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 意境美 核心提示:运用乔灌木、藤木、花卉及草皮和地被植物等材料,通过设计、选材、配置,发挥其不同功能,形成多样景观,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 “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花镜》)康熙和乾隆对承德避暑山庄72 景的命名中,以树木花卉为风景主题的,就有万 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利用树木本身特色“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必须讲求园林的意境美,再这点上,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 来源:商都bbs 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 中国园林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 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一)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二)隔。或筑堤
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三)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错,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三、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除花木外,草皮也十分重要,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于向往中的自然。 四、建筑 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 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型、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内布置陈设的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正如明人文震亨所说: “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园林建筑不像宫殿庙宇那般庄严肃穆,而是采用小体量分散布景。特别是私家庭园里的建筑,更是形式活泼,装饰性强,因地而置,因景而成。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艺术效果,都是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私家园林往往是突破严格的中轴线格局,比较灵活,富有变化。通过对、呼应、映衬、虚实等一系列艺术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当然,所谓自由布局,并非不讲章法,只是与严谨的中轴线格局比较而言。主厅常是园主人宴聚宾客的地方,是全园的活动中心,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地位突出,景色秀丽,足以能影响全园的紧要处所。厅前凿池,隔池堆山作为对观景,左右曲廊回环,大小院落穿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苏州拙政园中园部分,就是这样一个格局,以“远香堂” 为主体建筑,布置了一个明媚、幽雅的江南水乡景色。 古典园林里通常都是一个主体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这种手法,能够突出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造成景观,其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兼而有之。 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堂、馆、轩、斋,它们都可以作为主体建筑布置。宫殿建在皇家园林里,供帝王园居时使用。它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在古典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为了适应园苑的宁静、幽雅气氛,园苑里的建筑结构要比皇城宫廷简洁,平面布置也比较灵活。但是,仍不失其豪华气势。 五、书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匾额是指悬
置于门振之上的题字牌,楹联是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刻石指山石上的题诗刻字。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及刻石的内容,多数是直接引用前人已有的现成诗句,或略作变通。如苏州拙政园的浮翠阁引自苏东坡诗中的“三峰已过天浮翠”。还有一些是即兴创作的。另外还有一些园景题名出自名家之手。不论是匾额楹联还是刻石,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抒发胸臆,也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拓宽意境。 书画,主要是用在厅馆布置。厅堂里张挂几张书画,自有一股清逸高雅、书郁墨香的气氛。而且笔情墨趣与园中景色浑然交融,使造园艺术更加典雅完美。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核心提示: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 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我则首先誉之为“雅洁明净,得清新之致”,两者意思是相同的。