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 :
ɡǎn jué
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如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通过视觉可以感到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感到它的味道。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
感情①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感情。②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他对家里的小猫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肉体的感觉体验在意识上得到反映,人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肉体感觉。肉体生理变化产生的感觉体验称为生理感觉。人们总是追求一些生理感觉:舒适的、安宁的、愉快的、幸福的……这些人们所追求的就是顺应的生理感觉。人们总要摆脱另一些不顺应的生理感觉——痛疼的、饥饿的、寒冷的、炎热的、苦的、悲伤的、愤怒的……肉体体验。摆脱不顺应的生理感觉,追求顺应的生理感觉是人的动物本能需要,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反它是决定人的意志的、转移人的意志的。是本能的需要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与心理产生摆脱不顺应生理感觉,追求顺应生理感觉的主观欲望与要求,形成主观世界。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是人的精神与心理根据。
如果继续追问,我们还能认识顺应生理感觉对满足生命活动的客观需要的意义。生命肌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存在着三方面的客观需要:一是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影响适合肌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二是从环境中得到生理物质的需要;三是肌体进行正常活动的正常功能组织的客观需要,也就是健康需要。这三方面的实际需要情况都有生理感觉意义,都产生相应的生理感觉。顺应的生理感觉表明三方面的情况是符合生命进行正常活动的客观需要的。否则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得不到保障,不利于生命活动,甚至有生命危险。正是因为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驱使生命活动(无论生理代谢、思维与心理还是行为活动),才使动物表现出服从顺应生理感觉需要的生活行为。动物以自己的行为功能与环境对象进行作用,顺应自己的生理感觉。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具有满足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的生命意义。人在摆脱饥饿、痛疼、疲劳……等不顺应的生理感觉,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感觉到舒服、安宁、高兴、愉快时,就满足了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处于舒适的、有利的、好的与环境关系之中;生理物质的需要得到保障;致少还没有病疼,生命得以进行生命活动。人的主观欲望、要求在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相互作用产生的感觉变化的记忆与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与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有一致性,与生命活动的客观需要有一致性。实现主观欲望与要求,就顺应了生理感觉,顺应了生理感觉就适应了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使生理代谢活动根据遗传规定进行,符合健康需要。
而生理感觉取决于肌体与外界关系(通过包括肢体行为、语言、表情行为发生的关系;大脑对外界的思维认识发生的关系)。主观欲望表达着产生顺应的肌体与外界关系;摆脱引起不顺应的肌体与外界关系:摆脱不顺应的生理感觉的肢体与外界关系。认识使主观欲望与要求、行为方式、环境条件与对象等三方面因素与生理感觉在生活中通过记忆与认识在意识上建立了对应关系——一定的主观欲望、要求的实现通过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特定环境条件、对象,产生顺应的生理感觉;一定的行为方式与一定的环境发生关系产生一定的生理感觉;一定的不顺应的生理感觉只能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作用于一定的环境对象才能消除,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这种知道感觉产生原因的意识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就是人的知觉意识。建立了知觉意识人们训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了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根据关系就并对产生顺应的行为与不境关径流知道应该怎样做。受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驱使的精神世界的思维与心理活动遵循着一条最基本的原理进行活动——根据自身的行为素质与行为能力、环境条件与对象的知识产生符合欲望的、最具行为有效可行性的目的要求,即产生自己认为是满足欲望、达到日的的最佳方式的认识——以最小代价、最便捷的最有效可行的目的要求与行为方式。遵循最有效可行的思维基本原理,人们总是根据自己认为是实行起来效果最好的、或者总是根据自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有最好效果的认识进行生活。虽然有时故意想使行为慢下来,那是因为还有其它目的需要兼顾。思维与心理活动根据最有效可行的需要在主观欲望、要求与实现欲望的行为方式、行为的环境对象的对应关系进行认识活动,产生目的要求,使生活方式的选择局限在唯一的、少数的可选择的范围之内。当然也是不得不如此的生活选择。这是一切人性现象的秩序、进步、发展的最终根据。
