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菜系"哪个最受网友关注各大菜系中有什么热门美食"中国菜"大数据微报告列出了一系列排行榜。川菜在"八大菜系"中的热度最高,粤菜紧随其后,其次是湘菜、鲁菜和徽菜,同属东部沿海地区的闽菜、浙菜、苏菜则不相伯仲。在热度最高的20款菜式中,"四川火锅"在近千款菜式(包括著名小吃甜品)中热度遥遥领先。而第二、第三名被两道杭州传统名菜包揽,分别是东坡肉和西湖醋鱼。
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东坡肉用猪肉炖制而成,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肥而不腻,带有酒香,十分美味。
东坡肉据考是人们为纪念苏东坡所做,并不是苏东坡本人所创制。东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赠肉,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东坡肉美食故事,让人领悟到苏东坡做人的大智慧:
1、陷入低谷,淡然面对,以苦中取乐为人生趣味。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直顺利的。当身处低谷时,如果能够坦然面对,并且学会苦中作乐的态度,继续活出自己的精彩,也不失为一种做人的豁达。人豁达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沟沟坎坎呢
2、身为官员,尊重百姓,收下礼物再回赠真慈悲。
收下礼物,是一种尊重;将礼物换种方式回馈给老百姓,则是尊重加慈悲。
也恰恰是这样的尊重和慈悲,使得苏东坡虽然离开了杭州,却依然深受百姓敬仰,不仅本人被铭记在心,东坡肉也成为名菜,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做人如东坡,当是真高风亮节,无人可替代。所以,东坡精神以及他的大智慧,应该形成一个系统学说,传播开来,让更多人受益,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真知。
东坡肉家常做法1:
原料:五花肉600克、八角2个、香菜1棵;
辅料:绍兴酒1瓶、酱油3大匙、冰糖1大匙;
制作流程:
1、将五花肉切四方块,先汆烫过,接着抹上酱油,再用热油炸上色,捞出立刻用冷水冲凉。
2、肉块排放在锅内,加入八角及所有调味料烧开,改小火烧至肉块熟烂,约1小时。
3、待汤汁收至稍干时撒上香菜末,即可关火夹出食用。
东坡肉家常做法2:
原料:带皮五花肋条肉1000克,香葱3棵,生姜1大块,
辅料:酱油3大匙,料酒7大匙,白糖2大匙,
制作流程:
1、用刀刮去猪肉皮上的细毛,去其肋骨,修去边皮,洗净后切成正方形的3块,放入清水锅内,用大火煮5分钟,捞出用清水漂洗干净,
2、姜块去皮拍松,葱洗净打结,
3、锅内放清水,加进肉块,再加入葱结、姜块、料酒,用小火烧煮1小时,将肉煮熟,
4、再加入酱油、白糖用小火焖煮30分钟,至肉质酥糯(煮时应不断将浮油撇去),
5、将肉捞起盛装在砂锅内,皮朝上,再加入一些煮肉的汁水,加盖密封,上笼用大火蒸30分钟即可。
东坡肉这道菜大家都很熟悉,那么有多少人知道东坡肉名字的来历吗?哪就和大家聊聊东坡肉的历史由来和做法。
东坡肉,又名滚肉,东坡焖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菜。东坡肉在浙江,川菜,粤菜等菜系中都有,且各地做法不同,有先煮后蒸的,有直接焖煮收汁的。东坡肉的材料和造型大同小异,材料都是五花肉,成品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大块肉,红得透亮,色入玛瑙,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顾名思义“东坡肉”和大文豪苏东坡有关,这样看来,其实苏东坡不仅是大文豪,而且是彻底的吃货。其实苏东坡做过很多菜,只是流传至今的就是东坡肉比较有名了。
