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 :
ɡǎn jué
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如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通过视觉可以感到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感到它的味道。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
感情①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感情。②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他对家里的小猫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肉体的感觉体验在意识上得到反映,人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肉体感觉。肉体生理变化产生的感觉体验称为生理感觉。人们总是追求一些生理感觉:舒适的、安宁的、愉快的、幸福的……这些人们所追求的就是顺应的生理感觉。人们总要摆脱另一些不顺应的生理感觉——痛疼的、饥饿的、寒冷的、炎热的、苦的、悲伤的、愤怒的……肉体体验。摆脱不顺应的生理感觉,追求顺应的生理感觉是人的动物本能需要,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反它是决定人的意志的、转移人的意志的。是本能的需要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与心理产生摆脱不顺应生理感觉,追求顺应生理感觉的主观欲望与要求,形成主观世界。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是人的精神与心理根据。
如果继续追问,我们还能认识顺应生理感觉对满足生命活动的客观需要的意义。生命肌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存在着三方面的客观需要:一是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影响适合肌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二是从环境中得到生理物质的需要;三是肌体进行正常活动的正常功能组织的客观需要,也就是健康需要。这三方面的实际需要情况都有生理感觉意义,都产生相应的生理感觉。顺应的生理感觉表明三方面的情况是符合生命进行正常活动的客观需要的。否则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得不到保障,不利于生命活动,甚至有生命危险。正是因为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驱使生命活动(无论生理代谢、思维与心理还是行为活动),才使动物表现出服从顺应生理感觉需要的生活行为。动物以自己的行为功能与环境对象进行作用,顺应自己的生理感觉。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具有满足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的生命意义。人在摆脱饥饿、痛疼、疲劳……等不顺应的生理感觉,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感觉到舒服、安宁、高兴、愉快时,就满足了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处于舒适的、有利的、好的与环境关系之中;生理物质的需要得到保障;致少还没有病疼,生命得以进行生命活动。人的主观欲望、要求在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相互作用产生的感觉变化的记忆与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与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有一致性,与生命活动的客观需要有一致性。实现主观欲望与要求,就顺应了生理感觉,顺应了生理感觉就适应了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使生理代谢活动根据遗传规定进行,符合健康需要。
而生理感觉取决于肌体与外界关系(通过包括肢体行为、语言、表情行为发生的关系;大脑对外界的思维认识发生的关系)。主观欲望表达着产生顺应的肌体与外界关系;摆脱引起不顺应的肌体与外界关系:摆脱不顺应的生理感觉的肢体与外界关系。认识使主观欲望与要求、行为方式、环境条件与对象等三方面因素与生理感觉在生活中通过记忆与认识在意识上建立了对应关系——一定的主观欲望、要求的实现通过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特定环境条件、对象,产生顺应的生理感觉;一定的行为方式与一定的环境发生关系产生一定的生理感觉;一定的不顺应的生理感觉只能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作用于一定的环境对象才能消除,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这种知道感觉产生原因的意识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就是人的知觉意识。