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而画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 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我则首先誉之为“雅洁明净,得清新之致”,两者意思是相同的。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而画呢?也是以南宗的文人画为蓝本。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归根到底脱不开诗文一事。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园林之筑,应时而生。续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白居易之筑堂庐山,名文传诵。李格非之记洛阳名园,华藻吐纳。故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园实文,文实园,两者无二致也。 造园看主人。即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自来文人画家颇多名园,因立意构思出于诗文。除了园主本身之外,造园必有清客。所谓清客,其类不一,有文人、画家、笛师、曲师、山师等等。他们相互讨论,相机献谋,为主人共商造园。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还有所拆改。明末张南垣,为王时敏造“乐郊园”,改作者再四。于此可得名园之成,非成于一次也。尤其在晚明更为突出。我曾经说过那时的诗文、书画、戏曲,同是一种思想感情,用不同形式表现而已。思想感情指的主导是什么?一般是指士大夫思想,而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了。园寓诗文,复再藻饰,有额有联,配以园记题咏,园与诗文合二为一。所以每当人进入中国园林,便有诗情画意之感。如果游者文化修养高,必然能吟出几句好诗来,画家也能画上几笔明清逸之笔的园景来。这些我想是每一个游者所必然产生的情景,而其产生之由就是这个道理。 汤显祖所为《牡丹亭》而“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曲,而且是园林文学,又是教人怎样领会中国园林的精神实质。“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靡外烟丝醉软”,“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其兴游移情之处真曲尽其妙。是情钟于园,而园必写情也, 文以情生,园固相同也。 清代钱泳在《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一言道破,造园与作诗文无异,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诗文与造园同样要通过构思,所以我说造园一名构园。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中国美学,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艺术手法出之。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音乐有音乐境,而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 诗文言空灵,造园忌堆砌。故“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言园景虚胜实,论文学亦极尽空灵。中国园林能于有形之景兴无限之情,反过来又生不尽之景,恍筹交错,迷离难分,情景交融的中国造园手法。《文心雕龙》所谓“为情而造文”,我说为情而造景。情能生文,亦能生景.其源一也。 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故苏州网师园有看松读画轩,留园有汲古得绠处,绍兴有青藤书屋等。此有名可徵者。还有额虽未名,但实际功能与有额者相同。所以园林雅集文酒之会,成为中国游园的一种特殊方
式。历史上的清代北京怡园与南京随园的雅集盛况后人传为佳话,留下了不少名篇。至于游者漫兴之作,那真太多了,随园以投赠之诗,张贴而成诗廊。 读晚明文学小品,宛如游园。而且有许多文字真不啻造园法也。这些文人往往家有名园,或参予园事,所以从明中叶后直到清初,在这段时间中,文人园可说是最发达,水平也高,名家辈出。计成《园冶》,总结反映了这时期的造园思想与造园法,而文则以典雅骈骊出之。我怀疑其书必经文人润色过,所以非仅仅匠家之书。继起者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亦典雅行文。李本文学戏曲家也。文震亨《长物志》更不用说了,文家是以书画诗文传世的,且家有名园,苏州艺圃至今犹存。至于园林记必出文人之手,抒景绘情,增色泉石。而园中匾额起点景作用,几尽人皆知的了。 中国园林必置顾曲之处,临水池馆则为其地。苏州拙政园卅六鸳鸯馆、网师园濯缨水阁尽人皆知者。当时俞振飞先生与其尊人粟庐老人客张氏补园,(补园为今拙政园西部),与吴中曲友顾曲于此,小演于此,曲与园境合而情契,故俞先生之戏具书卷气,其功力实得之文学与园林深也。其尊人墨迹属题于我,知我解意也。 造园言“得体”,此二字得假借于文学。文贵有体,园亦如是。“得体”二字,行文与构园消息相通。因此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层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恰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得之。设造园者无诗文基础,则人之灵感又自何来。文体不能混杂,诗词歌赋各据不同情感而成之,决不能以小令引慢为 长歌。何种感情,何种内容,成何种文体,皆有其独立 性。故郊园、市园、平地园、小麓园,各有其体。亭台楼阁,安排布局,皆须恰如其份。能做到这一点,起码如做文章一样,不讥为 “不成体统”了。 总之,中国园林与中国
