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老师的互动很重要,那么关于幼师互动有哪些种类?

孩子与老师的互动很重要,那么关于幼师互动有哪些种类?,第1张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指发生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师幼互动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教育过程中任何设计完美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案、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无不是经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转变为现实的。师幼互动既有宏观的幼儿园层面的互动关系,也有微观的各类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关系,我们下面重点讨论微观层面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师幼互动。

发生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师幼活动,存在着多种类型,表现出师幼活动的不同特征。

(1)根据发动者的不同,可以将师幼互动分为教师主动发起的互动和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教师主动发起的互动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策略之一,也是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主要类型。幼儿发动的师幼互动,往往是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面临困惑时发起的,但要形成实质性的师幼互动,还需要教师的及时回应。

(2)根据师幼互动的角色定位,可以将师幼互动分为:倾斜式互动和平行式互动。倾斜式互动,就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居高临下地与幼儿互动,互动的主导权掌握在教师手里,幼儿处于被动互动的地位。平行式互动,教师与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相互平等,彼此平视,对等交流,合作互动。

(3)根据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作用,可以将师幼互动分为:控制型、合作型、参与型、支持型。

控制型的师幼互动,教师控制着师幼互动的内容、方式和互动节奏,幼儿被动接受互动。合作型互动是教师与幼儿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探讨,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互动既有教师发起的,也有幼儿主动发起的。参与型互动是教师主动参与到幼儿的自主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一员,与幼儿一起互动,共同完成活动任务。支持型互动是教师作为幼儿自主活动的支持者,在幼儿需要时提供支持与帮助。互动主要由幼儿发起,在幼儿不需要时,教师不会主动发起互动。

小班幼儿区角活动的分享交流是指幼儿在区角活动后,通过分享和交流的方式,表达他们在活动中的经历、感受和收获。这种交流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以下是小班幼儿区角活动分享交流的一些内容:

1 活动经历:幼儿可以分享他们在区角活动中所参与的具体任务和角色扮演的经历。他们可以描述自己扮演的角色、参与的任务以及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2 感受和情感表达:幼儿可以表达他们在区角活动中的感受和情感,比如喜悦、兴奋、困惑、满足等。他们可以描述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乐趣、成就感以及与他人合作时的合作愉快或困扰。

3 学习和发现:幼儿可以分享他们在区角活动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技能,以及发现的新事物和有趣的细节。他们可以向其他幼儿展示他们的创意和发现,并与他人交流讨论。

4 解决问题和困难:幼儿可以分享他们在区角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与其他幼儿一起探讨解决方案。他们可以通过互相分享经验和想法,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5 角色扮演和想象力发挥:幼儿可以向其他幼儿展示他们在区角活动中的角色扮演表演,分享他们扮演角色的方式、对话和情景的创造。他们可以互相倾听和观察,为彼此提供反馈和赞赏。

6 合作和团队精神:幼儿可以分享他们在区角活动中与其他幼儿合作的经验,表达对合作伙伴的感谢和赞赏。他们可以讨论合作的好处,并讨论如何更好地合作和建立团队精神。

通过这些分享和交流,小班幼儿可以相互倾听、学习和启发,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合作能力。同时,他们也能够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启示,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这种分享交流的过程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社交经验、增强自信心,并促进他们在区角活动中的全面发展。

每到开学季,各地幼儿园门外一定会上演一部部“生离死别”的大戏。如果你见过幼儿园外哭声一片的壮观场面,也算是体验了一回“生死别离”,因此能够理解那些狂哭的孩子抓住不愿撒手的家长内心的感受。想象一下,一个孩子第一天走进幼儿园,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食物、陌生的作息时间、陌生的环境,孩子会作何感受?而最让孩子难以适应的,莫过于要跟父母长时间分离,这不仅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对家长来讲同样也是。

从孩子的哭闹行为的激烈程度来看,孩子之A会各不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当孩子独自处于陌生环境中时,孩子的情绪与行为反应,折射出了你与孩子构建起“情感联结”关系的质量,这种“情感联结”叫做“依恋”。

“依恋”的概念最早是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和儿童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他因为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中的杰出贡献,被世人誉为“依恋理论之父”和“20世纪最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在鲍尔比看来,依恋是“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也就是孩子与养育者之间所形成的稳定牢固的情感联系,保持着亲密关系。后续的研究发现,这种依恋感不仅存在于孩子与养育者之间,即使在成人中,特别是恋人与夫妻之间,这种依恋也是普遍存在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精神:确立幼儿环境教育目标 环境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环境素质得到提高,其教育目标包括情感目标、伦理目标、认识目标和行为目标,而作为学前教育这一特殊阶段,我们认为应该把情感目标放在首位。 

首先,《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应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以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为依据的。

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由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因而他们对环境价值的判断,对道德准则的衡量都处 在无意识之中,其特点是可塑性很大,不善于控制和调节,情感不仅富有易变性,很容易受外界事物支配,而且还富冲动性,随着儿童经验的发展,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儿童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就逐步增长起来。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尤为关键的是儿童情感的发展在儿童个性的形成立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此时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养成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形成欣赏、关爱环境及生命万物的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社会要求和新型的公民格外重要。 

