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教育作用有哪三个特点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有哪三个特点,第1张

最主要的应该是以下三个功能:审美的认知功能、审美的教育功能、审美的娱乐功能。

一、审美的认知功能

所谓审美的认知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和人生。

因为艺术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的特点,所以他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揭示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真谛与内涵,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社会认知。

当然艺术的认知功能毕竟是有限的,相比于其他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来说,其具有的认知功能是不足的。

二、审美的教育功能

审美的教育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实践上找到精神榜样,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展示生活,还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认知和评价,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

当然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不同于道德教育,因为艺术的教育功能也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并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

一般说来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

三、审美的娱乐功能

审美的娱乐功能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主要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使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人们通过欣赏艺术能够得到积极的休息,并更好的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学既体现出来基础文化教育的作用,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未必全面,但也触及了美育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我们不能将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单纯的理解为“艺术教育”,艺术是表现生活、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的,但其界面和层次内容也较为狭窄,笔者认为,美术审美教育应该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综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美术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塑造人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使其更加热爱生命。

依据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审美教育也为美术教育填充了丰富的内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具体说来,中学美术课教育中审美教育要施于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形式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1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审美欲望

可以说美术是一门培养审美情趣的艺术学科,“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梁启超)。艺术教育即情感教育,这句话虽有点偏颇,但从其功能上讲,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则无可非议,如一次野外写生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捕捉没、感悟美,可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则尽收眼底,可感悟在心,可谓美不胜收,那种对祖国及其山川的感情油然而生,美也真的在其心了。

不仅如此,美术作品也常常给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并将其内在美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美情感的感染,是他们的身心徜徉于作品之间,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知曾经征服了多少人,那神秘的梦幻般的微笑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和畅想。罗中立的着名油画《父亲》,那古铜色的布满皱纹的面容,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巨变,见证着生活的操劳艰辛,一副烟袋更让人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忧郁而又深邃的眼神里饱含着多少的思索、企盼和平凡的愿望追求。此时人们的心中便会升腾起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父亲形象。心中感悟出的也便是那深沉的父爱,内心里所涌动的是无以名状的感恩与回报。

由此我还想到我和一幅油画之间的故事。记得当自己的孩子拿着很不理想的成绩单走到我面前的时候,说句实话,我的火气就不打一处来,但孩子眼圈红红的泪水和那羞愧的表情使我突然想到舍克特尼科夫绘画的《又是一个两分》这幅作品。我的心立即平静下来,从资料堆中找到这幅画,摆在了孩子的面前,画上的孩子再又得了一个两分的成绩之后那羞愧的神态、沮丧的表情,当时,我的孩子虽然只是瞄了一眼,但我已清晰的发现她的表情的变化。“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知道我的孩子已经被那幅画深深的触动了心灵,这便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所以美术教学要时刻绷紧感情这根弦,善于把握课程内容所表现出的感情因素,将其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

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就要加强情感教育,可以让他们走出课堂,到广阔的外界空间,置身于真实的美境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会更真切,感情也会更强烈。同时,要多参观、欣赏、解读和临摹作品,从作品中感受生活、自然和人生,真正领略艺术之美,心之所向,美之所在。

