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情,佛教用语,梵语sarva-sattva 或sarva-bhu^ta。指具有生命之一切众生。又作一切含识、一切众生。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类、天道等。此有二说一者情是情识 , 简别有八 , 即心理作用上的眼耳鼻舌身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者情是情欲 。
简别有五 , 即具有粗显欲望的财欲,色欲,名欲,食欲 睡欲佛教将宇宙间一切有情识或有情欲的众生 , 称为有情天上的有情众生, 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天的天道众生地下的有情众生, 是欲界里的五道众生 , 以上合称六道众生 , 都是有情。
若另细说,举凡尚未成佛的菩萨,缘觉,声闻等出世间的圣人,因尚有惑业未断, 也在有情之属只有真正到了成佛 , 才是业尽情空。情为何物?织女下凡嫁牛郎,白蛇化素贞嫁许仙,孟姜女千里寻夫哭长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罗密欧情愿喝毒药,祝英台奋身跳坟茔。
书中演绎的只是冰山一角,千百年来,世间上演着罄竹难书的情之悲剧,情浓处,断肠崖,相思销尽玉肌肤,到头魂断天涯。偷情设计,私奔他乡,为情殉命,为情决斗,为情债台高筑,为情杀人,闹得鸡犬不宁,家破人亡,痴情一片为哪般?
英华蒸发,遗憾终生,无言对苍天,只剩恨与羞。除了情人情和夫妻情男女恋情,还有那父子情、母女情、父女情、母子情、兄弟姐妹情、知己情、朋友情、战友情、同学情、师徒情、师生情、故乡情等等,构成了人生之情网、情海、情阵,许多人一辈子就为情而生。
为情而活,一旦失去了情,人就会失意怅然,心无所系,失魂落魄,精神崩溃。情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人为此山盟海誓生死相许,为此坐卧不宁相思憔悴,为此留恋往返百折不挠,为此耗尽一生无怨无悔,为此寻死觅活铤而走险,为此争杀夺抢违法犯罪?
情是镶嵌在生命体反物质结构上为了维护天伦、地伦、仙伦、人伦而生命必需追寻满足的一种反物质能量。生命必须有情,无情生命必亡。神佛有情,仙人有情,鸟兽有情,草木有情,妖魔鬼怪亦有情。情越丰满丰富的地方越靠近天堂,情越贫乏贫瘠的地方越靠近地狱,情越博大,越靠近天堂;情越狭窄,越靠近地狱。
1 有爱就有痛苦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死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
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地走着,正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
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因。
婆罗门居士将他失去爱子的事,悲伤地向佛陀诉说了。
佛陀听了,回答婆罗门居士说:
「正是这样啊,居士!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瞿昙!怎幺这样说呢?瞿昙!你应当知道,如果有了爱,就有快乐啊!」
佛陀再三地说,婆罗门居士再三地反对,然后不满地离开了。
婆罗门居士走出祇树给孤独园,看到一群人正在路旁赌博,心想:赌博人大多比较聪明,我来请他们评评理。
结果,那群赌博的人都同意婆罗门居士的看法,认为如果有了爱,就有快乐。婆罗门居士听了很满意,点头离去。
这件事,在市井小民的茶余饭后里传开了,还传进王宫,到了波斯匿王的耳里。
波斯匿王也质疑佛陀的教说,就去问末利皇后。
末利皇后是虔诚的佛弟子,深知佛法,所以回答大王说:
「是啊,大王!正是这样啊,大王!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末利!当弟子的,一听到传言中老师怎幺说,就附和了。沙门瞿昙是你的老师,所以你就跟着附和。」
「大王!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自己去问世尊啊,派人去也可以。」
于是,波斯匿王派一位名叫「那利鸯伽」的婆罗门,去问佛陀。
佛陀告诉那利鸯伽婆罗门说:
「那利鸯伽!我问你,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母亲去世了,或者父、兄、姊、妹去世了,是不是会哀伤崩溃呢?所以,可见得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从前,这舍卫城里有一对恩爱的新婚夫妻,只是不久后,夫家家道中落,为娘家所嫌弃。有一次,妻子回娘家,娘家的人逼她改嫁,丈夫知道了,不愿意妻子被夺,结果,丈夫杀了妻子,然后自杀殉情。那利鸯伽!从这件事也可以知道,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那利鸯伽婆罗门将佛陀所说的,带回去禀报波斯匿王,证实了末利皇后的说法。
这时,末利皇后更进一步地为国王作了解说:
「大王!你爱你的儿将毘琉璃吗?」
「爱啊!」
「大王!如果毘琉璃有个三长两短,那你会怎样呢?」
「末利!如果毘琉璃有个三长两短,我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
「大王!所以,有知有见、全然正觉的世尊会说:『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大王,同样的,你的爱臣尸利阿荼、爱女婆夷利、爱妃雨日盖,或者领土迦尸与憍萨罗有了无常变化,你也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的,由此更可以证明:『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大王!你爱我吗?」
「爱啊!」
「一旦我有个三长两短的,大王会怎样?」
「末利!那我一定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
「大王!想想这些情况,就不难知道确实是『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了。」
「太精彩了,末利!太不可思议了,末利!世尊智能的洞察与所见,是多幺地深彻啊!
