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孩子发育是很重要的,4~6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龄前期。这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下面看看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相关资料。
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11、渴望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和学龄前期儿童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水平不足之间产生了矛盾。通过帮助、教育在不断提高社会活动水平的过程中
即可促进他们心理向新水平发展,心理的发展又使他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是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突出规律。
2、开始运用逻辑思维。随着心理过程的不断发展,学龄前期儿童即可具有最初的对事物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这使他们在游戏等湖动中,初步学着运用逻辑思维。
比如,观察4周岁左右的儿童在“过家家”游戏中可能有:菜必须切碎,否则煮不熟,煮不熟吃了就会肚子疼,就得到医院打针等一系列简单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
不过,在此时期由于知识少、经验不足,还不能经常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心理的稳定性还较差。
3、学龄前期的个性特征已开始形成。儿童的个性倾向在幼儿期萌芽,在学龄前期就可形成较为明显的个性倾向。
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还应注意顺其自然,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护理得当,可使儿童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25~6岁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1) 五六岁的幼儿分辨事物的能力有所提高,已能正确地区别混合色和不同深浅的颜色,能对光谱中全部颜色和它的`名称紧密地联系起来。
(2) 触摸觉的差别感受从五六岁的幼儿才开始发展起来。如幼儿用两手来比较两个同样体积而重量不同的小盒子。3~4岁幼儿往往认为重量是一样的,而5~6岁幼儿就能指出哪一个重些,哪一个轻些。
(3) 五六岁的幼儿时间知觉有所发展。不但能辨别“昨天”和“今天”,也开始能辨别“前天”、“后天”和“大后天”。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4~6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龄前期。这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也在逐步发展。这时脑生长不如前几个阶段快,但发展较为迅速。
6岁时脑重量为成人的90%,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加长,神经传导更迅速和准确。由于脑的日益成熟,加上外界经验的增多,大大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孩子4岁能说很多话,5岁说的话已接近成人,但思维尚未发育完善,不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达出来。在满6岁后,能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书面语言,具有认识字母,会拼音,会辨四声,会写字的能力。
这时孩子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这时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
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好奇,爱问,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主。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下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这时孩子的情感富有易变性和冲动性、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长,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虚荣心等。孩子的个性初步形成,儿童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初步形成较稳定、较经常的心理特征。
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3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什么
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身体发育。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社会交往。个性发展都会发生变化,不要看他们还小,但是小心思可多着呢,因此父母一定要多多注意,不要让孩子有什么不良的习惯养成。
3-6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根据这一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家庭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幼儿园对家长所作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继续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帮助幼儿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何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制定周详的计划,作为实施集体健康教育的有利前提条件。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在身体发展方面:通过户外体育区域活动、远足活动、户外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达到肌体的有效锻炼:幼儿能较协调地走,跑、跳,学会了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圈,学会了做模仿操等。
每个父母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长,拥有好的心理与健康的性格,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自己独立而又正确的想法与观念。此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什么非常有必要,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良习惯形成,对孩子成长有好处。
答案:儿童青少年学龄期生理、心理特点是指6~7岁至12~14岁儿童。儿童的生殖系统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系统已发育成熟。脑的形态发育基本完成,智力进一步成熟,观察力、注意力及记忆力显著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学习是此时期的主要任务。因此。培养儿童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极为重要。儿童的情感的发展进一步分化成熟,情感的强度和深度都明显增强,其社会情感逐渐占主导地位。
学龄期儿童心理的特点
一、注意学龄期儿童心理变化
孩子从家庭生活进入学校生活是从小学开始,更早的话算就是从幼儿园开始。这时候的儿童心理开始有所变化,此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第一个特点是:从这个时候起,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当孩子开始上小学后,从原来以游戏活动为主导活动的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导的校园学习生活。孩子进入学校,便能初步掌握使用书写工具(铅笔、蜡笔等)的技能,言语上也已掌握了足够的词汇与言语的表达能力,这时,儿童能有意识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与同学、老师在一起友好相处。因此,有的家长常常会吃惊地说:“哦,我的孩子好象在几天里长大了许多。”