其次,情感目标是教育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目标,主要发展幼儿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要树立幼儿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了解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环境教育,使幼儿自觉遵守环境道德准则,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并且能初步识别和抵制那些不自觉甚至侵害他人环境的不道德行为。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上的“单一”概念,确立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情感教育未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轻能力、习惯、兴趣、情操的培养。以往,我们在设计、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时,多是单纯追求各学科教学的工具性效应,忽视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的。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二、对幼儿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待幼儿要爱,但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是极其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这些特点认真地设计并组织活动,才能将情感有机地渗透其中,但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例如:过去在组织讲故事的活动时,经常在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孩子们类似的问题:“我们要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学习他什么呢?”并引导幼儿说出:“学习他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等,这些类似的活动,都没有跳出说教的圈子,孩子们虽然当时能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否能真正体现,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把知识的获得深化为思想感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地协调地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一)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穿脱鞋袜,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清明节前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理解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人们为了怀念他们,每年春天都要去看望他们,并让幼儿懂得看望烈士时要做花圈、花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花圈,把孩子们用皱纹纸做的纸花扎在花圈上,组织幼儿到烈士纪念碑扫墓,献上花圈,低头向烈士默哀,体验怀念烈士的心情,并请家长代表向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扫墓活动结束回来后,我们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画画、折纸、看谁讲的英雄人物多等形式,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极好教材,例如,我利用我班钟楚略小朋友即将随爸爸妈妈到英国去读书,将要和全班小朋友分开了这一时机来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呢?我发现,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创设。一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调和幼儿交谈:“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将要离开我们班,你们知道是谁吗?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班呢?”小朋友们一下被吸引了,纷纷想知道是谁,情绪被激发以后,我向大家讲明了原因,孩子们又关心地问:“那钟楚略什么时候回来呢?”我表示遗憾地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很难有机会回来了,”接着我又启发他们:“钟楚略要走了,你们想他吗?你们怎么想他呢?”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给他,”有的说:“我们画一幅画送给他,让他不忘记我们,”于是我们决定全班小朋友一起画一幅画送给他,我构思了全班小朋友手拉手的画面,全班孩子每人在画纸上都画上一个人代表自己,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孩子还对楚略说了一句祝福的话。当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把这幅画和祝福送给楚略父母时,他们都非常激动。楚略到英国后,还给我们寄来了信和卡片。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友爱产声相互交流的作用。 

(三)注重一日活动的情感培养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如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强化爱的情感教育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努力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环境气氛,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和谐的健康发展。

师幼关系是指教师和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1师幼关系的内容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幼儿是接受者。

②幼儿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幼儿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①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幼儿与教师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③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2师幼关系的基本类型

(1)专制型

教师有很强的教学责任心,但教育方法简单,不讲求教学方式,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幼儿对教师只能听取和服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师幼之间缺乏情感沟通,易发生冲突。

(2)放任型

教师对工作不负责,对幼儿也缺乏感情,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幼儿对教师也持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对待教师的要求。师幼之间交往甚少,交流有限,关系冷漠,既缺少相互期望和帮助,也无明显的冲突和对抗。

一、分组教学,减少人数,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

探索型主题活动主要分组教学为主,这样较大程度减少了幼儿的人数,同时大大提高了幼儿个体与教师交流,交往的频率,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机会。在语言活动“蓝汽车”中,调查活动:汽车标志、有趣的交通标志等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回答问题,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课堂时间的约束,和其他的一些无关刺激的干扰,往往真正能进行师生互动的次数,互动的人数都是差不多的。提出的一个问题通常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儿却失去了思考和解答的机会。而在分组教学中,人数少了,无关刺激相对减少,时间不变,自然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充分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并且可以有目的进行交流,交往。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到第一组幼儿的情况并且调整教学方案对下一组幼儿进行教学,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提倡互动最终的目的不也是如此吗?

二、关注幼儿,及时捕捉,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任何行为得不到对方的注意和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

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教育效能,孩子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史“接受”还是“不接受”,这种现象也符合通常的人际关系的规则。如“泥巴乐”中我们发现孩子在捏汽车的时候,发挥了一定的想象力,捏出了各种各样造型的汽车,并没有依照挂图上的汽车去捏,孩子们还兴致勃勃的把自己捏好的汽车拿来给我看,捕捉到孩子这一兴趣点,我们队孩子的创造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还与他们交流,大家互相交谈了解房子是怎做出来的,有什么意义,同时又目的的将师生的交流拓展到师生的互动中,有时同龄孩子的吸引力比教师的吸引力更大,此时孩子们在得到同伴和老师的支持和信任下,有了目标,活动更为积极了。科学研究证明:每个人不但有一个理智大脑,还有一个情感大脑,我们的每一个观念和心态都是两者共同运作的结果。情感大脑与理智大脑各以其极不相同的人认知方式密切合作。孩子首先需要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有对教育活动的投入;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的情绪。

1、谈一下自己喜欢做什么,有没有很喜欢的事情。

2、谈一谈自己有没有玩具,都有哪些好玩的玩具呢。

3、谈一下自己喜欢吃什么东西,喜不喜欢吃蔬菜水果呢。

4、谈谈自己长大之后想要做什么工作呀,是想要成为老师呢还是科学家等等。

5、自己喜不喜欢爷爷奶奶呀,爸爸妈妈谁对你最好了。

6、谈一谈自己有没有好朋友呢,是怎么样交到这些好朋友的

7、谈一谈自己最喜欢在游乐园玩什么项目,好不好玩

8、谈一下自己有没有兄弟姐妹呀,他们人怎么样。

9、谈一下平时有没有听妈妈的话,有没有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呢。

10、谈一下自己去超市的时候乖不乖,有没有吵着要买东西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2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