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gner,1813年—1883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1833年,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于同年创作了歌剧《仙女》。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1845年,《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1849年,瓦格纳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1850年,弗朗茨·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1864年,路德维希二世因欣赏瓦格纳的才华,决定为其偿还债务,瓦格纳的命运也由此发生转折。1865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1868年,《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首演,该剧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1874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引起欧洲文化界的轰动。1882年,《帕西法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演。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
理查德·瓦格纳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此外,他还是剧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所以,瓦格纳不仅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欧洲文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文名: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全名)
外文名:WilhelmRichardWagner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813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1883年2月13日
职业: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
毕业院校:莱比锡大学
代表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罗恩格林》
早年经历
1813年5月22日,理查德·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其父卡尔·弗里德里希·威廉·瓦格纳是该市警察局文书,于同年11月23日去世。1814年8月28日,瓦格纳的母亲再嫁给演员、诗人路德维希·盖耶尔,并举家迁往德累斯顿。
1820年,瓦格纳在德累斯顿郊区波森多夫的一所小学读书,并在牧师克里斯蒂安·魏策尔的指导下上了几节钢琴课。1821年6月,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首演于德累斯顿,幼小的瓦格纳被该剧吸引,并通过继父结识了韦伯。
1826年秋假,他用古希腊作品《奥德赛》中的内容改编、创作了他最早的三首颂歌;年底,瓦格纳一家迁往布拉格,他本人仍留在德累斯顿,寄居在同学贝姆家中。
1827年,其全家搬至莱比锡,瓦格纳由此转到莱比锡尼古拉中学就读,在此之前,瓦格纳在学校一直用理查德·盖尔这个名字,进入尼古拉中学就读后,学名又改为理查德·瓦格纳;在此期间,他置学业于不顾,热衷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以及莎士比亚、歌德和席勒的戏剧,并在叔父阿道夫的影响下,养成了阅读和研究的习惯。
1828年,完成了第一部长达五幕的悲剧《劳伊巴德》,为了给该作谱曲,开始自学洛吉尔德《通奏低音的方法》,并私下随莱比锡交响乐团的米勒学习和声。1829年,在莱比锡听了女高音施洛德·戴夫里恩特演唱的《费德里奥》中的作品后,决定放弃其他志向,确立以音乐为奋斗目标。
1830年,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改编成钢琴曲;6月,为了获得大学的入学资格,转入托马斯学校就读;12月24日,《降B大调序曲》成为其首演作品,此时他还写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和各类奏鸣曲与序曲(大多以散失)。
1831年2月23日,在莱比锡大学注册为音乐学院学生;同年秋,师从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的主唱韦恩利希学习和声与对位,得到了后者的悉心指导;在此期间,瓦格纳创作了《D小调音乐会序曲》,并将自己首次出版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题献给韦恩利希,以谢师恩。
1832年11月,《C大调交响曲》在布拉格音乐学院首演,随后又在莱比锡布业音乐厅上演;在此期间,在帕施塔伯爵的女儿珍妮的恋情激励下,创作了第一部完整的歌剧脚本《婚礼》(DieHochzeit),但后因姐姐罗莎莉(一位戏剧演员)认为质量不佳被瓦格纳撕毁,该剧的音乐也大多遗失。
人物经历
生涯初期
1833年开始,正式步入职业音乐家生涯;1月,在哥哥阿尔贝特(一位歌剧演员)的引荐下,担任维尔茨堡剧院的合唱指挥,得以接触到韦伯、凯鲁比尼、罗西尼、奥柏等人的剧作;在此期间,创作了童话题材的浪漫主义歌剧《仙女》。
1834年1月,带着刚完成的《仙女》总谱返回莱比锡,希望在莱比锡剧院上演此剧,但计划落空;同年夏,到波西米亚短暂度假期间,开始构思、创作歌剧《爱情禁恋》,该剧根据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写成,带有喜剧色彩,音乐上则受到贝利尼、奥柏等意大利和法国作曲家的影响;7月底,应邀担任贝特曼巡演剧团的音乐总监,并与剧团中一位小名为明娜的女演员克里斯蒂娜·普拉内相恋;同年,撰写了论文《德国歌剧》。
1835年,创作了序曲《克里斯托弗·哥伦布》;7月至8月间,为了挑选歌唱演员,第一次到拜罗伊特。1836年3月29日,歌剧《爱情禁令》在马格德堡歌剧院首演,瓦格纳担任指挥;此后不久,剧院因财政不力解散,他和明娜来到柯尼希斯堡;11月2日,与明娜在特拉哥亥姆教堂举行婚礼。
1837年4月1日,出任柯尼斯堡剧院乐队指挥;同年,因经济等方面原因,与明娜关系恶化,致使她与一位名叫迪特里希的商人私奔,瓦格纳后来劝回明娜和好,但两人的分歧已为日后的离异埋下伏笔;7月25日,来到里加,出任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在里加期间,根据英国作家爱德华·布尔沃·利顿的小说《黎恩济》开始创作同名歌剧。
1838年1月,完成《黎恩济》的脚本;8月7日,开始为该剧谱曲;同年,因瓦格纳负债累累,当局没收了他和妻子的护照。
1839年7月10日,与妻子明娜为了躲债从里加秘密出逃;8月,在经历数次暴风雨的历险航行后抵达伦敦,此次海上历险是其创作《漂泊的荷兰人》重要的灵感来源;9月17日,在伦敦作短暂停留后抵达目的地巴黎,但等待瓦格纳夫妇的是贫困潦倒的日子和失意受挫的心境;在此期间,瓦格纳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四处举债,同时不情愿地从事非创造性劳作,如为家用市场改编歌剧流行唱段的钢琴谱,校对乐谱,为一般性音乐杂志撰稿。
1840年1月12日,创作了《d小调浮士德序曲》;11月,完成歌剧《黎恩济》的总谱写作,几乎与此同时,又根据北欧民间传说、海涅的短篇小说以及海上航行的亲身经历,开始了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创作。
1841年5月,完成《漂泊的荷兰人》脚本,7月至11月间开始谱曲;6月29日,在作曲家迈耶贝尔的推荐下,德累斯顿王家剧院接受了《黎恩济》上演的要求。
1842年4月7日,与明娜返回了阔别六年的故乡德累斯顿;6月22日至7月8日,在波西米亚山区度假时,以格林(JGrimm)的《德国神话》为蓝本,开始酝酿歌剧《汤豪瑟》的草稿;10月20日,《黎恩济》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
德累斯顿时期
1843年1月2日,《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该剧寓意深远、音乐生动,一般认为是其真正显露水准的第一部作品,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3月,完成了《汤豪瑟》的脚本创作。1844年12月14日,作曲家韦伯的灵柩移葬回德累斯顿,瓦格纳为此创作了《挽乐》(Trauermusik)。
