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问题及其回答思路

记叙文阅读问题及其回答思路,第1张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 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能否

B、 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03年《橡数之谜》)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答题的步骤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即文章中“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漏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等。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用文章中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精炼语言,整合答案,并在答案表述上要注意与题干和原文保持一致。

(二)作用类

1、散文标题常见的作用:

①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 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能否

B、 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03年《橡数之谜》)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总之,笔者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于是无谓的失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于是选题确立为《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初探》。笔者主张,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该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同样教育科研的成果也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践。

°

笔者认为,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

1把握文章只要内容。。。。

2延伸作者表达的情感(字里行间中)

3举一反三(举例:可以从保护树木扩展到保护大自然)

4答题结构(修辞方法+表达内容+自身感悟)

5紧扣文章关键词。。(一般是题目)

1 初中记叙文常见的主题思想有哪些

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的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文章,归纳主题,属于对分析、概括、综合的表述能力的考查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对比阅读、文章阅读。

2 文章的主题有哪些

文章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中,推动时代前进、体现时代特征与发展方向的精神。主题应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的问题,反映先进的思想。

要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主题要如实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停留于表象,应深刻地提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要考虑作者的主观条件。这主要是指作者必须熟悉与了解写作对象,作者要有起初的感受和强烈的写作热情。

二、如何正确地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就是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深入发掘文章材料的固有意义,以形成某种独特的思想或事理。提炼主题要做到:1、立足全部材料,从占有的全部材料中提炼出正确的思想观点。2、开掘事物本质,摒弃表象,开掘事物的内在含义,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洞察事物本质,加深开掘深度;作者还要考虑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各种不同文章的表达功能,从不同侧面去开掘事物本质。3、选取新颖独特的角度,探求事物的新意。新的角度是指新的观察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开掘主题)和新的认

3 怎样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一个新的境界,这是比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思想更深入一步的理解能力,也是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阅读时,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一、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其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去体会这些思想感情。

《长征》中有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透过一“暖”一“寒”,我们能感受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和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二、从重点句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出现了两个“鸟的天堂”,前者是指大榕树;后者指大榕树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是鸟儿们居住的幸福、美好的地方。

读完这句,我们就很自然地体会到作者由衷的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 三、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段:“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从小金花的动作“脚一跺”和“嘴角抽动”的神情,可以体会出小金花极其悲痛和愤怒的心情;从“狠狠地”和她的语言:“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又可以看出她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

四、从标点符号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的感叹号、省略号、问号要特别留心,它们往往有深刻的含义。

《凡卡》中的最后一自然段:“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从中可以看出,凡卡渴望的美好无限,这与他的学徒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凡卡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悲惨。

五、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就是要我们注意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比如《林海》一文中对兴安岭的“岭”、“林”和“花”的描写,就如同一幅幅彩墨画,给人很美的画面感。作者在写景时既有细致的观察,又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把大兴安岭的美同祖国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因此,兴安岭才显得更加美丽,作者无比喜爱、赞美之情随处闪现于文章的词句中,尽情的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特别是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段落多读,多想。这样,你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记叙文的主旨,即它的主要用意,意义或者目的所在,也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小学阶段将其称作中心思想。

文章主旨包括多个层面,1 文中想要说明的道理。2 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3 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4 作者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看法;等等。

阅读一篇记叙文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几种归纳记叙文主旨的方法 一:分析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

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能告诉读者如下初步信息:这篇文章是写来赞美白杨的。

故通过对标题的分析能初步确定文章主题。 二:分析文中关键句 文章当中有一些关键句段能够展示文章的主旨,这些关键句段可从如下方面来分析。

A 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很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或者段落都起到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文章开篇常常点题,一些开头会用到一些警示性的语言,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有启示性作用。

而许多结尾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并且某些结尾本身就直接点明了文章中心,在阅读中重点抓住这些东西,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B 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议论句以及抒情句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常常会在这些句子当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 感。 抒情句标志参考: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出现直接抒发某种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

;等等。议论性句子参考标志:对某事或某人做出评价情感(悲伤,喜悦,流泪等)词语)的句子 C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一些文章为了强调某种想法或道理或情感,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好几次。这个句子通常情况下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对理解文章主旨有极大帮助。