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姑提这样肤浅的看法,希望海内外专家将有所指正与教我也。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想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本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蕴涵。或者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主要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其具体主要体现在: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而在艺术特色上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顺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等。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 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 三、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除花木外,草皮也十分重要,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于向往中的自然。 四、建筑 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
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 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型、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内布置陈设的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正如明人文震亨所说: “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五、书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 园林;听觉艺术;园林意境;园林小品;应用
中图分类号$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3-0072-04
园林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综合的空间艺术,是
通过唤起人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甚至是味觉各种感官
共同构架和完善的通感艺术。所谓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
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唤起感觉”。通
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单纯视觉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
美情趣,起到增强园林艺术效果的作用。在园林的欣赏空间
中,风景中各种美的信息均会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天光云
影、溪水叮咚、兰馥桂香、虫鸣鸟语等灵活多变的景物都可
以为游赏者感受到,大大增加赏景的趣味。人的5种感官,
“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
《画竹歌》,里边有这样几句:“蝉娟不失绮粉态,萧飒尽得风
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头静听疑有声。”写出了看一幅风
竹图而似乎听到了竹林萧萧之声的通感联觉。诗人之所以
会把一副描写风竹图的诗描写到了听觉的领域。就是因为
在园林中欣赏过风吹竹草而发出的碎玉倾泻似的声音美。
对此有深刻的体会,这里视觉和听觉一起构成的通感联觉打
破园林、诗、画的疆界将其艺术感染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听觉艺术的媒介是声音。或者说是一种有组织的优美声
音,声音之于听觉艺术,正如空间之于建筑。世界上不存在
无空间的建筑,也不存在无声音的听觉艺术。园林中的听觉
艺术比单纯的音乐艺术要宽泛一些,它不但包括优美的有节
奏和旋律的音乐,还应包括能带给人们美好感觉的鸟鸣、蛙
声、风声、雨声、水声等单纯的声音。
1 园林中的自然之“音”
1.1 山石带来的听觉美
由于园林中的山石多体现出“皱” “透”、“ ”等特点,
当清风吹过,万窍生音。因有狂风与微风差异,山石则会发
出大小不同的音高,它给人带来的声音感觉也是有差别的。
“仁者乐山”,而山石产生的听觉美与山体的独特的视觉感
联合在一起还可以引起人们对景观的深层遐想。
1.2 流水带来的听觉美
“智者乐水”,水是园林的命脉,中国古典园林藏有限柔
水,纳春露、夏雨、秋霜、冬雪四时之有情。叮咚清泉,潺潺溪
流,哗哗瀑布,皆能产生美妙天籁。正所谓:“清泉落叶皆音
乐,抱得琴来不用弹”。在园林中,利用流水给人带来的审美
感觉,举不胜举。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洞,主要利用西高东
低的地势,引惠山之泉,饶流于墙外,经伏流后喷涌而出,几
经曲折,涓涓不绝,水声婉转流畅,如8种器乐合奏,悦耳沁
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制造了曲涧清潭、寒泉飞
