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关于苦难的诗,有谁读过?跪求

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关于苦难的诗,有谁读过?跪求,第1张

Grow old along with me, the best is yet to be

-------------------------------------------Rober Browning

罗伯特 勃朗宁的诗《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Grow old along with me!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The best is yet to be, 佳期未至

The last of life, for which the first was made: 结局寓于起始

Our times are in His hand 神掌控我们的时代

Who saith "A whole I planned, 他说——我设定的人生之谜

Youth shows but half; trust God: see all, nor be afraid!'' 青春只能回答一半 相信我 不要害怕”

Not that, amassing flowers, 缱绻的花

Youth sighed "Which rose make ours, 哀叹着——玫瑰盛开

Which lily leave and then as best recall" 百合谢幕 繁华终归于回忆

Not that, admiring stars, 艳羡的星

It yearned "Nor Jove, nor Mars; 呐喊着——木星 火星 Mine be some figured flame which blends, transcends them all!" 愿我的光焰如火 让它们黯然!

Not for such hopes and fears 此般的奢望或恐惧

Annulling youth's brief years, 并不能消减爱情的信仰

Do I remonstrate: folly wide the mark! 我高呼——你们错了

Rather I prize the doubt 怀疑本身才是毒品

Low kinds exist without, 怀疑是无所不在的风

Finished and finite clods, untroubled by a spark 怀疑是冰冷的岩土

Poor vaunt of life indeed, 推开天真和想象

Were man but formed to feed 生活迎面而来

On joy, to solely seek and find and feast: 寻觅美是欢愉的

Such feasting ended, then 但欢愉不是一切

As sure an end to men; 人是忧郁的 Irks care the crop-full bird Frets doubt the maw-crammed beast 不能像鸟兽般无忧

Rejoice we are allied 我们崇尚享乐

To That which doth provide 只麻醉

And not partake, effect and not receive! 不聆听 只操控不理解的欢乐

A spark disturbs our clod; 所以我们开始质疑

Nearer we hold of God 接着我们信神

Who gives, than of His tribes that take, I must believe 对我们永久付出的神 我必须信

Then, welcome each rebuff 然后 用微笑

That turns earth's smoothness rough, 回应让世界混沌的冷漠

Each sting that bids nor sit nor stand but go! 每一份痛楚 请远走

Be our joys three-parts pain! 让幸福压过苦难!

Strive, and hold cheap the strain; 尽情耕耘 藐视困顿

Learn, nor account the pang; dare, never grudge the throe! 不畏痛楚地聚集知识和勇气 For thence,—a paradox 人生是个悖论

Which comforts while it mocks,— 安慰和讽刺同行

Shall life succeed in that it seems to fail: 塞翁失马 祸福焉知

What I aspired to be, 曾经的心愿

And was not, comforts me: 不能实现也是件好事

A brute I might have been, but would not sink i' the scale 我本可能是猛兽 但我不会堕落

What is he but a brute 他是兽

Whose flesh has soul to suit, 谁的灵和肉一样凶残?

Whose spirit works lest arms and legs want play 谁的道德捆绑住自己的恶的手脚?

To man, propose this test— 把这实验

Thy body at its best, 投放给人

How far can that project thy soul on its lone way 孤独的时候人将是恶的俘虏

Yet gifts should prove their use: 人理应运用天赋

I own the Past profuse 过去的日子是好的

Of power each side, perfection every turn: 才华簇拥 力臻完美

Eyes, ears took in their dole, 眼耳各司其职

Brain treasured up the whole; 灵魂是它们的主宰

Should not the heart beat once "How good to live and learn" 心灵应该渴求生与遇

Not once beat "Praise be Thine! 但心灵不应贪求赞许

I see the whole design, 摆在眼前的世界 是神的设计

I, who saw power, see now love perfect too: 是神的力量 爱的完美

Perfect I call Thy plan: 作品般的完美

Thanks that I was a man! 感谢神赐予我人的生命

Maker, remake, complete,—I trust what Thou shalt do!" 创造 重建 完善——都是人的使命

For pleasant is this flesh; 感官可以给予的乐趣

Our soul, in its rose-mesh 并不是玫瑰网里沉睡着的灵魂最爱的

Pulled ever to the earth, still yearns for rest; 灵魂渴望安宁和休息

Would we some prize might hold 也许加上一道助力

To match those manifold 我们就能掌控心灵之恶

Possessions of the brute,—gain most, as we did best! ——我们应该尽力而为

Let us not always say, 别总是说

"Spite of this flesh to-day 虽然今天风华正茂

I strove, made head, gained ground upon the whole!" 却一无所有

As the bird wings and sings, 听听鸟兽的欢鸣

Let us cry "All good things 让我们乐观地

Are ours, nor soul helps flesh more, now, than flesh helps soul!" 关注我们已有的 不要光听取心声 也享受感官的愉悦!