儿童开始在学校从事正规而有系统的学习,学习与游戏已完全分开。学习是在教师制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这些,都具有了社会意义。儿童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都是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延续,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儿童的学习具有了与成人工作劳动同等的社会意义。
儿童的入学,标志着一个人的学生时代的开始,从人的一生中的游戏、学习、劳动几大实践活动来看,儿童已从原来的游戏实践活动跨进了学习的实践活动。这一重大转折显示出社会对儿童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显示着儿童作为一个社会人自身成长的需要提高了。
在学习过程汇总,儿童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适合于学校要求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社会和老师要求儿童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自己并不感兴趣、但必须学习的课程。这和学龄前期的`游戏活动完全不同了,游戏活动可以尽力去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而学习则有时要带有强制性。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必须能适应这种客观的要求。正常的儿童,一般都能适应这种要求。比如,初入学的儿童,虽然在家庭中、在父母身边娇生惯养,有时表现任性、懒惰,但到了学校,只要老师提出的要求,就能做到每天准时到校、按照老师安排认真地做卫生值日。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依然是在新的社会要求及个体发展的自身需要促使下,使心理发展必须承受住面临的重大转折。具体表现在口头言语能力有了很大发展,情感活动也丰富起来,初步具备了言语和情感的表达能力,智力有明显增长,想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意志活动已经形成。这一系列心理上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在一系列的学习、生活上的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促使下而发生发展的,显示出学习和要求的提高与心理发展互相促进的规律:更高的学习与要求,促使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而心理发展的结果,又保证了较高的学习与要求的完成。可见,有的父母或家长担心学习太费脑子,会把脑子用坏,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孩子从童真的生活状态进入学校生活状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其心理活动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老师可以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设置详细的策略。此外,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严格要求和经常督促儿童按时完成作业。在学校、家长、社会统一要求和培养下,儿童的心理活动将会不断地向着新的水平发展。
二、批评孩子的技巧
1、不要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如不要因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给孩子下结论说孩子笨。因为孩子爱睡懒觉就说孩子懒。
2、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公共场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留面子。批评最好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进行。
3、不要翻旧帐,不要因为孩子这次的错误而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新数落一遍,这样会让孩子反感,觉得自己只要犯了错误,就永远无法摆脱,既然摆不脱,改又有何用。
4、平时在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公正的,如果只批评不表扬,孩子会因你只看到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优点而不满,从而不愿意接受批评。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学龄前儿童就要面临进入学校,此时的他们在性格和心理上都有着较大的变化,那么你知道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有哪些吗, 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1一、运动发展
大运动技能反映儿童的平衡、协调能力。3~4岁儿童可双脚交替上楼梯,从较高处跳下,并足跳远,单足跳;4~5岁儿童可交替着单足下楼梯,脚尖站立。5岁时可荡秋千,多数儿童能学习其他复杂的大运动技能,如轮滑、骑两轮车、跳舞等。
学龄前儿童高级的视觉运动发育促进精细运动发展。儿童3岁时能模仿画圆形和“十”形状,会用剪刀,可搭10层积木;4岁儿童可模仿画方形,能画出人的至少3个部位;5岁儿童会临摹写自己的名字,画开放的方形和闭合的圆形。
二、心理发展
1、知觉发展
学龄前儿童形状知觉、空间方位发展很快;时间知觉发展较晚,4岁后儿童有正确的时间概念,5~6岁儿童逐渐掌握时序、季节和相对时间概念。
2、言语、语言发展
3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仍有部分辅音发音不太清晰,但已完全可听懂语音。4岁儿童的部分翘舌音发音已很清晰,如sh、zh、ch、z、c等。学龄前儿童理解与思维能力较好,语言发展尚未成熟,表达能力有限,出现不流利现象可间断出现或持续数月,男童较多,一般无需矫治。“提问题”是学龄前儿童语言的一个标志性特点,体现儿童思维的发展。4~5岁儿童语言表达内容较丰富,可描述自己参与活动的细节;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逐渐掌握正确的语法,如主谓宾的正确顺序。自言自语是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常见的语言现象。
3、思维
4~7岁儿童对物体的感受主要依赖其外在的特征,属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时期。儿童逐渐去“自我中心”,开始从他人的角度思考。5~6岁儿童可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和推理。
4、想象
幻想或假想是儿童想象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夸张,将幻想或假想与现实混淆,常被成人误认为是在说谎。
5、注意
无意注意占优势。5岁左右始能独立控制自己的注意,5~7岁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平均约15分钟。5岁后能够注意事物的内部状况、因果关系等。
6、记忆
3~4岁儿童逐渐发展有意的记忆,无意记忆以无意的形象记忆为主。5岁儿童记忆的能力已与成人相似。
三、学习能力发展
学龄前儿童学业技能的获得与语言、记忆和注意有关,包括阅读、书写和计算,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关键。
四、情绪发展
学龄前期儿童情绪仍主要为行为冲动,自主性的迅速发展使3~4岁儿童喜欢简单地说“不”,违抗成人的要求。随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儿童能在成人的要求下可做一些非自愿、不感兴趣的事情。自我控制和独立感发展,使儿童能参与同伴的活动,建立友爱的伙伴关系。
五、社会性发展
3~5岁儿童始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自信等性格特征,能自我评价。随年龄增长利他性的发展,是儿童发展友谊关系的基础,属于前社会行为。3~4岁儿童感到不安或受到挫折时喜欢扔东西或用拳头打人,攻击的方式以躯体性攻击为主。随儿童沟通能力以及参与活动计划、组织能力增强,攻击性逐渐减少。4~5岁儿童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性别的概念,在完全认同性别概念之前就有行为上的性别倾向。
六、道德发展