1845年4月13日,完成了《汤豪瑟》的总谱创作;7月,在波西米亚度假疗养期间,写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第一份草稿;8月3日,写出了《罗恩格林》的大纲,并于同年11月完成了该剧的脚本创作;10月9日,《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该剧从1845年完稿到1875年由瓦格纳自己最后一次指挥演出前,总谱在不断修改。1846年4月5日,在茨温格尔的德累斯顿旧歌剧院第一次指挥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1848年4月28日,完成《罗恩格林》的总谱创作,全剧通过圣杯卫士的传说故事,探索圣洁爱情与身份认同之间的辩证矛盾关系;6月,加入带有政治倾向的“祖国联合会”,发表了关于君主政体与共和政体的政治言论,并以演说者的身份进行鼓动演讲,呼吁成立民主政体、推翻贵族,论文《德国和他的侯爵们》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10月,草拟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散文草稿;11月,进入《齐格弗里德之死》的脚本写作,它后来演化为《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乐剧的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
1849年5月,普鲁士军队开始掌控局势,瓦格纳作为一个背叛当局的社会名流被通缉,在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的帮助下,途经魏玛逃到苏黎世,因不祥预感又逃亡巴黎,在一无所获后,于7月又回到苏黎世;11月,撰写了论文《艺术与革命》和《未来艺术》,并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时期
1850年8月28日,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瓦格纳因遭通缉不能到场;此外,在李斯特的激励下,瓦格纳重拾信心,继续写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文字脚本。
1851年,撰写了论文《歌剧与戏剧》,并在文中系统地勾勒了自己梦想中的歌剧观念,批判性地回顾了歌剧发展的历史。
1852年,在完成《歌剧与戏剧》后,依次(与故事发生的顺序刚好相反)写作了《青年齐格弗里德》《女武神》《莱茵的黄金》的脚本剧词,并对《青年齐格弗里德》(后更名为《齐格弗里德》)和《齐格弗里德之死》(后更名为《众神的黄昏》)进行修订,整部《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脚本写作宣告完毕。
1853年5月18日、20日、22日,在苏黎世举行5月音乐会。1854年9月26日,完成了《莱茵的黄金》的总谱创作;6月,未等《莱茵的黄金》总谱杀青,瓦格纳又开始了《女武神》的音乐创作。1855年,于伦敦指挥演奏八场音乐会。
1856年3月20日,完成《女武神》的总谱创作;9月,进入《齐格弗里德》的音乐写作;在此期间,瓦格纳通过友人介绍,开始着迷于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学说,其论点对瓦格纳日后的艺术发展和人生观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857年4月,魏森东克特邀瓦格纳全家搬至苏黎世郊区自家别墅的小屋内居住,在与魏森东克一家的接触中,瓦格纳与魏森东克夫人玛蒂尔德之间产生了感情,该段秘密恋情直接导致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8月,完成《齐格弗里德》前两幕的创作后,就暂时中断《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后的音乐写作,转身投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
1858年,为玛蒂尔德的五首诗歌谱曲,创作了《魏森东克歌曲》,这五首歌曲在音乐风格上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剧的预示性尝试;4月,瓦格纳与玛蒂尔德的私情被妻子明娜察觉,导致了一场严重的情感危机;8月17日,瓦格纳听从了玛蒂尔德的劝告,离开苏黎世前往威尼斯躲避风头。
1859年3月,迁居到瑞士的琉森;8月,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总谱;9月,来到巴黎,为该剧能在当地上演作准备。1860年1月至2月,在巴黎的意大利剧院举行了三场音乐会。
1861年3月13日,《汤豪瑟》在巴黎上演,但因有人暗中破坏,加之瓦格纳拒绝在第二幕塞入巴黎观众习惯的芭蕾舞,导致演出失败;5月15日,《罗恩格林》在维也纳宫廷剧院演出;8月11日至18日,萨克森国王大赦,瓦格纳第一次返回德国;11月,受魏森东克夫妇之邀,到威尼斯修养,并开始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创作。
1862年,与妻子明娜的关系彻底破裂,两人自同年11月后在没有见过面;同年夏,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带着妻子、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来到瓦格纳家中做客。
1863年3月至4月,在彼得堡和莫斯科举行音乐会;7月,在布达佩斯举行音乐会;11月,在布拉格和卡尔斯鲁厄举行音乐会;12月,返回维也纳。
慕尼黑、特里普胜与拜罗伊特
1864年初,在财政上已彻底破产,被迫于3月23日离开维也纳,以免因债务锒铛入狱;5月3日,接到了巴伐利亚刚登基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传话,要他立即前往慕尼黑听旨,路德维希二世欣赏瓦格纳的才华,答应为瓦格纳偿还债务,并奖赏瓦格纳四千古尔盾的年俸,以便让其潜心完成《指环》,瓦格纳为此创作了《效忠进行曲》,以表谢意;10月,经路德维希允许,搬入位于慕尼黑市中心的住房;同年,瓦格纳的感情生活出现转机,彪罗的妻子柯西玛开始与瓦格纳相爱,作为瓦格纳的崇拜者,彪罗内心虽然痛苦,但最终接受了现实。
1865年6月10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该演出由彪罗指挥,并获得了成功;同年,路德维希二世对瓦格纳的宠信和过度资助引发冲突,瓦格纳与柯西玛之间的感情亦引发争议,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路德维希二世只好对瓦格纳下了逐客令;12月6日,瓦格纳离开了慕尼黑。
1866年4月,瓦格纳租下瑞士琉森湖边的特里普胜别墅。1867年10月23日,完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总谱,并将其题献给路德维希二世作为圣诞礼物。
1868年6月21日,《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该剧由彪罗执棒,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11月8日,在莱比锡结识了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869年3月,中断达12年之久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重又开始;9月22日,《莱茵河的黄金》在慕尼黑首演;同年秋,完成《齐格弗里德》第三幕总谱创作;10月,开始了《众神的黄昏》的音乐创作。
1870年8月25日,与柯西玛在日内瓦正式举行了婚礼;同年,为了纪念儿子齐格弗里德的出生,瓦格纳专门为柯西玛创作了《齐格弗里德牧歌》,该曲于同年圣诞节清晨(适逢柯西玛33周岁生日),由15人组成的小型乐队在柯西玛卧室外的楼梯上进行了首演。
1871年之后,瓦格纳一方面谱写《指环》,另一方面花费大量精力进行“节日剧院”的构想和建造,并最终确定在拜罗伊特小镇建造专供演出自己乐剧的理想剧院,对此瓦格纳进行了公开募捐;5月,在柏林受到俾斯麦的接见。
1872年4月22日,迁居拜罗伊特;5月22日,在瓦格纳59岁生日之际,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举行了奠基典礼。1873年,剧院的建设工程遇到困难,有人提议将其易地建设,但被瓦格纳拒绝。
1874年4月28日,迁入万弗里德别墅;11月21日,完成了《众神的黄昏》的总谱创作,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
1876年,拜罗伊特节日剧院落成,建造中因路德维希二世两次拨款,才得以竣工;8月13日、14日、16日、17日,《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共演出三轮,包括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内的多国政要和各界人士出席了演出,并在欧洲文化界引起了轰动;10月底,在索伦托最后一次与尼采见面。
晚年生涯
1877年2月,完成《帕西法尔》的草案;3月至4月,完成了该剧的脚本写作;同年,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但财政亏损严重,关键时刻幸得路德维希二世的帮助,即先以低息借给瓦格纳一笔款项偿还债务,并约定通过作品演出版税日后逐步偿还,从而解除了瓦格纳的财务危机;5月17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温莎宫接见了瓦格纳;9月,全力投入《帕西法尔》的谱曲。
1880年,撰写了论文《宗教与艺术》,并完成了自1865年开始的传记《我的一生》。1882年,撰写了论文《英雄精神与基督教精神》。