来吧!末利!帮我把礼敬前净身用的水拿来。」
于是,波斯匿王起身,漱口、洗手脚,整理衣服,露出右肩,向佛陀所在的方向合掌行礼,然后三称「礼敬世尊」。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二一六爱生经》、《中部第八七爱生经》、《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经》。
二、爱,依所爱的对象,可分为对自己的「自体爱」,以及对自身之外的「境界爱」。其中,「自体爱」是由「自我感」的我见、我执所推动,而「境界爱」则是「自我感」所延伸的「我所」类。一般所说的爱,如故事中所举的例子,都属于「境界爱」的「我所爱」,相对于「自体爱」的深潜难察,这是比较粗显易觉的。
三、不论是对「自体」的「我爱」,亦或对「境界」的「我所爱」,两者都与「自我」紧密关连着,不离「主宰」、「控制」的特性,所以,一旦所爱的对象发生变化,痛苦就跟着来了。
四、佛陀未出家前,有着宫廷优渥的生活,不会没有爱的暂时满足之愉悦经验,但是,佛陀更深彻地洞察了爱的主宰本质,以及诸行无常的真理,而说有爱就有痛苦。
五、故事末后,《中阿含第二一六爱生经》说,波斯匿王归依了佛、法、僧伽,这与《中部第八七爱生经》、《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经》所说不同。若从印顺法师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的举证,了解到波斯匿王对佛法「其实是信心微薄」的(第七○页),因而对波斯匿王的归依三宝之说保留,而采用了《中部第八七爱生经》的说法。
六、在佛化家庭中,夫妻间不妨可以像末利皇后一样,互相提醒「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时」,也是一种不错的关照与心理准备。
用现代话来粗浅的说,佛教,是一门解释宇宙自然人生规律的教育学科,你若学得浅,可以帮助你过好这一辈子;你若学得深,可以让你在过好这一辈子的基础上,做好过下一辈子的准备。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很喜欢,虽然我不一定能给出一个多么好的答案,但是你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思考了,你不是盲从。
和我以前的回答一样,仍然只代表个人观点;
我认为佛教并不否认男女间的感情,把而认为那是一个很美妙的感受,甚至性生活也是。
比如那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当然这句不能简单去理解)
但是呢,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个对立。修佛是为了什么,一般为三种目的:1、成佛普度人生。2、脱离六道轮回,得根本解脱。3、修来世安乐。第三个就不说了,前面两个目的就和男女情爱有冲突。佛认为世间是苦难的。(就不按经书上的来了,就按我自己想到的说)苦难分为真实的痛苦,快乐的不真实性和不长久性不稳定性,痛苦的必然性。所以要得长久的幸福快乐必须要脱离苦海脱离六道轮回。面情爱总是让我们生出诸多事端,因她(情爱)而起的因果会将我们牢牢的困在六道轮回里无法自拔。--假如你是一个大将军,敌帮侵犯涂炭黎民,需要你去前线杀敌,但这一去及有可能回不来了,家里的老婆孩子你必须要狠心抛下,因为救黎民于水火,去救更多的人。--就是这个道理了。所以如果你学佛只是为了修身养性或是多积点德图个来世善报的话当然不用灭七情断六欲。
此问甚好,仔细看,必定心服口服。
情感来自于内心,对吧?那么什么是心?
