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煜的虞美人。他亡国之后被囚禁在宋国时所作的一首词。李煜因为这首悼念故国的词招致杀生之祸。
不堪,其实是李煜表达了对故国的痛惜怀念之情,也写出自己对国土的沦陷无能为力的哀叹和悲鸣。作为一个君王,李煜没有治国安世的帝王之才,所以失了国土。但是作为一个诗人或者作词人,李煜可谓是才华横溢。在被囚禁以后,看着国土被侵占,自己的人民被奴役,李煜哀痛万分。以他的治国能力,他也只能以诗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悲哀。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
在我看来,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 (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与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也许是同情李煜的遭遇,也许是惋惜他的才华,所以就有前人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于是就有今人假设历史:如果南唐后主李煜不当皇帝的话,他会怎样?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只是因为做了皇帝,他的艺术才华才遭到了浪费和毁灭,似乎李煜如果不当皇帝,他就会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多的杰出作品。
但李煜如果真的不当皇帝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创作颇丰,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词人,但他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着“词中之帝”美称的一流大词人的,他的词作,也绝不会成为脍炙人口、倾倒历代人的千古绝唱的。因为艺术创作,绝不仅仅靠天才,靠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靠的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靠的是人生体验的深切与否。他当皇帝之前写的那些叙写宫廷豪华奢侈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的词作,又有几篇能称得上是“杰作佳构”的传世之作?又有哪一首能够和他做了亡国之君后表现深哀巨痛的血泪之作相媲美呢!而奠定他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词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二年多时间里创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乐》、《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见欢》等等,这些词作,无一不是抒写亡国之痛的血泪之作,也无一不是与他做皇帝的经历有关的。
可见,正是有了这一段“国中之帝”的惨绝经历,他才有可能成为风流一代的“词中之帝”,他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传颂不衰的血泪文字,他短暂的一生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功。而这成功与失败,显然都与他当皇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真是“成也皇帝,败也皇帝”。
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试想,如果没有囚禁的不幸,贬逐的悲哀,他又怎能“感慨遂深”“书之以血”?充其量也只能是继续写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的陈词滥调,又怎能成为一位承前启后、可追唐诗的大宗师?
再来看李清照,
李清照的创作成就,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词人。宋代文人对李清照就已经拳拳服膺。王灼说:“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历代众多心高气傲的文人墨客更是倾倒于她的卓越才华。清代执文坛牛耳者王士祯,也自豪地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俨然为婉约词的宗派大师。其他赞美之辞,比比皆是。
李清照以其天才的文学创作、无穷的艺术魅力,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王僧保作《论词绝句》总结说:“易安才调美无伦,百代才人拜后尘。比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与李煜一样,李清照词的创作同样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她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母能文善词。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她的少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生活中最美满的时代,她的许多词有许多描写爱情,其中有描摹少女初恋和**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由她的词“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子》)“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綄溪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等等可以看出。这样的描写,总是能够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绪,这样的生活,可算是人生最美满的了。
李清照前期之词,主要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靖康之难”后,除了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处,李清照的生活还发生了一连串特殊的不幸事故。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受此重重磨难,她的思想和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她的后期作品普遍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所想:抗金愿望,乡都之念,身世之感。如以下一首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我国的抒情词本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概括起来说,可大别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但李清照在宋代体现这个传统是独特的,她的抒情词所透露出来艺术力量是不可多得的。如上词的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生活在这个环境的词人是“日晚倦梳头。”这说明,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词人内心是充满愁苦的,而不只是空虚无聊了。再加上国破家亡,强敌当前,丈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个有着满腹心事心酸重重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本身。