1882年1月,完成《帕西法尔》的总谱创作;7月26日,《帕西法尔》的首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举行,共演出16次,由赫尔曼·列维指挥;在最后一次演出中,由瓦格纳执棒指挥最后一幕,并获得热烈欢迎;9月,因身体不佳,携全家到威尼斯修养。
1883年,撰写论文《关于人类中的女性》;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其遗体被葬在拜罗伊特瓦格纳住宅(即万弗里德别墅,现为瓦格纳博物馆)的花园内。
主要作品
音乐戏剧作品
管弦乐
声乐曲
钢琴曲
著述
以上主要作品来源
创作特征
基本概念
乐剧
“乐剧”(Musikdrama),在1833年由德国作家特奥多·蒙特在论文集《批评之林》中用以称呼普通歌剧,此时没有后来瓦格纳歌剧的那种意思。但瓦格纳的追随者们读到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含义,用来称呼瓦格纳改革的歌剧。但瓦格纳本人并不同意,1872年他专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乐剧”的命名》,说明这个称呼容易让人误会。但瓦格纳又觉得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戏剧,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戏剧。他说:“认真地说,它的名称的意义应当理解为:一种安置在音乐中的真正的戏剧。因此,重点应当落在戏剧上,这种戏剧应当跟迄今为止的歌剧剧本完全不同,尤其不同的是,在这种戏剧中,剧情绝不仅仅是根据哪种传统的歌剧音乐的需求而安排的,恰恰相反,倒是一种真正的戏剧的性格需求支配着音乐的构思。”
关于这种戏剧的名称,鉴于古希腊戏剧常在节日演出,故瓦格纳称他的歌剧为“剧场节日剧”,并将其最后一部“乐剧”《帕西法尔》称作“剧场庆典节日剧”。但人们却不把瓦格纳的歌剧称作节日剧,还是叫它“乐剧”。
总体艺术作品
“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是瓦格纳自己创造的德语复合词,首次出现在他写于1849年的《未来的艺术作品》中。“总体艺术作品”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就是把音乐、诗歌、舞蹈、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部门融为一炉,从中不复找到单独的艺术门类的分野,它们全都交织在一起,并由此升华出一种崭新的“未来艺术”。
剧作特征
人物特征
瓦格纳的戏剧取材于古代神话传统,把英雄人物当作象征,作为哲学的体现。他用音乐来表现被文明所压制的人类本性。他不写人物性格的戏(《名歌手》除外),他试图以原始形式的观点来看待神话,把它看作一种观念、一种哲学,一种象征,这种抽象的象征是脱离人物性格的。
瓦格纳的剧中人多是与环境分离,不强调他们的个性,只满足于揭示其性格的主要特点。其剧中人物虽有交往,但当两个或更多的人物相对时,交响音乐就把他们的个性湮没在一股音乐潮流之中。他们只是一些人物,但并非戏剧中的人物。此外,他剧中的女英雄人物容易消失在奇异的气氛中,变得更加神话化而非人性化。尽管以其爱情的原始力量感动人,但她们没有温柔、优美,没有妇女的特征。
情节
情死(或殉情)早在瓦格纳的第一部歌剧《结婚》中就已出现。这种因素贯穿在之后的一些歌剧中,如《漂泊的荷兰人》中的森塔,《汤豪塞》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会中的爱丽莎白,《罗恩格林》中的爱尔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情死”在瓦格纳歌剧中,实际是一种象征,一种观念,是酒神超脱的喜悦之情的体现。
音乐特征
通谱体
瓦格纳采用逻辑严密的通谱体方式写作,每一幕由常见的AAB或ABA式乐段构成,放弃传统以歌曲为单位的编号式写法,并采用“无终旋律”技巧,造成段落之间悬而未解的过渡,强化歌剧的交响化展开,力图使作品成为一个连续而严密有序的整体。
无终旋律
“无终旋律”(UnendlicheMelodie),是由瓦格纳的追求者们使之流传开的。瓦格纳本人仅在1860年写的《未来音乐》一文中提到这个概念,之后未用过。他说:“音乐家使沉默变有声的可靠形式是‘无终旋律’,亦即‘旋律始终保持在必须不间断的潮流中”。“旋律”在此也不同于一般概念,是指交响乐队产生的“音响流”,它与剧情的进展紧密结合,不断如“潮流”样地涌出,而剧情就在“无终旋律”的潮流中推进,歌唱与交响乐、声乐与器乐形成“复调”,此起彼伏,音乐与戏剧融为一体。
可以说,“无终旋律”的特征就是不间断性,为此音乐结构要始终保持开放和展开性,避免歌曲形式的封闭结构或段落感。瓦格纳经常使用的术语“不间断的旋律”就是此意。
主导动机
主导动机(Letimotif)是瓦格纳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法,即运用一系列短小的动机或主题代表特定的人物、事件、物体、地方、情感等,大都短小而凝练,贯穿在作品中。它可以根据剧情变化、发展和变形,以起到提示即将出现的事情或人物、建立联想,统一全曲等作用。从《漂泊的荷兰人》开始,瓦格纳就有意识地运用主导动机。在“乐剧”中,主导动机是“总体艺术作品”思想的产物,并为“总体艺术作品”服务,是“总体艺术”不可分割的要素。此外,主导动机这个术语并非是瓦格纳提出的。据他的妻子柯西玛的日记记载,瓦格纳在1879年1月31日以前,从未提过这个词,而是他的追随者、《拜罗伊特报》的编辑沃尔佐根在19世纪70年代根据瓦格纳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瓦格纳认为舞台上所演的不应只是根据一个故事轮廓或一篇用诗写成的故事唱出一段一段的歌曲来,而应该是一部戏剧艺术的严肃作品。其中的音乐,无论声乐、器乐,均应表现处一直不停的剧情的发展。根据这种观念,他使用了一种有旋律意味的宣叙调,只有剧情进行到紧要关头(如《女武神》中的诀别、魔火,《齐格弗里德》中的相会场面等),该种宣叙调才延伸成长旋律。这种宣叙调不时地有着旋律,它们简短而富有表现力,其中巧妙地运用着主导动机。这些主导动机代表着剧中人或支配着剧情发展的重要势力。有时为了表现复杂的境遇、势力、情感或行为,这些主导动机就巧妙地在交织在一起;有时,声乐部分代表一方面,而管弦乐队则代表另一方面。例如,《莱茵的黄金》中就有代表“莱茵河”的动机、莱茵水仙的动机、雾魔的奴役动机、莱茵的黄金动机、指环的动机、弃绝爱情的动机、瓦尔哈拉动机、干戈动机、契约动机、弗莉卡的动机、奔跑动机等等。总之,乐剧中人物、地点、行动、自然事物等各有各的动机,不时地按剧情的要求而出现、变化、发展、交织。
调性
瓦格纳把大小调体系进一步发展。虽然他还未敢越界,但不断展开的漩涡般转调,常让人无法找到其基本调性,因为终止式被冲淡了,正常的调性关系被放弃了,它要求自由、脱离调性约束,脱离声部进行,脱离古典终止式及调性的决定曲式的诸要素。
管弦乐队
瓦格纳的歌剧通常采用庞大的三/四管编制,乐队的表现力得到提高,管弦乐织体丰富,色彩充满变化。
人物评价
瓦格纳是首屈一指的人。在他身后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成果,其他一切都在他所具有的意义前逊色,而这个意义人们并没有立刻理解或给予应有的评价。(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评)
瓦格纳是德国歌剧或者音乐戏剧的奠基人。(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评)
如果仅仅从德国和德国文化的价值来评价的话,理查德·瓦格纳始终是个大问号,也许可以说是德国的不幸,不管怎样却也是个命运:然而这又能怎样呢?他难道不是比一个单纯的德国事件丰富得多吗?我甚至以为,他倾听德国的声音比任何其他声音都少,德国没有为他准备任何东西,在德国人中间他这种人简直是陌生的,古怪的,未被理解也是无法被理解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评)
瓦格纳的艺术是德意志民族最令人震惊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批判,它长于表现,甚至会使一头外国驴子对德意志特性感兴趣;热心致力于这个艺术,就是热心致力于研究被艺术批判加美化地进行颂扬的德意志特性。(作家托马斯·曼评)
在戏剧方面他是个伟大的学者。他在戏剧中压制那些轻佻的游戏和微不足道的插曲,而只把戏剧集中在内心生活,集中在有生命的灵魂上。正因为如此,他是我们的大师,尽管他有谬误,他仍不失为一个比他同时代的所有戏剧大师更诚实,更直爽,更坚定,更出色的大师。(作家罗曼·罗兰评)
后世影响
瓦格纳基金会
1973年,瓦格纳基金会正式成立,该组织专门负责管理瓦格纳的文献档案和不动产,瓦格纳家族移交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和瓦格纳全部历史文献给基金会,而万弗里德别墅则捐给了拜罗伊特市政府。
瓦格纳博物馆
1976年,为了庆祝拜罗伊特百年庆典,原联邦德国政府拨款创建瓦格纳博物馆,瓦格纳生前居住的万弗里德因此得到了全面整修,并按照一百年前的原样重建。该博物馆的馆藏包括理查德·瓦格纳家族文献和万弗里德文献两部分;后院还有瓦格纳与柯西玛的墓地。
瓦格纳纪念币
1983年,为纪念瓦格纳逝世100周年,原民主德国发行一枚面值10马克的纪念银币。银币正面有国徽、国名、面值以及发行年份,背面为瓦格纳
一丁不识 一字不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 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之交 好友;至交。谓亲密如一人。
