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戏曲表演艺术的拙见】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我对戏曲表演艺术的拙见】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第1张

  戏曲艺术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剧本、表演(唱、做、念、打)和音乐、舞美等各个方面。一部经典的剧目从创作到演出,从案头到舞台,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只有在舞台上塑造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打动观众,才能将戏曲艺术的魅力展现出来。

《探窑》是秦腔经典传统戏《五典坡》中的一折,以李正敏、肖玉玲等的表演最为著名,其中“老娘不必泪纷纷”这段唱腔已是家喻户晓,我在继承传统唱法和表演的同时,以我的老师肖玉玲为榜样,并在唱腔、表演上注入自己对艺术的感悟,使这出戏既传统又有新意。首先在扮相上,传统演法中王宝钏都是穿黑褶子。我穿了一件湖蓝色褶子,头上也配同样颜色的头巾,这个扮相既符合人物年龄和身份,也能表现王宝钏当时身染疾病的景况。出场时,我是侧身走出,然后顺投水袖亮相,当唱到“寒窑里哭坏女钗裙”时,将水袖搭到双肩上,将王宝钏当下的病、急、愁、寒集于一身,让人为之动容。当王宝钏听到“老夫人到了”时,传统演法是王宝钏觉得自己不堪的光景,让老娘看见伤心,为开不开门而徘徊,而我学习肖老师将唱词改成“耳听老娘到老临,急忙上前看窑门”很符合人性。我出窑后没有运用绕场,然后翻水袖观看的传统程式,而是直接看,表现了王宝钏看到老娘的急切心情。在喝场时只喝一下,接着用了一个叫头,做了一个昏厥动作,然后由丫鬟搀扶着跪到老夫人面前,既简洁,又写意。

肖老师在这出戏的念白中主要突出王宝钏的生理特点,柔、弱成为重心。几句道白都音韵性特别强。这段戏的核心唱段应该是“老娘请坐听儿言”。李正敏先生这段唱词是“老娘请坐容儿禀”是“人辰辙”,我演唱时学习肖老师将唱词全部改为“言前辙”。既朗朗上口,又极富文学性。在唱腔设计上,我充分运用真假声结合后音域宽广的特点,二导板后的拖腔起伏跌宕,如泣如诉,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在“父为儿择配难中选”一句中,“父为儿”后的拖腔低沉婉转,而后边“彩球儿”后的拖腔则高亢响亮,唱腔很好地为人物内心做了诠释。在骗老夫人离开寒窑的同时,又将银米让院公一块带走的这一细节上,为了让王宝钏这个人物更加丰满。在传统唱段的基础上,我又运用了“母亲不必把儿怨”一段难度很大的二六唱段,很耐听,也入情入理。在最后老夫人离开寒窑,骨肉亲情让王宝钏不顾一切地走出寒窑,远望母亲的身影,这里我运用了踮脚的搓步。最后,在唱完“双锤”后,我运用直接关门下场,用形体来体现人物的心境。

再拿我演出的秦腔《斩秦英》这出戏来说,它是宫廷戏《乾坤带》中的一折,这出戏就没有什么热闹的场面,人物全都是按照剧情的发展展现各自心情的变化和起伏,即以人物内在的情感牵引全剧矛盾冲突的展开。银屏公主生长在皇室宫廷,虽然娇生惯养,却也是一个知书达理、颇有见识之人,在其子将太师打死之后,她既吃惊又气愤,恰逢驸马又不在朝中,只有亲自绑子上殿求得父王宽恕。不料詹妃姨娘却非报父仇不可,唐王也左右为难,杀秦英吧,女儿伤痛欲绝,自己心中不忍,不杀秦英吧,爱妃不允。在百般无奈之际,只能让女儿向詹妃求情。这就使银屏公主十分为难,经过激烈地思想斗争后,我演出了其手捧御酒双膝跪地,恳求姨娘宽恕秦英的一段戏,其中的大段唱腔委婉动听,十分感人。我在唱“殿角里双膝跪倒哀告姨娘,叫姨娘莫烦恼容儿话讲”时,情真意切,发自内心地用真情和真诚去感化姨娘。随后,再慢慢地给她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和哀求不斩儿子秦英理由,还需注意的是这段唱腔前面的叫板,对人物内心活动的体现也是很重要的。堂堂公主要把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詹妃口称姨娘,是不好启齿的,是难堪的,但是为了保住秦门后代,她只能抹下公主脸面,把一直以来都难以启口的“姨娘”叫了出来,这其中的感情变化是很复杂的。我在排练中反复体验,反复实践,终于在表演中比较准确地表现出来。