瀑的绝妙艺术空间,是制造水动、水响来实现听觉美的上上
之作。
1.3 树木花草等植物带来的听觉美
“园林植四季之花木,以尽揽四季风神。”“植树引风”讲
的就是风力作用于树木和花草所引起的听觉美,如苏州留
园古藤绕廊,“一夜西风起,黄叶落满径”、“风休花尚落”等,
此美妙声息,即便细微却依然美妙。如垂柳,“虽无香艳,而
微风摇荡,每当黄莺交语之乡,鸣蝉托息之所,人皆取以悦
耳娱木⋯⋯ ”。可见树木花草,虽不能像水一样直接发出声
响,但可招风、栖鸟、引蝶、纳雨、留露,间接制造声响一风
呼、雨泣、鸟语、虫鸣等。花草树木如同一些美丽音箱。集无
限而优美的天籁佳音,播放出来.给古典的园林添了很多听
觉魅力。
1.4 建筑带来的听觉美
“中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建筑给人带来的
音响美也是丰富多样的。例如,中国古典建筑物的屋檐下一
般多装饰金属铃铛,微风吹拂,那叮当叮当的声音清脆入耳,
非常动人。园林建筑通透的门窗可透风通气.又可飞花过雨;
在有风有雨的天气,发出音色各异的呼哨之声;加之树枝、飞
花、落叶撞门、击墙、扫瓦的嗒嘀之声,犹如缠绵悱恻的弦乐
和明朗清晰的打击乐混合交响。
1.5 园林中动物带来的听觉美
园林中“静态”的山石、树木、建筑在自然中风、雨、雷、
电、雪、霜的作用下本已能产生出那美妙的“天籁”之音,园
林中活跃的动物则给园林的听觉美“锦上添花”。如“蛙跃古
池巾,静潴传清响”、“鸟啼山更幽,连峰长回应”、“鱼跃青莲
间,回响动涟漪”、“野鹤踱蹊径,声悠松亦远”、“蝉噪柳枝
上,宁静归我心”、“蜂嗡花间,声彩飞扬”、“鹿呜呦呦,共鸣
漫漫”等,正如谐趣园得水、石、声、桥、书、楼、画廊、坊九趣,
离开了“声”则此园和谐逊色、趣味顿逝。
2 园林中的人为之“声”
在园林中,听觉美不仅仅只来源于园林“自然环境”中
的风声、雨音、鸟鸣、蛙叫等,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形成一定的
“音响效果”,其中人的活动带来的听觉美也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可分为2种情况:一是人在园林活动中带来的“音响”效果,二是人4I]~J用“音响工具”创造出来的音乐美。
作为游园活动主体的游客。在游园过程中自然会产生
出一些声音来,并且这些声音多是美好的、富有自然感觉的
声响。如踏人曲折的、布满落叶的小径产生的沙沙声,船桨
划动水面的声响 心旷神怡的笑声等,这些听觉美和园林环
境中的“自然产生”的声响一起,使园林顿时鲜活了起来。在
园林中,人们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给园林中的听觉美增
添一些文化内涵:如操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吹竹笛演绎
《牧童短笛》,演奏具有热带雨林风情的葫芦丝,吴侬细语的
越剧清唱等,这些活动既舒展了演奏者的身心,同时又给园
林创建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听觉美。犹如唐代诗人常建在《题
破山寺后禅院》所描写的境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
俱寂。但余钟磬音。” ‘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声响技术逐渐引入到园林的“艺
术装饰”中。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要属各地争相兴建的音乐
喷泉和遍布园林中的电子音响,还有一些利用声波传送和共
振等物理原理设置的一些能发出声响的园林小品,在传统的
“自然之音”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园林听觉的艺术感染力.增
加了园林的意境和情趣。
2.1 现代园林中的音乐喷泉
音乐喷泉可塑性强,不同尺寸的喷泉,不同的水型配合
不同风格的音乐即可营造出不同效果的园林氛围,如气势磅
礴、规模宏大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如图1),流光
溢彩,美仑美奂。其中8级喷泉方阵,喷头点达1 024个,每
个喷头均由1台水泵及1台变频器独立控制。音乐喷泉共设
计有独立水型22种,加上60m宽、20m高的大型激光水幕,
4台喷火火泉从水中喷出,在6m 高空充分燃烧低温爆开,
更增加了整个喷泉的夺人气魄。喷泉共计有水泵1 360台,
变频器1 124台,彩灯3 300余盏,喷头2 000多只。喷泉的
灯光采用水下池面地灯、LED光带及岸上电脑灯多光源照
明。音乐采用高保真远射程专业音像系统,使喷泉声、光、
水、色有机交融,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摄人心魄的大型全
感官盛宴。
图l 西安大雁塔音乐喷泉
再如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居住区都会建造小型的音乐
喷泉,清新怡人的潺潺水柱随着轻快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
在大幅增加居住环境的艺术感,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
也不会破坏居住区的安静和舒适。
2.2 现代园林中数字音响的应用
现阶段园林数字音响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大到自然
风景公园如杭州西湖、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市运动公园,
小到居住区等。随处可见隐置的或是制作成山石小品状的
音箱(如图2)遍布园林,送来缕缕清音,顿感园林文化感和
艺术感倍增。在人为制造听觉艺术的过程中,这是一种最为
高效快捷的方式。但是一定要有的放矢,结合该园林的实际,
选择合适的音乐才能起到为园林增色的作用。要做到这一
点就必须了解听觉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的~ 些特性。