Therefore I summon age 这里我要祈祷年华

To grant youth's heritage, 保留一些青春的痕迹

Life's struggle having so far reached its term: 人生已多风雨

Thence shall I pass, approved 我的经历告诉我

A man, for aye removed 就算拥有了最高尚的灵魂

From the developed brute; a god though in the germ 心灵之恶还是会在血液中残留

And I shall thereupon 因此我

Take rest, ere I be gone 在休憩之后

Once more on my adventure brave and new: 重上征程

Fearless and unperplexed, 无畏无惧

When I wage battle next, 和自己打了一仗

What weapons to select, what armour to indue 自己决定 选什么武器 选什么爱

Youth ended, I shall try 青春落幕之时

My gain or loss thereby; 得失自知

Leave the fire ashes, what survives is gold: 浴火不灭的才是黄金

And I shall weigh the same, 此生的毁誉

Give life its praise or blame: 都是一种获得

Young, all lay in dispute; I shall know, being old 青春是喧哗的 更成熟才能看清

For note, when evening shuts, 夜幕降临之时

A certain moment cuts 也切断一些时间

The deed off, calls the glory from the grey: 过去的荣耀 在灰暗中升起

A whisper from the west 西边传来的耳语

Shoots—"Add this to the rest, 轻声念出——又是一天

Take it and try its worth: here dies another day" 抓住明天——又一个今天过去了

So, still within this life, 仍在此生

Though lifted o'er its strife, 虽然纠缠于纷扰之中

Let me discern, compare, pronounce at last, 让我一次看清楚

This rage was right i' the main, 愤怒是否正确

That acquiescence vain: 面对着所谓的失败

The Future I may face now I have proved the Past" 认定了过去 才能面对未来

For more is not reserved 想要的还没有来

To man, with soul just nerved 现实使心灵变得敏感

To act to-morrow what he learns to-day: 但明天总会比今天更好

Here, work enough to watch 细心学习

The Master work, and catch 前人的作品 把握好

Hints of the proper craft, tricks of the tool's true play 对的方法 人生的奥秘

As it was better, youth 年轻人

Should strive, through acts uncouth, 应该奋斗 虽然可能笨拙

Toward making, than repose on aught found made: 创造自己的世界

So, better, age, exempt 所以年华并不能让我们退缩

From strife, should know, than tempt 而是让我们前行

Further Thou waitedst age: wait death nor be afraid! 虽然终有一死但并不害怕

Enough now, if the Right 如果现在

And Good and Infinite 正义和无限

Be named here, as thou callest thy hand thine own 都摆在眼前 双手也是我们自己所有

With knowledge absolute, 带着无畏的知识

Subject to no dispute 驱散愚昧的争执

From fools that crowded youth, nor let thee feel alone 驱散青春的迷惘

Be there, for once and all, 这些智慧

Severed great minds from small, 哺育了哲人

Announced to each his station in the Past! 让他们活得非凡

Was I, the world arraigned, 就算全世界与我为敌

Were they, my soul disdained, 就算我和别人不同

Right Let age speak the truth and give us peace at last! 也让我给世界安详的真相

Now, who shall arbitrate 谁能给出答案

Ten men love what I hate, 我的观点与世人相悖

Shun what I follow, slight what I receive; 对我的观点嗤之以鼻

Ten, who in ears and eyes 我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Match me: we all surmise, 但我们都不能确定

They this thing, and I that: whom shall my soul believe 对于真理只能听从自己的心声

Not on the vulgar mass 并不是芸芸众生

Called "work," must sentence pass, 所说的那种劳作

Things done, that took the eye and had the price; 付出均有其价值

O'er which, from level stand, 甚至超越世俗的评价

The low world laid its hand, 造物自有其准则

Found straightway to its mind, could value in a trice: 在瞬息之间作出判断

But all, the world's coarse thumb 造物之手

And finger failed to plumb, 绣满耕作的纹路

So passed in making up the main account; 穿梭在创作之中

All instincts immature, 天真愚昧

All purposes unsure, 暧昧懦弱

That weighed not as his work, yet swelled the man's amount: 是人性 却不是造物的本意

Thoughts hardly to be packed 与行动相比

Into a narrow act, 情感复杂得难以想象

Fancies that broke through language and escaped; 逃逸出言语之外的幻想

All I could never be, 藏着我的梦

All, men ignored in me, 和我的可能性

This, I was worth to God, whose wheel the pitcher shaped 这是造物赐予我的天分

Ay, note that Potter's wheel, 造物应被喻为

That metaphor! and feel 温柔的匠人

Why time spins fast, why passive lies our clay,— 时光飞逝 轻狂不再

Thou, to whom fools propound, 而年华流转

When the wine makes its round, 谁都知道

"Since life fleets, all is change; the Past gone, seize to-day!" “年华瞬息万变 活在当下!”

Fool! All that is, at all, 但那些都只是纷繁的往事

Lasts ever, past recall; 和绚烂的回忆

Earth changes, but thy soul and God stand sure: 世界变了 但神和灵不变

What entered into thee, 神注入的精神

That was, is, and shall be: 是永恒的

Time's wheel runs back or stops: Potter and clay endure 任时间变换

He fixed thee mid this dance 神让我们找到自我

Of plastic circumstance, 并给我们信念

This Present, thou, forsooth, wouldst fain arrest: 今天真的能留住快乐

Machinery just meant 外在的力量

To give thy soul its bent, 只是无谓的风雨

Try thee and turn thee forth, sufficiently impressed 让我们向前 让我们经历

What though the earlier grooves, 虽然过去的回忆

Which ran the laughing loves 编织了绚丽的爱

Around thy base, no longer pause and press 围绕着你 永不停息

What though, about thy rim, 你的坚韧

Skull-things in order grim 有力的勇气

Grow out, in graver mood, obey the sterner stress 为何还臣服于世俗压力之下?

Look not thou down but up! 不应该崇拜你

To uses of a cup, 创作的神力

The festal board, lamp's flash and trumpet's peal, 神迹,灯光,钟鼓之乐

The new wine's foaming flow, 新酒的泡沫

The Master's lips a-glow! 圣人的微笑

Thou, heaven's consummate cup, what need'st thou with earth's wheel 你——神的宠儿 不应受命运的约束

But I need, now as then, 但我仍和曾经一样需要你

Thee, God, who mouldest men; ——造物的神

And since, not even while the whirl was worst, 从巨轮旋转开始

Did I,—to the wheel of life 为命运纷繁的声色

With shapes and colours rife, 而晕眩着迷

Bound dizzily,—mistake my end, to slake Thy thirst: ——用我的牺牲 满足你的渴望

So, take and use Thy work: 因此珍视你的劳作

Amend what flaws may lurk, 改正最细小的瑕疵

What strain o' the stuff, what warpings past the aim! 清除迷惑你的障碍

My times be in Thy hand! 我的时代在你的手心

Perfect the cup as planned! 让你的世界更灿烂

Let age approve of youth, and death complete the same! 让岁月铭记青春年华 生死是生命之常

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中,一首好诗,就仿佛在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礼花一样绚丽夺目,让人惊艳,令人回味。

最近偶然读到英国诗人丁尼生的一首小诗,《鹰》,感觉很有味道,也很喜欢,便查阅了一下他的生平。

丁尼生出生在1809年的英国,那是一个有着12个孩子的牧师家庭。长大以后他考上了剑桥的三一学院,很可能是由于经济原因于3年后离开学校,并未取得学位。1850年他接替华兹华斯被任命为桂冠诗人。

丁尼生融合了英国最伟大诗人的所有特质:斯宾塞的梦幻,华兹华斯的自然朴实,布莱克的幻想,济慈和雪莱的旋律,拜伦的叙事活力。可以说丁尼生是一个富于美学倾向的艺术型诗人。

他的这首名为《鹰》的小诗是这样的:

The Eagle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azure world,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这首诗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只傲然挺立在悬崖顶上的老鹰的雄姿。就像**镜头一般,首先聚焦在老鹰那双紧抓住陡峭危险岩石的爪子上,这是一个特写。除了老鹰还有谁敢立于悬崖的危岩之上呢?可以说这个切入点选的很精准,交代了这只老鹰所在的位置,很高,很危险,那是只有勇者才能驾驭的险境。

然后镜头移向远方,那靠近太阳的地方还是一片寂静,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世界还未完全苏醒。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和环境。老鹰来到的时候很早,其他的生物还没有开始活动,这里似乎只有老鹰的存在。

镜头返回来看向老鹰,老鹰在危岩上傲立着,背景是无限广阔的碧蓝天穹,这句非常有画面感,也很有色彩冲击力。从下向上看,老鹰静静地伫立在高耸的岩石上面,而它的身后是深邃的碧空,似乎这只老鹰距离天穹那么近,好像被那片碧蓝环抱着一样,老鹰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威猛。

