是扣齿三下而已。
韩愈无奈,只好又去问大颠。说也奇怪,大颠也不回答,同样是扣齿三下。韩愈见状大笑道∶“哈哈,佛法原来都是一样的。”大颠问∶“你这么说,难道明白什么道理了吗”韩愈说∶“道理倒没明白,只是刚才首座对我也是这番举动。”大颠一听,立即叫来首座和尚问道∶“刚才韩愈侍郎问你佛法,你扣齿三下,是吗”首座回答∶“正是。”那知大颠一把打来,吓得首座急忙跑出了寺院。
韩愈在一边看得莫名其妙,但他却感到大颠确是不同常人,能超出形骸之外,不为外物所累。所以,韩愈对大颠便越来越佩服,有事无事经常跑到寺中看看,与大颠闲聊一会。几个月后,韩愈迁为袁州刺史,想到将要和大颠分别,便最后一次登山拜访,并留给大颠两套衣服以作纪念。
不想此事传了出去,说韩愈与大颠成了好朋友,不会再为难佛法了。尚书孟简知道此事,特地写信给韩愈以示赞赏,并鼓励他继续与佛教徒结朋友。韩愈收到来信哭笑不得,便回信孟尚书说∶“潮州地远偏僻,没人可与交谈,而大颠却较聪明、识大体,所以我只好与他往来谈论。我确实喜欢这个人,但那不过是因为他超乎形骸之外,不为外物所累。我临别送他衣服,也不过是人之常情,并非崇信佛法,以求来日的功德。积善馀庆,积恶馀殃,物各以类聚,我崇尚儒典,怎么会舍弃先王之法、圣人之道,而从夷狄之教呢”大家这才知道,韩愈与大颠交往,原来只是喜欢大颠个人,与佛教却是无关。
韩愈本是坚决的排佛论者,但一见大颠,却不由自主地与之亲近起来,与大颠保持非常好的私人关系,传为一段佳话,佛教徒也经常引用此事作为佛教僧人风采的证据。按照韩愈的说法,他喜欢的只是大颠本人,而不是整个佛教。但在佛教徒看来,自己能与排佛人物保持友谊,正说明佛教的博大胸怀,是佛教强大有力的证明。所以,佛教徒在评论韩愈时就表现得非常客气,没有像对付传奕那样把他打入泥犁地狱,最多只说他没有理解佛教罢了。
此话抛开不说,上面的故事中出现“昼夜一百八”、“扣齿三下”等模煳对答,其含义是什么,大家想必急于理解。据笔者揣摩,当韩愈问大颠年纪时,大颠只举出念珠说∶“昼夜一百八。”那是说大颠与诸佛一般无异,佛无春秋之数,大颠亦无年纪可说,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佛教念珠有一百零八粒之制,大颠说昼夜一百八,代表了佛教,而韩愈问的是大颠的年纪,是人的寿数。把人的寿数与念珠数相提并论,正好表示人即是佛、佛即是人,大颠与佛无异。禅宗正好也有这种教理。而当韩愈问大颠一百八是什么含义时,大颠只拉齿三下作为回答,意思则是说佛法与世间万物并无不同,念佛(一百八的另一意义)与扣齿没有差别,那便是行住坐卧皆是禅之意了。
因为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
唐代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原文: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译文: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
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去世的噩耗。韩愈尤为悲痛,写下这篇祭文。
作品赏析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祭文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重在叙述韩门两代,只有“我”与侄儿两人,所谓“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身世之戚苦,及对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段重在痛惜与侄儿的暂别竟成永别,及侄儿的夭折;第四段是对侄儿病情的推测,沉痛的自责,后事的安排,及无处诉说、没有边际的不可遏制的伤痛。
文、情前后紧相呼应,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作者沉痛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似一浪。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叹息,为作者因失相依为命的侄儿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韩老成
--祭十二郎文
韩湘子的故事
众所周知,韩湘子是我国道教八仙之一。在我们的记忆中,韩湘子总是身着白衫,手拿一支横笛,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但是韩湘子在成仙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呢而他又有哪些故事呢
据悉,很多人盛传韩湘子在修道成仙之前,是我国著名诗人韩愈的侄孙,但后来考究之后发现,这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而关于韩湘子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我国的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到现在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韩湘子曾是一位韩姓员外的儿子。据悉,韩湘子成仙之前,家境其实是非常殷实的,父亲是一位员外,母亲是大家闺秀,而韩湘子的生活也是十分的安逸逍遥。韩湘子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做一个学者,或者是做一位文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给他请了先生,叫他读书习字,希望他将来可以有所作为。但是无奈,韩湘子本身对于读书进入仕途非常不感兴趣,生性放荡不羁的他,甚至对入仕是非常不屑的。韩湘子很爱喝酒,经常是酒瓶不离手,横笛技艺也非常高超,但无奈,就是不喜欢读书。父亲无奈,便自作主张为他娶妻,希望他可以一改往日放荡不羁的性格,成家立业。
但是韩湘子却并不喜欢父亲事事都为他做主,即使与新娘子拜了堂,入了洞房,韩湘子自始至终也未曾碰过这位姑娘,令她十分恼怒。后来,韩湘子无意间偶遇了吕洞宾,便一心向道,最终修炼成仙。
韩愈 韩湘子其实,历史上是有韩愈这个人的,也是有韩湘这个人的,而且在史书的记载上面,两个人还是叔侄关系。但是,因为后来中国的宗教发展,渐渐把两个人归类到不同的流派里面去了。