一人有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 “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谓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 ·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 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人敌 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 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了百了 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 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了百当 ①犹言一了百了。②谓问题解决得彻底,或事情办得甚为妥当。
一刀两段 ①见“一刀两断”。②指斩首,被杀。
一刀两断 比喻坚决地断绝关系。
一寸丹心 一片赤诚之心。
一寸光阴一寸金 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一寸赤心 同“一寸丹心”。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口同声 犹一口同音。
一夕一朝 同“一朝一夕”。
一之已甚 见“一之谓甚”。
一之为甚 见“一之谓甚”。
一之谓甚 谓一次已经过分。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见“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 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天一地 ①指天和地。②形容到处都是。
一天星斗 ①满天星星。②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 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③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④犹言满城风雨。
一夫之用 谓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一夫之勇 犹言匹夫之勇。
一夫当关 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元复始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 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今人亦偶用之。
一木难支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 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五一十 ①以五为单位往下计数。②形容叙述得原原本本,没有遗漏。
一支半节 谓一小部分。
一不扭众 谓一人不应或难以违反众意。
一切万物 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一切众生 佛教谓人类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一日三月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 谓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一日三秋 《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后以“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复 谓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一日三岁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覆 同“一日三复”。
一日千丈 形容形势发展极为迅速。
一日千里 ①形容马跑得极快。②比喻人才智出众。③形容进步或发展的 迅速。
一日之长 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 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一日之长 谓才能比别人稍强。
一日之雅 犹言一面之交。
一日万里 形容行动迅速,进展极快。
一日万几 亦作“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语本 《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一日万机 见“一日万几”。
一牛吼地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一牛鸣地 见“一牛吼地”。
一手一足 比喻一个人或一人之力。
一手一脚 见“一手一足”。
一手包办 ①一人全部办理。②个人独揽。
一手遮天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 “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
一毛不拔 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 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
一片冰心 谓心地纯洁,性情淡泊。
一片宫商 形容象乐声那样和谐动听。宫、商,古代五音的两个音阶,常 用作乐声的代称。
一片散沙 见“一盘散沙”。
一仍旧贯 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 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必复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一反常态 完全改变了平常的态度。
一介之士 ①一个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一介之才 微小的才能。
一介之善 微小的善行。
一介不苟 见“一介不取”。
一介不取 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文不名 形容极其贫困。
一文不值 见“一钱不值”。
一文如命 见“一钱如命”。
一心一力 同心协力。
一心一计 同“一心一意”。
一心一路 犹一心一意。
一心一腹 一条心。
一心一意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 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后因以“一心一意”谓同心同意;或专心专意,毫无他念。
一心一德 同心同德。语出《书·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 惟克永世。”
一心同功 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一心同归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
一心同体 犹言同心同德。
一心无二 同心共志,没有两意。
一孔之见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一以贯之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一切事物中。后亦泛指一种思想或 理论贯通始终。
一以当十 一人可抵过十人。形容斗志旺盛。
一以当百 一人抵过百人。极言勇猛。
一世之雄 一个时代的英雄。
一世龙门 后汉李膺有重名,后进有升其堂者,谓之“登龙门”。见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因称文人所景仰的人物为一世龙门。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 讽刺意味。
一本万利 用极少资本牟取最大利润,形容本轻利重。
一目十行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 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目了然 见“一目了然”。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目之士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数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旦一夕 同“一朝一夕”。
一生一世 从生到死;一辈子。
一生一代 同“一生一世”。
一生九死 谓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一矢双穿 犹一箭双雕。