这三句都是静态的图画,老鹰的爪子,环境的寂静,碧蓝的天幕。

接下来镜头又从老鹰所在的视角俯看大海,那原本波涛汹涌的海水似乎只是在老鹰的脚下蠕动着。反衬出老鹰所在的悬崖有多么的巍峨高耸,那大海原本的惊涛骇浪从这个角度看却显得平淡无奇,缺少应有的震撼效果,反衬出老鹰夺人的气势。

万籁俱寂的清晨,高耸入云的悬崖危岩上面傲然挺立着一只豪气冲天的老鹰,从下往上仰视着碧蓝天穹下那只老鹰,那种逼人的气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那高高的悬崖上面,滔天的海浪都变得波澜不惊,像是在蠕动一样。这是以老鹰的视角,老鹰的心理来看汹涌的大海,老鹰的气势压过了大海的巨浪,老鹰根本没有把人类眼中的危险当一回事,它有着无比豪迈的气魄。

老鹰从上面举目瞭望,忽然间如闪电一般张开双翅向下高速俯冲。

那一闪电般的俯冲,把看似静态的画面瞬间打破,原来环境的静只是为了衬托此时猛烈的一动,之前的静止是老鹰在蓄势待发,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张力。让人的心在舒缓之后猛然开始起伏跳跃。啊,那只老鹰,那展开双翼毅然飞下的矫健果断的身姿,久久地令人回味。这诺大的世界似乎完全属于这只俯冲而下,搏击长空的老鹰,俯视着下面的一切,在海天之间,老鹰是唯一的勇士,征服了天空,征服了悬崖,也征服了大海。

难怪丁尼生被称为富于美学艺术的诗人呢,这一首不算完整的小诗让人回味不已,读起来又很有韵律。仿佛在这一刻把人们带到了海边,去感受老鹰惊人的生命能量、豪迈果敢的气魄。

这样的场景我们很难亲眼看见,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诗人描绘出的意象间接地感受,曾带给诗人的震撼同样会触动我们的情感,在想象中我们描摹出那一幅富于艺术性的生动场景,并深深地映入我们的内心。

  济慈①的夜莺

  --------------------------------------------------------------------------------

  ①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他出身贫苦,做过药剂师的助手,年轻时就

  死于肺病。

  诗中有济慈(Jonh Keats)的《夜莺歌》,与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除非你亲耳

  听过,你不容易相信树林里有一类发痴的鸟,天晚了才开口唱,在黑暗里倾吐他的妙乐,

  愈唱愈有劲,往往直唱到天亮,连真的心血都跟着歌声从她的血管里呕出;除非你亲自

  咀嚼过,你也不易相信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有一天早饭后坐在一株李树底下迅笔的写,

  不到三小时写成了一首八段八十行的长歌,这歌里的音乐与夜莺的歌声一样的不可理解,

  同是宇宙间一个奇迹,即使有哪一天大英帝国破裂成无可记认的断片时,《夜莺歌》依

  旧保有他无比的价值:万万里外的星亘古的亮着,树林里的夜莺到时候就来唱着,济慈

  的夜莺歌永远在人类的记忆里存着。

  那年济慈住在伦敦的Wentworth Place①。百年前的伦敦与现在的英京大不相同,

  那时候“文明”的沾染比较的不深,所以华次华士②站在威士明治德桥上,还可以放心

  的讴歌清晨的伦敦,还有福气在“无烟的空气”里呼吸,望出去也还看得见“田地、小

  山、石头、旷野,一直开拓到天边”。那时候的人,我猜想,也一定比较的不野蛮,近

  人情,爱自然,所以白天听得着满天的云雀,夜里听得着夜莺的妙乐。要是济慈迟一百

  年出世,在夜莺绝迹了的伦敦市里住着,他别的著作不敢说,这首夜莺歌至少,怕就不

  会成功,供人类无尽期的享受。说起真觉得可惨,在我们南方,古迹而兼是艺术品的,

  止淘成③了西湖上一座孤单的雷峰塔,这千百年来雷峰塔的文学还不曾见面,雷峰塔的

  映影已经永别了波心!也许我们的灵性是麻皮做的,木屑做的,要不然这时代普遍的苦

  痛与烦恼的呼声还不是最富灵感的天然音乐;——但是我们的济慈在哪里?我们的《夜

  莺歌》在哪里?济慈有一次低低的自语——“I feel the flowers growing on

  me”。意思是“我觉得鲜花一朵朵的长上了我的身”,就是说他一想着了鲜花,他的本

  体就变成了鲜花,在草丛里掩映着,在阳光里闪亮着,在和风里一瓣瓣的无形的伸展着,

  在蜂蝶轻薄的口吻下羞晕着。这是想象力最纯粹的境界:孙猴子能七十二般变化,诗人

  的变化力更是不可限量——沙士比亚戏剧里至少有一百多个永远有生命的人物,男的女

  的、贵的贱的、伟大的、卑琐的、严肃的、滑稽的,还不是他自己摇身一变变出来的。

  济慈与雪莱最有这与自然谐合的变术;——雪莱制《云歌》时我们不知道雪莱变了云还

  是云变了;雪莱歌《西风》时不知道歌者是西风还是西风是歌者;颂《云雀》时不知道

  是诗人在九霄云端里唱着还是百灵鸟在字句里叫着;同样的济慈咏“忧郁”“Odeon M

  elancholy”时他自己就变了忧郁本体,“忽然从天上掉下来像一朵哭泣的云”;他赞美

  “秋”“To Autumn”时他自己就是在树叶底下挂着的叶子中心那颗渐渐发长的核仁儿,

  或是在稻田里静偃着玫瑰色的秋阳!这样比称起来,如其赵松雪④关紧房门伏在地下学

  马的故事可信时,那我们的艺术家就落粗蠢,不堪的“乡下人气味”!

  ①Wentworth Place,即文特沃思村。实际上,该处是济慈的女友范妮·布劳纳

  的家,济慈写《夜莺颂》的时候还在汉普斯泰德,他是去意大利疗养前的一个月才搬到

  这里的。

  ②华次毕士,通译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湖畔派的代表人物。

  ③淘成,浙江方言,这里是“剩存”的意思。

  ④赵松雪,即赵孟俯(1254—1322),元代书画家。其书法世称“赵体”,画工山

  水、人物、鞍马,尤善画马。

  他那《夜莺歌》是他一个哥哥死的那年做的,据他的朋友有名肖像画家Robert Ha

  ydon①给Miss Mitford②的信里说,他在没有写下以前早就起了腹稿,一天晚上他们俩

  在草地里散步时济慈低低的背诵给他听——“……in alow,tremulous undertone whi

  ch affected me extremely.③

  ①Robert Haydon,通译罗伯特·海登(1786—1846),英国画家、作家。

  ②Miss Mitford,通译米特福德**(1787—1855),英国女作家。

  ③这句英文的意思是:“……那低沉而颤抖的鸣啭深深地感染了我。”

  那年碰巧——据著《济慈传》的Lord Houghton①说,在他屋子的邻近来了一只夜

  莺,每晚不倦的歌唱,他很快活,常常留意倾听,一直听得他心痛神醉逼着他从自己的

  口里复制了一套不朽的歌曲。我们要记得济慈二十五岁那年在意大利在他一个朋友的怀

  抱里作古,他是,与他的夜莺一样,呕血死的!