对熟悉的、早就知道的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思维过程,被潜意识化了。在潜意识的思维过程中,有意识的认识过程被简化掉了,什么样的生理感觉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象的感官感觉信号的情况下,直接产生控制行为的信号、或者直接产生控制心理感受的信号,行为与心理感受自动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这样自动产生的行为、心理感受又是不容易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或者不便于说出的,更因为潜意识的思维过程的多成份,或是因为不被注意的,那就更难说清楚了。尽管如此,人的灵魂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玄虚的、唯心的。而是有根据、有理由的。这些根据,理由就是符合习惯的,个性认识的。如果对人的心理分析是违背习惯、个性,让被分析者大吃一惊,觉得不可思的(如果被分析者不致于被分析者的职业权威吓到,失去将分析者的话语与自已的习惯、个性认识相比较的头脑的话),那就是无稽之谈。因为人的心理、个性、主观精神世界是由那些根深顽固的习惯性思维认识形成的。思维与心理不是本文的讨论的范围,本文讨论的是支配思维、心理活动的主观世界的精神结构之组成成份。
生理感觉与主观欲望
初生婴儿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没有主观欲望,没有我要我想等主观表现,只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与一点与一点比一般动物更少的行为本能。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初生婴儿降生后,开始以极少的本能行为与有人性关怀的生存环境发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婴儿以本能行为与环境发生关系就能顺应生理感觉,获得继续生存的保障。比如吃母乳的本能行为消除不顺应的饥饿感,保障对能量、营养、水分的生理物质需要。有痛疼就本能地哭泣,以提示看护人消除导致痛疼的原因,事实上消除了对肌体的不利影响的因素。婴儿在以本能行为与环境对象发生关系以顺应生理感觉的生活经历中,产生了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与什么样的环境对象发生关系所产生的生理感觉变化的记忆,并开始了在记忆基础上产生思维活动。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感觉,为了摆脱不顺应的或者为了追求顺应的生理感觉应该以什么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发生关系,开始产生知觉感与知觉意识。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就会根据记忆与认识产生欲望,对记得或认为能消除不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的作用关系产生实践欲望,对记得或认为产生不顺应的生理感觉作用关系产生摆脱的欲望;对记得或认为能产生顺应生理感觉的与环境关系产生实践欲望。比如婴儿慢慢记住了饥饿时吸吮(本能行为)母亲乳头有消除饥饿的作用,那么在饥饿时就会产生吸吮乳头的实践欲望。消除不顺应的饥饿感的本能需要就转化成了吸吮乳头的欲望。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在记忆基础上的开始转化为欲望。欲望的产生标志着人的主观世界开始成长,婴儿开始了成长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成长过程。随着婴儿知道得越来越多,知觉感与知觉意识越来越丰富,记得或认识到越来越多的感觉变化原因,顺应感觉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欲望与要求也因此而越来越多。同时,欲望的产生也标志学习能力的产生。婴儿的行为开始逐渐摆脱本能,习得性行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通过学习获得的本领(行为能力)与环境作用,以顺应生理感觉。婴儿的学习使有感觉意义的环境对象的记忆也越来越多。最初学会标别的环境对象物是母亲乳头,然后是好吃的、母亲面孔等等。
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是人与动物的共同之处,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的表现如此超越一般动物呢?人人都可能会说是人的聪明。在心理上,人人共同的认识就是正确的。