一丘一壑 ①《汉书·叙传上》:“渔钓於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 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后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隐在野,放情山水。②犹一山一水。
一丘之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 邱”。
一代风流 指开创风气,为当世所景仰的人物。
一民同俗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 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匡天下 使天下得到匡正。
一式一样 完全一样。
一成一旅 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传夏少康凭此灭过、戈而复禹业。 后遂用为势微力弱卒能克敌制胜、光复旧业之典。
一成不易 同“一成不变”。
一成不变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 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至於此 竟到如此地步。
一至於斯 同“一至於此”。
一吐为快 尽情说出要说的话而感到畅快。
一帆风顺 ①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②比喻境遇 顺利或办事容易。
一帆顺风 同“一帆风顺”。
一年一度 谓每年一次。
一年半载 约计时间之词。多则一年,少则半年。
一行作吏 一经为官。
一决雌雄 一决胜负。雌雄,喻高低。
一衣带水 《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 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隋将伐陈,陈在长江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
一字一句 ①每字每句。②形容说话清楚从容。
一字一板 ①犹一字一句。形容说话从容,吐字清晰。②指严肃认真,毫 不苟且。③犹言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一字一珠 形容歌声圆润。语出唐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 转喉疑是击珊瑚。”后亦以“一字一珠”称誉文章华贵。
一字千金 ①秦相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咸阳城门, 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汉刘安著《淮南子》,亦悬赏千金,征求士人意见。见汉桓谭《新论·本造》。后因以“一字千金”极言文章价值的高贵。②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一字千秋 谓文字警辟,足垂久远。
一字不苟 一个字也不随便。形容行文时字斟句酌,反复锤炼。
一字不易 《新唐书·文艺传中·孙逖》:“开元间,苏颋、齐澣、苏 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狄典诏诰,为代言最;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后因以“一字不易”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亦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一字长城 谓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一字连城 《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 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一字兼金 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一字褒贬 原谓《春秋》笔法严谨,一字即寓褒贬之意。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一如既往 完全象过去一样。
一走了之 谓不顾而去。
一技之长 指有某种专长或技能。
一花独放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 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一步一鬼 汉王充《论衡·论死》:“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 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 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步登天 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常用以讽 人突得高位。
一见了然 犹一目了然。
一见如故 见“一见如旧”。
一见如旧 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扞吴公子札呴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一见倾心 一见面就产生倾慕的情感。
一见锺情 ①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即产生爱情。②借指对人或事物一看见就 发生了很深的感情。
一吠百声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男半女 指一个子女,一个儿子或女儿。
一串骊珠 形容歌声圆润,唱时如一串明珠。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晋孙绰、许询同负盛誉,和尚支遁问绰与询孰优 孰劣,绰答:“高情致远,弟子早已伏膺;一吟一讠永,许将北面。”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及《晋书·孙绰传》。
一邱之貉 见“一丘之貉”。
一身两役 一人兼作两事。
一身是胆 全身都是胆。形容极其英勇无畏。
一佛出世 ①佛教认为世界每经历一小劫,有一佛出世。②引申为难得之 意。③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坐一起 犹言一举一动。
一坐皆惊 见“一坐尽惊”。
一坐尽倾 满座倾慕。
一坐尽惊 谓满座皆惊服。
一迎一和 一味迎合。
一言一行 一句言语和一个行动。亦谓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 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一言千金 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一言半句 见“一言半语”。
一言半辞 见“一言半语”。
一言丧邦 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一言为定 一句话说定,不再更改或反悔。
一言兴邦 谓一句话可以兴国。
一言难尽 形容事情曲折复杂,非一语能够说完。
一表人才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材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物 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表非凡 见“一表非俗”。
一表非俗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一表堂堂 形容仪表堂皇。
一长一短 形容琐谈不休。
一长二短 ①指意外的变故。②一五一十,原原本本。
一长半短 见“一长二短”。
一拍即合 原指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一下子就能够互相吻合。
一枝一节 ①本指树木的枝节。②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一板一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二拍子的叫一板一眼。后即借 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
一板三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四拍子的叫一板三眼。比喻义 与“一板一眼”同。
一枕邯郸 见“一枕黄粱”。
还有还多呢。。。
http://wwwguoxuecom/chengyu/cys_001htm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原名:爱德华·德·维尔(Edward De Vere) 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