儿童最初只从具体到一般进行道德判断,多以自我为中心;随年龄增长儿童逐渐学习注意别人的礼仪、愿望与要求。学前儿童的道德价值受外界支配,主要来自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权威。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21、 渴望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和学龄前期儿童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水平不足之间产生了矛盾。
通过帮助、教育在不断提高社会活动水平的过程中,即可促进他们心理向新水平发展,心理的发展又使他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是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突出规律。
2、 开始运用逻辑思维。
随着心理过程的不断发展,学龄前期儿童即可具有最初的对事物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这使他们在游戏等湖动中,初步学着运用逻辑思维。比如,观察4周岁左右的'儿童在“过家家”游戏中可能有:菜必须切碎,否则煮不熟,煮不熟吃了就会肚子疼,就得到医院打针等一系列简单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不过,在此时期由于知识少、经验不足,还不能经常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心理的稳定性还较差。
3、 学龄前期的个性特征已开始形成。
儿童的个性倾向在幼儿期萌芽,在学龄前期就可形成较为明显的个性倾向。
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还应注意顺其自然,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护理得当,可使儿童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31、开始对参加社会活动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一般都表现为极度地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求是因为当宝宝的年纪到了一定的时间,对所做的课外运动有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表明着儿童心理的不断成长。
2、对于抽象性和随意性,心理产过程又明显的表露,但只是刚刚发展。孩子们没有办法给食物定下抽象的意义,只能够用比较公用性的词语进行简单的表述。比如:花的颜色是好看的,吃的水果味道很好,椅子是可以用来坐的等等。
在很大程度上,学龄前的小孩还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支配,会非常容易让周围新鲜的事物吸引住眼球。正常来说,从幼稚园开始,儿童的何种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都会不断地增长,家长们一定要懂得观察。
3、从这时期起开始形成最初的性格。小孩在学前期间,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下,行为举止开始会自觉地发展起来,能够让判断自己所做的是不是正确的,渐渐地就会形成儿童的一种个性倾向,每个孩子的主观判断不同,那么所做出的举动也是相反的。家长们应该根据儿童最初的性格倾向,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道德行为。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整个过程中,有不 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下面来看看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吧。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1一、新生儿期(0~1月)
人生第一年: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
4、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招人。
4、开始认生。
三、婴儿晚期(6~12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发展。
四、先学前期(1~3岁)
1、学会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学前初期的年龄特征:
1、生活范围扩大
学前初期是3—4岁的孩子,也就是幼儿园小班年龄的'孩子。具备了扩大生活活动范围的条件。首先,幼儿的身体比以前更加结实、健壮,身高、体重明显增加,活动精力充沛。其次动作的发展也比较自如,能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此外语言能力也基本发展起来,能向别人表示要求和愿望,与人进行初步的交流活动。
2、认识依靠行动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是先想好了再做。
3、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往往因为一件小事而哭闹。
4、爱模仿
3—4岁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学前中期(4—5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1、活泼好动
这个时期的幼儿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看看那,动作灵活,思维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
2、具体形象思维
这时候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很形象很具体的。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在一日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活动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学前晚期(5—6岁)幼儿年龄特征:
1、好学好问
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强,他们不再满足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
2、抽象逻辑思维还是萌芽
5—6岁幼儿的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幼儿出现有意的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里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记忆。
4、个性初具雏形
开始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再那么外露。看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23-4岁儿童生活范围扩大,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4~5岁儿童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自己组织游戏;5~6岁儿童好问、好学,抽象能力明显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3~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这时,如果用新的或他喜欢的玩具来哄他,他会马上又破天涕而笑。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学前儿童年龄段特征
一、2岁儿童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已经是成人的75%,到了5、6岁,儿童大脑的重量是普通成人的90%,而体重只是成人的30%。
二、儿童在学前这个阶段,粗大运动技能与精细运动技能都已经越来越趋向熟练精巧,到学前期结束时,大部分儿童能够轻松地完成诸如系扣子、按按钮、折断或拉拉链等简单的自我服务性的任务,也能够完成精细的动作,如使用剪刀、用彩笔给图画上色、书写单词等。
三、到3岁时,儿童已经是熟练的讲话者了,到学前期结束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和理解不计其数的句子,能够进行交谈,并对书面语言也有所了解。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3一、想象力丰富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二、容易受父母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扩展资料:
学龄前儿童学习特点:
1、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为其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使孩子们通过直接体验和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2、又如,根据学龄前儿童情感不稳定的特点,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以理解、耐心和坚定的态度,引导儿童进行大量的社会学习和实践。
3、总之,学龄前儿童的变化是飞速的,并且是有规律的。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运用适当的方法,为孩子的发展作好相应的准备。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很多宝宝早未达到学龄前也是需要接受早期教育的,尤其是宝宝的心里会发生变化的,宝宝的抽象思维还是已经存在的,下面分享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一、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特点
1、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7岁的儿童。此期儿童大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到6—7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枝加多,长度加长,能更有利于神经联系。到6岁,神经髓鞘基本上发育完成,神经传导也就更加迅速、准确。
2、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末也渐趋成熟。大脑结构生理的日趋成熟,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在不断增强,兴奋过程也比以前进一步增强。儿童每天醒着的时间,比以前相对增加。7岁儿童每天睡11个小时就足够了,这使儿童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游戏和学习实践活动。
二、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征
1、学龄前儿童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里,儿童学习语言,产生自我意识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环境意识。这一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例如,在学走之前必须先学站,学会简单词汇之后才能学会使用复杂句子。
2、学龄前儿童过认知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
由于儿童不仅个性有别,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各不相同,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还有待深入。斯洛宾曾对英国、芬兰、前苏联等国儿童语言发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种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大约都是在开始走路的同时开始说话。3岁时已掌握了1000个词汇,具备了正确使用语法结构的基本能力。
3、学龄前儿童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过程中均体现了对周围成人活动的模仿,而且这些活动能为孩子提供许多与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机会。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2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这时孩子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这时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
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好奇,爱问,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下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这时孩子的情感富有易变性和冲动性、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长,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虚荣心等。孩子的个性初步形成,儿童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初步形成较稳定、较经常的心理特征。
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征
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注意力比较稳定,善于把开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富于友爱感:爱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时能友好相处,善于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相结合。
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主动帮成人做事。
有同情心:关心老人,愿意帮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道德感和美感:具有爱人民、爱祖国的萌芽,喜爱唱歌、跳舞、朗诵诗等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3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一个过程。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在一定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学龄前期是指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个年龄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期,也是正式进入正规学校学习之前,为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做准备的时期,所以,称学龄前期(简称学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最突出的心理特点
在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独立意识发展,并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能力(具体表现在愿意帮助父母干活,也有能力给父母拿板凳、吃饭前拿筷子等),独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显的发展(如能自己吃饭,自己蹲盆撒尿等)。
了解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后,成人和社会也对幼儿提出了较高要求,如要求小孩住进寄宿幼儿园,逐渐担当起自我服务的简单职责,包括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当卫生值日员等,这些活动显示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我们观察到:当小孩参加了上述社会实践活动后,又产生了新的心理需求(如要求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环境和成人对他们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和新的心理需求促进了他们心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表现
1、渴望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求和学龄前期儿童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与水平不足之间产生了矛盾。通过帮助、教育在不断提高社会活动水平的过程中,即可促进他们心理向新水平发展,心理发展又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是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突出规律。
