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其实“国粹”一词是一个“舶来品”。这种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是日本推行“明治维新”时,一些文人用以抵制“西学”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这个词被中国留日知识分子引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章太炎、梁启超等人。1905年中国《国粹学报》在上海创刊,他们开始探讨关于中国的国粹问题。
中国国粹,顾名思义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而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十大国粹分别有书法、中国武术、中医、京剧、汉服和丝绸、中国茶、中国瓷器、中国围棋、剪纸和刺绣。这十大国粹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每一样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魅力。
中国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画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中国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中医。它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慢开始被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民所接受,同时在国际上也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渐渐开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书法为中国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
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又称功夫,武功,国术或武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中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内容丰富,它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_套路和单势练习。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围棋、中国象棋
围棋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象棋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辩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古琴
古琴,又称玉琴、瑶琴、丝桐、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是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渊源贯穿“道儒释”,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
汉服、丝绸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瓷器
中国瓷器指的是中国制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
锦与绣
锦是用彩色丝线织成花纹图案的丝绸。其色彩斑斓,图案华丽,是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高等丝绸。如新疆出土的汉代著名的《红地韩仁绣锦》就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是在红色地锦上,织绣着具有汉代特征的图案,即云气纹、动物纹和吉祥语的组合。
主持人国粹
江苏卫视主持人国粹,现任江苏卫视约见名医的主持人,就是改版后的万家灯火。
1986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
主持的万家灯火知名度很高,得到了更多的观众和专家的认可。
尤其是在纪小龙教授做客的那几期节目里反应敏捷,主持的很棒。
值得点赞!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国粹———探知江西师范大学同学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江西师大最近掀起的一阵国学热潮使得传统文化的弘扬问题再度为其校的热点话题。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我们为之赞叹,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了迷茫:传统文化的前途何在?当代大学生究竟该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以下为江西师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看法的系列调查,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收获和启示。 传统艺术,路在何方?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载体,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的重要载体就是传统艺术。问卷中当我们问起对于书法、国画、民族乐器等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时, 92% 的同学回答学过一点皮毛或者根本就不懂,这时我们不禁要问,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整体素质的大学生们,面对内涵丰富的传统艺术时,为何表现得如此近乎无知呢?
精巧而美丽的传统艺术,曾经满足了平民百姓对美的追求,在漫漫历史中找到生长的土壤,人们在接受和学习传统艺术的同时,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在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动力。
然而,如今这个处处充斥着流行和竞争的年代,时尚快感代替着人们对传统的需求,更多时候传统文化只在理想层面发挥一点作用,更多的人还在想像它应该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实际生活中,传统在离我们渐行渐远,人们忙于各种应酬,忙于生存的条件下,更对传统艺术少有问津了,有统计显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有 1 万项,但是它们每天都在减少。
“课程太多,压力又大,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这成为阻碍大家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占用大量时间去钻研这些著作,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专业课学习。然而,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适当阅读和学习,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带动专业课的学习。
“和我所学和以后发展的方向没有太大联系”,有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尤其是工科和理科),跟古代经史子集在很多方面没有共同之处,读古代经典文学会成为负担。其实不然,经史子集,博大精深,其中的儒学等精髓都是为我们如何学习做人办事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或者说见解,它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处理矛盾,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需要经典中所提出的品格和精神。
“我很不喜欢这些东西,它们过于乏味、枯燥,没有创新。”初次阅读和接受它们,很多人都会产生误解,认为它们是一成不变的,是过时的。但毕竟那些都是前人总结的,经过历史长河的风浪考验流传到了今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继承。
如今,人们很少主动学习传统艺术的原因,很大部分要归结于传统艺术自身离平常人还有一定差距,整个社会提供给人们学习传统艺术的机会比较少,在大中小学校园里的我们少有机会接触这样的传统艺术。素质更加全面的大学生群里,在传统艺术这一方面,仍显得十分缺乏,出现调查中的数据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重视加强传统艺术的宣传。 2008 年 2 月起开始实施“京剧进中小学课程”工程,到 2009 年 7 月,工程就将完成在北京、天津等 10 省市的试点,那个时候,其它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民族乐器的推广也应该进行了,现在我们的校园内,已经找不到几个能写一手漂亮毛笔字,画一幅优美国画的学生。保护和推广传统艺术,迫在眉睫。
今年参加两会提案的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我们现代化的速度太快了,我们这些千姿百态的文化,大地的文化迅速地消失了,而且是转瞬即逝,让你心疼”。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他今年提了这方面的提案,旨在呼吁民众和政府重视传统文化,不能让这些金子般的艺术消失,必须满怀热情地把我们的文化构成我们新的长城,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中国古典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髓,我们作为中国人,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必须尊重和学习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论。
传统文化,如何发扬?