图2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中的音箱
与建筑、绘画、雕塑这些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客观的艺术
不同.音乐是一种主观的艺术。客观的艺术所擅长和关注的
往往是对客观事物、客观图景的描述和表现;而音乐所擅长
和关注的是对心灵的东西、感受的东西、情感的东西的开
掘与抒发。因为音乐的声音不像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所指
和能指功能,不能表达具体而确定的概念,如不能用音乐
评价任何客观的事物.也不能用音乐表达任何抽象的概念。
音乐的这种非语义符号性的特点,既给它带来了描绘和表
现客观事物的局限,又给它带来了表达和抒发心灵感受的
自由。
必须指出的是。音乐虽然不如客观艺术那样擅长对客
观事物进行叙述、描绘和模仿,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音乐完全
不具备这样一些功能。其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音乐也
具有一定的叙述、描绘和模仿功能,也可以塑造艺术形象。
如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通过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
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等
段落,表现了一代英豪项羽兵败、受困、自刎的悲剧。演奏家
通过“扣、抹、弹、划、排、伏”等手法,既有对出征前金鼓震
天、战号齐鸣的激动场面的描写,又有对决战前宁静紧张气
氛的渲染,也有对失败的英雄形象的刻画。在刘天华的《病
中吟》、崔健的《一无所有》中,同样可以体验到那蕴涵在琴
弦上或歌喉中的罹病的孤独与凄凉、物质与情感上的贫的呐
喊;在《黄河大合唱》中,人们会在雄浑而悲壮的旋律中,感
受到中华民族之魂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势、崇高的理想;会
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信心、什么是力量、什么叫百折不
挠、什么叫摧枯拉朽。在另一类音乐中,比如在《蓝色的多瑙
河》和《如歌的行板》中,在一些轻音乐乐曲中,优美的旋律
会像淙淙泉水流过人们心间,抚平人们心中的伤口,人们会
在轻快的旋律中忘却烦恼,忘却忧虑,人们的身体变轻了、飘
动了,仿佛来到了神话中所描绘的乐音萦回的安乐岛。这就
是音乐的奇异力量— — 奇异的情感力量。
音乐表现情感,既是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一种生理需要。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情溢于中,就必须宣泄于
外。人类宣泄情感的方式,不外乎通过面部表情、身段表情
和语言表情3种方式,而语言表情是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方
式。生活中的悲哭和惊叫,是人类对痛苦和恐怖的一种自然
的线性反映,音乐中象征性的悲号和惊惧,则是人类对痛苦
和恐怖经验的一种非自然的非线性表现。动物只能以身体
的扭曲和惊叫表达肉体现实的痛苦.人类却可以以多种艺
术形式表现历史的痛苦、超个人的痛苦。当自然情感中的痛
苦、欢乐、悲伤、忧愁、愤怒上升到音乐语言时,就超越了个
人的痛苦,而被赋予了普遍性。因此,一个心情苦闷的人,除
了借酒浇愁之外,往往会挑一支解闷消愁的歌唱一唱,或找
一段轻快的音乐听一听;一个兴高采烈的人,除了手舞足蹈
之外,往往会找到一支更轻松快乐的歌,让自己的快乐随着
歌声飘到更远的地方。音乐和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一种绝妙
的同构关系,一旦外部音响的震动刺激了人的情绪和情感,
人的生理和心理中的一系列功能会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
变化。
综上所述,音乐有一定的描绘客观事物的作用;同时,
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情感。音乐是美的,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
能需求.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不喜爱音乐的人,音乐和园林一
样,除了表象的东西,会带给人精神、感情层面的高层次审
美享受,所以在园林中恰当发挥听觉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的
作用会使园林的艺术感染力全方位地展现在人们身边,会
把园林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更加透彻和彻底地表现出
来。但是现代园林中的听觉艺术营造绝不只是简单地播放
一些音乐,它要有更加专业和深入的引导和雕琢。
园林在根本上是属于造型艺术,换言之,就是视觉在感受其
美感时起主导作用,就其与听觉的关系而言,主要可分位以
下三大类。
第1类是与听觉有必然联系的视觉感受对象。这类视觉
感受到的内容是来自与听觉密切相关的影像,其活动状态与
音乐的音响流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对听觉内容的表现也有一
定的诠释效果。例如,观赏各类器乐、声乐节目时,演员的表
演形态、动作。特别是面部表情等与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
歌声结合后,对观众形成了以听觉为主的音乐审美感受,其
视觉介入的价值在于触及到音响产生的源头。与听觉协调产
生同向效果。在园林中,从古至今都有人抚琴弄萧。吹拉弹
唱,这也是园林中最直接,最联系紧密的视觉与听觉的互动。
除了真实的演出,如现代拙政园中的戏曲表演,深圳世界之
窗中的表演。现代很多园林中都有不少取材于乐器和歌唱者
的小品雕塑,如西安大唐荚蓉园中就有很多唐代乐器雕塑
(如图3),在人们的思想中乐器是必须发出声响的,但是冰