生平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 活轨迹: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22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和剧作家;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 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1612年左右他告别伦敦回到家乡定居。1616年 4月23日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
作品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
�
第一时期(1590~1600年)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与《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李尔王,哈姆莱特,奥瑟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成就和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 ,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 - 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 、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 ,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就莎士比亚的天才、成就和声望而言,他的名字未能在本册中名列前茅看来有点离奇。我把莎士比亚排得这样低,不是因为我不赏识他的艺术成就,而是我认为文学艺术人物一般说来对人类历史影响较小。
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
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
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
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当然类似的论断适合于每一位文学艺术人物,但是这个因素在评价一般的艺术家的影响时看来并不特别重要)。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某版本的莎翁戏剧集中的序言,有一段这样的话:
他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
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他的朋友、著名的戏剧家本·琼孙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是-----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
十三、责任
要使周围的一切都大放光彩,自己也应该像蜡烛那样燃烧。(高尔基《蟑螂的故事》)
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狄更斯《马丁•矍述伟》
我的职责是要我说出我认为公平的合乎人道的话。无论这会使别人喜欢或厌恶,那不是我的事情。我知道文字一旦发表了就会自动流传。我充满希望地把它们播种在血腥的泥土中。收获的季节会来到的。——罗曼•罗兰《超越混战》
我们的使命是照亮整个世界,熔化世上的黑暗,找到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和谐,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高尔基《人》
精神不是任何人的仆从。我们才是精神的仆从。我们没有别的主子。我们生存着是为了传播它的光明,捍卫它的光明,把人类中一切迷途的人们集合在它的周围。——罗曼•罗兰《先驱者》
太阳像一块畸形的红炭,比云堆中射出光来。这一切都悬在森林、燕麦田上空。一派欢乐景象。于是我想:不,这个世界不是一场玩笑,不是走向那个永恒天堂的苦难深谷,而是那些美好世界之一,它美丽、欢快。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应当使它更加美丽、更加欢快,为了我们的同时代人,也为了以后的世世代代。——《托尔斯泰论集》
一个高尚的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免费让人使用。——托尔斯泰《哥萨克》
看不起他们同胞的人是永远不会成为伟大的人物的;反过来,他们也会受到别人的轻视。——泰戈尔《戈拉》
人的天性,一方面是对欢乐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自我牺牲的想望。当前者无望时,后者就增加了力量,而且,就在它这样寻找更为充分的发展余地的时候,一种崇高的热情充满了灵魂。——泰戈尔《孟加拉掠影》
老鼠在船底打洞的时候,只想到自己的爱好和方便,它看不到自己在这样大的房子里啃一个小洞得到的好处比起它给大家带来的巨大损失简直是微不足道的。——泰戈尔《戈拉》
只有当你有好的新的东西要说的时候,只有当那些东西对人们有益,对千百万劳动人民有益的时候,你才可以动手写作。——《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只有当读者跟被描写的东西心灵上沟通了的时候,描写才是好的并且对读者起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当被描写的印象和感情读者可以亲身体验到的时候才有可能。——《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艺术应该使暴力终止。——《托尔斯泰传》
只有使人类结合起来的艺术,才是唯一有价值的艺术。有价值的艺术家,是为他的信念作出牺牲的艺术家。一切真正的职业的先决条件,不是对艺术的爱,而是对人类的爱。也许只有充满了这样的爱的人才适合作为艺术家并做出什么有价值的事来。——托尔斯泰《世界名言录》
当一个作家深切地感到自己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的时候,这就会给他以美和力量。——高尔基《文学书简》
十四、珍惜
人的一生,是很短的,短暂的岁月要求我好好领会生活的进程。(高尔基《夏天》)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戏剧集》
没有一个人能够制造那么一口钟,来为我们敲回已经逝去的时光。——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我们不可能在晚秋时节还会找到我们在春天和夏天错过了的鲜艳花儿。——巴尔扎克《卡迪央王妃的秘密》
没有任何脂粉可以挽救容颜的凋残。——罗曼•罗兰《母与子》
我们若是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传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钟。——高尔基《时钟》
日子像念珠一般,一天接着一天滑过去,串成周,串成月。——高尔基《母亲》
我们计算着每一寸逝去的光阴;我们跟它们分离时所感到的痛苦和悲伤,就跟一个守财奴在眼睁睁地瞧着他的积蓄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给强盗拿走而没法阻止时所感到的一样。——马克•吐温《神秘的陌生人》
十五、思想
思想,就是推动自己和全人类的生活的力量。(托尔斯泰《致阿•夫•日尔凯维奇》)
思想常常好比宝藏;然而这些思想正像分布在地球上的金刚石一样,是十分稀有的。需要长时间去探找,或者不如说去等待;需要使用测探器遍访思想领域的汪洋大海。——巴尔扎克《论艺术家》
语言在人的心里,从思想走到良心,又从良心回到思想的时候,才是一种灿烂无比的神秘。——雨果《悲惨世界》
思想家是主动的,梦幻家是被动的。——雨果《海上劳工》
一种坏行为只是为了其它各种坏行为铺平道路而已,可是坏思想却拖住了顺着那条路走下去,一发而不可收拾。——托尔斯泰《复活》
自由的、不朽的思想,把动物造成人,创造出无数神祗,哲学体系以及能够打开世界之谜的钥匙——科学。——高尔基《人》
思想的滋味是苦的,不过苦得使人很舒服。思想就像许多条涨满冰冷秋水的溪流,潺潺地流出来。——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不找到灵魂,是不会找到正确的行为的。(高尔基《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
一个人的心灵受了鼓舞,那不用说,器官虽然已经萎缩了、僵了,也会从死沉沉的麻痹中振作起来,重新开始活动,像蜕皮的蛇获得新生的力量一样。——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人的肉体只是那内存生命的一个贮藏室,一个不可少的依傍,一种外壳。——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
人类在世间,有着自己灵魂的星座,自己的天,自己的天使……——巴尔扎克《司汤达之死》
人类头脑不能完全了解事件的原因,但是寻找那些原因的愿望植根于人类的灵魂中。——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灵魂在精神世界里的诞生,是与同自然的自由交往而不是断绝关系相一致的。——《泰戈尔评传》