心有两种,一者:真 。 二者:妄 。
那先要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妄?
妄——并不是代表不存在,而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众多因素缘分的组合才能存在。也称为有为法。就是迁流变化,不能常住,众多缘分因素聚合在一起暂时存在的事物。
也就是说,虚妄的法,总有四个过程,生、住、异、灭。或者叫成、住、坏、空。如其字面所说的,开始,暂住、变异、消亡。我们的身体,身边的物件,乃至星球太阳,都是不能永远存在的,都属于妄。
你想想,自己的心是妄是真?从早上一醒过来,心里有多少个念头闪过?天文数字一样。
我们现在的心是妄心,因为需要和外尘相对应,离了外尘就没了,这就有生住异灭。
那真是什么?与上相反,没有生、住、异、灭的就是真。
什么是符合这个特点的?是真的?
只有一个,佛性也、又叫如来藏。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坚冰之中包含水性,矿石之中包含金性。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佛性者,就是真心。
下面的经文中地藏菩萨开示的妄心、真心。很透彻。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法,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
“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
“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
“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知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
“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我再引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很短很易懂,有翻译。
《大智度论》
“复次,如一美色,*人见之以为净妙,心生染著;不净观人视之,种种恶露,无一净处;
等妇见之,妒瞋增恶,目不欲见,以为不净。
*人观之为乐。
妒人观之为苦。
净行人观之得道。
无豫之人观之,无所适莫,如见土木。
若此美色实净,四种人观,皆应见净;若实不净,四种人观,皆应不净。
以是故知,好丑在心,外无定也。”
比如一个美女,好色的人看到后感觉妙不可言,喜爱有加。修习不净观的人看到后,就认为从头到脚,花瓶盛粪。而其他女人见了,就心生嫉妒,不想多看。好色人看了高兴,女人看了苦恼,修行人看了能成道。而无欲之人见了就没感觉,像见了土木。如果客观上这女人真的美妙洁净,那四种人看了都应该觉得洁净美妙,若真的是不净,那应该都觉得不净。但并非如此,所以好坏美丑,都是人心里主观分别所得出的结论。全是因为妄心的分别与执着所致。
说到这很明显了,爱是主观的,由意识上的分别执着所致,是有起因的,有起必有灭,生灭必是妄。
所谓婚外情,自然是正常婚姻关系存在期间之外的男女关系,这里需要分析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生活中的情感爱恋关系,二是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关系。
第一类问题上,佛法而言,是无因不成果,有果必有因,需要很多理性的分析,知道“缘起”,把握正见,控制自我的贪嗔痴慢,要做到如理作意,维护好正常的社会关系。婚姻是基于彼此尊重、理解、和谐基础上的两性共同生活,也是人类得以延续种族、组织家庭和社会的必要关系,佛法中讲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其实并不限于僧团,也一样可以放之于家庭和社会。家庭中丈夫有丈夫的责任、妻子有妻子的义务,在《善生经》中有很多叙述。这里需要说的是,婚外情无论有多少理由,当面对新的情感时都需要重新看待自己的过去,行为和责任是否有问题,不要第一时间去把责任推给对方。情感的破裂是假象,自我的无明才是真实,如果不修正自己,即使离而再婚也一样会在今后出问题,但如果自我重新得到清醒的理智认识和分析,一切关系都可以重新调和,把不必要出现的外情排除在外。