2、随着心理过程的不断发展,学龄前期儿童可以具有最初的对事物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这使他们在游戏等活动中,初步学着运用逻辑思维。比如,我们观察4周岁左右的儿童在“过家家”游戏中可能有:菜必须切碎,否则煮不熟,煮不熟吃了就会肚子疼,就得到医院打针等一系列简单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不过,在此时期由于知识少、经验不足,还不能经常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心理的稳定性还较差。
3、学龄前期的儿童的个性特征已开始形成(儿童的个性倾向在幼儿期萌芽,在学龄前期就可形成较为明显的个性倾向)。
我们现在对 儿童的年龄定义是六到十四岁称为儿童 。那么在这八年里,其实是需要分阶段去看到他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的。
结合我的临床实践以及平时接触的青少年儿童,我倾向于把六到十四岁这样划分; 六到十岁为一个阶段,十岁到十四岁为一个阶段。
六到十岁的孩子,在小学里面是处于低年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依然 对父母会有较多的依赖 ,同时 服从父母的管教以及权威 , 认为父母是全知全能的 。
但是这个时候他们也慢慢的把自己的精力放到了同伴群体身上,并且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这个时候对他们影响越来越大的一个因素。
那在这个年龄阶段,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 。
一般来说, 在这个年龄阶段,爆发心理问题的比率还是比较少的。但如果这个阶段家庭教育没有跟上,对孩子的培养不到位,那么就容易在后面十到14岁,也就是接下来要谈到的青春前期爆发问题 。
那么孩子到了十到十四岁,因为现在的营养条件都好,所以很多孩子其实已经开始身体加速发育,在十岁左右,有的孩子都已经会跟成人个子一样高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已经长大的感觉,但是从 社会 经验生活知识上却非常的欠缺 。加之青春期 体内激素急剧发育,所以导致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大,为了彰显独立而跟父母故意对着干 ,不再像十岁以前那么服从管教。
与此同时,他们 开始出现文化反哺 的情况。由于现在接触互联网信息非常的容易,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要远比几十年前我们多得多。
所以这个时候也许很多东西他们知道了解,但是父母还依然不知道。那么也就会导致父母从神坛的位置上走下来,他们不再认为父母是唯一的权威,也更加敢于挑战父母 。
所以这个时候亲子关系的冲突非常剧烈。
再加之此时面临小升初,初中的转折,所以学业的压力也会更加重。
种种因素, 生理,心理以及 社会 文化综合,就会导致该年龄的孩子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有情绪波动,难以控制行为冲动 ,沉迷手机并且学业问题,比如厌学退学。亲子冲突,顶撞父母等等…这些那 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就会发育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
所以在6到14岁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家庭教育一定要跟上。
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塑造一个 健康 ,有弹性的心理和人格特征做起。
一、学龄前儿童及其身心发展特征
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我国通常把3周岁至6~7周岁界定为学龄前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有诸多显著的身心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_
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越发完善,其大脑皮质的传导纤维都已髓鞘化。这使得他们的精细动作如解纽扣、系鞋带等更加准确,粗大动作如跑、跳更加协调、稳定。
_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和 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有时会把内部的思维活动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尤其是在伴随某些动作或思考时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形。其思维发展还表现为想象力异常丰富,在 游戏 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动和 社会 化的规则意识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_
学龄前儿童以被动注意为主的注意力发展迅速,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外来事物更易于引起其注意和兴趣。类似的,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的记忆力也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阶段所限,儿童很容易将自身经历与某些故事的内容或想象的内容相混淆,无法区分其真实性。
_
学龄前期儿童情绪体验有显著特征,如高兴、悲伤、恐惧、紧张、害怕等较为深刻,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还不完善,不善于掩饰和控制, 情绪易外露 ,擅长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比如哭笑、手舞足蹈、撒泼打滚等。随着年龄增长,有些儿童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理解性提高,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让周围的人开心或不开心。
情绪易波动 ,学龄前期儿童的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当受到外界事物或情景刺激时,情绪就会爆发。但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另一端,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
情绪易调整 ,学龄前期儿童的情绪有情境性,其情绪随情景的改变而改变,在得到一个新玩具、发现某个新事物后都可以迅速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时候学龄前儿童的情绪不是由儿童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周围人的情绪波动引起的。
二、学龄期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虽然认知、思维和情绪等都有了积极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依然占优势,学龄前儿童在觉察到环境的巨大变化或面临应激情景时会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而这种应激反应的表现具有不一致性,某些儿童的表现以情绪问题为核心,而另外一些儿童却有可能表现为行为问题,常见的异常表现有以下几种:
发脾气: 表现为显著的哭闹、耍赖、撒泼打滚等。
咬指甲或吮手指: 这种行为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在气氛紧张、环境安静或饥饿疲劳时会出现。
反抗行为或破坏行为: 对家长的要求总回答“不”“就不”等,或对周围的人、物品进行攻击和破坏。
遗尿或遗粪: 对于已经学会自主大小便的儿童,出现频繁的尿或拉在裤子里的情形。
梦魇或夜惊 :梦魇是指噩梦中惊醒,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而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惊慌失措,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醒后不能回忆。
其他:如拔毛发,或多动,或某些眨眼、挤眉弄眼、摇头、伸脖等抽动症状。
三、学龄前期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
鉴于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当前具体情况,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家长可以从诸多方面给孩子以安全感,让其顺利度过这段特殊时期。但当孩子出现某种行为心理问题时父母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处理原则: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那么我们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心理 健康 问题呢?