冷的雕塑安静地放在那里必然让人心生遗憾,如果能在雕
塑内部安装小型的音响,循环播放由这种乐器本身所演奏
的音乐,声响不必很大,人们走近便可听其音,虽知是假,但
必心生惊喜。再如山石嶙峋的险峰峻岭必然会与呼啸的风声
同行,但是园林中的假山再如何模仿自然也不会有那种风
声,这时可以在假山的隐蔽处放置一些音箱,播放制作好的
风声、猿啼、鸟鸣音效,必定会增色不少.但是这种音效不可
滥放,园林的根本是表现自然美,在有自然声响的时候大可
74
不必画蛇添足。
图3 西安大唐芙蓉园中的乐器雕塑
第2类是与听觉有一定联系的视觉感受对象。这类视觉
感受对象主要来自综合艺术类的影像,由于它们是以视觉对
象的活动内容表现为主要手段,所使用的音乐只是诸多艺术
的一种,不仅属于综合运用。而且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例
如,有配乐的**、电视、戏剧、舞蹈等,在这些艺术形式的
表现手段中,音乐大多是根据综合艺术的内容和需要进行
创作的,视觉占统治地位,音乐只是通过听觉通道融入整体
艺术形象。因此,从听觉艺术的角度来看,视觉对象仅为与
音乐有一定联系的对应物,但却不是由听觉艺术引发的必
然结果。二者在内容表现上的关系仅局限于作品,只有当这
种联系的艺术感召力超越了个体感受成为社会心理模式
时.视听觉的暂时联系才会变成“永久联系”。从听觉艺术的
角度来看,第2类视觉感受虽然具有综合艺术的感染力,但
是音乐却失去了主导地位和主体品格,加之人的“视觉是
‘最卓越’的知觉,因为只有通过视觉器官和依照于视觉,才
最容易明白事物。”因此,音乐创造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以视
觉为核心的综合艺术,在一般情况下,音乐只起烘托、陪衬、
渲染等作用。但是,综合艺术中优秀的音乐(如主题歌、插
曲、主题音乐等)往往能够脱颖而出,不仅可以独立存在,广
为流传,而且能够成为艺术经典(如《义勇军进行曲》、《我的
祖国》、《我爱你,中国》以及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音乐
等),它的生命力有时远远超越于原创的综合艺术。从这类
实例中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听觉艺术在视听觉艺术中
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本体的美学品格,真正优秀的音乐
可以帮助视觉感受揭示内涵、增光添彩,不仅不会被视觉
感受所遮盖和埋没,而且还可以借助影视等综合艺术的
手段得到更广泛、更久远的流传。因此,人们可以利用音
乐的这一特性来选择适合园林播放的音乐,如在大观园内
可循环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园
林的艺术感,而且能让游人通过音乐将电视剧 小说和现
实的园林联系在一起,冲破各种艺术的隔膜,得到更深层
次的享受。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中一直播放一首《花之魅》,
这首歌曲是电视剧《大唐芙蓉园》的主题曲,歌曲旋律优
美,配合大唐芙蓉园的美景,又联系起电视剧中的情景和
意境,让园内风光不再只局限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可以
让熟悉这首歌曲和熟悉这部电视剧的游人得到精神层面
更深的享受。瞎子阿炳的二胡名曲(-泉映月》是在无锡
完成的,阿炳又是无锡人,所以无锡惠山公园在月夜放送《二泉映月》乐曲,不仅使视觉美和听觉美融会一体,而且
让人想起杰出民间艺人阿炳坎坷的身世和创作《二泉映月》
名曲的故事。以上都是利用较为成功的音乐来烘托特定园
林意境的典型例子,所以在园林中播放曲目的选择可以通
过深挖符合园林性质的各种艺术关联来找出最为合适的
音乐。甚至可以请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为园林创作其专署的
音乐。
第3类是与听觉没有任何联系的视觉感受对象。这类视
觉感受对象是不固定的,它是以上2类之外的视觉对象,其
影像内容是不需要选择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根据听
觉艺术感受主体所处的环境景象决定的。例如。聆听广播、
唱片、录音带、CD等音乐作品时,听赏者所处环境产生的视
觉感受。现在的大部分园林都适合这样的音乐,尤其是为数
很多的城市公园和居住区园林,没有特别的文化背景和别的
艺术联系的脉络,这时,不必牵强附会,这种园林音乐的选
择便更适合选择第3类音乐,至于音乐类别的选择可根据
园林风格来定,有中国风格的园林可选择如《春江花月夜》
等古筝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有西方风格的可以选择西
方钢琴曲或协奏曲等轻快优美的音乐,现代风格的园林可
选择如《班德瑞》的轻音乐等。在利用电子设备播放音乐的
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音响不宜过高,要与“自然天籁”相映
成趣。
2.3 能自身发出声音的园林小品
现代园林中不仅有大自然的声音和音乐音响来丰富其
听觉感受,还有一些依靠物理原理本身能发出声响的园林小
品。这一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回音壁有回
音的效果,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
话,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2个
人把耳朵靠近墙,即可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
音。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
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由磨砖对
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过度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