动物有动物的聪明,有动物的学习能力,动物能记住什么,其欲望也就与之对应,在能记住的范围之内。动物能记住的都是能以自己的肢体行为直接作用于环境对象达到可以顺应生理感觉目的的行为关系。进食是以顺应生理感觉的吃的行为动作作用于与环境食物对象的行为关系。直接达到进食目的的肢体行为是对食物的寻找与追踪。这种寻找追踪是没有技术的、简单的。没有技术性是条件反射式的行为的特征。动物不能学会以技术性行为改变生存的环境条件,利用环境条件达到顺应生理感觉的目的。虽然有些动物看起来是能以改变环境条件的有技术的行为方式生活。比如做巢,甚至会储存食物。但这不是它们学会的,而是先天遗传的,而遗传只能使动物具有一种这样的生存技能。即使一些特别聪明的动物是可以学会利用环境条件,改变环境条件达到目的,但那也只是一点点而已,远不及人类。正是因为动物只能记住以直接顺应生理感觉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方式与对象的作用关系,欲望的范围也仅局限于以肉体的顺应为目的的生理欲望(还有以另一种形式产生的玩乐与好奇欲望)。身体出现了什么样的不顺应的感觉,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顺应生理感觉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方式,只为了能直接达到顺应生理感觉的目的,以满足生理欲望。
动物的欲望表达了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过程的需要,体现了时间因素的作用。动物可以学会预先为顺应生理感觉的需要而准备的行为。比如为了进食预先开展寻找、追踪食物的行为。没有睡眠的、没有学习能力的完全靠本能行为生存的最愚蠢的低等动物也会寻找、追踪食物,但它们的本领不是学习来的,有巨大的生存障碍。有欲望的动物能以学会的先期行为为直接顺应生理感觉作准备,有巨大的生存意义,大大提高了动物的生存能力。但是在动物提前采取行为时,环境对象还没有对肉体构成直接的肉体影响。现如蚊子还没有叮上自己,狗还只是吠叫着向自己冲去,没有开始咬,还没有疼的生理感觉。这时候动物是怎样开始有预先的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反应,以避免被狗咬或蚊子叮上?在学习中产生了欲望的动物有一种新形式的生理感觉——情绪感觉的产生。饥饿的动物一看到食物就条件反射式的产生了要获得食物食用的欲望,同时条件反射式地产生了不顺应的情绪感觉。感到焦急、不安等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在此转化为顺应情绪的本能。它要摆脱不顺应的情绪感觉。只有当动物达获取食物的目的时,动物才能消除这种不顺应的情绪。在顺应情绪的本能需要驱使作用下,动物采取达到目的行为。达到目的欲望消除,不顺应的情绪消除,获得情绪感觉的顺应。
人的聪明是在动物的聪明基础上的又一次飞跃。因为人是能回忆的,是有意识的,能进行思维认识的,因而是更聪明的。回忆的功能能使事物的变化过程记录在脑海里得到重现,表达为意识。意识根据语言进行连接因使回忆象录像一样在意识里放影。事物内在的性质、规律关系,是不能看见、也不能听见的,是不能直接产生记忆的。但当人类会使用语言后用语言符号对事物变化过程的必然性进行命名,用语音符号在进行相互交流中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关于事物内在的性质、规律、关系的意识,反映比动物条件反射更复杂的因果关系。使人能够根据事物的内在性质、规律、关系进思维活动。动物的肚子饿了,只能条件反辞去式地去觅食。而人的肚子饿了,有很多技巧方法获得食物。人有极明确的时间观念,对事物变化过程、因果关系认识极为明确。人知道为保障自己有食物,可以预先种植作物,也知道积累财物,交换食物。而动物是永远弄不清钱与食物的间接关系的。也永远弄不清对生理感觉间接关系的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条件反射式的自动地发生,不存在知不知道、应该怎样作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过程也是没的记忆的。因为它们是不能回忆的、无意识的。因为认识到与生理感觉最终产生影响的各种与自我关系的作用,人的欲望的范围以运动超过了动物生理欲望与玩乐、好奇心的欲望的范围。人的聪明有一个成熟过程,认识能力也是经过发展过程提高的。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变得越来越聪明,随着越来越聪明,越能认识把握复杂的因果关系,欲望所及范围也越宽广,人越成熟。
婴儿、幼儿阶段,人的智力处在初级阶段,基本不具备思维能力,大脑反应基本与动物一样是条件反射式的。欲望也仅仅有局限在玩乐、好奇心与生理欲望。也许人们会反问:动物与婴、幼儿不也懂情感吗?动物不也要维护自己的威严吧?这种情感与威严超出了生理欲望的范围。实际上动物与婴幼儿的情感、威严仅仅局于环境对象对自己的顺应肉体生理感觉条件射式的反应,或者满足生理欲望与玩乐、好奇心欲望的条件反射式的反应现象。不能理解情感与尊严关系的更复杂作用,不能与人的情感、尊严相提并论。
但人仅仅是为了这些欲望活着吗?如果是那真是太乏味了会象机械人那样乏味。很显然,人还有玩乐与好奇心的欲望、美的欲望、幽默欲望。后一类的欲望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但是这一类欲望的产生并不是直接根据生存需要的认识产生的,而是直接根据顺应心理感受的需要产生的。这一类现象的感官感觉信息(视觉与听觉)进入人的大脑结构,引起大脑结构的反应,大脑结构的反应引起心理感受的反应。为了追求顺应的心理感受,对引起顺应的心理感受、产生感官感觉信息的感官感觉方式产生欲望。比如:看到什么东西让人很舒服,为了这种很舒服的感觉,产生了看到这种东西的欲望(美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为了直接顺应心理感觉的需要才产生的。与前一类欲望的产生是刚好相反
情 感
情感和情绪都是对事物的直接的态度、体验。人们对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或做过的事,不能漠不关心,所以在感知或想象事物的时候,总抱有特别的态度: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积极或消极。情感比较稳定、持久;情绪则是比较短暂的激动的状态。象自尊心、自豪感、热情之类属于情感,它们在人们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继续保持,经久不衰,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象愤怒、惧怕、狂热之类属于情绪,它们持续不久,便可消散。不过情感和情绪的程度,有时也很难划分,所以把它们合拢,简称感情。情感的复杂化、习惯化、系统化就是情操。