  ①Lord Houghton,通译雷顿爵士(1809—1855),英国诗人,曾出版济慈的书

  信和遗著。

  能完全领略一首诗或是一篇戏曲,是一个精神的快乐,一个不期然的发现。这不是

  容易的事;要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品性是十分难,要完全领会一首小诗也不得容易。我简

  直想说一半得靠你的缘分,我真有点儿迷信。就我自己说,文学本不是我的行业,我的

  有限的文学知识是“无师传授”的。裴德①(Walter Pater)是一天在路上碰着大雨到

  一家旧书铺去躲避无意中发现的,哥德②(Goethe)——说来更怪了——是司蒂文孙③

  (R.L.S.)介绍给我的,(在他的Art of WritCing④那书里他称赞George Henr

  y Lewes⑤的《葛德评传》;Everyman edition⑥一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本黄金的书)柏

  拉图是一次在浴室里忽然想着要去拜访他的。雪莱是为他也离婚才去仔细请教他的,杜

  思退益夫斯基⑦、托尔斯泰、丹农雪乌⑧、波特莱耳⑨、卢骚,这一班人也各有各的来

  法,反正都不是经由正宗的介绍:都是邂逅,不是约会。这次我到平大⑩教书也是偶然

  的,我教着济慈的《夜莺歌》也是偶然的,乃至我现在动手写这一篇短文,更不是料得

  到的。友鸾⑾再三要我写才鼓起我的兴来,我也很高兴写,因为看了我的乘兴的话,竟

  许有人不但发愿去读那《夜莺歌》,并且从此得到了一个亲口尝味最高级文学的门径,

  那我就得意极了。

  ①裴德,通译佩特(1839—1894),英国诗人、批评家,著有《文艺复兴史研究》

  等。

  ②哥德,通译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著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

  恼》等。

  ③司蒂文孙,通译斯蒂文森(1850—1894),英国作家。

  ④Art of Writing,即《写作的艺术》。

  ⑤George Henry Lewes,通译乔治·亨利·刘易斯(1817—1878),美国哲学家、

  文学评论家,还做过演员和编辑。

  ⑥Everyman edition,书籍的普及版。

  ⑦杜思退益夫斯基,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著有《卡拉

  马佐夫兄弟》等。

  ⑧丹农雪乌,通译邓南遮(1863—1938),意大利作家。

  ⑨波特莱耳,通译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

  ⑩平大,即平民大学。

  ⑾友鸾,即张友鸾(1904—1989),作家、翻译家。当时他在主编《京报》副刊

  《文学周刊》。

  但是叫我怎样讲法呢?在课堂里一头讲生字一头讲典故,多少有一个讲法,但是现

  在要我坐下来把这首整体的诗分成片段诠释它的意义,可真是一个难题!领略艺术与看

  山景一样,只要你地位站得适当,你这一望一眼便吸收了全景的精神;要你“远视”的

  看,不是近视的看;如其你捧住了树才能见树,那时即使你不惜工夫一株一株的审查过

  去,你还是看不到全林的景子。所以分析的看艺术,多少是杀风景的:综合的看法才对。

  所以我现在勉强讲这《夜莺歌》,我不敢说我能有什么心得的见解!我并没有!我只是

  在课堂里讲书的态度,按句按段的讲下去就是;至于整体的领悟还得靠你们自己,我是

  不能帮忙的。

  你们没有听过夜莺先是一个困难。北京有没有我都不知道。下回萧友梅①先生的音

  乐会要是有贝德花芬的第六个“沁芳南”②( The Pastoral Symphony)时,你们可

  以去听听,那里面有夜莺的歌声。好吧,我们只能要同意听音乐——自然的或人为的—

  —有时可以使我们听出神:譬如你晚上在山脚下独步时听着清越的笛声,远远的飞来,

  你即使不滴泪,你多少不免“神往”不是?或是在山中听泉乐,也可使你忘却俗景,想

  象神境。我们假定夜莺的歌声比我们白天听着的什么鸟都要好听;他初起像是龚云甫③,

  嗓子发沙的,很懈的试她的新歌;顿上一顿,来了,有调了。可还不急,只是清脆悦耳,

  像是珠走玉盘(比喻是满不相干的)!慢慢的她动了情感,仿佛忽然想起了什么事情使

  他激成异常的愤慨似的,他这才真唱了,声音越来越亮,调门越来越新奇,情绪越来越

  热烈,韵味越来越深长,像是无限的欢畅,像是艳丽的怨慕,又像是变调的悲哀——直

  唱得你在旁倾听的人不自主的跟着她兴奋,伴着她心跳。你恨不得和着她狂歌,就差你

  的嗓子太粗太浊合不到一起!这是夜莺;这是济慈听着的夜莺,本来晚上万籁静定后声

  音的感动力就特强,何况夜莺那样不可模拟的妙乐。

  ①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当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

  ②贝德花芬的第六个“沁芳南”,即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沁芳南”是英语

  交响曲Symphony一词的音译。

  ③龚云甫(1862—1932),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下文中的“她”,是指他的角色身份。

  好了;你们先得想象你们自己也教音乐的沉醴浸醉了,四肢软绵绵的,心头痒荠荠

  的,说不出的一种浓味的馥郁的舒服,眼帘也是懒洋洋的挂不起来,心里满是流膏似的

  感想,辽远的回忆,甜美的惆怅,闪光的希冀,微笑的情调一齐兜上方寸灵台时——再

  来——“in a low,tiemulous undertone”①——开通济慈的《夜莺歌》,那才对

  劲儿!

  ①这句英文的意思是:“低沉颤抖的鸣啭”。

  这不是清醒时的说话;这是半梦呓的私语:心里畅快的压迫太重了流出口来绻缱的

  细语——我们用散文译过他的意思来看:——

  (一)“这唱歌的,唱这样神妙的歌的,决不是一只平常的鸟;她一定是一个树林

  里美丽的女神,有翅膀会得飞翔的。她真乐呀,你听独自在黑夜的树林里,在架干交叉,

  浓荫如织的青林里,她畅快的开放她的歌调,赞美着初夏的美景,我在这里听她唱,听

  的时候已经很多,她还是恣情的唱着;啊,我真被她的歌声迷醉了,我不敢羡慕她的清

  福,但我却让她无边的欢畅催眠住了,我像是服了一剂麻药,或是喝尽了一剂鸦片汁,

  要不然为什么这睡昏昏思离离的像进了黑甜乡似的,我感觉着一种微倦的麻痹,我太快

  活了,这快感太尖锐了,竟使我心房隐隐的生痛了!”