建立了知觉意识人们训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了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根据关系就并对产生顺应的行为与不境关径流知道应该怎样做。受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驱使的精神世界的思维与心理活动遵循着一条最基本的原理进行活动——根据自身的行为素质与行为能力、环境条件与对象的知识产生符合欲望的、最具行为有效可行性的目的要求,即产生自己认为是满足欲望、达到日的的最佳方式的认识——以最小代价、最便捷的最有效可行的目的要求与行为方式。遵循最有效可行的思维基本原理,人们总是根据自己认为是实行起来效果最好的、或者总是根据自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有最好效果的认识进行生活。虽然有时故意想使行为慢下来,那是因为还有其它目的需要兼顾。思维与心理活动根据最有效可行的需要在主观欲望、要求与实现欲望的行为方式、行为的环境对象的对应关系进行认识活动,产生目的要求,使生活方式的选择局限在唯一的、少数的可选择的范围之内。当然也是不得不如此的生活选择。这是一切人性现象的秩序、进步、发展的最终根据。
对熟悉的、早就知道的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思维过程,被潜意识化了。在潜意识的思维过程中,有意识的认识过程被简化掉了,什么样的生理感觉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象的感官感觉信号的情况下,直接产生控制行为的信号、或者直接产生控制心理感受的信号,行为与心理感受自动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这样自动产生的行为、心理感受又是不容易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或者不便于说出的,更因为潜意识的思维过程的多成份,或是因为不被注意的,那就更难说清楚了。尽管如此,人的灵魂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玄虚的、唯心的。而是有根据、有理由的。这些根据,理由就是符合习惯的,个性认识的。如果对人的心理分析是违背习惯、个性,让被分析者大吃一惊,觉得不可思的(如果被分析者不致于被分析者的职业权威吓到,失去将分析者的话语与自已的习惯、个性认识相比较的头脑的话),那就是无稽之谈。因为人的心理、个性、主观精神世界是由那些根深顽固的习惯性思维认识形成的。思维与心理不是本文的讨论的范围,本文讨论的是支配思维、心理活动的主观世界的精神结构之组成成份。
生理感觉与主观欲望
初生婴儿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没有主观欲望,没有我要我想等主观表现,只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与一点与一点比一般动物更少的行为本能。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初生婴儿降生后,开始以极少的本能行为与有人性关怀的生存环境发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婴儿以本能行为与环境发生关系就能顺应生理感觉,获得继续生存的保障。比如吃母乳的本能行为消除不顺应的饥饿感,保障对能量、营养、水分的生理物质需要。有痛疼就本能地哭泣,以提示看护人消除导致痛疼的原因,事实上消除了对肌体的不利影响的因素。婴儿在以本能行为与环境对象发生关系以顺应生理感觉的生活经历中,产生了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与什么样的环境对象发生关系所产生的生理感觉变化的记忆,并开始了在记忆基础上产生思维活动。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感觉,为了摆脱不顺应的或者为了追求顺应的生理感觉应该以什么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发生关系,开始产生知觉感与知觉意识。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就会根据记忆与认识产生欲望,对记得或认为能消除不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的作用关系产生实践欲望,对记得或认为产生不顺应的生理感觉作用关系产生摆脱的欲望;对记得或认为能产生顺应生理感觉的与环境关系产生实践欲望。比如婴儿慢慢记住了饥饿时吸吮(本能行为)母亲乳头有消除饥饿的作用,那么在饥饿时就会产生吸吮乳头的实践欲望。消除不顺应的饥饿感的本能需要就转化成了吸吮乳头的欲望。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在记忆基础上的开始转化为欲望。欲望的产生标志着人的主观世界开始成长,婴儿开始了成长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成长过程。随着婴儿知道得越来越多,知觉感与知觉意识越来越丰富,记得或认识到越来越多的感觉变化原因,顺应感觉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欲望与要求也因此而越来越多。同时,欲望的产生也标志学习能力的产生。婴儿的行为开始逐渐摆脱本能,习得性行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通过学习获得的本领(行为能力)与环境作用,以顺应生理感觉。婴儿的学习使有感觉意义的环境对象的记忆也越来越多。最初学会标别的环境对象物是母亲乳头,然后是好吃的、母亲面孔等等。