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发生发展的,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对人们发生信号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引起的。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而情感则反映人们对于这些特性,象颜色、声音、气味所抱的态度,有满意和不满意的区别。情感伴随着感觉而发生,没有感觉便没有情感。聋者不觉嘈杂声音之可厌,盲者不知秀丽颜色之可喜。在心理学上,把和感觉直接联系的情感称为情调,触景生情,生的都是情调。
一种感觉可以产生多种情感。同样,同样的情感可从不同的感觉获得。 情感和知觉联系着。情感不仅依存于感觉事物的个别特性,而且依存于事物整体所代表的意义。
情感也和记忆联系着。想起过去,会使感情发生很大的变化。
有了思维,情感反映的内容就更深刻,范围更广。
问题一:心理学简答题,感觉和知觉的种类有哪些 感觉:外部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内部感觉(内脏、内部神经的感觉等等);
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幻觉等等。
问题二:知觉的种类如何划分? 知觉 外界 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 知觉研究的早期理论有赫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的无意识推理,和格式塔(gestalt)学派的完形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吉布森(James Gibson)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的生态光学理论,强调环境对知觉的作用。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知觉适应。整体性是指我们对物体整体的认识通常要快于对局部的认识。恒常性是指尽管作用于我们感官的 在不断的变化,我们所知觉到的物体却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稳定性。意义性是我们对事物的知觉通常是和我们赋予它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选择性是我们在观察两歧图形时常常会在不同的两个图形知觉中来回转换,这说明知觉过程中存在着竞争。知觉适应是指在 输入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调整知觉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知觉如何把各个元素整合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学派提出了几条知觉组织的规律:相邻律、相似律和共同命运原则。 现在的心理学认为知觉加工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一起作用的结果。而吉布森提出直接知觉的观点,认为环境对知觉起绝对的支配作用。 知觉的研究通常和错觉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心理学经常通过研究一种机制失效的情况来研究这种机制的规律。 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知觉与感觉通常是无法完全区分的,感觉是信息的初步加工,知觉是信息的深入加工。现在的趋势是把感觉和知觉放在一切论述,统称为感知觉。把信息加工过程分为感觉、组织、知觉与辨认三个阶段
问题三:感知觉的种类 知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所反映的是一个较完整的事物。包括: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形状、方位、略图、地图等)、方位知觉(上下、左右)。知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一般知觉(简单知觉)和复杂知觉(综合知觉)。 时间知觉是客观对象的持续时间、速度和顺序在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 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主要包括有: (1)形状知觉: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判断物体的形状。 (2)大小知觉: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判断物体的大小。 (3)深度知觉:包括判断观察者到物体的绝对距离,即立体知觉,又包括判断一个物体不同部分之间的相对距离,即立体知觉。深度知觉也依赖于视觉、触觉和动觉来加以判断。 (4)方位知觉:依靠视、听、触、动、平衡觉等协同活动,来判别物体所处方位(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 运动知觉是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由视觉、听觉、肤觉、平衡觉、机体觉、运动觉等系统协同、参与的结果。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所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在一定的条件下错觉是很难避免的,而且也是完全正常的。