  (二)“你还是不倦的唱着——在你的歌声里我听出了最香冽的美酒的味儿。啊,

  喝一杯陈年的真葡萄酿多痛快呀!那葡萄是长在暖和的南方的,普鲁罔斯①那种地方,

  那边有的是幸福与欢乐,他们男的女的整天在宽阔的太阳光底下作乐,有的携着手跳春

  舞,有的弹着琴唱恋歌;再加那遍野的香草与各样的树馨——在这快乐的地土下他们有

  酒窖埋着美酒。现在酒味益发的澄静,香冽了。真美呀,真充满了南国的乡土精神的美

  酒,我要来引满一杯,这酒好比是希宝克林灵泉的泉水,在日光里滟滟发虹光的清泉,

  我拿一只古爵盛一个扑满。啊,看呀!这珍珠似的酒沫在这杯边上发瞬,这杯口也叫紫

  色的浓浆染一个鲜艳;你看看,我这一口就把这一大杯酒吞了下去——这才真醉了,我

  的神魂就脱离了躯壳,幽幽的辞别了世界,跟着你清唱的音响,像一个影子似淡淡的掩

  入了你那暗沉沉的林中。”

  ①普鲁罔斯,通译普罗旺斯,法国南方的一个省。

  (三)“想起这世界真叫人伤心。我是无沾恋的,巴不得有机会可以逃避,可以忘

  怀种种不如意的现象,不比你在青林茂荫里过无忧的生活,你不知道也无须过问我们这

  寒伧的世界,我们这里有的是热病、厌倦、烦恼,平常朋友们见面时只是愁颜相对,你

  听我的牢骚,我听你的哀怨;老年人耗尽了精力,听凭痹症摇落他们仅存的几茎可怜的

  白发;年轻人也是叫不如意事蚀空了,满脸的憔悴,消瘦得像一个鬼影,再不然就进墓

  门;真是除非你不想他,你要一想的时候就不由得你发愁,不由得你眼睛里钝迟迟的充

  满了绝望的晦色;美更不必说,也许难得在这里,那里,偶然露一点痕迹,但是转瞬间

  就变成落花流水似没了,春光是挽留不住的,爱美的人也不是没有,但美景既不常驻人

  间,我们至多只能实现暂时的享受,笑口不曾全开,愁颜又回来了!因此我只想顺着你

  歌声离别这世界,忘却这世界,解化这忧郁沉沉的知觉。”

  (四)“人间真不值得留恋,去吧,去吧!我也不必乞灵于培克司(酒神)与他那

  宝辇前的文豹,只凭诗情无形的翅膀我也可以飞上你那里去。啊,果然来了!到了你的

  境界了!这林子里的夜是多温柔呀,也许皇后似的明月此时正在她天中的宝座上坐着,

  周围无数的星辰像侍臣似的拱着她。但这夜却是黑,暗阴阴的没有光亮,只有偶然天风

  过路时把这青翠荫蔽吹动,让半亮的天光丝丝的漏下来,照出我脚下青茵浓密的地土。”

  (五)“这林子里梦沉沉的不漏光亮,我脚下踏着的不知道是什么花,树枝上渗下

  来的清馨也辨不清是什么香;在这薰香的黑暗中我只能按着这时令猜度这时候青草里,

  矮丛里,野果树上的各色花香;——乳白色的山楂花,有刺的野蔷薇,在叶丛里掩盖着

  的芝罗兰已快萎谢了,还有初夏最早开的麝香玫瑰,这时候准是满承着新鲜的露酿,不

  久天暖和了,到了黄昏时候,这些花堆里多的是采花来的飞虫。”

  我们要注意从第一段到第五段是一顺下来的:第一段是乐极了的谵语,接着第二段

  声调跟着南方的阳光放亮了一些,但情调还是一路的缠绵。第三段稍为激起一点浪纹,

  迷离中夹着一点自觉的愤慨,到第四段又沉了下去,从“already with thee!”①起,

  语调又极幽微,像是小孩子走入了一个阴凉的地窖子,骨髓里觉着凉,心里却觉着半害

  怕的特别意味,他低低的说着话,带颤动的,断续的;又像是朝上风来吹断清梦时的情

  调;他的诗魂在林子的黑荫里闻着各种看不见的花草的香味,私下一一的猜测诉说,像

  是山涧平流入湖水时的尾声……这第六段的声调与情调可全变了;先前只是畅快的惝恍,

  这下竟是极乐的谵语了。他乐极了,他的灵魂取得了无边的解说与自由,他就想永保这

  最痛快的俄顷,就在这时候轻轻的把最后的呼吸和入了空间,这无形的消灭便是极乐的

  永生;他在另一首诗里说——

  ①这句中的英文意为:“早已和你在一起”。

  I know this being’s lease,

  My fancy to its utmost bliss spreads,

  Yet could I on this very midnight cease,

  And the world sgaudy ensign see in shreds’

  Verse,Fame and Beauty are in tense indeed;

  But Death in tenser-Death is Life’shigh Meed.

  在他看来,(或是在他想来),“生”是有限的,生的幸福也是有限的——诗,声

  名与美是我们活着时最高的理想,但都不及死,因为死是无限的,解化的,与无尽流的

  精神相投契的,死才是生命最高的蜜酒,一切的理想在生前只能部分的,相对的实现,

  但在死里却是整体的绝对的谐合,因为在自由最博大的死的境界中一切不调谐的全调谐

  了,一切不完全的都完全了,他这一段用的几个状词要注意,他的死不是苦痛,是“Ea

  seful Death”舒服的,或是竟可以翻作“逍遥的死”;还有他说“Quiet Breath”,

  幽静或是幽静的呼吸,这个观念在济慈诗里常见,很可注意;他在一处排列他得意的幽

  静的比象——

  AUTUMN SUNS

  Smiling at ev e upon the quiet sheaves.

  Sweet Sapphos Cheek-a sleeping infant’s breath-

  The gradual sand that througn an hour glass runs

  A woodland rivulet,aPoet’s death

  秋田里的晚霞,沙浮①女诗人的香腮,睡孩的呼吸,光阴渐缓的流沙,山林里的小

  溪,诗人的死。他诗里充满着静的,也许香艳的。美丽的静的意境,正如雪莱的诗里无

  处不是动,生命的振动,剧烈的,有色彩的,嘹亮的。我们可以拿济慈的《秋歌》对照

  雪莱的《西风歌》,济慈的“夜莺”对比雪莱的“云雀”,济慈的“忧郁”对比雪莱的

  “云”,一是动、舞、生命、精华的、光亮的、搏动的生命,一是静、幽、甜熟的、渐

  缓的“奢侈”的死,比生命更深奥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懂了他的生死的概念我们

  再来解释他的诗:

