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第六章第二节 情感的自然表现 (摘选)

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第六章第二节 情感的自然表现 (摘选),第1张

第二节      情感的自然表现

情感的自然表现,是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的一种手段,它与情感的发泄不同。

虽然表现与发泄都是内部的一种躁动不安所激起,但在效果上却不相同。

所谓情感的发泄,就是为内在的燥动不安寻找一条渠道,使之“流泄”出来,一旦这种燥动通对身体活动(或其它方式)释放出来,它们二者(内在激动与身体活动)便一起消失。发泄即解脱和消除,表现却是保持、向前发展,不断加工直至完成。

这二看区别是很明确的。表现既然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界以自正感情影响别人,它就不仅仅是发泄。失声痛哭固然可以使人轻松,疯狂地打碎家具固然可以使心中一腔怒火消灭,但在发迆者本人却没有想要用这种行动影响别人,因此,在发泄中就没有对客观条件的控制和对体现激情的材料的组织,更不会使情感成形和得到保留,发泄一旦结束,情感也是消灭了。这种发泄为“自我暴露”,“人们常常把这种行为误称为自我表现,我看称之为自我暴露更恰切一些,它是只对另外一些人暴露出一个人的本性,而在这个人本身却是一种不自觉地泄露”。自我暴露的活动,往往是在失去理智或不具有理智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个出生婴儿的哭声,对母亲和保姆可能是一种表现,但对小孩子个人来说,他根本就不是表现,他的哭同打喷嚏和喘气一样,都是一种本能活动。

情感表现与情感发泄之间,既有共同的东西,又有较大的区别。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将内在情感表露在外的活动,但是这种”外露”做等级却不同。

情感发泄是身体自卫机制的一部分,内在感情一旦聚集,身体便感到某种“紧张”,只有寻找某种渠道流泄出来,身体才感到轻松。因此情感的发泄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既使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或饱经风霜的人,也不能将自己情感完全掩盖住。即使找不到这渠道发泄,也会以间接的渠道发泄。

举例说,内心有一种仇恨的感情,如果因仇人不在场而不能发泄,也要在白日梦中导演一场复仇行动。情感的自然表现便不同了。当某种惰感在心中聚集时,表现者并不是不加制地发泄出来,以求痛快,而主要是想到以何方式去“外化出来”,使别人分享,人们常常用“奔走相告”形容一个人在极端高兴时的情景,极端高兴会使人坐不住,极力想把这种高兴转达给别人,于是跑到邻居或朋友那里,侣行怎样才能使别人感受到同样程度的愉快呢?这就要采用绘声绘色地描述和各种愉快的表情。

不同的内在感情,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方式,而大多数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续中又是通用的。比如,痛专时流泪,高兴时发笑,忧郁时皱眉。

“惊奇”的情感表现,西方文化传统中,它一般表现为“瞪大眼睛”,而中国则是“张大嘴巴”。中国人两眼圆睁,那不是表示惊奇,而是表现愤怒。这说明,情感的表现至少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种情感表现,都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学习和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一种张望动作,有时可用于表示恐惧或焦虑,有时又用于表现盼望。它究竟表现什么,要取决于人们学到的规则。

总而言之,人们的表现及其对表现的反应,是由以上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任何单方面的解释都是片面的。

表现的种种模式,是人类在进行种种有目的的情感流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注:这样的节选很费时劳神,为众友了解美学元素,后边再搞两篇。莫误认为我在投机取巧就行。这样不比撰写原文轻松。)

答案:(1)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艺术家们渴望与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自然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

(2)道家最重自然,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们认为作为艺术创始的主体,应该在精神上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使主体情感与自然同趣。庄子把心目中的理想音乐描绘成“天籁”、“天乐”,指秉承天然元气的自然之乐。

(3)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他的《归园田居》将自己美好的心灵影射在自然景物上,从而使景物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情韵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4)晋宋之间,追求自然的风尚出现了一个高潮。山水诗和山水画开始兴盛。

(5)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得到了体现。钟嵘重视表现艺术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早逝之美,把自然之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则,要求诗歌要充满清新流畅的自然气息。

审美情感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审美情感要求于对象的,已不单纯是个人主观需要的满足,而是审美需要、审美理想的满足,所以是最高级的情感类型。