吮吸手指,是指儿童将手指放入口中进行吮吸的习惯性行为。
我们都知道对于较小的婴儿来说,吮吸手指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当然也是属于正常现象。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0~1岁的儿童处于“口唇期”,即通过口部(即吮吸、吃手等)来满足欲望。 我们常常会见到婴儿喜欢把手或是抓到的物体放进嘴里,这其实这是他们的感知、认识外在事物的一种途径。如果我们成人强行制止,婴儿的口腔刺激得不到满足,轻则让他们产生暴躁、消沉的负面情绪,重则会影响其身心发展。有研究表明,婴儿长大后喜欢啃笔头、咬指甲、吃书、吮吸手指、贪吃、唠叨等一些难改的坏习惯的,都可能和1岁以内没能很好的度过口唇期有关。
如果一个孩子到了幼儿期仍保留着吮吸手指的习惯,则应该视为一种心理问题。 那么,吮吸手指到底会给幼儿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呢?例如,会引起同伴的嘲笑,致使孩子产生胆怯、紧张、自卑等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将手指上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通过口腔带入体内,引起身体疾病等;也会导致手指肿胀、脱皮、发炎甚至变形等;
我家孩子那会就特别喜欢吮吸手指,每次要睡觉就吃手指,只要她闲下来没事可干就吃手。到了一岁四五个月这种现象还是很明显,那会右手大拇指已经被她吃出了茧子,但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成长,也是断断续续给戒掉了。就像前面故事中提到的吃手指的那个小朋友,即使老师告诉他很多道理,也是改不了这种习惯。记得我之前幼儿园有个同事,25岁了,每次我们例行周会,领导边讲话她就边啃边抠手,都出血了她还不收手,后来了解到她说她坐下来没事干就想啃、抠。就是那种已经成为习惯的坏习惯。可见,如果我们家长前期没能引导好孩子,那这样的习惯便会影响她很长一段时间。
妈妈与正在咬指头的孩子
任性是指孩子放任自己的性子,随心所欲,不加约束。常表现为需求无度,无法克制或延迟满足;常借助打滚、不停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绪,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
如果这些消极的行为经常发生,也是会强化儿童的不良个性品质。 同时孩子在任性时会伴随烦躁、愤怒的情绪,也是对 健康 不利的。 那上了幼儿园也会因此成为老师和小伙伴排斥的对象。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并帮助孩子尽早矫正,而不是等到他交不到朋友,在 社会 上遭到排挤,受到冷落时,才去想法设法改变。如果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是不是为时有点晚呢?我们都知道,孩子越小,他的思想意识越单纯,是越容易更好的教育。
愤怒生气的孩子
说谎行为是儿童一种比较普遍和频繁的现象。 研究表明,2~3岁的幼儿已经出现说谎行为,并在学前期迅速发展。
而我们家长要能够正确的判断孩子是无意识的说谎还是有意识的说谎。无意识的说谎也叫幻想式说谎,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年幼孩子身上,因为孩子小对事物记忆可能不够清楚或时间概念掌握不准造成说话不真实;或把想象当成现实而说了假话。比如,圣诞节小朋友会说“这是圣诞老人送给我的礼物”,这就是把想象当成了现实。严格来说,这不应该被纳入“说谎”之列。
那有意识的说谎又是什么呢? 它可以按动机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例如,孩子生病了怕妈妈担心,对妈妈说“我没有生病,不难受。”这种说谎是有着积极因素的。
而动机是消极时,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说谎,是一种欺骗的方式,是需要我们家长注意的。 例如,孩子很爱玩枪,多次要求家长给他买,但家长却始终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为了得到一把心爱的枪,孩子可能会说“我们老师说明天每个男孩要带一把枪表演节目。”那家长要是没有很好的判断力,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给孩子终于买了一把枪。那么在孩子这里就已经有了原来说谎是可以获取好处,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这样一种不好的意识。久而久之,带有这样消极因素的孩子也就有了心理 健康 问题。
面对说谎的孩子,妈妈正在教育
那么除了孩子本身会有的说谎之外,作为家长是不是更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不说谎的榜样呢?