D 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很可能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

因此要注意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尤其是人物对话中涉及到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感悟的句子。

三: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

4 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1先阅读全文,确定本文是写人,记事,描景还是状物?2、A:写人:本文主要通过什么事,体现了某个人什么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人怎样的感情?B:记事:本文主要写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对某个人的影响,或某人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C:描景:本文通过写某地方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某个地方的喜爱之情或赞美之情。

D:状物:本文通过写某个物具有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某物的什么感情?3、以上是回答各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当然在运用此方法时一定要灵活,切记不可照抄照搬。

浅议写景状物类散文主旨的把握陈刚浙江省象山县第三中学315700摘要:本文从学生对写景状物散文主旨把握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不清结构层次,抓不住景物特征,把握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观揣测,套用术语,概括不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思路和方法:1、明关系:景因情生;2、理思路:走好三步;3、抓特征:触摸脉搏。关键词:写景状物散文;主旨把握一、目的意义在各类散文样式中,写景状物散文最具美质也最难读懂,它经常成为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作品的命题选本。研究关于此类散文主旨把握的问题,出于以下目的:1、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和一般创作思路。2、快速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抓住景物特征,扎实提高阅读能力。3、明确主旨和材料(景物、人事)、主旨和思路的关系,以景物和思路为突破口,探讨和把握主旨。研究的意义在于:1、引导学生在正确把握主旨的基础上,揣摩命题意图,找准答题方向,实现全面正确答题,切实提高解题能力。2、把写景状物类散文主旨解读复习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为高考散文复习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二、现状分析除了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对写景状物散文普遍怀有畏惧心理,阅读能力较弱,解题无从下手,大致表现为两方面:1、理不清结构层次,抓不住景物特征,把握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文章共17段,每段字不多,语言诗化,行文貌似杂乱。先看开头4段:先写落叶带来秋愁,再说“落叶没有哀愁”,“落叶有落叶的好处”,觉得前后似乎矛盾又缺乏勾连。下文作者由落叶联想到家乡的老树、炊烟、山崖、屋檐、母亲等,无法将落叶与我、家乡的景物和母亲联系起来,摸不准文章的意脉,对落叶的内涵难以作出正确的解读,文章主旨也把握不准。又如2008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对第一问,有些学生仅凭“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诗句作主观理解,认为作者想借郭小川的诗歌表达对古阳关最终消逝的释怀,进而赞美今阳关的美丽富饶。明显,学生没有真正把握文章结构、古阳关特点和作者情感,犯了断章取义之大忌。联系上文,作者认为“他们(将军和士兵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哲思与诗情,说明古阳关也具有苍凉美,也应该热烈赞美;再结合最后一段蕴含豪情的语句,便可得出正确答案: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及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2、主观揣测,套用术语,概括不全。例如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把握材料和主旨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可是,有些学生只抓住了“戈壁石”美的特点,没有好好把握此段内容和上下文及主旨之间的关系,主观揣测,概括不全,结果只答出“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其实,上文以“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表现了大西北的顽强不屈、粗犷坚韧,下文以“美丽诱人、“呼喊我”的“戈壁石”,再次突出大西北特点,表现文章主旨,故答案如下: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又如2007年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本题侧重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行文思路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部分考生答作“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这样的回答显然很笼统,对文章主体(泥泞)的把握不够明确,有盲目套用术语之嫌。文章开头描写雪,是为了突出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正确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三、思路和方法为引导学生如何把握主旨,迅速地读懂文章,下面谈谈关于主旨把握的一些思路方法,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1、明关系:景因情生散文总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的是谋篇、选材、技巧、语言等,“神”指的是思想感情,即主旨。虽然散文结构灵活多变,材料五花八门,技巧不拘一格,语言风格各异,但是主旨是唯一不变的。并且,主旨与谋篇、选材、技巧等存在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或者说,作者选择什么材料、技巧,如何谋篇布局,必须服从于主旨的需要。就写景状物类散文来说,景因情生,景随情变,情景关系十分紧密。作者选择的景物和人事,一定关照着他内在的情感和感悟。一篇优秀的写景状物类散文,其景物的特点、写景的断连、主次景物的组接、景物和人事的连通等等,自始至终都与作者的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配合得严丝入缝。例如《荷塘月色》。