在赣北的永修(即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一带,每逢酒席,宴会,首先是两大碗和菜,象征和睦相处。随后就是两大碗用稻草扎着的大块猪肉。丰盛的酒席上摆着这样的两碗猪肉,别有风味。拿起剪刀,剪断稻草,即可品尝。入口香酥软糯。肉香中还有稻草的清香味。沁人心脾,回味无穷。这种肉就是东坡肉。
东坡肉的来历呢,有这样一个传说。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被派到徐州任知府,任职期间当地发洪灾,苏轼与民同战,修堤保城,与百姓共同度过难关。当地百姓为感谢这位好官,纷纷增肉以示感谢,苏轼呢,婉拒不成,就自己将肉做好回赠给老百姓。老百姓都觉得这样的猪肉好吃,就纷纷效仿。这便是东坡肉的前身“回赠肉”。后来苏轼被贬黄州,其号“东坡居士”也是那时流传而来。苏轼在广州也推广这种肉的烹制方法,所以,东坡肉就这样被叫开了。在黄州,苏东坡很是闲了一阵,在四处闲逛,跟渔夫酒徒厮混之余,还在江边的东坡上开了一块地,由此自命“东坡居士”,还烧了著名的东坡肉。东坡肉诉说:“急火鱼,慢火肉。”这两句话中从烹调经验而来的。唐冯贽《云仙杂记》说道:“黄升日享鹿肉三斤,自晨煮至日影下西门,则喜曰:“火候足以。””可见,得猪肉火候是最要紧了。有人常喜欢吃东坡肉,就是把肉切成大块,用酱油,好酒及佐料慢慢烧煮,其味鲜美。这方法是宋朝苏东坡创造出来的,他在黄冈的时候,曾有一首吃猪肉的诗是这样的:“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着不能煮。慢煮火,少煮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可见苏东坡煮肉的方法之妙了。 “东坡肉”的做法并不难,其方法是:大块五花肉煮熟以后再切成合适的方块,砂锅内放入葱,姜块垫底。五花肉皮朝下放在葱姜上,加入酱油,冰糖,黄酒,葱结,加盖先用旺火烧开,再用小火焖两小时,然后,再将肉块装入陶罐中,加盖密封,上蒸笼蒸熟透即可。这个菜的关键就是五花三层肉,特别是肉皮下的第一层脂肪要厚一些。肉买的不对,花再多时间,配料再好,也很难做成,只有选对材料,经过长时间的炖煮,做出来的肉才能有层次分明,口感丰富不会变得干巴巴,肥而不腻的口感。烹制过程中,用黄酒代替水烧肉,可去除腥味并且使肉质酥软。最后一步蒸肉不要忽略,能增香。 今食品中有东坡肉之名,盖谓烂煮肉也,随所在厨子能为之,或谓不应如此侮东坡,余谓此坡公自取之也。
《东风破》本是古琵琶曲,而这首歌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方文山想藉由古诗词入歌的想法,让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打破现今新诗与歌词分家的模式,在方文山的特别经营下,歌词古今交替,更有时空交错的感觉,“东风破”就是代表着这首歌曲的新名词
《东风破》模仿着人在西湖走的江南妩媚,旋律上使用了周杰伦罕用的中国调式,la si la so把乐句落在so上,符点打出中国古曲惯常的跳跃感,做足了古韵,琵琶滚动,二胡起舞还有一堆类似竖琴之类的柔和乐器翩翩作态
融入宋词元曲式的"词牌",和有些类似"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表达的是当代少年的恋情,出来的化学效果是很微妙和奇妙的
