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中表现出什么的思想感情?

《兰亭集序》中表现出什么的思想感情?,第1张

晋朝司马氏当政,司马氏性情残暴,治世无道,这是背景,而作者的悲大多由此而发

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不甘为朝廷所用,就以悠游于山间为乐,也有风流晋朝多名士之说而这些名士之中竹林七贤是代表,举阮籍为例,这个人狂放自大,整天喜游于山间,有时候坐在马车上任凭马车在山间疾走,到了傍晚大声放哭而回家

由于世间无道皇帝昏庸,这些文人内心的苦闷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身怀才能却不愿躬身于朝廷

在这里,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悲同这个并无二致“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其实在当时那个时候人跟人之间的说话都要悄悄在一间小房间里面说话,怕有人窃听,做人做事都十分谨慎而放浪形骸其实也并不是某些人希望的生活,只是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然而这样的生活很快就消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作者不敢直内心对当世的愤懑,只能借助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

《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祟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兰亭集序简介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二、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

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

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 

三、古今异义词

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二、情感赏析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2)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及虚词的用法;

(2)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二段

上一次课,我们了解到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作者与众友人欢聚一堂,置身于崇山峻岭的怀抱,畅叙幽情。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兰亭集序》,下面大家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信可乐也

我们一起归纳一下,作者因何而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再加之前面的描述,真所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能不欢乐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要以欢快、愉悦的情感领略快乐的美好。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第三段,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是否和上文一致

二、研习第三段

(1)请大家找出代表作者情感变化的一句话,一个字也可以--痛。

(2)作者由乐转折到痛,是不是转折的太突然了,有没有过渡句给我们以提示(过渡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我们一起来品味这句话,大家知道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吗(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兰亭集会,俯仰一世,说明时间过得很快。人们只有在什么时候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快乐的时候)

(3)那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这种快乐的感觉是一直延续还是发生了变化,从哪里可以找到依据--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也就是一时的快乐,说明快乐是短暂的,但有句话我们忘了叫做时间不等人,所以不知不觉间,老之将至)。

(4)那作者除了痛快乐之短,还为什么而痛呢(以文中的话作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说生命无论长短,终将要走向尽头,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我们常常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再美的曾经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过眼云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也就顺理成章,不言而喻了。

(5)既然快乐苦短,生命易逝,作者有没有为我们列举当时人们的生活态度,有哪些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结合自己的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态度的理解和看法(自由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评论。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这一段中,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学习,第四自然段,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不能自拔,还是情感有所变化

 三、研习第四段

(1)上节课最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不能自拔,还是情感有所变化有所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变化,和我们前面的学习一样,大家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很好“悲”。

(2)今天我们常常说悲哀、悲痛,那悲和痛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如果不是,作者悲的是什么,痛的又是什么呢(上节课讲到,作者对于快乐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真切地感到痛苦,这种痛苦都是由谁感受到的啊--作者,那痛的是谁生命短暂啊-自己,那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悲的是什么呢,我们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否--“……悲夫”前面的内容,都是作者所悲所感,那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悲的还是自己生命的短暂吗(作者想到了古人,也想到了后人,无论是古人还是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这段话我们用一句话就能恰当的概括其内容,即-千古同悲。因为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只有一次,所以古往今来,无论是高官厚禄之人,还是文采斐然之人,抑或平常百姓,大家只要想到生命的本质,就不得不悲从中来,因为无论长短,最终生命的走向都是无人可知的世界尽头。在这里作者反对哪种人生态度呢--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之妄作。

(3)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把长寿和短命看得一样。

(4)可以说这样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很显然是比较消极的,这是由于魏晋时代,许多士大夫接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的生命长短没有什么区别。用今天的观点看,其实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否定,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当然不以生命长短为标准,但是生命的长短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还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生命越长,他对社会的贡献量可能会更多更大。这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不能由人力控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是随波逐流还是精彩绽放呢如果大家暂时还没想好,老师可以举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像我国古代,很多大诗人,都对生命的短暂有自己的看法,也会悲伤哀痛,如曹操在《短歌行》中,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那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曹操是不是就自暴自弃呢,没有。相反,他还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年代,在英雄辈出的乱世之中,依然成就一番伟业,被人称为一代枭雄。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兰亭集序》,对于生命的体悟和感受可能获得的更多,即便时代不同,对于今天依然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纵然我们不能延长我们的生命,但没人可以阻止我们活得洒脱,活得精彩。

 拓展回去后,同学们可以自行阅读《滕王阁序》,看一看两篇文章的异同。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痛

↓ ↓

良辰美景 修短随化

赏心乐事 终其于尽

痛-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542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