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具备,任何人都可能会产生同样的错觉,但是有些常识性的错觉则是可以避免的。 错觉有不同种类,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可以将错觉分为:(1)视错觉:在某些视觉因素的干扰下而产生的错觉。包括关于线条的长度和方向的错觉、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的错觉等。(2)形重错觉:由于视觉而对重量感发生错觉。如用手比较一公斤铁与一公斤棉花,总会觉得一公斤铁重些。(3)时间错觉:在某种情况下,同样长短的时间,会发生不同的估计错觉,觉得有快有慢。(4)运动错觉:对主体或客体在运动觉方面的错觉。如黑夜中,人走路总觉得是月亮跟人走。(5)对比错觉:同一物体在不同背景上,会产生不同的错觉。如跳高时同样的高度的横杆,室内比赛会觉得比室外比赛高度要高。 5、一种虚幻的感知觉-----幻觉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 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无中生有”就是一种幻觉,毫无可资历利用的价值。一般说来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应警惕其产生的原因,特别是精神卫生方面的原因,加以防治。
问题四:简述什么是社会知觉,以及社会知觉的分类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2、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二、归因的模式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
问题五: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 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
目光接触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传达许多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他人的情绪、态度、意向等。几乎人的全部体验尽在目光之中。
2.身段表情 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其中双手姿势是较为敏感的。
3.言语表情 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面部表情的判断一样。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问题六: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 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
目光接触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传达许多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他人的情绪、态度、意向等。几乎人的全部体验尽在目光之中。
2.身段表情 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其中双手姿势是较为敏感的。
3.言语表情 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面部表情的判断一样。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问题七:风险知觉的定义 风险知觉 在现实的消费生活,由于对行为后果无法作出确定的判断,而存在于人们在购买决策之前的主观体验中的风险。 1.风险知觉的种类 (1)功能风险 (2)资金风险 (3)安全风险 (4)时间风险 (5)不可抗力风险 (6)心理风险 风险知觉产生的原因 目标不明确 缺乏经验 信息不充分 相关群体的影响 补充: 知觉 风险对 消费者购买决策 的做出有重要影响,将会使消费者推迟、更改购买决策,在消费者决策的不同阶段,消费者的知觉风险不同,企业应该通过在各购买阶段有针对性的沟通,以及提高 品牌知名度 、 有效沟通 、口碑相传等方式降低消费者的知觉风险。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做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行为,其中包括社会、个体、心理等很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对 消费者购买行为 的关注无疑会给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切实的依据。随着消费者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知觉 风险因素 在消费者决策中的作用开始越来越凸现。 一、消费者知觉风险日益加大 知觉风险又被称为感知风险,最初由Bauer(1960)从 心理学 中延伸出来,他认为消费者在产品购买前可能无法预知购买是否正确,因此,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隐含着某种不确定性,消费者能够知觉到的这种不确定性或者不利且有害的结果就是知觉风险。 近年来,消费者在商品的购买中,知觉风险有日益增大的趋势:(1)随着消费者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成为了一种日益稀缺的资源,消费者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搜集足够多的信息,往往购前信心不足,因此知觉到的风险加大。(2)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 新产品 层出不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经常面临着新生事物,而对于以往没有购买经验的产品消费者多半会因缺乏自信而使知觉到的风险加大。