  ①沙浮,通译莎福(前7—前6世纪),古希腊女诗人。

  (六)“但是我一面正在猜测着这青林里的这样那样,夜莺他还是不歇的唱着,这

  回唱得更浓更烈了。(先前只像荷池里的雨声,调虽急,韵节还是很匀净的;现在竟像

  是大块的骤雨落在盛开的丁香林中,这白英在狂颤中缤纷的堕地,雨中的一阵香雨,声

  调急促极了)所以他竟想在这极乐中静静的解化,平安的死去,所以他竟与无痛苦的解

  脱发生了恋爱,昏昏的随口编着钟爱的名字唱着赞美他,要他领了他永别这生的世界,

  投入永生的世界。这死所以不仅不是痛苦,真是最高的幸福,不仅不是不幸,并且是一

  个极大的奢侈;不仅不是消极的寂灭,这正是真生命的实现。在这青林中,在这半夜里,

  在这美妙的歌声里,轻轻的挑破了生命的水泡,啊,去吧!同时你在歌声中倾吐了你的

  内蕴的灵性,放胆的尽性的狂歌好像你在这黑暗里看出比光明更光明的光明,在你的叶

  荫中实现了比快乐更快乐的快乐;——我即使死了,你还是继续的唱着,直唱到我听不

  着,变成了土,你还是永远的唱着。”

  这是全诗精神最饱满音调最神灵的一节,接着上段死的意思与永生的意思,他从自

  己又回想到那鸟的身上,他想我可以在这歌声里消散,但这歌声的本体呢?听歌的人可

  以由生入死,由死得生,这唱歌的鸟,又怎样呢?以前的六节都是低调,就是第六节调

  虽变,音还是像在浪花里浮沉着的一张叶片,浪花上涌时叶片上涌,浪花低伏时叶片也

  低伏;但这第七节是到了最高点,到了急调中的争调——诗人的情绪,和着鸟的歌声,

  尽情的涌了出来;他的迷醉中的诗魂已经到了梦与醒的边界。

  这节里Ruth①的本事是在旧约书里The Book of Ruth②,她是嫁给一个客民的,

  后来丈夫死了,她的姑要回老家,叫她也回自己的家再嫁人去,罗司一定不肯,情愿跟

  着她的姑到外国去守寡,后来他在麦田里收麦,她常常想着她的本乡,济慈就应用这段

  故事。

  ①Ruth,通译露丝(本文译作罗司),圣经《旧约·路得记》中的一个人物。不

  过,济慈的《夜莺颂》至第七节才用到这个典故,徐志摩这里把她错到第六节里去了。

  ②The Book of Ruth,即《旧约·路得记》。

  (七)“方才我想到死与灭亡,但是你,不死的鸟呀,你是永远没有灭亡的日子,

  你的歌声就是你不死的一个凭证。时代尽迁异,人事尽变化,你的音乐还是永远不受损

  伤,今晚上我在此地听你,这歌声还不是在几千年前已经在着,富贵的王子曾经听过你,

  卑贱的农夫也听过你:也许当初罗司那孩子在黄昏时站在异邦的田里割麦,他眼里含着

  一包眼泪思念故乡的时候,这同样的歌声,曾经从林子里透出来,给她精神的慰安,也

  许在中古时期幻术家在海上变出蓬莱仙岛,在波心里起造着楼阁,在这里面住着他们摄

  取来的美丽的女郎,她们凭着窗户望海思乡时,你的歌声也曾经感动她们的心灵,给他

  们平安与愉快。”

  (八)这段是全诗的一个总束,夜莺放歌的一个总束,也可以说人生的大梦的一个

  总束。他这诗里有两相对的(动机);一个是这现世界,与这面目可憎的实际的生活:

  这是他巴不得逃避,巴不得忘却的,一个是超现实的世界,音乐声中不朽的生命,这是

  他所想望的,他要实现的,他愿意解脱了不完全暂时的生为要化入这完全的永久的生。

  他如何去法,凭酒的力量可以去,凭诗的无形的翅膀亦可以飞出尘寰,或是听着夜莺不

  断的唱声也可以完全忘却这现世界的种种烦恼。他去了,他化入了温柔的黑夜,化入了

  神灵的歌声——他就是夜莺;夜莺就是他。夜莺低唱时他也低唱,高唱时他也高唱,我

  们辨不清谁是谁,第六第七段充分发挥“完全的永久的生”那个动机,天空里,黑夜里

  已经充塞了音乐——所以在这里最高的急调尾声一个字音forlorn①里转回到那一个动机,

  他所从来那个现实的世界,往来穿着的还是那一条线,音调的接合,转变处也极自然;

  最后糅和那两个相反的动机,用醒(现世界)与梦(想象世界)结束全文,像拿一块石

  子掷入山壑内的深潭里,你听那音响又清切又谐和。余音还在山壑里回荡着,使你想见

  那石块慢慢的,慢慢的沉入了无底的深潭……音乐完了,梦醒了,血呕尽了,夜莺死了!

  但他的余韵却袅袅的永远在宇宙间回响着……

  ①forlorn,孤寂。

  十三年十二月二日夜半

  对徐志摩来说,艺术即生活,因为两者的目的只有一个:美。

  美是自然的,刻意造作都与其无缘。这正如康河的柔波,摇曳的水草,夜半的明月。

  他心灵中的点点情丝,在被外界融合的瞬间,就会洋溢出美文。就象“轻轻的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样的空灵,如“我不知道

  /风往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里/在梦的轻波里依洄”那般的令人迷醉。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徐志摩的诗文抒情的浓郁为最。不信你看《济慈的夜莺》。

  开篇即是“诗中有济慈(John Keats)的《夜莺歌》,与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美妙的比喻,信手拈来。倾刻间,你阅读的欲望升起,于是,你无法终止你对美的好奇,

  一气读完,不忍释卷。你再往回翻,想要找到这美产生的原因,瞑思良久,不得所以然。

  看结构,平淡无奇;分析语词,他叙述如白话,尾尾道来;他的散文抒情如他的诗歌,

  情感的裢漪是片片的粼光,而不会刺得你挣不开眼。可你就是认为手中的短文不同凡响,

  象听完一首迷人的歌,听完后,而它的“余韵却袅袅的永远在宇宙间回响着……”