初看名字《东风破》,很是惊讶印象中很西方的周杰伦会用词牌做歌名再仔细一想,词牌中并没有"东风破"这个词牌东风寒、醉东风、沉醉东风、东风齐看力、东风吹酒面、东风第一枝就是没有东风破东风+破,东风是借代或有另指,破,是写词的一种手法,即刻意打破原先词牌的节律,最典型的如我们中学就学过的《摊破浣溪纱-木兰花慢》更确切地说,词有减字与偷声,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使其美听添声杨柳枝,摊破浇溪沙,这是增;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这是减,从音乐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声,减叫做偷声从歌词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字,又称摊破,减叫做减字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超凡绝尘处有如天上的谪仙,而天真朴拙处又像一个村夫。有那种贵族式的尊贵骄气
文 | 墨墨知道 猪,历来负责提供油腻范本。不节制,没分寸,不上进,这大概就是猪给人的主要印象,连带着食客对猪肉的爱好也显得不高级。 尽管汉字「 ”家”就是屋顶下面一个表示猪的「 ”豕”,但猪肉的地位在中国古代长期是不高级的,不能跟羊肉相比。 要知道,北宋宫廷御厨只使用羊肉,皇宫中每日宰羊数以百计,羊肉有时还直接作为薪水的一部分发给大宋官员。贵族阶层如此厚此薄彼,连带着市场上羊肉价格竟比猪肉贵出百倍之多[1]。宋代随着适宜养羊的北方领土持续丢失,羊还变得越来越金贵。 明清时期,猪肉实现了对羊肉地位的大反超。尤其到清代,从在东北起就习惯猪肉的清朝宫廷,肉食就以猪肉为主了,连带着普通人也越来越待见猪肉。 猪肉今天在中国的重要性无与伦比,猪肉消费有着最大的群众基础。如今中国的猪产量、猪肉消费量都占到世界的一半。比如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底,中国生猪存栏量达到466亿头,占世界生猪存栏量的588%。 猪肉的命运转折,有历史经济因素,社会上层品味变化等原因,猪的翻身还需要特殊的贵人扶持。 ▍文人:中国消费符号的创造者与影响倍增器 猪的好处是需要人发现的。在羊肉最贵的宋代,猪肉等来了它的贵人、知音,最洒脱的文豪苏东坡。他留下了一道千古名菜,从他开始,吃猪肉,才成为一件值得「 ”歌颂”的事情。 这道菜并非后世牵强附会,它是怎么来的呢? 按今天的话说,苏东坡是个斜杠青年,诗词书画四绝,哪样拿出来都能予取予求,做到当世极致,唯独除了自己的官运。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今天的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苏东坡在这里待了四年零两个月之久,这是他物质上最艰难的岁月,但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寒食帖都出自这里。 但是苏东坡在民间最有影响力的创作,恐怕要数东坡肉,这道菜记录在他的《猪肉颂》中: 「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东坡肉的诞生地就是在黄州,它诞生于苏东坡的匮乏时期。 苏东坡用大白话记录了当时猪肉地位低下,富人不理,穷人不会吃的现实,又交代了菜的基本做法。最关键的两点,一是少放水,二是小火慢炖。后世千年,工艺、调味纵有千变万化,这两点是共同坚持的。这决定了东坡肉的基本口感,就是极致软烂。 ▲ 用「 ”入口即化”这种滥词形容口感和讲脱口秀用谐音哽一样,是应该要被罚款的,但是好像没有别的词更合适 后世真正定名东坡肉,大概是在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肉之大胾(音zì)不割者,名东坡肉。” 这里也点出了东坡肉的一大外形特征——别切得太小。东坡肉在刀工上,以大为美。直到清代,东坡肉才逐渐分小,一份东坡肉被分成10块20块,每块一两多,主要原因是为了缩短烹饪时间。 [2] 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苏东坡是个标准甜党,他喜爱吃各种能把周围人齁着的蜜渍食物。可以猜测,东坡肉最早的口味,也很可能就是甜口的。 夏曾传在《随园食单补正》中记录「 ”杭有炖肉者,以肉一大方炖至极烂而锋棱不倒。……杭人又称之为东坡肉。” 