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是人与动物的共同之处,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的表现如此超越一般动物呢?人人都可能会说是人的聪明。在心理上,人人共同的认识就是正确的。
动物有动物的聪明,有动物的学习能力,动物能记住什么,其欲望也就与之对应,在能记住的范围之内。动物能记住的都是能以自己的肢体行为直接作用于环境对象达到可以顺应生理感觉目的的行为关系。进食是以顺应生理感觉的吃的行为动作作用于与环境食物对象的行为关系。直接达到进食目的的肢体行为是对食物的寻找与追踪。这种寻找追踪是没有技术的、简单的。没有技术性是条件反射式的行为的特征。动物不能学会以技术性行为改变生存的环境条件,利用环境条件达到顺应生理感觉的目的。虽然有些动物看起来是能以改变环境条件的有技术的行为方式生活。比如做巢,甚至会储存食物。但这不是它们学会的,而是先天遗传的,而遗传只能使动物具有一种这样的生存技能。即使一些特别聪明的动物是可以学会利用环境条件,改变环境条件达到目的,但那也只是一点点而已,远不及人类。正是因为动物只能记住以直接顺应生理感觉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方式与对象的作用关系,欲望的范围也仅局限于以肉体的顺应为目的的生理欲望(还有以另一种形式产生的玩乐与好奇欲望)。身体出现了什么样的不顺应的感觉,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顺应生理感觉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方式,只为了能直接达到顺应生理感觉的目的,以满足生理欲望。
动物的欲望表达了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过程的需要,体现了时间因素的作用。动物可以学会预先为顺应生理感觉的需要而准备的行为。比如为了进食预先开展寻找、追踪食物的行为。没有睡眠的、没有学习能力的完全靠本能行为生存的最愚蠢的低等动物也会寻找、追踪食物,但它们的本领不是学习来的,有巨大的生存障碍。有欲望的动物能以学会的先期行为为直接顺应生理感觉作准备,有巨大的生存意义,大大提高了动物的生存能力。但是在动物提前采取行为时,环境对象还没有对肉体构成直接的肉体影响。现如蚊子还没有叮上自己,狗还只是吠叫着向自己冲去,没有开始咬,还没有疼的生理感觉。这时候动物是怎样开始有预先的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反应,以避免被狗咬或蚊子叮上?在学习中产生了欲望的动物有一种新形式的生理感觉——情绪感觉的产生。饥饿的动物一看到食物就条件反射式的产生了要获得食物食用的欲望,同时条件反射式地产生了不顺应的情绪感觉。感到焦急、不安等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在此转化为顺应情绪的本能。它要摆脱不顺应的情绪感觉。只有当动物达获取食物的目的时,动物才能消除这种不顺应的情绪。在顺应情绪的本能需要驱使作用下,动物采取达到目的行为。达到目的欲望消除,不顺应的情绪消除,获得情绪感觉的顺应。
人的聪明是在动物的聪明基础上的又一次飞跃。因为人是能回忆的,是有意识的,能进行思维认识的,因而是更聪明的。回忆的功能能使事物的变化过程记录在脑海里得到重现,表达为意识。意识根据语言进行连接因使回忆象录像一样在意识里放影。事物内在的性质、规律关系,是不能看见、也不能听见的,是不能直接产生记忆的。但当人类会使用语言后用语言符号对事物变化过程的必然性进行命名,用语音符号在进行相互交流中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关于事物内在的性质、规律、关系的意识,反映比动物条件反射更复杂的因果关系。使人能够根据事物的内在性质、规律、关系进思维活动。动物的肚子饿了,只能条件反辞去式地去觅食。而人的肚子饿了,有很多技巧方法获得食物。人有极明确的时间观念,对事物变化过程、因果关系认识极为明确。人知道为保障自己有食物,可以预先种植作物,也知道积累财物,交换食物。而动物是永远弄不清钱与食物的间接关系的。也永远弄不清对生理感觉间接关系的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条件反射式的自动地发生,不存在知不知道、应该怎样作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过程也是没的记忆的。因为它们是不能回忆的、无意识的。因为认识到与生理感觉最终产生影响的各种与自我关系的作用,人的欲望的范围以运动超过了动物生理欲望与玩乐、好奇心的欲望的范围。人的聪明有一个成熟过程,认识能力也是经过发展过程提高的。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变得越来越聪明,随着越来越聪明,越能认识把握复杂的因果关系,欲望所及范围也越宽广,人越成熟。