韩愈作为长辈,还是很关心这个小侄子的。在古代,都是追求仕途的,但需要过科举这个门槛。怎么过呢除了家里有一点势力、和监考老师搞好关系之外,自己本身的硬件也要硬一点。多读书,把诗给写好了,基本上就是没问题了。但是韩湘不喜欢圣人之言,让韩愈很伤脑筋。有一次韩愈就怪自己侄子没本事,韩湘给他变出了一朵花,在花蕊上面有两句诗,就是大家熟悉的“云横秦岭”“雪拥蓝关”那两句。
韩愈是众所周知的大文豪,后来因为他的某些主张成为了佛教的代表人物。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胆子也很大,当初直言上谏,但是不被采纳。皇帝崇尚佛教,想千里万里的去接一个大师舍利,再建寺庙供奉,韩愈死活要拦着。结果没有拦住,反倒被皇帝记恨下了,就这样,被贬官了。
在民间的传说里,这是韩湘子在韩愈的人生中最华丽的一次出场了。他为被贬官的韩愈送行。韩愈当初的处境,真的是应了当时藏在花里面的两句诗。韩愈终于相信自己的侄子并非凡人,有未卜先知之术。于是叹了一口气,把诗词给补充完整了,于是就成全了一首千古名诗。
2018711 星期三 晴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是发乎于情。读韩愈的这篇祭文,不悲伤者甚少。人死不能复生,作者通过这种祭文形式追悼死者,文中体现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言语让人感动,乃祭文中另类,抒情类佳作。
这篇祭文主要讲述了,韩氏家族自韩愈父母死后每况日下,人丁稀少。之后韩愈哥哥韩会和嫂子郑氏独撑门面,待到韩会死后,嫂子郑氏扶养韩愈和侄子十二郎相依为命。时年韩愈十七岁从宜城去京都发展 ,十年间二人见面甚少。不料待到韩愈官运好转,打算回乡与十二郎相聚时,突闻噩耗十二郎已死,悲从中来,泪涕连连,写下此祭文,悼念侄子。
此篇文章作者:韩愈,河南安阳人,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等作品。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韩愈自小家族人丁稀少,与嫂子侄子一起相依为命,感情很好。待到韩愈长大后去京都发展,与侄子十二郎见面次数变少,当时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才荣登进士,后来韩愈做官又触犯权贵,多次被贬谪。等到新皇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过逝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一篇好的作品离不开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或声情并茂,或通篇无华丽语句但字字含泪,引人泪目。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详解下这篇文的写作技巧和构思。
一、文体特殊,不拘形式
本文文体是一篇祭祀文,也称“悼词”。这种文体常用来悼念亡人,抒发悲痛感情,然本文文体结构又与当时的祭文形式不同。
传统祭文有固定的形式,内容多是开头介绍死者逝去的时间、地点、享年等,然后才开始介绍的生平事迹,评价功德,最后才向亲属表示慰问。
韩愈写的这篇祭文在传统文体上进行了改变,抛去原有的形式化,改为从抒情方面下手,通过叙述家庭等生活琐事,悼念侄子,写的情真意切,很有特色,故此文千古流传。形式上则破骈为散,自由多变,重在抒情。
二、重在抒情,感情真挚
本文字数不多,通篇记叙抒情,或追忆,或悔恨,或遗憾,或感动,感情丰富,引起读者共鸣。
1、思念君兮君已亡
2、痛苦哀悼引过往
3、骨肉亲情难自弃
4、追悔莫及伤别离
5、 叹人生无常,哀沧海桑田
6、宦途堪笑不胜悲,昨日荣华今日衰。
以上六种感情,是作者在本篇文章中所抒发的感情。通过叙述过往种种,勾起回忆,思韩家两代独留一人,形单影只。痛十二郎生病未得相看,骨肉亲情实难忘记。愿一生相依,奈何早生白发,昔人已逝,悔恨自己关心过少,未能及时陪伴。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沧海沧田,又有什么能不变!一入官场身不由己,几经磨难,宦海沉浮,终是落得形单影只,孤苦一人。谋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要来何用。
三、语言形式特殊,如泣如诉
作者在本文的语言运用上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呜呼哀哉,采用这些语气词语营造文章悔恨、悲痛、自责的氛围。
本文虽为祭文,但似乎通篇在叙事,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作者采用“吾”和“汝”的人称关系,拉进距离,体现叔侄二人感情友好。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最后文章结尾采用“汝病吾不知时, 汝殁吾不知日”这句话,使用排比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多处作者写作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通过一些语句让读者体会他当时的心情,有时自言自语,有时又语无伦次。文章中字里行间也没有使用对仗、排比、比喻等、夸张等修辞手法,更没有什么太多华丽的转折,巧妙的情节设置,只有朴素的语言,用它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说普通人的悲伤。
在用词上作者通篇抛却了唐朝盛行的华丽用词,采用精炼简洁的语句抒发情感,字词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情谊满满。
翻译为: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出自唐代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选段: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译文: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去世的噩耗。韩愈尤为悲痛,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等。
-祭十二郎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