  读徐志摩的散文,你不能去解释,也不要去字字句句的条分缕析。他的散文如他的

  诗一样,是许多美的意象的感受,是情绪的自如流淌,是心灵振颤的曲线。就象你无论

  如何说不出“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为何绝妙为何让你看完再也无法忘

  记,也无法在相同的情境下只会脱口而出而难以创造出更好的诗句一样。你佩服,你感

  叹,你不得不承认天才艺术家心灵的宝贵,你会说那是徐志摩那颗易感的心的专利品。

  世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最复杂的是人的心灵。心灵说不尽也说不清。真正出自心灵

  的产物比如美文,它不可细说,不可析,只可感。济慈写《夜莺歌》时感到鲜花一朵朵

  长上了他的身,徐志摩感到济慈的“诗魂在林子的黑荫里闻着各种看不见的花草的香味,

  私下一一的猜测诉说,像是山涧平流入湖水时的尾声……”。感觉是无声的交流,是寻

  找心灵共振,是美的再造和延伸。

  我固执地以为一定是上帝让徐志摩那颗心早些休息的。他即使闭上双眼,美的事物

  经过时,他也会骤然间睁开,然后用心去笼罩它。我猜想,美的东西一定有一种光茫,

  它们出现就能射穿他的心。

  徐志摩崇尚高雅脱俗冰清玉洁的美,如曼殊斐儿的仙姿灵态;他欣赏潇洒的美,如

  翩翩的雪花飞舞,如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他迷念于大自然的美,如夜莺的歌般

  婉转悠扬,如山花烂漫;他沉醉于凄惋悲哀的美,如济慈的喋血呕歌,梦里的伤悲……

  似乎有某种预感,他竟然在他不多的散文中多次写到那些早殇的天才。难道那也是

  一种心灵的共同的鸣响?他仿佛对他们更是情有独钟。手捧他写的《曼殊斐儿》,《济

  慈的夜莺歌》,遥看东方上空漂浮无定的云彩,心中不禁伥然。漫游蓝天上的徐志摩,

  你的英灵该化作了天边的彩虹吧?

  天地之间,环宇之内,你是不死的美的精灵。

  (王利芬)

《〔英国〕劳伦斯·绿》经典诗文赏析

天空一色苹果绿,

天空是阳光下举着的绿色美酒,

月亮是其中一片金色的花瓣。

她睁开她的眼睛,绿莹莹地

眼波闪耀,象未绽的花蕾一般纯,

第一次,此刻第一次为人瞥见。

(裘小龙 译)

德·赫·劳伦斯不仅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而且是杰出的诗人。由于他曾与意象派诗歌运动关系密切,他的诗又具有意象派诗歌的特征,因而有的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放在意象派集子中天然浑成”。《绿》就是他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绿》这首诗只有两节,第一节描写黎明时分诗人看到的天空的美景:一觉醒来,晓月未沉。天空晶莹透明,一片苹果绿,宛如阳光下绿色的美酒,悬挂在天际的月牙犹如飘浮在美酒中的一片金**的花瓣。诗人似乎只是停留在一般情景和瞬时知觉的描绘上,似乎只是在对景物作直接、客观的呈现。但是诗人精心选用了苹果绿的天空、阳光、美酒、月牙和金色的花瓣,这些迷人的景物不仅形成色彩明暗的对比,而且还暗示了线条、形状的组合。 所以, 一经诗人之手, 这些景物立刻成为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

在诗的第二节, 诗人似乎突兀地转入对他爱人的描写: 就在这清新迷人的黎明, 爱人睁开双眼, 清澈碧绿, 纯洁如蓓蕾初开。 诗人第一次惊喜地发现她那淡绿的眼睛如此楚楚动人。 至此,诗人骤然收笔,结束全诗, 让读者在无限的联想中去玩味, 去体验诗人的未尽之意。

“绿”是诗的题旨, 也是全诗的基调。 乍一看来, 诗人似乎以并列的形式呈现出两个毫不相关的意象: 黎明的天空和爱人的眼睛。 但读者稍一留意就会发现, 诗人言在此意在彼。 两个意象之间存在着相似, 存在着相互连接的纽带, 因而读者可以迅速而又自然地从一个意象跳跃到另一个意象。 这根纽带就是一个“绿”字。 这种跳跃不仅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和感受力, 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从诗人再现的美感经验中, 读者会豁然开朗, 分享诗人的愉悦。 难怪有的评论家称这首诗是 “绿的狂想曲”。

就语言而论, 《绿》这首诗堪称意象派诗歌的典范。 诗人惜墨如金, 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处理, 摒弃了“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汇”,更没有丝毫“抽象的说教”, 全诗字字珠玑。 但是, 诗人在以文字为色彩来勾勒意象、 用鲜明的意象来捕捉生活中瞬时的美感经验的同时,又将感官意象和思想情感结合起来,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尽管在诗中我们难以找到一句感情洋溢的词语,也看不到赞叹的字眼,但诗人惊喜陶醉的神态却呼之欲出,栩栩如生。诗人的个人感受完全能为读者所理解和体验。

(廖七一)

感伤主义诗歌早在18世纪20年代末就已在英国初露端倪,但直到1768年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问世,人们受该题目的启发,才将这一流派的名称“感伤主义”确定下来。感伤主义诗人摒弃古典主义诗风,反对古典主义诗歌的矫揉造作,否认理性的至高无上。相反,推崇人类的丰富情感。提倡诗歌创作应接近自然和现实生活,应以描绘自然和抒发情感作为诗歌的主要内容。汤姆生的《四季》之所以成为英国感伤主义诗歌的奠基之作,正是因为它最早从“烟雾弥漫的城市喧嚣”转向“怡人心脾的乡村景色”,从刻画抽象的人性转向描绘农民大众的简朴生活和日常劳作。感伤主义的代表诗人除了汤姆生,还有格雷、哥尔斯密司、库柏、杨格、克莱布、柯林斯等。触景生情、沉思冥想,满腔哀怨,寄情于物,或用如椽之笔描绘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和农民生活的恬淡充实(如汤姆生的《四季》);或环绕生与死等“永恒的主题”低徊咏叹,情文并茂(如格雷的《墓园挽歌》);或通过叙述家常琐事来倾诉纯朴的感情(如库柏的《我的玛丽》)。

感伤主义诗歌犹如一座桥梁横跨于18世纪古典主义诗歌和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之间,起着呈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衔接、过渡作用。这一流派的诗歌尽管在形式上还未完全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但在内容上已打破了古典主义诗歌的某些局限,从而在英国诗歌的发展进程上,不仅为18世纪前期的古典主义诗歌唱出了挽歌,还为另一诗歌高潮——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它“弃旧迎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有些感伤主义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继续沿用了古典主义“英雄双行体”的模式。而大多数感伤主义诗人则渐渐感到“英雄双行体”人工雕琢气味太浓,缺乏一定的迂回余地,常常会抑制感情的自然抒发。于是他们开始竭力摆脱蒲伯那“挺胸直背,昂首阔步”的英雄双行体,或在原有的基础上革新“双行体”,或争相效仿先前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等大师的创作风格,甚至从他们的作品中“寻章摘句”,于是,古民谣体渐占上风,白体无韵诗也开始重领风骚。杨格称之为“不曾堕落,无人咒骂的诗体,现在又重新被承认并被纳入无神的真语言了”。柯英国感伤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英国感伤主义诗歌的特点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英国感伤主义诗歌的特点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林斯的《黄昏颂》就是一首无韵诗,此诗句式工整优美,如果用韵脚来增强其韵律,则无疑是画蛇添足之败笔。另外,斯宾塞诗节又复兴于汤姆生的《惰巫堡》一诗中,而“十四行诗”则被库柏在《致玛丽·昂温》中启用。大多数感伤主义诗人认为诗歌应有其独特的语言,优雅而不雕琢,流畅而不松散,明晰但有余味,音韵和谐但不单调。在这方面,库柏更接近于浪漫主义诗歌风格,他主张诗歌语言要力求朴素率直,接近口语。但由于感伤主义脱胎于古典主义,所以在少数感伤主义诗人的作品中,仍有着大量古典主义所推崇的精确诗句和过度润饰,且未能摆脱古典主义诗歌抽象性的影响。例如,在格雷的《墓园挽歌》中,多次出现了将抽象名词人格化的现象。