2培养审美理想,构建审美追求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的关键在于审美的结构。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形式是对美感而产生出来的情感反应,但这种感受和感化又都受到审美理想的制约。如果将审美喻作大厦,而审美理想就是基石,中学美术教学所面对的对象正是身心都在发育的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面对生活、面对艺术,往往是非难辨、美丑不分。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判的也没有明确的标准,而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美术教学的过程,教师可以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3培养形式美感,提高审美素质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纵使其内有万般内涵,都要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美术教学首先要进行的是审美形式的教育,也就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人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多彩、无限变化的世界,高矮胖瘦、坐立行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城市乡村、民俗风情尽收眼底。人置身于风光无限的自然界,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变曲流传,花卉的艳丽娇媚等。学生就是通过这些形式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发现的、锐利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就要使学生在获得表象记忆的同时,用心去感受美,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这种潜在变为真实的存在,学生也会真正的感悟到形式美感,并自觉地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去。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唐代韩晃的《五牛图》就以概括简练的线条、生动地描绘出五头外形特征就迥然不同的牛及其不同的神态和不同的性情。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用笔简洁疏朗、线条柔淡舒畅、描绘出了形象孤傲、山水寄情、传达出清幽荒寂的意境,寄托着画家的情思。而清代朱耷《荷花水禽图》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而那只水鸭画法,亦简直放逸,形象洗练,一副白眼向天的情景跃然纸上,意境空灵,余味无穷,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去欣赏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描述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如对静物进行素描,可用线条将静物轮廓勾勒出来,看一看它的空间感。通过角度转换和明暗效果处理,最终完美表现出静物的形体结构和质感。形式美感的培养还在于对色彩感知能力的提高上,对色彩的感知因人而异,常人只能分辨诸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简单的色彩。而美术专业的人则会更清楚的对色彩的感知。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间的万事万物也不是单调一色,画家就是要通过绘画来表现事物的丰富多彩、明暗深浅、疏密变化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在美术课中,就要做到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的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4立足创新井绳,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天物、思想、美化是美术的三要素。“倘其无思,既无美术。”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要立足于创新精神,这不仅包括美术教学中的创新观念更新,而且还包括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教育观。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创新精神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实践、创新和创造三个方面。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其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涵盖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独特创造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进行创造美的实践。审美创造力教学要通过欣赏、观察和表现来实现。

可以说,美术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而激发审美兴趣、树立审美理想、培养形式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是其根本途径和方法。我们要将每一节美术课设计的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像一曲曲动听的歌,真正让学生能寻找美、感悟美,进而去创造美。更多精品来源自 3 e d u 海量教案

“力”作为审美范畴之一,在艺术活动中有很强的承载性,不仅对艺术创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艺术欣赏中也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意在通过研究“力”在现代艺术美学思想中的具体表现和变化,探讨“力”的现代艺术审美特征和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论中,“力”主要与“骨”、“风”、“气”等术语相联,构成了“骨力”、“风力”、“气力”等范畴,常作为品评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指称艺术形象的审美风格和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传统美学开始转型,“力”在这样一个文化思想碰撞的时代下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审美内涵,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义。梁启超、王国维和鲁迅是促成中国传统艺术“力”理论向现代性审美转换的关键人物,他们的美学思想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现代艺术精神的重要特征与基本走向,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艺术审美和文化的蜕变、新生。

梁启超倡导“心力”说,尤其是强调情感力量,他认为生活的原动力是情感,“情感的性质是本能的,但它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它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进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进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所以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是“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握住了。艺术的权威,是把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捉住它令它随时可以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们的‘情阈里头,在若干期间内占领了‘他心的位置。”梁启超以艺术情感为中心,突出“力”与“移人”的审美过程与艺术功能。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他从艺术欣赏和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力”,体现了艺术活动中情感极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和持久力。文学艺术的表现力实质上也是情感的表现与传达,梁启超总结的五种情感表现法(“奔进的表情法”、“回荡的表情法”、“蕴藉的表情法”、“浪漫派的表情法”、“写实派的表情法”)生动地表现了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张力。梁启超希望通过艺术作用于个体,从而浸润“小的自我”以通向“大的自我”,这种群体精神正是“力”的崇高体现。艺术和美是由情感通向人生的,人格修养、人生境界也在情感之“力”中得到艺术化的提升。

艺术概论中审美意义上的感动是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触动了某种情感。

本书是在文化部前艺术教育事业管理局一九八一年组织编写的全国艺术院校统编教材《艺术概论》的基础上,吸收了现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结合八十年代以来新出现的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问题,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当前的文艺思想实际。

重新编写的一本艺术理论教材。本书的编写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坚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从现实出发,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艺术问题,对近二十年中国文艺界出现的新的研究课题。

新的艺术现象,力求做出正面的理论阐释。《艺术概论》全书共有六章,它们是: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二章艺术门类论、第三章艺术发展论、第四章艺术创作论、第五章艺术作品论、第六章艺术接受论。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六章虽独立成章,却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章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09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