这出戏虽然没有大打出手,全是从语言入手,传达人物的内在感情,却感人至深,从而也说明了戏曲艺术独有的魅力。值得欣慰的是,在西安市第二届石榴花大赛中,我以此角色获得了新苗一等奖,得到了评委和专家们的认可。后来我还演出了《三滴血》中的王妈、《罗汉钱》中的小飞娥等,全都是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戏。在这些实践演出中我体会到:要想真正把戏演好,不经过千锤百炼是很难做到的,关键是要在演唱时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在感情和思想变化,体验人物感情才能掌握角色,演好人物。通过不断演出上面这些戏,让我明白了:戏曲艺术魅力的关键在于塑造好人物形象,舞台上典型的、灵动的人物才能使观众动情。一个戏曲演员必须用心体验角色,感受角色,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达到震撼观众心灵的美学效果。

艺海无涯,我决心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努力继承秦腔肖派艺术,为秦腔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地方戏曲剧种有360多种,有近千年的演剧历史。其中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剧种当数如下几个:

京剧:在所有戏曲中,享誉最高,影响最大,是流行全国的大剧种。音乐上基本属于板腔体,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越剧: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约有五六十年历史。角色大都由女演员扮演。唱腔清丽婉转,表演细腻柔美,长于抒情。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等。

昆剧:最初流行于昆山一带。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主要流行于安徽一带。唱腔优美,富有民歌味。

评剧:主要流行于北京、华北、东北。表演朴素自然,曲调活泼。北方特色浓厚。

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一带。表演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音调激越高亢,长于表现悲壮激昂的情感。

豫剧:流行于河南。以梆子接拍,又称河南梆子。音调高亢,节奏明快。

另外,还有江西赣剧,广东粤剧,山西晋剧(山西梆子),江苏锡剧、扬剧,上海沪剧,湖南花鼓戏等,都是很受欢迎的颇有影响的戏曲剧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革新唱腔,增加了管弦乐器的伴奏,演出《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优秀剧目,黄梅戏成了著名剧种。

昆曲调细腻宛转,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笙、琵琶等。在舞台艺术上继承了唐宋大曲和元明的南北曲的精华,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

虚拟化,当然现在很多新编戏已经实物化了,但传统的还是虚拟的

简化,每个人的衣服头饰会不一样,但戏曲里一般没有特别的,除非有特殊原因,不然是按角色的身份分

一些成熟的戏曲趋于程式化,开门下楼整装,这和虚拟化有一定的联系,演员在台上每个动作都是有规矩的不像生活上的

中国戏曲音乐类型有两大类,曲牌类如昆曲,板腔类如京剧

中国戏曲最显著的特征是“以歌舞演故事”,其中唱腔和怎白属于“歌”的成分,做工和武打属于“舞”的成分,“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手段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在这四种基本功夫当中,“唱”当之无愧地位列“四功”之首。

作为戏曲艺术的最显著特征的“唱腔”,不仅是戏曲表演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戏曲各表现形式当中最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成分。

鉴于唱腔在戏曲当中的重要地位,它被誉为戏曲艺术的灵魂。唱腔除了特定情况下的吟唱之外,其显著的表现特征体现在唱腔都是在文、武场乐队的伴奏下进行的,根据不同的戏曲声腔特征而采取不同的音乐唱腔进行艺术表达。

唱腔讲究吐字归韵、以气促声、以字行腔、以情带声,从而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唱腔作为戏曲演绎故事、推进戏剧矛盾冲突、外化人物内心情感等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戏曲唱腔在美学追求上强调“唱似说”,意思是尽管唱腔都有着规定的音乐旋律和固定的节奏、复杂的表现形式,但在戏曲舞台艺术的呈现上,追求的是艺术化和生活化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追求艺术的审美真实和生活的自然真实之间的相互融合。