(3)在 信息爆炸 的时代中,通过外部信息渠道,消费者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其中不乏有一些负面的信息,如 假冒伪劣产品 在媒体的曝光,让消费者对越来越多的产品购买产生知觉风险。(4)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自身在健康、社会形象方面的关注度比以往有大幅度提高,因此较之以往对健康风险、 社会风险 的知觉提高。(5)某些产品信息的不 对称性 使得消费者无法得到关于产品的确切信息,从而也加剧了消费者的知觉风险。 补充: 正是由于 知觉 风险的存在,消费者有可能会产生某种紧张感,消费者自身有缓解紧张的机能,会通过某些行为消除紧张感。因此,消费者有可能会增加 信息搜集 行为从而延迟、更改购买决策;或者索性因为担心知觉风险而放弃购买行为,这些无疑对企业来讲都是十分不利的。企业必须在分析消费者知觉风险的基础上,降低消费者知觉风险,促成 消费者购买行为 。 二、知觉风险大小的影响因素 知觉风险的大小因不同的商品、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境而有差异,具体说来,知觉风险的影响因素有:(1)产品特征。技术领先的 新产品 或功能属性较复杂的产品消费者一般了解较少,这类产品的购买往往有较高的知觉风险;同时与消费者身体或者健康紧密相关的商品消费者也容易有较高的知觉风险。(2)产品价格。价格较高的商品消费者在购买时会对其是否物有所值心存疑虑,此类商品知觉风险较高。(3)消费者的购买经验。消费者在购买从未有过购买经验的产品时知觉风险较高。(4)特殊购买目的。消费者的购买有特殊用意,如作为礼品、招待客人之用时往往知觉风险较高。(5)消费者的个体特征。购买经历较少、遇事较为谨慎小心、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消费者往往对购买不自信,因此在购买决策中往往有较高的知觉风险。 补充: 三、 知觉 风险的后果及消费者降低知觉风险的努力 知觉风险的存>>
问题八:知觉障碍的分类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指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但病人却感知到它的存在。幻觉又包括以下数种:⑴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是最常见的幻觉形式,它是指在没有声音 时出现声音的知觉体验。常见的有: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⑵幻视(visual hallucination):是指在没有视觉 时出现的视觉形象的体验。⑶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指在没有嗅觉 时,出现了嗅觉体验,大多是一些难闻的令人不愉快的气味。⑷味幻觉(gustatory hallucination):指病人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因而拒绝进食。⑸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风吹拂、麻木感、刀刺感、通电感等。⑹内脏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指患者体验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有一些异常的知觉体验。如病人清楚地感到自己的某一内脏在扭转、穿孔,或有昆虫在胃内游走。幻觉的三种特殊类型①功能性幻觉:指客观 引起一种知觉体验的同时,同一感觉器官产生幻觉体验。幻觉体验与真性知觉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彼此独立,互不融合。②反射性幻觉:指客观 引起某种知觉体验的同时,在另一类感觉器官产生了知觉体验。③心因性幻觉:指与心理因素直接有关的幻觉,幻觉内容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幻想性,是患者急切盼望出现的事情。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是对这一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例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或某些部分产生错误的认识。⑴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在大小、方位、距离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分为:视物变形症、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⑵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患者感到整个世界似乎已经停滞不前,有度日如年之感。⑶周围环境改变的感知综合障碍:病人感到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不活动的,或者相反,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在急速地猛烈地变化着。另外,病人还可觉得周围事物变得似乎是不鲜明的、模糊不清的,缺乏真实感,这种现象称之为“非真实感”。⑷对自身躯体结构方面的感知综合障碍:体形障碍、窥镜症状 根据幻觉的外部形象来分类:不成形的幻觉、成形的幻觉根据幻觉的性质来分类: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问题九:社会知觉偏差类型有哪几个? 你好,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求采纳,谢谢!