婴儿、幼儿阶段,人的智力处在初级阶段,基本不具备思维能力,大脑反应基本与动物一样是条件反射式的。欲望也仅仅有局限在玩乐、好奇心与生理欲望。也许人们会反问:动物与婴、幼儿不也懂情感吗?动物不也要维护自己的威严吧?这种情感与威严超出了生理欲望的范围。实际上动物与婴幼儿的情感、威严仅仅局于环境对象对自己的顺应肉体生理感觉条件射式的反应,或者满足生理欲望与玩乐、好奇心欲望的条件反射式的反应现象。不能理解情感与尊严关系的更复杂作用,不能与人的情感、尊严相提并论。
但人仅仅是为了这些欲望活着吗?如果是那真是太乏味了会象机械人那样乏味。很显然,人还有玩乐与好奇心的欲望、美的欲望、幽默欲望。后一类的欲望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但是这一类欲望的产生并不是直接根据生存需要的认识产生的,而是直接根据顺应心理感受的需要产生的。这一类现象的感官感觉信息(视觉与听觉)进入人的大脑结构,引起大脑结构的反应,大脑结构的反应引起心理感受的反应。为了追求顺应的心理感受,对引起顺应的心理感受、产生感官感觉信息的感官感觉方式产生欲望。比如:看到什么东西让人很舒服,为了这种很舒服的感觉,产生了看到这种东西的欲望(美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为了直接顺应心理感觉的需要才产生的。与前一类欲望的产生是刚好相反
情 感
情感和情绪都是对事物的直接的态度、体验。人们对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或做过的事,不能漠不关心,所以在感知或想象事物的时候,总抱有特别的态度: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积极或消极。情感比较稳定、持久;情绪则是比较短暂的激动的状态。象自尊心、自豪感、热情之类属于情感,它们在人们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继续保持,经久不衰,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象愤怒、惧怕、狂热之类属于情绪,它们持续不久,便可消散。不过情感和情绪的程度,有时也很难划分,所以把它们合拢,简称感情。情感的复杂化、习惯化、系统化就是情操。
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发生发展的,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对人们发生信号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引起的。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而情感则反映人们对于这些特性,象颜色、声音、气味所抱的态度,有满意和不满意的区别。情感伴随着感觉而发生,没有感觉便没有情感。聋者不觉嘈杂声音之可厌,盲者不知秀丽颜色之可喜。在心理学上,把和感觉直接联系的情感称为情调,触景生情,生的都是情调。
一种感觉可以产生多种情感。同样,同样的情感可从不同的感觉获得。 情感和知觉联系着。情感不仅依存于感觉事物的个别特性,而且依存于事物整体所代表的意义。
情感也和记忆联系着。想起过去,会使感情发生很大的变化。
有了思维,情感反映的内容就更深刻,范围更广。
感情,顾名思义,有感觉才有感情,没有感觉,哪里会有感情呢?其实感情不是一下子就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慢慢形成的。感情是外界事物的不同类型的刺激形成的,人的大脑会根据感觉到的信息,分别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中,使人形成了对于该事物的不同品质或属性的认识。人的感觉器官分为眼睛、耳朵、舌头、鼻子和皮肤等五大类,分别形成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五种感受形式。感情是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刺激信息依附于或隐含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信息之中,并通过人的五类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使人形成一种特定的感受形式:情感。总之,情感的感受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主观感知过程。感情,是人内心的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你想要知道女孩子对你有没有感情,都要通过你和她接触的时间内,她对你的表现和她细微的心里,情绪变化。