唱腔是在生活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包含生活中自然的外在语言和心理的内在语言)经过提炼夸张变形装饰美化,改造成戏曲化了的艺术语言,采用特殊的、艺术化了的表达方式—唱腔加以呈现。它要求演员在艺术表现上把戏曲表演程式锻造成自己的第二天性,化勉强(程式化)为自然(被艺术化了的生活),唱腔与剧情和人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死曲”变为“活曲”,化这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为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程式性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是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表演技术格式。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均有程式,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制约着戏曲形象塑造的一切方面,也贯串于舞台演出的结构体制。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一种表演因素,如果不转化为程式,就不能统一于戏曲的舞台演出风格。就这个意义而言,程式是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特殊艺术语汇,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的表演艺术。然而戏曲表演的程式,是从各种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到表现复杂的生活现象,并且加以规范化的结果,这个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主要贯串于歌舞化、戏剧化、节奏化。在戏曲的各种表现手段中,唱、念、做、打,唱是首位,包括韵白,形成了音乐美。但中国戏曲与西方国家的歌剧不同,不仅语言音乐化,形体动作也必须高度舞蹈化,于是产生了种种富有舞蹈美和塑形美的身段、工架和武打,使听觉形象音乐化,视觉形象舞蹈化,歌舞结合,唱白和谐,视听同感,歌与舞的程式,如果没有严格的规范,就不能使之统一完整。而这些歌舞进入戏曲后,又必须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即戏剧性。戏曲表演程式还必须节奏化,节奏是使唱念做打诸般艺术手段多样统一的共同要素,戏曲舞台上的一切节奏都要依靠戏曲音乐。表演程式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创新,但必须合乎规范,所谓“戏不离技,技不压戏”,戏与技的完美结合,应是戏曲表演的最高审美要求。

过去的戏曲文化是文化的瑰宝和文化地缘的传承,今天的戏曲文化是彰显了时代进步,发展文化之下促进文化发展的时代成果。两者哪个更好,我认为并不是做比的关键。

首先,戏曲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项目,那么其作品主要是通过艺术的创造来更夫生活的同时,传递情感文化,通过慢慢的积淀和发展,逐步走向兴盛时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戏曲的创作,也让很多中国的经典作品成为人民家喻户晓、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具有时代性。

其次,今天的戏曲文化依然在传承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让这些传统文化能够更加被人们所接受,更能够通过艺术来弘扬中国文化,也代表了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发展,那么个人认为时代发展之下,今天的戏曲和过去的戏曲之间本来就是同宗,均是艺术,并没有什么巨大的差异。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人而异。观众的理解在与文化和个人经历阅历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能认定为艺术本身就是具有现实性巨大差异的。

当前,戏曲的发展也越来越正规化,有专业的院校对爱好者径行系统的讲授和培养,那么这样的助力快速发展也无疑是我们现代生活带来的红利,虽然古代发展艺术也是有相应的学艺的渠道,但是其传播和辩解和当今是没有办法比拟的,当然现如今的艺术的传承也确实存在疲软的现状,传统艺术所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多艺术门类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现状。我认为为了更好的发展,应该综合应用号现代技术和目前技术的发展红利,通过宣传、通过解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增加人才的补给。

中国戏曲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戏曲是民间社会的文化活动主体。中国戏曲体现了最为广泛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成为从城市到乡村众多民众的一致爱好;戏曲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它善恶分明、惩恶扬善、褒忠贬奸,传达民众的理想和愿望,所体现的爱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要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离不开它的承载物—戏曲;

同时戏曲是国宝性质的艺术样式。在众多传统艺术品类里,戏曲的艺术含量和文化营养最为丰富。戏曲是优美的综合艺术,是所有艺术门类的综合体现,包括故事情节、音乐唱腔、舞台表演、舞蹈杂技、灯光布景、服装化妆等。因而它既是传统审美的结晶,又是历史积淀的遗产;既是地道的民族艺术,又是民众参与度最高的大众艺术;

此外戏曲是国人重要的精神家园。在全球化背景下,乡音乡曲是中国人寻找情感寄托、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对象,传达乡音乡情的戏曲就成为大家最重要的精神家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3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