分离焦虑是婴幼儿与父母或其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应。
实际上,分离焦虑在某个年龄阶段对孩子来说是正常的。从7个月到学龄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因为与父母或其他亲近人的分离而焦躁不安。 但在此年龄段后,依然持续地表现出这种焦虑,当焦虑时间超过4周,并影响日常生活或 娱乐 活动时,幼儿就有可能患上分离焦虑症。
每个孩子因为亲子依恋关系的质量、个性和习惯的差异,分离焦虑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只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哭泣,有些孩子会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少言寡语,更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拒绝食物、身体不适症状。
那我们父母在日常培养中,可以扩大孩子的社交圈,使孩子初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或者提前让孩子熟悉幼儿的生活环境等,也有利于孩子入园时有良好的情绪等。
面对焦虑的孩子,不知所措
攻击行为又被成为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它可以是对他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会见到关于两个小孩子之间抢玩具的事情,一方用手或身体压住玩具,宁可自己不玩,也不让别的孩子拿走。这时想要玩的孩子就会对霸占玩具的孩子采取攻击性行动,掰他的手或是动手打他。那这种类似的攻击性行为在儿童成长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他们在 社会 化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闭一只眼”,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经常对其他小朋友发动攻击性行为,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 因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一旦成为习惯,不仅对他的同伴交往不利,还有可能造成他们长大后 社会 适应不良,妨碍人际交往,甚至导致做一些违法行为。像前面提到的故事中那个习惯攻击小朋友的孩子,我想除了让老师头疼外,其他小伙伴估计也是不欢迎他一起玩的吧。
2019年10月大连13岁男孩残忍杀害10岁女孩的新闻当时是触动极大。这种暴力行为的背后是父母教育的终结,我们反过来再看这个男孩的父母,甚至当警察找上门时,男孩的妈妈还在替孩子说谎隐瞒,而男孩的爸爸却一再推卸责任说他平时很少管孩子。可见这样的父母在孩子以往的教育中也是让人唏嘘。如果他们能早点发现孩子这些心理不 健康 的问题,如果他们能够以身作则也不至于可怜的小女孩惨遭噩运。
带有攻击性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
其实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我们常说的“私心”的状态。 会把孩子出现的一些不 健康 的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自认为是对的。 觉得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了自然会明白一些道理。但真的是我们想的这样吗?可能生活中我们会把有些问题等到以后再去解决,比如说家里某个东西坏了啊,暂时放着也不碍事,等到我需要的时候再把它拿来修好,反正也不会影响什么。但如果我们把养育孩子看成是跟修坏了的东西一样再等等,那么等来的只有伤害。
那个原本你认为可以“修好”的孩子估计也不大可能再耐心听你说大道理,甚至会跟你大打出手! 我们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没有问题,但往往是小问题日积月累,有了量变就变成了你不可控制的大问题。 不难发现网上或者是身边有很多类似小学生、初中生等打父母,甚至残杀父母的孩子。试想,我们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竟然变成了这样,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吗?不是的, 是从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我们作为父母却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及时引导教育,才有了后来的问题孩子,才有了伤害。 我想这种因为教育不当带来的伤害,父母会陷入自责与愧疚吧。
那就请我们给孩子爱的同时,再不要忽视他们心理成长的 健康 问题!
再跟你分享下我家宝宝识字的经验吧,我家宝宝两岁半的时候我就已经教他去认识简单的汉字,但是自己教的又有点含糊,毕竟不是当老师的,之后我就在网上买了些带图的卡片和书本让他认识,不过效果不明显,花费大量时间,还容易损坏,
而且宝宝什么都想往嘴里塞,有些比较小的拼图什么的,就怕宝宝吃了,后来发现了一款APP 猫小帅识字,真心推荐大家使用,里面有很多的冒险故事,还有把汉字变成有趣的动画和图形,我家宝宝特别喜欢听,平常特别好动的他,一看这个就安静的听故事 。各种 游戏 关卡让宝宝重复学习汉字内容,加深记忆,让我这个陪宝宝玩的麻麻都觉得好玩有趣。所以极力推荐你去试试。
1新生儿期:出生至28天具备视、听、嗔、味、触及本体感觉。
2乳儿期:<1周岁心身发直最快时期。
3婴儿期:<3岁2岁有20多种复杂情绪,3岁左右可表现一定个性特征。
4幼儿期3到6-7岁出现独立愿望,称第一反抗期。
5学龄期:6-7岁至14-15岁,神经成熟97%,生殖系统15%, 游戏 生活过渡到学习生活,有极强的求知欲和破坏力,需保护其自尊心。
在小孩子发脾气的场景中,骑象人非常非常小,而大象又非常非常大。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小孩子的情绪脑比理智脑发育的慢很多,所以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象),自然而然的容易哭闹。而这个时候,用DR魏的这三步就可以轻松搞定。1描述情绪2思考情绪3反思情绪描述情绪:孩子太小时,是不太会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的。DR魏讲了一个办法,通过**《头脑特工队》,里面有5个小人,怕怕,怒怒,乐乐,厌厌,忧忧,“是不是怒怒出来了?”小孩就可以回答是或者不是,这样就简单多了。思考情绪:能描述情绪后,就可以开始帮助他思考情绪了。“为什么怒怒出来了,是不是你觉得爸爸错怪了你,所以你就很生气?”反思情绪:如果下次碰到这种情况,你直接跟爸爸讲,是不是问题就会很快的解决了,你也不会哭了?慢慢引导他做一些反思。总结一下,小孩子生气是正常的,因为理智脑还没发育好。发脾气后用这三步来搞定。每次生气都是一次刻意练习的好机会。家长加油!