喜好是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爱好了。兴趣和爱好都和人的积极情感相联系,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是推动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有效途径。例如,一些体育迷,一谈起体育便会津津乐道,一遇到体育比赛便想一睹为快,对电视中的体育节目特别迷恋,这就是对体育有兴趣。一些老京剧票友们,总喜欢谈京剧、看京剧,一遇京剧就来劲,这就是对京剧有兴趣。所谓“打锣卖糖,各爱各行”,就是说人们的爱好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在实践活动中,爱好能使人们工作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感冒时鼻子堵塞,味觉仿佛也会受影响,吃什么都索然无味。大家都以为这是因为感冒时舌头变得不敏感了,其实不然。感冒时吃东西不香的原因不是舌头变迟钝,而是鼻子失灵。
是的,“味道”的产生,不仅靠舌头,鼻子同样重要。
怎么来证明呢?有个很简单的小实验——
请尝试捏着鼻子,吃口香糖或巧克力。即使依然能感受到甜味,但感觉与平常会有所不同,味道不像平时那么浓郁了;接下来,在咀嚼或吞咽途中松开鼻子,你会发现味道恢复正常,变得浓郁起来。这种变化是由于增加了嗅觉而产生的。
实际上,我们平时在品尝美食时,大大忽视了鼻子的作用,以为都是舌头的功劳;而只有在捏住鼻子时品尝到的滋味,才是纯粹的“味觉”。
舌头只能尝出五种味道,剩下的都要靠鼻子
人有五种基本味觉,分别是酸、甜、苦、咸、鲜(大家可能不太理解“鲜味”,其实味精就是通过刺激人的鲜味味觉来发挥其功效的)。这五种基本元素。被口腔中称为“味蕾”的味觉细胞群所感知,进而刺激大脑,产生了所谓的“味觉”。
那么,嗅觉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当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到达鼻腔深处的鼻粘膜时,神经会把这种刺激会传到大脑,于是我们就产生了嗅觉。
但是,人们对“味道”的感知其实很复杂,舌头只能尝出五种味道,剩下的都要靠鼻子。有时甚至不仅是靠味觉和嗅觉,这也是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
比如,人们吃辣椒时会感到呛,是嗅觉在起作用;但入口后我们感到的“辣”,刺激的并不是味觉细胞,而是痛觉细胞。
再比如,动物通常不吃苦味或酸味食物,因为在动物的认知里,苦味和酸味是“有毒的”,它们会本能地避开这些潜在危险;而人类虽然也不喜欢酸和苦,却却很喜欢吃苦瓜、喝咖啡、喝柠檬水。
这是因为,人类对味道的感知更为复杂——捏住鼻子喝咖啡,咖啡就没那么香醇了;捏住鼻子喝中药,中药就没有那么苦了。 也就是说,“味道”的产生恒不仅仅依赖味觉(有时甚至用不到味觉)。据科学家分析,味觉传感器的作用是检测口中的东西可以刺激基本味觉的产生,但味道好不好?浓不浓?味道有哪些层次?就要靠嗅觉来发挥作用了。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小早川达教授,对味觉和嗅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感兴趣,于是做了一系列实验来弄清楚其作用机制。
人类对视听触觉都很敏感,却偏偏分不清味觉和嗅觉
小早川教授在感官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设计了一系列“感觉的同时性实验”,判断人对于不同感官刺激的区分能力。此前,小早川教授已经做过“视觉+视觉”实验,测试人眼的感知能力,还做过“视觉+味觉”“视觉+嗅觉”方面的实验,研究人们同时接受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时的敏感度。
研究发现,当视觉刺激和味觉(或嗅觉)刺激出现的时间间隔在04秒以上时,人们就可以分辨出这是两种不同的刺激。
但是,当小早川教授进行“味觉+嗅觉”方面的实验时,发现人们对这两种刺激的分辨能力大大降低。当两种刺激的间隔时间为0秒、01秒、02秒、03秒甚至更长时,受试者对两种刺激的判断都是“同时发生”,只到间隔1秒时,才有一部分人能分辩出哪个是味觉刺激,哪个是嗅觉刺激。
更神奇的是,实验者用于测试的气味和食物也不同。当两种味道相差很大(比如盐和香水味、苦瓜和醋味)时,人们还能勉强在1秒内分辨出来;但是当实验者用难以分辨的味道(比如盐和酱油的气味、糖和奶香味)时,即使间隔时间长达2~3秒,人们依然认为这两种味道是同时产生的。
从实验结果来看,比起视觉、听觉和触觉,人们更容易把味觉和嗅觉混为一谈。而人们在吃东西时,舌头和食物的触感更加实在,所以我们倾向于把味道的产生都归于“味觉”,大大忽视了嗅觉的存在。
但事实证明,当我们享用美食时,味觉和嗅觉是同时工作的,而且味觉的产生比较单一。像咖啡、葡萄酒、巧克力等复杂的、有层次的味道,嗅觉的作用甚至比味觉还要重要。
味觉和嗅觉研究,是研究领域的一片“蓝海”
关于视觉和听觉,已经有十分悠久的研究历史,并且已经开发出成熟的方法论。但是,关于味觉和嗅觉,目前还未出现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这是因为,与味觉和嗅觉有关的研究,从实验设计到理论研究,每一步都障碍重重。
美食的风味是一种相当综合和复杂的体验。
你相信吗?我们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也参与了最终对风味的判断吗?
这过程是这样的,食物刺激感官(视觉、声音、嗅觉、味觉、三叉神经/触觉),然后你的大脑就会用你独特的认知(个人记忆、情感)来处理它,并产生一种风味。
因此,这些步骤被分为 输入/刺激,感官,大脑,味道 。