爱情是前世更是今世的因、缘、果的表现,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过于贪爱而沉迷则会产生烦恼,需要有一定的度,在种种无明烦恼的驱动下我们会因为执著的爱而丧失自我的本性,结果会做很多错事;婚姻家庭更是前世乃至今生的因、缘、果的完成,我们更应该珍惜和维护,家庭和婚姻是我们完成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也是我们能否以正确的思维来解释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的表现。家人应该彼此关爱和帮助,不能只顾自己的事业和情感而孤立另一方,所以无论婚外情如何发生,婚姻双方都应该深刻反省自身的问题,真正找到问题所在,而不是仅仅看到已发生的现象。
就第二类问题而说,佛法强调不能邪*,也就是有婚姻的人,不能出现非婚关系之外的种种不可取、不正当的两性关系。邪*有邪*的果报,既伤人又害己,全是感受上的维持而无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如果纯属从陷入情欲而达到家庭关系的分裂,那将承受很多苦报,有现实的也有来生轮回中的,同时这样的关系而重组家庭或者放弃家庭,也一定得不到幸福。所以做人做事一定要有个度,不能沉迷失去理智。
婚外情多是因为自我妄念下对种种欲望(情、财、权利等)的贪执不舍,是自己无明下的产物,是贪、痴、嗔、慢等等生活态度下的结果。如果有情,也需要先考虑是否与已有的家庭生活有冲突,不能只图自己的快乐而忽略自己应承担的家庭责任,再者也需要考虑为什么与现在的家庭不能融合,想想如何做好沟通和爱护。所谓发乎情止乎礼,需要懂得节制和法度,知道取舍。
佛陀有感情吗?佛弟子都希望将佛陀神化,说佛陀跟人不一样,感情是很污染的,感情是很烦恼的,佛陀应该没有感情。不是的!佛陀是很有感情!佛陀的感情是对一切众生都施予平等之爱,他的感情就是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爱之上是慈悲,慈悲之上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陀的爱,佛陀的感情,是很难用凡夫心衡量而能明白的。
什么叫“同体大悲”呢?这是说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如拔除自己的痛苦一样。我救济你,你要好好爱惜啊,下次我就不一定管你了;可是,佛陀的大悲不是这样的。比方我的手烂了,长了烂疮烂肉,好臭哦!但是,因为是我的手,我要好好的保护它,好好洗涤,好好敷药,我不会嫌弃它,因为这是我的手、我的身体,我当然要爱护。对一切众生,哪怕是陌生人,你如果想:“他跟我有关系,他就像是我身体肢节的一部分”,这是视人如己的悲心,就叫同体大悲。学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可以先观想把彼此立场调换一下,假如我是你,推己及人,这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就容易生起了。
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为父亲担棺,你说他没有感情吗?我当初在写《释迦牟尼佛传》的时候,最欣赏佛陀对感情表达的方法──非常清净,非常圣洁,真是不着痕迹的感情。
佛陀成道以后的第二年,回到他的故乡,跟父王、诸兄弟们谈话,曾做过他王妃的耶输陀罗急着想见从前的丈夫,已经等得非常焦急;怎么还不来看我呢?好不容易,佛陀来了,耶输陀罗妃想:他来的时候,一定要好好骂一骂这个忘恩负义的薄情人。但是,当她一见到佛陀那种慈悲庄严的样子,耶输陀罗妃立刻跪下来。当我写到这一段时,我也不禁挂念:佛陀怎么办呢?因为他是佛陀,他不是一般的人呵,成就觉道的佛陀,已经不是耶输陀罗的丈夫了,他要如何面对耶输陀罗呢?但是,伟大的佛陀真是了不起,他对耶输陀罗说道:“耶输陀罗,对你,我是很抱歉的,但是,请为我欢喜,我对得起一切众生,我成就了佛道,我是佛陀了。”这种话既能安慰耶输陀罗的情绪,又能表达一位觉悟者的立场,一般人即使有心想学,恐怕也很难做到这样慈悲和智慧两全的境地!