你眼中的传统文化应该是怎样的: A 古老刻板的 B 过时的 C 与时俱进的 D 需要不断更新变化的 E 可有可无的 F 我们当代发展所必须的 这是最近江西师大对在校大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中的一道题目,调查结果显示:选 A 、 B 、 C 、 D 、 E 、 F 的比率依次为 3% 、 1% 、 30% 、 48% 、 0% 、 18% 。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有大约 50% 的同学认为当前的传统文化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是不那么完善的,所以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要不断地更新变化的。但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 30% )认为传统文化是做到了与时俱进的,他们认为当今的传统文化是跟的上时代的潮流的,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着的。另外,那 18% 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在他们眼中是我们当今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是我们不该隔离的一部份。
整体的调查结果显示,传统文化对当代的发展是存在相当大的作用的,对我们大学生也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 即使在当下许多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没有用,积极地去追逐西方、韩国等外国的潮流文化,有的甚至渐渐淡漠了它。
但是当前的现状是 , 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不怎么了解和清楚,尽管觉得它对我们的作用很大,但是由于周身环境和自身的限制,还是没办法做到像学习英语那样去学习它,天天接触它。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该怎么做?
“这需要学校和我们自身都加深对它的重视,对于那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要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条件、培养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要全民行动起来,把学习传统文化当做一种习惯。媒体等也要加强宣传,把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积极意义以一种崭新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为更好的为我们现代化建设起到帮助,才能把我们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华发扬光大。”在调查的过程中,一位同学建议到。
调查问卷显示, 75% 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有重要作用,另 25% 的同学认为有一些作用; 96% 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学习古代先哲的思想,并表示会主动学习。可见,大家对于传统文化非常普遍的认同,基本都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对国家建设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当问及对经史子集的态度时,答案就不像上面两题的答案那么集中,相对来说,选择“偶尔翻阅”的最多,其次是“敬而远之”。
采访中不少人一听到经史子集,就将其与“刻板、过时、食古不化”之类的词语等同起来,甚至说“没有听过”。
在 此,同学们在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上也向学校提供了很多想法和建议,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要把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结合起来,在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后融入现代元素和新的价值观,融入当下的日常生活。二是加强宣传力度。具体来说,可以多设置这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开展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知识竞赛,还可以多开办读书会交流会,校广播站和校报也可以添加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少同学表示《百家讲坛》的那种平易近人、大众化通俗化的讲述方式在对大众的宣传和普及上是值得学习的。 以下为同学们三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场景一
3 月 6 日晚 19 点惟义楼W4208
得知星期六晚上国学班有课,记者来到现场进行体验和采访。晚上七点上课,六点半就有同学陆陆续续走进教室,让记者感到十分不解的是,除此课本《易经》之外,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许多尚未拆封的牙签!
七点刚到,一位年轻得出人意料的男老师拎着黑色公文包走了进来,他是任课老师徐闯。
这堂课讲的是第九章《大衍之数》,首先是老师带读一遍,然后同学们齐声读一遍。“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叻以象闰,五岁再闰……”一片琅琅的读书声响起,同学们都很久没有这样齐声读过书了,神情激动。
然后,徐老师就对文章进行了讲解,那些初看不知所云的句子在老师一番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多方譬喻下竟也变得趣味十足。文中古人用乾坤之数与四时的相互关系运算,在五千年前就计算出一年有 360 天,推算出的世界上的物质种类数相当接近今天的科学结论,这些都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终于等到牙签“上场”了。原来,牙签是用来替代蓍草占卜用的。同学们的兴致极高,纷纷在老师的示范下动起手来,虽说“六爻成一卦”程序比较繁琐,大家都还是非常认真准确地完成了。接着,徐老师又详细解说了演算中的规律及解卦方法。徐老师告诉我们,他小的时候就喜欢“玩棍棍”,也因此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国学。以《易经》为例,易经被称为“六经”之首(诗、书、礼、乐、易、春秋),绝不仅仅只是“算卦”。易经可以作为所有学科的一个基础理论模型,是后来所有哲学思想的源头,通过易经推演出了各门科学,无论是数学、天文地理、文学、医学等等,都可以从易经中找到相对应的地方,并且还能根据易经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我们当代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易经》依然有着学习价值。