风味的感知过程中有很多变量,科学家们还在研究所有的感官如何共同创造出风味的体验。
虽然有一些研究和有趣的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最终的结论。
食物就是我们会长篇大论来讨论的,包括植物系的和动物系的。
食物除了提供生命所需的营养外,还能激起强烈的情感。
当你吃东西的时候,你不是在真空中。即使你是,这仍然会影响你的就餐体验。
无论你的环境是什么,它都会影响你的感官。
如果你曾经吃过外卖,你就知道这是真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同样的食物也会有不同的风味。
你周围的气味、景象和声音将会重叠,成为整个风味体验的一部分。
气味是影响消费者口味的主要因素。气味对整体风味的影响占75%。
科学家声称人类的鼻子可以探测到1万亿的气味,这是一种气味的大杂烩。
食品公司利用气味对风味的巨大影响,通常对相同的基质,比如凝胶糖豆或汽水,通过添加不同的调味剂/调味品来改变味道。这些香料可以是天然的或人造的。
气味可以通过2种方式到达嗅觉受体细胞。第一个是通过鼻子,被称为鼻前(orthonasal)嗅觉。第二种是通过嘴巴和喉咙的后部,叫做鼻后(retronasal)嗅觉。
后者被认为是两者中更重要的。所以我们常常觉得东西没吞下去,就好像没吃进嘴里一样。
然后,气味通过黏液被吸收到受体细胞。疾病和年龄会导致粘液的变化,影响嗅觉,从而影响对风味的感知。
人类有大约1200万个嗅觉受体细胞。气味的浓度越高,大脑的信号就越强。如果空气中的呈味物质的流动受到阻碍,例如在感冒时鼻子堵塞,信号将无法到达受体细胞,从而导致气味信号的减少或消除。
鼻梁上的嗅觉神经末梢通过嗅球将信息传递给大脑。气味信息在与记忆、情感和言语相关的大脑区域进行处理。有的气味甚至可能会对你的发音进行短暂的抑制。
气味也通过自主神经或无意识神经系统进行处理。这就是为什么气味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的气味会引起恶心或呕吐。有的气味能使我们流口水,让我们的胃液大量分泌。
嗅觉缺失症是指丧失了感知气味的能力。丧失嗅觉的能力,患者会错过与记忆和情感相关的重要联系。患者也认为感觉孤立或隔绝,并感到沮丧。嗅觉缺失使患者对食物的感觉与大多数人不同。
味道是决定风味的次要因素。如前所述,有6个正式识别的味道:
甜、咸、酸、苦、鲜、肥(Oleogustus)
我们上颚(palate)和喉咙上都有味蕾,舌头上也有打包成乳头(papillae)的味蕾。每个人都有不同数量的味蕾。此外,每个味蕾所拥有的味觉受体的数量和种类上也各不相同。从每一个味蕾包含的所有的信息,形成了向你的大脑发送的味道信息。
食物中的化学物质进入味蕾上的味觉孔隙,里面是味觉细胞。在味觉细胞的底部是神经。
这些神经将化学信息以及三叉神经(触摸/温度/疼痛)信息传递给大脑。有3个神经向你的大脑提供味觉信息。
面部神经从你的舌头的前2 / 3处发出信息。
舌下神经从你的舌头的后三分之一发出信息。
舌咽神经从你的上颚和喉咙发出信息。
味蕾乳头超级多的人是supertaster,超级味觉者,他们喜欢风味更温和的食物,因为他们每天从食物受到的刺激太多了。
Subtasters,是另一个极端,他们的味蕾乳头密度低,所以喜欢重口味。
有一个来自味觉科学实验室的关于受试者对薄荷敏感性的测试,薄荷的冷却效果是由三叉神经感知的,从技术上讲是没有味道的。根据受试者对薄荷的味道、气味和冷却感觉的敏感度,分为三个组:
非常强烈的反应,你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味觉者。高度敏感的品尝者相信食物的味道很重要,他们喜欢很多食物,而且他们对食物很有热情。
中度到强烈的反应,你是一个中等敏感的品尝者。中度敏感的品尝者相信食物的味道很重要,他们喜欢很多食物,不喜欢一些食物,而且他们经常对食物充满热情。
弱到无法感知的反应,你是一个轻度敏感的品尝者。轻度敏感的品尝者不相信食物的味道很重要,他们喜欢一些食物,不喜欢一些食物,他们对食物的兴趣没有那么浓烈。
也就是说,对于这些朋友,关于食物方面,怎么都可以将就。所以身边如果有这样的朋友,那通常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三叉神经感知食物的 质地和温度 信息。
三叉神经有来自3个分支的感觉和运动信息: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就像味觉和嗅觉神经一样,三叉神经也有自己的神经来传递疼痛或刺激信息到大脑。
食物和饮料的 质地 可以决定呈味物质是否能够容易地进入味蕾和嗅觉系统。粗糙或颗粒状的食物很难到达被感知到的地方。而奶油和液体食物很快就达到了感觉受体。
相比于液态食品,颗粒状的食物的感知的时间点较滞后,且味觉感知强度较弱。
听起来,这像是一个让食物更美味的天才方法,但将食物都变成流质的,这不是我们的初衷。很显然,质地只是复杂的风味感知中的一个部分。
人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相信辣味引发的灼烧热感不是一种味道。这简直太困难了。墨西哥、印度、德州-墨西哥、四川、韩国和泰国的食物都含有辣椒素。三叉神经,也能感觉到高温,向大脑发出疼痛信息。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寒冷或新鲜的、薄荷的感觉。薄荷、薄荷醇、乙醇或樟脑与同样感觉寒冷的神经细胞发生反应。这个信息也使用三叉神经到达大脑。
不管感觉如何,无论是热的还是冷的感觉都不是由真正的温度变化引起的,而是一种错觉。