纵观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后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水。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样我们就更能清晰地看到李清照的抒情词里表现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多是写在少女**的闰阁及爱情生活。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
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影子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的作品里。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
所以当我们在惋惜李煜的亡国亡家,感叹李清照的不幸遭遇同时,也不妨来个假设,假设两位大词人的后半生一如前半生般顺风顺水,换句话说,就是将二人作品中的后期作品去掉,那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如果真的那样,恐怕文学史就没有了“词中之帝”、“婉约之宗”。
这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其实,岂止二李,放眼历史,愈是在乱世,愈能出有深度的作品。或许这已成为了一条规律?由是,则“幸”与“不幸”如何界定?人们应该为那些苦难生活浸泡出的佳作而击节称赞,但如果稍稍偏离一步,认为亡国亡家、孤苦飘零成全了李后主、李易安,那又实在是一种旁观者的残忍!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峰莲居士等。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南唐的第三位国君,亦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李煜作为一个南唐小皇帝,在政治上是个懦弱无能的、平庸的、不合格的国君,特别是国难当头之日,既不求振作,又无力匡正国事,终为亡国之君。他的从政,是不被后人所肯定的。但是,说到词,五代的词在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我们又不能不提到素有“绝代才人,薄命君王”之称的南唐后主李煜。他凭着超人的才华和独有的真性真情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具有永恒魅力的词作,开拓了词的境界,创造了宋词之前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其词具有长传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读来,仍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其词的美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李煜天资聪颖好学,“精究六艺,旁综百氏”,文章诗词样样通,还通晓音律,“精别雅郑,工书善画”,尤精鉴赏,可以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他的词随着他的实际环境、生活方式、思想感情的转变,而相应地体现出不同的风貌。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以下则侧重从李煜后期之作来论述其词之美。
李煜不是一个政治家。《玉琴斋词序》云:“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正因为李煜耽于诗书音画,又纵情声色,疏于治国,尽管他想方设法与宋朝结欢修贡,在国内也曾减赋息役,以裕民力。但终究未能逃脱阶下囚的命运。于九七五年被宋所灭,李煜肉袒出降。在九七六年又不得不白衣纱帽待罪于明德楼下,被封为违命侯。李煜在汴京过了两年多的俘虏生活,被俘后,精神方面所受的痛苦与侮辱,自不待言。宋史说:“太平兴国二年,煜自言其贫”,他又与金陵故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避暑漫抄》)。在这些话里,可以想像他处境的凄苦。但是他的心并没有死,发之于词,表现出家国之痛和伤今忆昔之情,这在宋朝统治者的眼里,觉得是一种叛逆。因此就遭了宋太宗的毒手。他后期的生活环境,较之前期的宫廷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从一个享乐的空气里堕入于一个求生不得的境界。他这时才对政治、对人生有深一层的体会与领悟,而感到往日生活的舒适,精神的自由,故国江山的可爱,和过去种种错误的追悔了。一切成了空,一切趋于毁灭,在这种沉痛而又是绝望的情感中,产生出来的作品,自然形成感伤低沉的情调。
就艺术特色来看,李煜后期的词在表达自己的深情巨痛时,采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是他成为囚徒之后 ,触景生情,尽情倾泻自己昔日生活的逝去和国破家亡之感的表现,情真而思深。他的抒情,是善于概括,富于暗示,感染力强,造境生动,对于周围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因而构成一种特有的风格。一方面由于他的文艺修养的深厚,同时由于他亡国以后对苦痛生活的深刻体验,形成了他这种卓越的抒情艺术。
其次,他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利用极其贴切的比喻,使非常抽象的“离愁”之类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之多,用春水来比喻愁之无限,形象而又生动。又如:“流水落花春去也”等都是。
再次,语言准确精炼,形象鲜明,优美自然,接近口语,有惊人的表现力,进一步摆脱了花间词人那种镂金刻翠的作风。最突出的是没有书袋气,到了后期,也没有了脂粉气。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就如上文提及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构成了画笔不能到的意境,写出了他对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创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语言而同时又是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他后期的词已完全不同于温庭筠等人的雕章琢句,堆砌词藻,而有如出水芙蓉,使人格外感到清新明净。
李煜词的这些艺术成就,不仅决定于他个人不平常的遭遇和他在词创作上的努力。同时由于晚唐五代以来,一些词人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使他有可能在这基础上继续提高,这其间,西蜀韦庄早就在花间词派里独树一帜,而南唐的冯延巳,李璟更是直接引导他向这方面前进。
他的词独树一帜,甚为后人称道其词不用典,不雕饰,直抒胸臆,善用白描和比喻,语言朴素自然,个性鲜明,艺术技巧极高,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 7 5)他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李煜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宋代王绖《默记》),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意境悲惨凄凉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李煜: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讲述了李煜在面对国破家亡时复杂而又惆怅的心情。
一,你知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出自谁人之手吗?