作者撷取了塘边的树影、灯光,塘中的荷花、流水,塘上的白雾、月色等这些景物,另加江南采莲一事。从景物看,色彩以淡为主,间以浓抹;声音以静为主,间以噪闹;亮度以暗为主,间以明光;形态以美为主,间以阴怖。从人事看,江南采莲是少男少女示爱的尘封往事,作者心系之却无以至之。景物和人事随着作者情感的波动而起伏变化。景因情生,景随情变,透露着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显现出作者心灵在负重和挣脱之间游移而形成的一条曲线。又如2007年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可选择语言技巧或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此句景物描写及所包含的作者情感。这些雪野里的“精灵”(无名小花)是大自然的弱小生命,与上文“一棵巨树”宏大壮丽之生命同样值得礼赞,因为宏大与弱小的生命“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作者对小花那样弱小生命充满喜爱,对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心怀感动,正是这样的情感诉求,才有如此有情味的景物描写。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这种情景关系,答案就不会偏离命题指向。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②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如果明确了景因情生、景随情变的情景关系,就打开了解读写景状物类散文主旨的第一扇门户。好的散文,没有多余的景物描写和人事叙述,一切都为了主旨的需要。从景物和人事入手,探寻散文主旨是符合散文文本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是正确而有效的策略。2、理思路:走好三步散文内容丰厚繁杂,结构灵活多变,主旨隐藏于文字之间,但是有一条基本的创作思路,即文章的前一部分为揭示主旨作铺垫,后一部分则卒章显志。表现在写景状物类散文上,思路大致归结为三步曲:主要的景物和人事——其它的景物和人事——揭示主旨。主要景物和人事的描述为了直接揭示散文的主旨,其它景物和人事的描述除了起到与前者形成对比或类比、反衬或正衬的作用外,还有引对象、作铺垫等作用。环境描写则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的作用。高考的散文选本大多较为规范,能大致体现以上思路特点。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马樱花》。文章思路可整理为: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其它人事)——过去庭院里的马樱花和如今阳光下的马樱花(主要景物)——对新旧时代马樱花的感悟(揭示主旨)。理清了思路,主旨便豁然开朗:文章通过马缨花新旧时代的对比,通过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反过来,把握了主旨也有助于对选材、谋篇的理解。比如第16题: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这道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此题涉及其它人事,可联系主要景物马樱花和文章主旨,再稍作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答案: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又如2008年福建卷《吟风》。文章思路可整理为:“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的银杏(其它人事)——具有丰厚内涵的风(主要景物)——对风的本质的领悟和抒发豪迈之情(揭示主旨)。第12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四时之变”可联系其它人事——银杏;“风骨不变”可联系主旨揭示——对风的本质的领悟,然后对相关信息加以筛选整合,便可得出答案:①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②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这三部曲,概括了高考散文的基本思维过程,简化了散文繁多的内容,帮助考生迅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从而正确解答相关题目。3、抓特征:触摸脉搏。景物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情感的外现。作者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赋予景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为最后抒发感情作铺垫。因此,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就触摸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例如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写大西北环境恶劣,左公柳“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民勤人“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戈壁石“呼喊我”。这些景物和人事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我们稍作联想感悟,不难得出文章主旨:讴歌了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的生命精神和意志,抒发了对大西北的深情向往和热烈赞美之情。又如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落叶既是文章景物对象,又是全文线索,也是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和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的象征。凄美如蝶的落叶知道叶落归根,为我成长而绿为我成熟而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对母亲和故乡深情的怀念,对母爱深深的感激,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无尽遗憾。抓景物特征时,要留意景物的人格内涵、写景的断连、主次景物的组接、景物和人事的连通等。这些都与主旨密切相关,不容忽视。我在高三复习中,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再加以一定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大多能较迅速地读懂文章,正确把握主旨,答题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当然,散文主旨的把握需经长期的阅读积淀,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考生如何正确把握主旨,是快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明确了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才能纲举目张,心领神会,从容解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78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