我已几十年没有见过我的母亲,我很希望能把她接到日本见一面,终于,她来了,在日本成田机场,因为有几十年没见面,远远地,我心里就想,这是不是母亲呢?当她近我的时候,已经像要大哭一场的样子,毕竟是分别几十年的母子相会啊!但是当时的情况不同,我立刻跟她说道:“这里不可哭,跟我来!”;那是飞机场啊,哭什么?我那时候,仿佛看到她要落下来的眼泪,马上又收回去了。我的意思是:要哭,也要到房子里面才哭,不管什么样的情感,最重要的,不要让它成为一种情绪,自己要能驾驭,要能控制,才不会一发不可收拾。
佛陀为生病的弟子拿茶拿水,为年老的弟子穿针引线缝制衣服,佛陀是有感情的,那种纯真的感情,佛教里称为“慈悲”。
提起如何前世恋人,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今生的情人是前世的夫妻对吗,另外,还有人想问如何前世恋人?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怎么认出前世恋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是如何看待前生今世的姻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前世恋人
1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有情这个相聚,都是缘聚缘散,都在一个缘上。
2如果这个缘很重,这就变成一家,家亲眷属;如果疏远一点,就变成朋友这一类的,关系就比较疏淡了。
怎么认出前世恋人3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他跟我们点头笑笑也是缘;遇到一个陌生人,他看你不顺眼而瞪你一眼,那也是缘,那是很疏、很淡的缘。
4人与人之间,没有缘不会聚在一起。这个缘,告诉我们,它有类,这不能细说,细说非常非常地复杂。把缘归纳为类,所谓是、报怨、讨债、还债。
5没有这四种缘分,人不会在一起,只要跟你有往来,一定是有这四种缘分。纵然相遇不相识,所谓陌生人,在这一生当中,只要与自己,必定是过去生中有这四种业缘。
6夫妻的关系,也总离不开这四种缘。夫妻是缘,有的,恩爱夫妻;有报怨的,结婚之后永远不会和睦,会给你带来家庭纠纷;有讨债的,有还债的,总是四种缘。
7俗话常讲,“恩爱夫妻不到头”,没有到头的,终要别离,无论怎样恩爱的夫妻,命终的时候,再也不认识了,再也不会见面了。生生世世作夫妻的,那是家的幻想,不是事实!
8里面写的“七世夫妻”,那是家胡造,他不负FA律责任,也不负责任。说“缘聚缘散”,既有聚,哪有不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觉悟。
如何前世恋人:今生的情人是前世的夫妻对吗
从的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的关联,前世没有了结的恋情,今生还会再续前缘吗?人与人的缘分是有很多说不清和讲不明的事,如果能够相遇那么就是有缘,如果分离了,那么就是缘分断了。
第一,人与人会在今生相遇,这都是因为前世未了的缘分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你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情怀依旧。
在学的解释里,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够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就是说人与人的相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相遇了就要珍惜。这就是人们之间的缘分。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够换来今生的相依相偎的可能。
世界上有很多人的人,两个人相爱的可能性几乎只有亿万分之一,这样的几率看来,如果两个人之间没有缘分,如果会有遇见的呢?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朝拥有。你说,为了今生的这次相遇,我在前求了五百年。
两个人能够产生一段纠葛,那么他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的情愿在其中。祖说,在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够换来今生拥有彼此,这段情分的延绵,早就是一段不能独留的时光。
对方会告诉你,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为了这一次的湘云,是对方在前求了五百年才遇到的。两个人之间,想要遇到对方,一定是要某一方在前期盼了很久很久才会实现的。
第二,家讲究,世间所以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家一直在讲究,就是一个人他今生不在了,那么他就会,成为另外的一个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他前世没有斩断的情愿,在今生就还能够传递给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或许就是“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今生一直在让你心累的人,或许就是前世一直在照顾你的人。人与人的缘分总是在这一段段不会回复的中积累着,人与人的情分的积累,就是今生的羁绊。如果你今生遇到了你爱的人,那么该是多大的幸运。
第三,如果人的执念很深,那么前世的恋情,今生还会再续
其实还是比较相信一件事,那就是“前世未完的情缘,能够在今生继续延续”,这就是一个人的执念,如果当这份执念很深的时候,就能够希望这份情感能够传递到今生,如果不是足够的相爱,如果还会有今生的情缘。
遇到一个相爱的人很不同意,且行且珍惜,这既是两个人相爱的意义。
以上就是与是如何看待前生今世的姻缘相关内容,是关于今生的情人是前世的夫妻对分享。看完如何前世恋人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