正常情况下,我们通过感觉神经元来检测寒冷。这些神经元有一种叫做TRPM8的蛋白质,它代表“瞬变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子家族M成员8”。TRPM8是一个离子通道,在环境低于26℃时改变形状,使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大脑将TRPM8的信号解释为寒冷。同理,TRPV1的蛋白质也是一个离子通道蛋白,用于感知热信号。
薄荷中有一种分子叫做薄荷醇(menthol),当它与TRPM8结合后,能打开离子通道,向大脑传递寒冷的信号。在辣椒中有一种叫做辣椒素(capsacin)的化学物质,它对TRPV1蛋白有同样的作用,它导致了热量的错觉,但并没有实际的温度变化。
加热食物可以释放更多的化合物。这可以使食物的气味更强烈。然而,温度对口味的影响仍在研究中。
冷却会降低香气和味道,所以它一定不是味道。喝冷饮料的最明显的原因是它能让我们的身体降温——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一旦你喝了一杯冷饮,你的身体就会通过收缩在寒冷刺激表面附近的血管来应对寒冷,这样热量就不会消失。TRPM8在被冷水激活后还会调用加热机制。
食物的颜色会影响你的口味。一项研究发现,深色的红汁对测试者来说更甜。一种趋势表明,颜色越强烈,味道和风味就越强烈。
另一项研究将白葡萄酒染成红葡萄酒。测试人员用典型的红酒描述词来描述该酒,而不是用白葡萄酒的描述词。
颜色不真实的食物和饮料常常容易被误认。还记得我们之前提过的惠特利的戏剧性十足的实验吗?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准备了一份标准的西餐,包括牛排,豌豆和炸薯条。在 特意改变过照明灯光 的房间中,这份西餐看起来非常的正常,没有任何的问题,受试者开始享用这顿晚餐,然而吃到一半的时候灯光突然恢复正常,他们发现自己吃到的牛排是蓝色,豌豆是红色,而炸薯条是绿色!很多人立即就开始反胃,实验不得不终止。
这一切都归结于我们的期望,以及我们的文化关联了什么颜色。
当然,我们的大脑可以超越食物的视觉状态。像烫饭或者炖菜这样的菜肴看起来很不可口,但由于其他因素,比如气味或记忆,我们就可以非常享受的用餐。
关于声音对风味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有很多有趣的例子。
也许你已经听说过音乐增强的就餐体验。赫斯顿·布卢门撒尔(Heston Blumenthal)用海洋的声音来搭配海鲜菜肴。
在伦敦的餐馆里,“狼人”餐厅提供了一种叫“声波蛋糕”的棒棒糖,实际上是一个包裹着巧克力苦甜渗半的太妃糖,有个小卡片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并提示,“按下1,品尝甜味;按下2,品尝苦味”。那些按1的人听到了一种闪闪发光的高音旋律。按2则听到了一个缓慢的、阴郁的调子,由低沉的声调组成。
这道菜是由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查尔斯·斯宾塞(Charles Spence)带头发起的一项名为“多感官餐饮”(multisensory dining)的最新例子,该研究由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查尔斯·斯宾塞(Charles Spence)主持,他曾经与一些世界上最优秀、最尖端的厨师合作,包括费伦·阿德里亚(Ferran Adria)和赫斯顿·布卢门撒尔(Heston Blumenthal)。
他发现,高音高的音调强调甜美的味道,而更低的音调则强调苦味。
斯宾塞说:“我们不能在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吃喝。”你的大脑总是在寻找其他的线索,用它们来推断你的经验是什么——有多甜蜜,有多美味,我有多喜欢它
另一项研究表明,在吃脆的食物时播放高频率的音乐,会让它吃起来更脆。更高频率的声音也带来糖果的甜味。而低频音乐则增加了人们对糖果苦味的感知。
音乐不是我们在吃东西时听到的唯一声音。其他的背景声音也会影响风味感知。嘈杂的背景噪音似乎可以减少咸和甜的味道。所以音乐会、飞机和建筑工地都不是享受甜点的地方。所以飞机上的食物不好吃,也有背景噪音带来的影响。
进入到大脑层面,大脑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复杂。它需要处理来自嗅觉、味觉、三叉神经、视觉和声音的信息。
这些信息最终都在识别它的脑岛中相遇。这个信息通过颞叶和皮层获得了情感和意义。
因为气味与记忆紧密相连,尤其是自传式记忆,它能带来强烈的情感和感受。过去的情感事件和仪式在气味上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爱人的体香或感恩节的南瓜派的香味。
这也是为什么舒适的食物带给我们幸福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食物,它通常与怀旧情绪有关,因此对人们是一种安慰。
舒适的食品并不一定那么美味,但一定让你体会到舒适自在和满足。
一旦确定了这是什么风味,我们就需要弄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风味和情感被送到眶额叶皮层。在这里,我们评估并决定如何做出反应。
我们喜爱这个美食,想要吃更多吗?或者我们认为它是毒药,然后吐出来吗?