「 ”极烂而锋棱不倒”,这实在是个对东坡肉视觉质感非常形象的记录。 在中国古代,当有高级文人加入到某种事物的生产、创作和审美标准的制定中,那么这个行当就可能获得脱胎换骨的际遇,无论是瓷器、茶叶还是家具。 ▲ 今天的东坡肉离不开绍兴黄酒 东坡肉如今作为浙江菜的代表,长盛不衰,它的基本原材料是五花肉,葱姜、白糖、酱油、绍酒。 ▲ 最后用小陶罐分盛 今天东坡肉的一般做法是,五花肉切成3厘米见方,沸水煮五分钟定型捞出。用大砂锅锅内垫竹箅子,铺葱姜,猪肉皮朝下整齐摆放,加白糖、酱油、绍酒。最后放葱结,盖盖,用桃花纸围封住锅盖缝隙,旺火烧开,再微火焖120分钟。然后撇去油,改为肉皮朝上分装入小陶罐,加盖在蒸笼中旺火蒸30分钟而成。 ▲ 东坡肉使用席草捆绑,目的是定型,防止加热太久导致五花肉肉层分离 ▍脂肪:美食的秘诀 东坡肉能一直流传下来,除了文人加持,一定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因。 这就不得不说脂肪,尽管东坡肉小火慢炖的做法,已经尽量去除了多余脂肪,但实际上,最后肉中脂肪含量仍然非常高,加上甜口的调味,这完全对应了人刻在基因里的味觉本能——对高脂肪、高甜的偏爱。 ▲ 东坡肉饱含油脂,而又酥烂适口,拥有区别于其他肉类菜肴、其他国家饮食的独特口感 在漫长进化史中,人类吃饱饭的时期是极其短暂和稀罕的,绝大部分时候,历代先民都在果腹边缘苦苦挣扎。今天很多人被肥胖或高油高糖饮食习惯导致的疾病困扰,这放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看,实在是非常短暂的现象。 脂肪和糖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饮食偏好,善于主动摄食高脂肪高糖的人才更有机会生存下来。 所以,牛奶要好喝离不开脂肪,脱脂奶粉淡而无味;决定牛肉等级的因素,是脂肪含量与分布;金枪鱼刺身的等级也与脂肪含量直接相关;沙拉离不开脂肪;各种蘸水离不开脂肪;很多人用来给无聊菜肴续命的油辣椒,除了辣椒,就是脂肪。 不得不夸奖猪实在是太有功了,用低廉的成本满足了人对于肉食和脂肪的巨大需求。 猪是最成功的家畜。它孕期仅有4个月,每胎平均产12,3头猪仔。猪生长快,丹麦长白猪日增体重可达734克。一般商品猪的生长周期170天,体重就可达100kg。猪的杂食性,使得猪饲料的来源非常广泛。猪与其他家畜不同,还在于既可以放牧,也可以圈养,只食用人的各种食物残渣就可以长肉,效益回报明显高过其他任何牲畜。 但是猪今天也被嫌弃,除了形象不佳,肮脏,也还有社会消费升级的原因。 在北美,二十世纪初猪肉失去了它对牛肉显著的领先地位。除了养牛业者的有效生产和推销外,也因为猪肉被暗示为穷人和拓荒者枯燥的食物。[3] 今天国内消费结构还没有发生这种转折,但是牛肉和海产品等消费持续增加的背景下,猪肉也渐渐有了消费层次不高的意味。 不过,只有进入匮乏时期,你才会懂得去梳理生活中,哪些才是排名靠前的珍贵。 ▍油腻:对猪的误解 不了解猪的人以为猪只能提供油腻,真正了解猪的人,能明白它的个性和特殊能力,才能珍惜它。 ▲ 猪鬃曾是二战期间重要战略物资,用于制刷,给军舰刷漆或清洁枪炮管等 ▲ 至今生活在建川博物馆的猪坚强,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真正了解猪的人,能把它发挥到极致。千年来,猪最大的知音,确实是苏东坡。 苏东坡虽然菜吃得油腻,早上起来东坡肉要吃两大碗,但他却给出了人生毫不油腻的样板。他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但爱玩爱吃,为人做事饱含深情,斗志昂扬。 不油腻,不是清心寡欲,而是不被困顿打倒,保持进取、创造力和求知欲,Stay foolish。与之相反的状态,才是令人不快的油腻。 这大概是东坡肉发明者的深意所在。下次享受东坡肉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一层。 注:本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