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致于散漫地消失,更
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在西安大唐芙蓉园里也设置了几处类似的建筑小品,
与回音壁类似的有一处“回音石”景观,也是利用声波传送
原理.通过恰当的距离可以听到回音(如图4、图5)。在大唐
芙蓉园的“杏园”入口出有一个“五子登科台”(如图6),利用
共振原理,人站在相应的位置上击掌会与小品发生共振现
象,从而发出类似鸡鸣的声音,非常有趣。还有在“旗亭”旁
边的乐器雕塑,有几面鼓(如图7)。人站在上面跳是可以奏
出鼓声的,大大提高了园林的互动性。
类似这样的小品不但有美化装饰作用,更是通过听觉
的运用增加了园林和人的互动性。使人也成为园林景致的
一部分。辛弃疾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乡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的就是自然界的听觉美。李商
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写的则是秋后荷塘的听觉美。
“雨打芭蕉”、“柳浪闻莺”、“莺啭乔木”、“风起松涛”描绘的
都是景观的听觉美,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言:“若园林无水,无
云,无影,无声,无朝晖,无夕阳,则无以言天趣,虚者实所倚也。”可见,听觉艺术是园林艺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的确
能为景观增色不少。
利用园林景观植物展现地域性特色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利用园林生态的不同及各地气候的差异,使植物呈现出地域性的景观。如:棕搁、大王椰子、槟榔营造的是一派南国热带风光,而苍郁虫L劲的松柏,高大的落叶乔木展现的则是粗犷的北国风景,各地在漫长的植物栽培和应用观赏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并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甚至有些植物材料逐渐演化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象征,如旧本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加拿大的枫树,我国成都的木芙蓉,我国大理的山茶花,我国北京的国槐和侧柏,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我们要特别珍视这种特色,积极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营造植物景观,弘扬地方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用园林景观植物进行意境的创作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造景风格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利用园林景观植物进行意境的创造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用园林景观植物进行意境的创作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造景风格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巧妙地运用我国文化A蕴中为各种植物材料赋予的人格化内容,从欣赏植物的形态美到欣赏植物的意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国园林善于应用植物题材,表达造园意境,以花木作为造景主题,创造风景点,或建设主题花园。古典园林景观中,以植物为主景观赏的实例很多,如圆明园中的杏花春馆、柳浪闻莺、曲院风荷,梧桐书屋等风景点;承德避暑山庄中的万壑松风、松鹤清摊、青枫绿屿、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金莲映日、柳荫路曲、梧竹幽居等,以批把、荷花、玉兰、海棠、柳树、竹子、梧桐等植物为素材,创造植物园林景观。中国现代公园规划也有不少学习传统手法较为成功的范例,北京紫竹院公园的新景点有竹院春早、绿茵细浪、曲院秋深、艺苑、新堂初绽、饮榭、风荷夏晚等;上海长风公园的覆雨翻云景点有茶花池、百花亭、木香亭、睡莲池、松竹梅园等。国内已建成的各类公园风景点中的植物专类园有月季园、牡丹园、竹类园、木兰园、杜鹃园、桂花园、棕搁园、械树园,还有香花园、岩生植物园、百草园、中草药园等。
运用园林景观植物形成空间变化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被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修剪整形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导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人们的视线、视境的改变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
利用园林景观植物表现时序景观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会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叶醉人,硕果累累;冬季白雪皑皑,枝干虫L劲。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体会时令的变化。当然也可用主题园的形式来展现时序景观,如:建春园,种植春花类植物,玉兰、海棠、丁香、碧桃、迎春等,展现五彩斑斓的春季美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