无论什么决定,祝你好胃口!!
爱生活,爱美食!
一、原因分析
过度喜欢上一个人的味道,只闻过一次却依赖上这个人味道,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之一:
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依赖:你可能对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依赖,因此对他们的味道产生了强烈的依赖。
个人嗅觉偏好:每个人的嗅觉偏好不同,你可能正好对这个人的味道产生了特别的喜好。
记忆影响:你可能在特别的情境下遇见了这个人,他们的味道与这个情境产生了联系,使你对这个味道有了特别的记忆和依赖。
潜意识因素: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产生潜意识的依赖,而不是出于理性的考虑。这种依赖可能会影响你的行为和决策,但你自己可能并不了解。
爱会成为一切:情感依赖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依赖的原因,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你可以寻求专业帮助,比如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二、心理学角度诠释
从心理学和两性关系方面来分析“过度喜欢上一个人的味道,只闻过一次却依赖上这个人味道”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心理学角度: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将此类现象归类为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指的是,一个无条件刺激(UCS)和一个中性刺激(NS)在一起出现多次之后,NS会引起与UCS相同的反应。在这个案例中,味道是一个中性刺激,但是和这个人的存在和情感联系之后,就成为了一个有条件刺激(CS),并且引起了情感和依赖。
两性关系角度:在两性关系中,味道是一种很特殊的吸引方式。我们知道,性吸引是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口味等多个方面的。而在这个案例中,嗅觉是主要的吸引方式。如果这个味道与对方的身体、情感和性吸引力等方面有关,那么你就会对这个味道产生依赖和情感。此外,这个味道也可能是你对某种情境或者经历的回忆,这样的情况下,你就会把这个味道与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依赖。
情感依赖的背后
三、参考建议
解决方法:如果你遇到了这个问题,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
接受自己的感觉,并对自己保持谅解和宽容。这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感。
慢慢地减少与这个味道的接触。如果这个味道来自于某个人,那么你需要尽可能地远离这个人,避免让这个味道对你产生过大的影响。
尝试与其他人建立情感和性吸引,多接触不同的人群。这可以让你更好地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感受。
如果你感觉无法自行解决,可以寻求专业帮助,比如心理医生或者咨询师。他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其次,如果你过度喜欢上一个人的味道,只闻过一次却依赖上这个人味道,这可能是因为你对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依赖。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建议,供你参考:
接受现实:这个人味道可能只是暂时的,你需要接受现实,让自己不再依赖于这个味道。
寻找其他爱好:寻找其他的爱好或兴趣,转移注意力,减少对这个味道的依赖。
学会控制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避免过于沉迷于这个味道。
与这个人保持距离:尽可能避免与这个人接触,减少对这个味道的依赖。
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与更多的人相处,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自我接受与控制
请记住,过度依赖任何人或事物都不是健康的,要尽量保持平衡和自我控制。如果你感到无法自行控制,可能需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四、总结
对一个人的喜欢或依赖,往往不仅仅基于理性的认知和情感的交流,还有可能受到感官刺激的影响。在这个案例中,对这个人的喜欢或依赖,似乎主要源于对TA的味道的喜欢和依赖。这种感官上的依赖可能是因为这个味道给予了他/她一种特别的感觉,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她的某种需求。
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喜欢或依赖一个人仅仅基于感官的刺激是不健康的。如果我们想要建立一种真正的、持久的关系,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对方,建立更为稳定的情感和认知的连接。
对于过度喜欢上一个人的味道,只闻过一次却依赖上这个人味道的感受,我们可以理解,但也要警惕。喜欢一个人不应仅仅基于感官的刺激,更应该是建立在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上的。当我们真正了解对方的时候,我们才能建立更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关系。所以,鼓励你去主动了解这个人,通过交流、沟通等方式,让彼此更好地了解对方,建立一份真正的、持久的关系。
建立真正的、持久的关系更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