她脸上看到的不是皮肤或五官方面的美,而是脸上表现出来的灵魂的美——不仅仅是看上去令人愉快的完美无瑕的外形,而是坚忍不拔的力量和独立鲜明的性格。——泰戈尔《戈拉》
十六、理想
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罗曼•罗兰《爱与死的搏斗》)
人越是心高志大,就越少不了有种种小的弱点。——狄更斯《马丁•矍述伟》
我们有权按照自己的愿望建设更美好的生活。——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我们生活中这层充满各种畜生般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着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人的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和道的生活终将苏生。——高尔基《童年》
动物为贪求就近的东西而痛苦,人却为渴望无不可及的事物而悲哀。——泰戈尔《红夹竹桃》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麦克白》
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苦难存在,那就让它存在吧:但应该留下一线光明,至少留下一点希望的闪光,以促使人类中较高尚的部分,怀着希望不停地奋斗,以减轻这种苦难。——泰戈尔《孟加拉掠影》
人总是要失望的,因为他希望的总比他得到的多。——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信仰是克服惊慌的光明。(《雨果传》)
唯有燃烧的物质方能燃着别的物质,同样,唯有一个的真正的信仰与真正的生活方能感染他人而宣扬真理。——《托尔斯泰传》
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高尔基《忏悔》
信仰能欺蒙人,可是它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它使一个人的面貌添上一种神采。——泰戈尔《家庭与世界》
信仰是可以创造奇迹的。——马克•吐温《赤道环游记》
人被信仰束缚,结果相信有一种力量。但是信仰还不够使人安宁。信仰不知道怎么需要一个形象,于是有了宗教。没有形象寄托的信仰,更使人苦恼了。——雨果《海上劳工》
如果迷上那种空中楼阁似的信仰,便会像染上一种不良的嗜好,毁掉一生。——罗曼•罗兰《爱与死的搏斗》
十七、真善美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是美好的东西,那便是真理。(托尔斯泰《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真理是喜欢公开交易的。——莎士比亚《亨利八世》
真理和正义有多种形式,它们和人的种族一样繁多,和时代、气候一样变化无常但它们的本质到处都是一样的;在翻天覆地的情况下,我需要抓住的正是这个不可摧毁的一致点。幸福的规律在一切人之间有它的共同之点,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他们道德发展的最高规律。这种发展经常变化,但规律是不变的。——《罗曼•罗兰回忆录》
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是要嘲笑你了。——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托尔斯泰《世界名言录》
拳头是打不倒真理的。——高尔基《母亲》
真理就像劳动汗水一样,总是有一股强烈的气味。——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真理的一边是自由,另一边却是限制。——《泰戈尔评传》
如果你不等待着要说出完全的真理,那末把真话说出来是很容易的。——泰戈尔《飞鸟集》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泰戈尔《飞鸟集》
真理若是穿多了衣服,它反而显得俗不可耐了。——泰戈尔《春之循环》
无言纯洁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
不管是多么值得尊敬的人,我也决不会为他而颠倒黑白,把好说成坏。——泰戈尔《一个女人的信》
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恶,总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错综着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
所有的人好象总是带有两重性的。在他们的胸腔里仿佛有一副天平,他们的心就好像天平的指针,在称善的和恶的重量时,指针一会儿倾向这一边,一会儿倾向那一边。——高尔基《三人》
凡对别人有害的事都是错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支找寻。(泰戈尔《飞鸟集》)
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名人名言录》
认为美就是善,这完全是一种错觉。——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
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母亲》
应该学会在无价值的事物中寻找美好的东西。——高尔基《公墓》
只有那些无法把自己充分沉浸在美中的人们,才会鄙视美,把它看作一个感官的对象。——泰戈尔《孟加拉掠影》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戏剧集》)
庄严和高贵的气质,只有蕴藏着豁达和崇高胸襟的人的灵魂才能表达出来。——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人类的生活对于德,正像对于才一样,无疑是一个最终的考验,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它们。——巴尔扎克《乡村医生》
漂亮的词句可以导致品德端正,但是品行不端正的人只能用漂亮的词句来说谎。——罗曼•罗兰《母与子》
保护一个受侮辱的女人是每一个男人的天职。——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朴素、平凡、善于在危险中看到同危险迥不相同的东西,这一切构成了士兵的美质和优点。——《托尔斯泰传》
一切美好的品质,都是从太阳的光线和母亲的奶汁中生长出来的。——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崇高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狂风暴雨之中。——《泰戈尔评传》
十八、苦乐
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托尔斯泰《哥萨克》)
幸福是什么?是打仗吗?不是。是打架吗?不是。幸福能令人感到可爱、亲切、美好、愉快、平静和快活吗?噢,是的!——狄更斯《荒凉山庄》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而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谁在年轻时便很年轻,谁能不迟不早地成熟,谁逐渐对生活的冷酷不幸,学会忍受,谁就算最幸福——普希金《叶甫盖尼•奥尼金》
我有一切应该幸福的条件,而且不管我的精神如何苦恼,我想我应该一直最幸福的,要是我始终把内心洋溢的欣悦传达给别人。——《罗兰与梅森葆的通信》
一个人叹赏湖上的小舟平稳而幸福地航行,等到自己坐上小舟的时候心情就有些两样。——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就像那些星星。它们不能遍布整个夜空;它们之间有空隙。——泰戈尔《姨妈》
苦恼有人分担,也是一种乐趣。——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通过痛苦,得到欢乐。——《罗曼•罗兰传》
痛苦的顶点是甘美的,痛苦的顶点是很苦涩的……啊!隐秘的苦涩,它藏在某些酒杯之底!可是,在心的苦难之上是微笑的天,优雅的讽刺,典雅的花朵散发出骄傲的芬芳,掺杂在暴风雨中……——《罗曼•罗兰回忆录》
我命运中一切不痛快的事情都会由愉快来补偿。——高尔基《肯斯科伊家的大娘》
在使最冷静的头脑都感到恐怖的、惨无人道的、而且毫无希望摆脱的确恶劣境况下,生活中唯一乐趣就是忘却。(托尔斯泰《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一个人可以像天空一样有一种带阴暗的晴朗;随便什么事情都可以在身上造成黑夜。——雨果《九三年》
一个人苦味尝得越多,他对甜的渴望就愈是厉害。——高尔基《鲍列斯》
当我们能够说“这是最不幸的事”的时候,那还不是最不幸。——莎士比亚《李尔王》
不幸难道不是品格的试金石吗?——巴尔扎克《家庭复仇》
不幸,从来不是一件事,而是生活——漫长的不幸的生活,也即一种其中保留着幸福条件但却失去了幸福意义的生活。——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越是缺少担负悲哀的勇气,悲哀压在心头越是沉重。——莎士比亚《查理二世》
用言语把你的悲伤倾泄出来吧,无言的哀痛是会向那不堪重负的心低声耳语,叫它裂成片片的。——莎士比亚《麦克白》
深沉的痛苦像潮水,滚滚地奔流向前,它若是遭到歇止,就溢出拦截的堤岸:悲哀一旦被轻忽,就无视法度和规范。——莎士比亚《鲁克丽丝受辱记》
