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破阵子》与杜甫《蜀相》中都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晏殊《破阵子》与杜甫《蜀相》中都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第1张

晏词惯用白描手法,用“叶底黄鹂一两声”衬出春日中分的清丽之景,也与上文的“池上碧苔三四点”形成工谨的对偶,使行文动静结合,场景鲜活,呼之欲出。此乃王国维笔下之“无我之境”,故实际意义不大,只体现出晏词惯有的闲适风格,起一个铺陈场景,以清景对纯情之效;

而杜诗中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此处黄鹂一则烘托出了祠堂寂寞的环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典型的“有我之境”,也含蓄的流露出了诗人苍凉的心境;二则以一“空”字,既怀古,亦伤今。杜甫一生未受过重用,空余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此处之黄鹂亦暗喻诗人自己,“空好音”也就是“枉雄才”,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失望与悲凉。

总体来说,一优美,一宏壮,一闲适,一苍凉耳。

晏殊《踏莎行》四首赏析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 “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 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 “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 “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 “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濛濛”、“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 “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 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整首词抒发了诗人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扩展资料

《破阵子》词牌名,又名“十拍子”等。定格为晏殊《破阵子·海上蟠桃易熟》,此调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代表作有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金菊满丛珠颗细,海燕辞巢翅羽轻。年年岁岁情。

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

《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作者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文港沙河(今属进贤)人。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江右人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晏殊的其它作品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中秋月

○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 晏殊更多作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壮志未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原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释义: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扩展资料: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分别之后。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原文: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翻译及注释

翻译 燕子归来的时节,吹起了西风。希望在人世间我们还能能相聚在一起,在菊花丛中举杯共饮。歌声悠扬有你 的脸庞。夕阳穿过幕帘,阴影包围了梧桐。有多少情话说不尽,写在给你的词曲中。这份情千万重。

注释 1破阵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2金尊:酒杯。3斜日:夕阳。4更:正。5蛮笺:谓蜀笺,唐时指四川地区所造彩色花纸。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赏析

 这首词,仍然是惜别、思念之作。寂寞是爱的一种声音,孤独是爱的另外一种声音。而心,则是爱的道路。爱情是盏灯,思念是其中的灯油。当有一天,一个人站在往事的回廊中观望的时候,纵有如火的红豆,也点不亮那断了纹路的情伤。情已断,爱已走,心已碎,手已凉。这样的现实,不知不觉地站在一个女子的心里。

 于自己内心思念的尽头,发现,心被那远去的人牵得很紧,很疼。世界这么大,但幸运的是,那别人的名字,仍然还在心里,牵挂著,等待着,等待他的归期。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还能穿过茫茫的红尘,找到那把可以打开距离的钥匙。

 真的如同徐再思所说的那样: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这首词,仍然是一个女子的伤情。

 叶嘉莹先生在《大晏词的欣赏》中这样评价此词:「至于写艳情者,如其……《破阵子》之『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若以这些词句与柳永《定风流》之『彩线慵拈伴伊坐』,《菊花新》之『欲掩香帏论缱绻』诸作相较,则大晏正所谓『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因为大晏所唤起人的只是一份深挚的情意,而此一份情意虽然或者乃因儿女之情而发,然而却并不为儿女之情所限,较之一些言外无物的浅露 之作,自然有高下、雅鄙的分别。」

 有权威的解析认为,这是一首秋日席间赠妓之作。全篇代歌妓述事言情,先写这位歌女对「时节」的感受,次写她在筵席上与情人「小会」的欢欣及她的即席演唱,最后写她与情人依依惜别的种种情状。

 这样的解析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总是觉得太过实在了一些。晏殊自己没有明说这是代歌女而作或赠妓之作,我们如果断成代歌女而作或赠妓之作,也不是不可,只是在我看来,有点喧宾夺主的嫌疑。所以,我坚持认为,这就是一首惜别、思念之作。和一个女子有关。除此之外,不做其他的推断。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这里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这两句来看,当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

 这句,其实存在着一个人物特写。一个女子站在高楼之上,望着远方的姿态写满了思念。虽然晏殊从词语上没有写到这个女子,但从「燕子」、「高楼」这两句,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勾画出一个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真正的高手,就高在「以物衬人」或「以物写人」的境界上。

 诗词从来都是一种省略文体,不可能说得过于明白。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有想像力,甚至是合理的、大胆的想像。

 「燕子欲归」,这其实是女子内心的愿望和最真最深的疼。你看那燕子,都双飞在她的眼前,可是,他却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的煎熬,甚至是孤独的思念的掏挖。

 燕子欲归,人未归。我想,这才是晏殊最想写出来的结果。不过,却留着,让读者自己去想像。明白无误的是,词中女子的内心和思念已经寄出去,而且,一直没有找到可以收留的地方,一直在路上跋涉。

 不过,他仍然在她的心里燃烧着。他拿走了她的梦、她的泪水和她的思念。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这首词是宋仁宗晏殊家道落寞时所作。看到歌女的酸楚,联想到自己的落魄,由此创作这首词作表达内心的痛苦。 诗词作品: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诗词作者: 宋代 晏殊 诗词归类: 惜别、思念、女子

赏析此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关于晏殊的宋词——《破阵子·春景》,希望大家喜欢!

《破阵子·春景》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诗人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宛丽,有《珠玉词》。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赏析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55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