正是由于感伤主义诗歌具有以上这些特点,它才得以在英国诗史上自成一派,从而确立了它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感伤主义诗歌源于古典主义诗歌,且为浪漫主义诗歌谱写了前奏曲。因而感伤主义诗人有时亦被称为穿着古典主义外衣的浪漫主义者,他们“回归自然,崇尚情感”的创作要旨预示了华兹华斯对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所下的定义“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由此可见,感伤主义诗歌是英国诗歌历史长河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分流,可以说它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自然过渡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理应在英国诗史上占有毋庸置疑的一席之地。尽管有些感伤主义诗歌表现出病态的自怨自艾以及感伤颓废的情调,但是仍不乏传世之作,如格雷的《墓园挽歌》常被誉为英国18世纪、甚至英国历来诗歌中最好的一首,堪称“千古绝唱”。

《〔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六十五首》经典诗文赏析

既然黄铜、 白石、 泥土、 无边的海,

全都要被那可悲的衰亡所毁坏,

美的力量不过象一朵纤巧的花,

她怎能抵挡, 在衰亡的怒火之下

啊, 夏天蜜汁般甘芳的呼息怎受得了

飞奔的时间日复一日的围剿

既然那坚牢的磐石尚且不牢固,

钢铁的门, 也会被流光所朽腐。

可怕的沉思啊! 时间最珍贵的独创,

还能不掉进时间收藏一切的宝箱

谁的巨掌能拉住时间飞奔的腿,

谁能禁止时间掠夺走人间的美

无人! 除非产生奇迹于我的笔下,

在我的诗笺上, 我爱友永远容光焕发。

(杨熙龄 译)

在莎士比亚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中, 读者可能会发现, 同样的主题似乎翻来复去地出现。例如,这首诗的主题就与第十八首基本相同。诗人在这里再一次地宣称,他要用自己那支能够创造奇迹的笔,把人间的美永远地保存下来,表达了“唯有真正的文学艺术能够与时间相抗衡”的思想。

在这首诗的前十二行中,诗人不惜笔墨,给我们描绘了时间所具有的可怕力量。世界上最有威力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时间。世间万物都不是它的对手,它能摧毁一切。娇嫩如花的美,哪里经得住衰亡的暴力;无所不包的大自然与无所不能的人也抵挡不住时间的攻击和围剿。尤其是想到自己的爱友也会衰老、死亡,被无情的时间所夺去,诗人不禁发出了几乎绝望的呼喊:“谁的巨掌能拉住时间飞奔的腿,/谁能禁止时间掠夺走人间的美”就在这无可奈何、山穷水尽之时,诗人在最后两行却出其不意地宣布:靠他的笔创造奇迹,就能征服时间,使美永驻人间。这样似显突兀然别具一格的结尾,既点明了诗的主题,又给人以深刻印象。

细细品味,我们会发觉,这首诗与第十八首虽然主旨相同,都饱含强烈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却各有其特点。第十八首给人一种朝露般的新鲜之感,情调优美而又有足够深刻的思想内蕴。第六十五首则更进一步,深度明显增加。诗人在这里采用了强烈对照的手法:一边是人们普遍认为坚不可摧的金属、岩石、土地、海洋,在时间的进攻面前,一样样地被击破、毁灭;另一边则是美的化身——诗人的爱友——在诗人的笔下承受住时间的一切凶猛袭击,永远美丽如故,青春焕发。这样的对比,极富感染力,使文学艺术的伟力显得更加突出。

十四行诗虽然短小,莎士比亚在其中却往往向我们展现了广阔的思想天地。他的诗语汇丰富,用词精练,比喻生动新颖,结构波澜起伏,音调铿锵悦耳,常将形象、情感、说理等溶为一体,达到了思想深度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这些诗可以说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串明珠,几个世纪来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辉。这一事实本身就有力地证明了莎士比亚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 美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而永存,而文学艺术的创造者也因此不朽。

(许力生)

推荐之。。。the road not taken!!!人生不能从来啊

======================================

未选择的路

**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一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首名诗《The Road NotTaken》形式是传统的抑扬格四音步,但音步可变(含有不少抑抑扬的成分);每节的韵式为abaab 。另外,他的名诗《Departmental》,则采用了双行体偶韵的韵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非常优美的音韵。

弗罗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一诗也是他的作品里最为我所喜爱的其中的一首。他写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运用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去表达一个深刻的哲理。正因为他长于用具体的事物说抽象的概念,所以他的诗就易为读者接受和了解!

这正如他在一首诗中写的:“**的树林里有两条岔开的路/可惜我不能在同一时间走两条路/我选择了少人行走的那条/这就造成了一切的差异。”诗人选择了诗歌,放下了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以及那可能平坦,安稳的生活。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于是他们就来了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作为新家。不久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以它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淳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庞德特撰文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

《末选择的路》备课笔记

刘萍

一、课文悟读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全诗共4节,可分两层:1—3节为第一层,在树林里,“我”面临着两条路,而经过思考决定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在这一层中,诗人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遗憾,“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写出“我”的犹豫和久久思索: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但“无限美景在险峰”,

“我”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就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这显然是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虽然如此,但依然义无返顾。

第4节为第二层,是作者多年以后的感慨,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选择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它说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必须要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或两种行动中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不同的人生方向。面对选择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其中的哲理。因为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这种每个人都有过的复杂的心理体验,被弗罗斯特敏感地捕捉到了,并谱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我想这首诗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

1.思考诗歌中“路”的含义。

探究学习:

诗歌表面上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借自然之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探究学习: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3.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探究学习: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探究学习: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三、选题设计

古今中外有许多对“路”的感叹,如战国时代屈原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这样说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以上材料可以与《未选择的路》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应怎样去面对人生的选择。

研究方法:

首先,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经过慎重的思考;其次,要使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意义、有价值。

参读书目:

《离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摘自吴富恒、王誉公主编《美国作家论》)

●卡片②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对弗罗斯特来说,生活是神秘的,诗歌也许能发现其中部分的奥妙,但永远不可能弄清全部真相,因此他的诗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个人生活经验所提供的启示和注释。但是尽管他的诗带有浓重的个人化色彩,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却不是一个自传体诗人,他是为了增加诗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而使用单数第一人称,并把似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写入诗中。

参考资料:

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9527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3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