最后,徐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希望青年一代把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毅坚卓、容载万物的美好品德传承发扬下去。
场景二
3 月 8 日晨 8 点惟义楼W7208
在 08 级传播学院的传播学课堂上,同学们做了一个关于“从传播过程看传统文化的传播”的案例分析,全班同学被分为若干小组,每组 5 到 6 人并进行讨论。大家对于“你认为谁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根据媒体特征分析传统文化的传播”等一系列问题各抒己见,然后各组写好讨论记录,并通过一周的整理得出一份该组的总结。今天这堂课就是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组内的讨论成果,同学们各抒己见。“传统文化包括民间的手工艺品,少数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在传统文化的范畴内”“文学成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而那些名著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大家的意见,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是多姿多彩的,而不仅仅是一两个方面。
这节课还设计了“根据媒体分析传统文化的传播”这种问题。同学们都积极发言。“媒体传播通常不深入、不全面,有事还会带来很多误解,这样传播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媒体经常传播同样的信息,对于传统文化也是千篇一律,这样就起不到很好的传播效果。”“缺少教育意义,过于娱乐化,这样传播传统文化就低俗化了。”
在关于“受者接受传统文化的心理及相应对策”问题上,有同学提出“接收者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的传播可能是一遍遍强制性地灌输,所以必须引导大家,提高接受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过于肤浅,同时认为是自己的就不会珍惜,所以必须克服这种自满心理。”
在讨论结束时,大家认为这样的活动“不仅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结合专业课知识,收获是双重的。”
课后,任课老师袁爱清说:“研究传统文化于课堂中,是激发大家活学活用的热情,同时达到引发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针对日韩等国非常热衷汉文化,而中国人却有些漠视这一现象,就是为了让大家转变态度,看看别的国家怎么做,再审视一下自己,才发现我们有很多不足!”
场景三
4 月 16 日晚 19 点惟义楼W2202
这是不同寻常的课,这里有来自大二大三的同学,也有大一的同学,有专业课的同学,也有外专业课的同学,到底是什么课吸引了大家呢?它是文旅学院历史学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这里有来自文旅、美术、音乐、传播等学院三个年级的 80 位同学,在每周四晚上带着激情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
这门课的任课老师的是文旅学院的曹柯平老师,他对历史特别是考古有很多研究,今天要讲的是中国诗歌发展史,曹老师给大家展示了西班牙文化遗产的照片,讲到古代西方西方文明,用一首西班牙的民歌引发大家的思考,让我们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比如诗歌乃至整个文学领域。
在一首《青花瓷》的背景音乐中,我们同时跟随幻灯片欣赏了古代青瓷中的代表,去感悟歌词中的意境。关于诗的意象和意境,曹老师用通俗语言解释说:“是个描绘的图画构成了意象,而意象的叠加组合成了诗歌的意境。”
课上大家分析了《诗经》中一些片段,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蒹葭》,曹老师给出了不同人做的不同翻译,并进行比较。而大家听着《兰花草》《十送红军》《牵手》等歌曲的词都采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这让大家对《诗经》的语言有更加形象生动的认识了。
“风雨”一直是中国诗词之中常常提及的关键词,曹老师通过举例的方法说明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其描写的不同特点,同时又得出一个感慨 , “现在的人也只能从那些古代诗歌里面吸取,很难创造出新的特点了。”
这门课程通常都是把音乐、贯穿于讲解之中,同时又通过许多对比,如古今、中西、现实与理想等等方面。这也恰恰迎合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兴趣和口味。
曹老师说:“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要建立在拥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因为只有有了知识背景才可以领悟和思考。为什么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甚至无视?那是他们对人文关注度不够,甚至有可能产生误会。我们只有尊重前人,认识世界,延续优秀精华的部分。同时也要避免浮躁的心情,克服文言文障碍,让主流实质延续下去,谦虚、谨慎,同时也要遵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关于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注:以上分类依照清《四库全书》。
关于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 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经典书目推荐
《经典常谈》朱自清著,这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五经四书,而且讲了历史、诸子以及诗词歌赋的经典。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更重要的是书中语言极其通俗流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见解精辟,是一本入门的好书。
《唐诗杂论》闻一多著,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还是一位诗人,用诗人的眼光去读诗,去研究诗人,多有卓见。抛却这些学术上的成就,其文本身即是一篇篇美文,尤其是说初唐四杰,论贾岛,论类书与唐初的李世民,举重若轻,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见识闳通的表述,引人入胜,确是高妙。
《诗词曲赋鉴赏》叶树发、杜华平主编,以传统文化重要载体———韵文之鉴赏为主要内容,对其人文精神,其分体简史、形式、表现方法、艺术风格、鉴赏方法作了全面的论述和介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