问题十:什么是感觉有分类么分为几种 感觉分为无数种,主要看你能够体会到几种咯?
关于性别差异和情感表达的研究领域存在广泛的文献和讨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性别差异在个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趋势,但并不适用于每个人。每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都是独特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差异、文化、社会角色等。
有一些研究表明,女性在某些情感表达方面可能更加敏感和情绪化,而男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行为表达情感。然而,这些性别差异并非绝对,且存在许多例外情况。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研究和观点:
情感表达:一些研究发现,女性可能更倾向于表达情感,包括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和身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男性不会表达情感,而是在方式和频率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情感知觉:有研究表明,女性在识别和解读他人情感方面可能更为敏感,具有更高的情感知觉能力。这可能与女性更注重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有关。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性别差异的形成可能受到社会化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角色和文化期望对个体的情感表达方式产生影响,例如,一些文化鼓励男性表现出更多的理性和自我控制,而女性被认为更加接纳情感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性别差异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个性特质等。因此,在讨论性别差异时,需要避免将性别作为绝对因素来刻板地定义个体的情感表达方式。
1包括视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味觉听觉等等
2直觉指直观感觉;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
3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你好,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人类低级的认识水平。感觉和知觉也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例如‘’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心理欲在起作用,这根绳子真的像是条蛇,因为被蛇咬过,所以我要格外小心。
知觉比感觉复杂。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知觉认识了事物的整体,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对于同一种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表现在每个人的知觉判断上,将会有很大的个别差异。例如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一)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影响知觉的因素可以归纳为知觉者、知觉目标或对象及知觉发生的情境三个方面。
(二)判断的归因理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的行为不同的解释。归因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由于我们对某一特定行为做出的归因不同,因而影响到我们对个体的判断也十分不同。
(三)价值观——是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的状态更可取。
价值观对于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了解员工的态度和动机的基础。同时它也影响我们的知觉和判断,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
(四)态度——是关于对事物、人或者事件的评价性陈述或判断: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态度看成由认知、情感、行为成分的三部份组成,有助于我们理解它的复杂性和态度与行为之间的潜在联系。
在组织中,态度很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工作行为。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三种态度:工作满意度——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总体态度;工作参与——指员工认同自己的工作、积极参与工作、把工作绩效视为个人价值的体现程度;组织承诺代表了员工的组织取向,指的是他们对组织的忠诚程度、认可程度及参与程度。
(五)情感——针对某事物或某人的强烈感觉。情感智商主要由五种能力组成:了解自身情感;控制情感;激励自我;识别其它人的情感;处理关系。
(六)个体学习——学习的定义是: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我们可以这样说,行为的变化表明了学习的发生,学习是行为的改变。
个体学习是要求个体改变其思维模式的持久行为,这需要进行有意义的谈话和创造学习条件,通过个体的学习优秀来实现绩效的优秀。
二、由于人之间的内在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行动风格,管理者应该接受这种差异
由于个体在知觉、判断、价值观、态度、情感、个体学习上存在差异,使人们按照某种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并形成一套行动方式。个体行为的理论可以运用于解决许多管理问题,如:冲突管理、变化管理、激励、绩效管理、领导风格、授权等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必需认识、尊重差异,并运用差异解决管理上的问题。所以,管理者应学习差异化管理,以保持并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组织目标。人们按照某种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是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已经发展出一套行动方式。实际上,这些方
式这样根深蒂固,以致被称之为“行为风格”
风和气。
知觉,是外界对皮肤的刺激。而风和气是介质。
思维,是风气通过五脏的五种形态产生的意志。
记忆,是风气的味道。
情感,是同种风气产生的互相作用。
风,是冷热交替的结果。
气,是水升华的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