我们对这种奇怪的痛苦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减轻痛苦的程度。——狄更斯《荒凉山庄》
世界上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毫无理由地被人贬低而无法翻身的了。——巴尔扎克《一桩神秘的案件》
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种形式。有时,它是由于物质的凌虐,如灾难,疾病,命运的褊枉,人类的恶意。有时,它即蕴藏在人的内心。在这种情境中的痛苦,是同样的可悯,同样的无可挽救;因为人不能自己选择他的人生,人既不要求生,也不要求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
世的痛苦总有它的尽期。——普希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
痛苦,能引起深切的同情,还会使人产生唯恐伤害别人的感情,产生对能够忍受痛苦的人的崇高敬意。——托尔斯泰《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在人生中痛苦是迫切需要的,因为只有在忧愁的烈焰中,一个什么认识自己的更内在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永恒的。——《家庭中的泰戈尔》
十九、人的价值
人是“大地之子”是“天国的继承者”。(《泰戈尔评传》)
人类是控制陆地和海洋的主人,天赋的智慧胜过一切走兽飞禽。——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
人是世界的主人,年轻,美丽,征服了世界,改造了大地,会使草木生长,能和树木、野兽、天神谈心。——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世界上只有人才是最有趣的,而且只有人才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生活的创造者。——高尔基《与世隔绝》
人的价值表现在心灵上。——高尔基《好闹事的人》
人和动物真正的区别,在于他内在的、无形的力量和价值。——泰戈尔《民族主义》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飞鸟集》)
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要不冒点危险,人也要闷死了。和喜欢像我们的大白牛那样,晚上反刍白天吃过的东西。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捡到的东西,拿来像吃的东西一样摸摸、捏捏、揉揉,这多么惬意呵!——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我越活下去越聪明,越活下去越有趣……虽然他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糟,可是他们的想头一天比一天高。——高尔基《下屋》
人不能不在他的历史中表现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泰戈尔《飞鸟集》
生活的唯一目的是,为无限修筑一条有限的堤坝。——《泰戈尔评传》
20、人生
人,是我一生中所遇到的最为美妙的谜。(高尔基《老人》)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仅是肌肉和体格的增强,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精神和心灵也同时扩大。——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人毕竟是人,容易有虚荣,有嫉妒,有热情。——巴尔扎克《司汤达研究》
据我看来,一个人的地位和他的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正是最可靠的真实的标志。——托尔斯泰《童年 少年 青年》
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托尔斯泰世界名言录》
人不是专靠面包活着。——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或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泰戈尔《沉船》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巴尔扎克《钢巴拉》)
人生的各种目的,往往在最后关头达到了完成的境界;长期的艰辛所不能取得结果的,却会在紧急的一刻得到决定。——莎士比亚《爱的徒劳》
人生的长链不论是金铸的也好,铁打的也好,荆棘编成也好,花朵串起来的也好,要不是你自己在终身难忘的某一天动手去制作那第一环,你也就根本不会过上这样的一生了。——狄更斯《远大前程》
世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的悲伤,他们大多数都有着委屈。——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人们以生活为游戏,以可怕与欢乐为游戏,以爱情、野心和仇恨为游戏。人们本能地在游戏,可是自己不肯坦率承认。这是一个时代的可怕的危险。——罗曼•罗兰《母与子》
一个人要想在生存斗争中取胜,要么得有智慧,要么得有野兽一样的心肠。——高尔基《老搭档》
我们不可能逃避人生。——《马克•吐温自传》
这个不幸的人永远受忧患折磨,却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样,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巴尔扎克《贝姨》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史》
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如同盲人瞎马,互相常见的只是摩擦、碰撞,而很少听到互相体贴、互相鼓舞的片言只语;交谈中,无非是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连自己都不理解有这一成不变的套话中究竟有多少是非利弊。——高尔基《忏悔》
人们敌情,在这条路上行走着,然而,路确实是坎坷不平、逶迤曲折、无边无际的,它具有无数分支,充满着欢乐、痛苦、艰险,但那就是人生的道路。——泰戈尔《泡影》
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泰戈尔《飞鸟集》
有时候一个人只有他死后才能被人理解,就像读一本好书一样,只有读完了最后一行,才能理解。——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当一个人尝尽了生活的苦头,懂得了什么叫做生活的时候,他的神经就坚强起来……——巴尔扎克《高利贷者》
世界上有许多苦难在那儿等着我呢;一旦置身其中,也许可以显出几分英雄本色。——狄更斯《马丁•矍述伟》
坚强、稀有的性格便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却是也慈母;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力量;灾难是傲骨的奶娘;祸患是豪杰的好乳汁。——雨果《悲惨世界》
没有筛过面粉是做不成好面包的!——高尔基《母亲》
生活是一阙交响乐,生活的每一时刻,都是几重唱的结合。(罗曼•罗兰《母与子》)
如果生活不能缺少谎话,生活是巨大的幻想,那是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生活。——罗曼•罗兰《母与子》
财富、仁爱、光荣、天才、五花八门的奇行怪癖,这一切给好奇心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或者使它得到满足,这一切被人们一视同仁地乐于接受。——普希金《彼得大帝的黑奴》
生活,就是人为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作出痛苦的牺牲。——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生活,是使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服从于人类意志的斗争。——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高尔基《时钟》
极其单调的生活,能够使人丧失生存下去的兴趣与勇气。——狄更斯《游美札记》
生活全部由陷阱组成,在这些陷阱之间,有一条羊肠小道。一个蒙住眼睛的人在这样的小道行走,陷阱却嘲笑地、晦暗地张开大嘴,用腐烂的、令人昏迷的臭味污染空气,使这个孤独和软柔的人头昏目眩,终于掉了下去。——高尔基《革命的巴威尔》
一旦我们被抛出日常轨道以外,就一切都完了,但是,只有在那时候美好的新生活才开始。——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生活如同春寒料峭的夜晚,当片片被风吹散的乌云以千奇百怪的形状在空中疾驰而过时,突然,在它们的缝隙中间的一块柔和而深邃的碧空上闪现出明亮的星星,预示着明天将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晴朗日子。——高尔基《马卡尔生平一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