审美情感作为一种精神的愉悦,有别于单纯的生理快感。日常情感和生理快感的区别并不太严格,生理需要的满足,情欲的满足所产生的快感通常并不排除在日常情感之外。

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

审美情感来自主体对自身本质的直观,它已经从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升华出来,蕴涵对社会功利的把握。

因此,它不仅在色调上比日常情感更丰富,而且在内容上比日常情感更充实、更深刻。所以,真正的审美情感的获得,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净化人的心灵,激发对情感美的追求。

审美情感由于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着寓热于冷的情感再体验的特点,不象日常情感那样锋铓外露。就好比诗人,感情正烈的时候创作诗词,会将美诗毁掉。

直觉性,情感性,愉悦性。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自然(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的特征:直觉性:审美直觉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情感性: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愉悦性:审美愉悦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好难好深的问题,让我想想·····

美感与普通情感混淆而造成不良后果应该是:会让人们不清楚他真正喜欢的想要的是什么,也就造成了: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后就不知道珍惜。。。

社会美:世界庸人何其多耶,也就是普遍庸俗人所认同的美。例:人都认同他能看见的表面物表,美女,花花东西。。

自然美:自然而然的,每个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造成了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也就是说你看他是美的,他就是美的。。。。

审美感情:就是能表达一个人的心,就是自己的客观主感,所谓的以物窥人,就由此而来,如:我看你倾注感情所写的一篇文章,我就爱上了你

个人理解,这也是一种个人的审美情感吧!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的主观(肯定或否定)态度及其体验。它不同于审美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因为它是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审美情感和其他审美心理诸要素一样,都是在人类的长期劳动和审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积淀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容,具有社会意义,并且同时对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人的一切审美感受都蕴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有时被称作审美 ,但审美 同生理感官的 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生理感官的 只是生理欲求得以满足、冲动得以发泄后所引起的身心的快适,本质上是物质功利性的。审美的 虽然首先要以生理 为基础,但主要则是精神需求得以满足而达到的心灵的愉悦,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所以是人的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

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活动是以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感性形式的感知为前提的。感知是感觉、知觉、表象的统称,主体在对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进行感觉、知觉、表象活动间就已包含着一定的情绪或情感的因素,事物的感性形式都是激 感的原因。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中,情感活动更加深沉、更加强烈。中国古代诗论、画论中就曾提出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观点,并成为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一条重要标准。在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不但要感知作品中景物形象的描绘,还要用身心去感受浸泡着这些景与物的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对艺术的真正欣赏。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审美中的情感性质也呈现出差异。审美对象内容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观赏悲剧所产生的 同观赏喜剧所引起的 有很大的差别,优美、壮美、崇高在人心中激发出来的情感也有明显的差别,审美情感是丰富多采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由于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定的主观态度,因而决定感情性质的现实条件是客观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关系。客观事物于人有利,则会引起人的肯定情绪或情感体验,如满意、喜悦;倘若客观事物对人有害,就会引起人的否定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痛苦、恐惧和仇恨。随着主体的立场、观点需要、愿望诸主观条件的不同,具体的审美情感也就有所不同,表现在不同时代的人就同一审美对象所唤起的情感态度不甚相同,在阶级社会里则主要表现在人的阶级性上,不同阶级,尤其是敌对的阶级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尖锐对立的情感态度,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功利性质。

审美情感更多时候是理性的,太多的元素(包括他人感受,社会倾向等等)会被包裹其中。而生活情感更情绪化,也更个人话。自我意识会站在主动位置

美感中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的情感的区别

①美感中的情感在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有着丰富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审美情感已经从物质的狭隘的需要中升华出来,具有社会的精神的内容;

②美感中的情感在情调上比日常生活情感更丰富、更深刻和更充实,有着更广阔的精神上的东西,有着无限的情趣和韵味;

③美感中的情感比日常生活情感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和情操,更能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提高人们更自觉地做一个真正有益于人们的人。因之,审美的情感被称为高级情感之一。

扩展资料

美感中的情感作用

①在美的创造过程中,情感是人们创作的动力

人们在生活中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感,是人们对生活形象、现实事物产生美感的基础;在生活中孕育的艺术家的情感,是艺术家产生创作欲望的基础;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只有浸透了创造者丰富情感的艺术形象才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②在美的欣赏过程中,美感的形成也离不开情感

在欣赏自然美时,往往由于触景生情产生美感;在欣赏社会美时,往往由于社会事物对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或包含了人们在实践过程对现实事物产生的美好情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而产生美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5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