对于诗歌非常喜爱的人们肯定都听过这首诗词——《虞美人》。《虞美人》也是南唐后主李煜最后一篇作品了。特别是这首作品当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这首诗词的点睛之笔。其实他的开篇也非常的感伤,只是用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句话,就已经奠定了悲伤的基调。
二,李煜是一个最不应该做皇上的皇帝。
关于南唐后主李煜,我们后代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值得赞扬的是,他虽然是一个皇帝,但是他爱惜子民,体察民情,并且非常的有才华,擅长书法,诗歌,作画等。可以算得上是众多皇帝当中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来讲,他又是不称职的,因为他没有守住应该有的天下,他没有守住黎明百姓的幸福。南唐在他的手中彻底断中,本来是一个万人之上的皇帝,但是最后却沦为了阶下囚。所以李煜也被称为是最不应该做皇帝的皇帝。皇帝这个职位断送了他的前程,同时也断送了他的生命。
三,你知道这句诗讲述了李煜什么样的心情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句诗,你知道这首诗讲述了当时李煜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吗?作为皇帝,他从小含着金汤匙出生,直接成为万人之上的尊者,但是却因为自己在政治方面的不作为,直接断送了整个国家,自己也成为阶下囚,所以说当时李煜在写这首诗词的时候,内心是非常复杂惆怅的,充满了对于家国离散的悲伤。
唐代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虏前与妻子周娥皇的亲妹妹,别名小周后,出轨。被俘后被宋朝皇帝赵光义占据,小周后向南唐后主李煜诉苦,但南唐后主李煜是亡国之君,束手无策。已有无尽凄凉,九七年七月七日是南唐后主李煜生日,他唱出来他们的新词汇,《虞美人》桃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院昨夜又东风,故国恍如隔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他对故国畄念,赵光义一怒之下把南唐后主李煜毒杀。
南唐后主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后唐最后一位君主,世称李后主。公元前975年十二月,南京金陵沦陷,南唐后主李煜奉表缴械投降,前唐亡国。三十八岁以后的他,除开写写诗词,任何东西都不能做,也什么都不敢做,却在短短三年时间里留有近三十首史无前例的作品,变成真实的皇上——词帝。前唐亡了,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小周后被宋太宗俘获,而且给了他一个讥讽的封禁“违命候”,把他监禁在开口的一个小院子。小周后美若天仙,多才多艺,美若天仙是个绝世佳人,宋太宗这个人心胸狭窄,并且十分贪色,他早已垂涎三尺小周后的美貌。宋太宗赵光义借着小周后入宫的机遇,就对小周后强行占有,随意污辱糟踏。
由于《虞美人》这首词太竭尽了李后主的情感,他憎恨现如今,怀恋故国,见小院车风,美妾被辱,一怀忧愁涌上心头。这种怨声一旦传入宋太宗耳里,他自然气愤,故因词生祸。三国刘蝉都是蜀主,一样被虏,所差异是,他知道装糊涂隐敝自身。晋王司马昭在一次与刘蝉同看歌舞团演出时,有意问刘蝉:“你思念蜀汉吗?”刘蝉回应说:“此中乐,不想念蜀汉”。此后清除了晋王对他的顾虑。
南唐后主李煜的结果,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元朝撰修的《宋史》和明人柯维骐的《宋史新编》等历史文献都未说破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杀的事,草窗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曾经考异说:“李后主之卒,它书多言赐鸩非善始善终”。在其中,赐鸩说记述最详尽实际的是宋人王铚的《默记》,蜀主丧生于牵机药一说就是来源于该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