这种问题不应该来提问,而是应该去查阅资料。
一、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了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何使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中最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建立感情。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
1、 行为受情绪支配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对3~4岁的幼儿作用更大。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像成人那样受理智支配。
3岁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多方面。例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哭个不停。不喜欢大灰狼等动物,就把图书上有关狼给破坏掉;喜欢那位老师,那位老师组织的活动就特别爱参加等。
3岁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感染,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这时,如果用新的或他喜欢的玩具来哄他,他会马上又破天涕而笑了。
家长在了解这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后,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每年开学初,小班的孩子都面临一个上幼儿园哭闹的问题。尤其是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幼儿,刚入园的几天甚至更长的时会发生哭闹现象。所以,送幼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要在开学的前几天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一定要交代接孩子的时间,千万不要骗孩子。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一定要马上离开幼儿园,千万不要一会儿不放心,偷看孩子活动,只要这样才能使幼儿能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接孩子要按时按点来接孩子千万不要提前来接孩子,如果你提前来接孩子,别的孩子就会受影响而哭闹。
2、 爱模仿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要因势利导,还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3、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是3岁前孩子的典型特点。3岁幼儿仍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穿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用手指点着小汽车才能数,而不能心理默数。
由于3岁幼儿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和视觉,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例如,在画画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画什么,而常常是在画出某种形象后,才突然有所发现说:“我画的是太阳”等。
由于3岁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3岁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而不能讲反话。此外,对3岁幼儿提出要求也要具体,因为他们不容易接受一般性的抽象性的要求。
二、4~5岁幼儿发展的特点
4、5岁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显得非常活跃好动。
1、 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3岁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5、6岁幼儿虽然爱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4、5岁孩子属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已经能计划游戏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律,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家长帮助和解决。
2、 活泼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总是手脚不停地变化姿势和活动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安静地坐一会,很快就会有倦意的表现,如果此时让他们自由活动,一个个立即又生龙活虎一般。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4、5岁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不少家长都抱怨孩子很不听话,很淘气。3岁幼儿还不大熟悉和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些还“怯生生的”,加上动作、语言的速度相对慢些,头脑里的注意也不多,所以比较“乖”;而5-6岁幼儿懂得道理比较多,兴趣比较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也有所增强,对自己喜欢的事能比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因此显得比较懂事。4、5岁的儿童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像3岁孩子那样乖巧听话,又不像5、6岁那样懂事,但他们的可爱之处恰恰在于他们的“活泼好动”。因为活波好动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增强了他们的活动能力,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不少研究发现,4、5岁是幼儿许多心理品质发展最快的时期。
3、 思维具体形象
4、5岁儿童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在解决简单问题时,可以不再依赖实际的尝试性动作,但却必须借助于事物的形象。事物的形象常常影响他们的思考和对问题的理解。比如,在他们的头脑中,“儿子”的形象是小孩或年轻人,而长胡子并满脸皱纹的人是“爷爷”的特点,因此,当听人说某个符合爷爷特点的人是某某的儿子时,常常感到不解。他们理解,“能吃苦”的意思就是“能吃掉很多带苦味的东西”;而孔融“让梨”,是因为“他人小,大的吃不了”。
三、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好学、好问、好探究
好奇是幼儿共同的特点,幼儿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摆摆弄弄。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5、6岁儿童就不同了,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鱼虫,无所不有。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解答,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提高。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喜欢拆拆卸卸,他们把玩具汽车拆开,是为了看看它里面有些什么,它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发音;想拆收音机是要找里面说话的阿姨。所以家长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要因嫌麻烦而拒绝孩子的提问。对类似拆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为幼儿提供一些可以自由摆弄的材料,支持他们的探究行为,对探究过程中的失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适时地交给他们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
2、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5、6岁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例如,他们已经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低下去了,火柴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水面上来)。由于大班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简单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
3、 个性初步开始形成
5、6岁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物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现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家长应及时配合老师对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使幼儿全面地得到健康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