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定义
喜、怒、哀、乐、惊、恐、悲在中国历来称做七情。喜是指欣喜的意思;怒只要是指个体情绪愤怒;哀是悲哀和哀伤之意;乐是开心快乐;惊多指惊吓时的感受和描述;恐是害怕、恐惧的感受;悲是悲伤、悲哀的意思。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
故养生者,应注意情志调摄,因为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喜怒哀乐-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喜、怒、哀、乐、惊、恐、悲七情。其中喜、怒、哀、恐、悲具有控制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功效如下: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易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哀思伤脾:火气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悲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晕、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民间常俗说“吓死人”,就是因为恐则气下。
喜怒哀乐-实例
人紧张或者愤怒的时候其实就是“怒”占个体情绪的主导位置,此时人体内部的肾上腺激素就会比心态平和的时候分泌的多,所以导致血压升高,面部赤红、浑身血液加速流动、肌肉紧张等现象。
悲伤的时候,大人都免疫力下降,导致疾病缠身,有很多癌症患者就是因为长期处于心境低落的状态,长期的免疫力水平底下造成的癌细胞滋生。但是由于心结解开了却发现病症好转了。
加拿大科学家经过七年研究,发现了人脑中的「情感与社交区」。这项发现对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脑神经结构差别有重要意义,对了解人脑中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神经系统更为重要。
这项成果是由多伦多百克利斯特老年病研究中心的一个小组获得的。这个小组的发言人史达斯介绍,多年研究表明,人脑的额叶前部是反映个性的区域,其面积与一个弹子球相当。正是这个区域储存了反映人的细微情感差别的信息,如同情、移情、受骗、讽刺等。
研究小组还发现,前额受过伤的人,情感、脾气和行为易发生变化。研究人员对一些在施工或其它事故中前额受伤的人进行追踪调查后发现,他们当中极大多数人脾气和行为在受伤后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例如原本很喜欢交际的人变得沉默寡言,正处在热恋之中的人突然对情人冷漠。
喜怒哀乐-情绪养生之道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
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情况。事情过后,不要长期放在心上,自寻烦恼。
要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要乐观。
要淡泊宁静,知足长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促进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说起情感,它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词。它充满着矛盾,更带有几分神秘。它与艺术的关系是美学讨论的重点。在19世纪下半叶,美学史上开始形成移情说,就是把情感、想象等非理性因素提到研究的首位,认为艺术创造、审美活动取决于审美态度和情感等。
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设计范围和门类很广,包括建筑、工业、环艺、装潢、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从范围来讲,用来印刷的物品都和平面设计有关;从功能来讲,设计是“对视觉通过人自身进行调节而达到某种程度的行为”,因此设计也称为视觉传达,即用视觉语言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设计情感包括客户群(即市场各方)的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者的情感。表现主义美学的重要代表克林伍德对艺术与情感做了研究,他认为艺术是情感的体现,而真正的艺术则是表现情感的。
表现情感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感情不断探测的过程,艺术的情感表现是个性化的情感表现,是表现公众的情感。因此视觉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的一部分,设计者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能否捕捉住自己的创作情感是至关重要的。设计要让人感动,足够的细节本身就能感动人。图形创意本身能打动人,色彩品位能打动人,材料质地也能打动人。设计者应把设计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艺术化组合。另外,设计者更应该明白,现代设计已经成为提升生活品位、恢复疲惫身心、慰藉失落精神的一种方式。
设计者只有将各方的共同情感贯穿设计始终,其设计才能让人过目不忘,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也才会有更多的市场机会。设计者所担任的是多重角色,需要知己知彼,需要调查对象,包括客户及客户的客户。而设计者的设计情感只是设计的一部分,不是对客户投其所好、夸夸其谈。设计者的设计代表着客户的产品,客户需要设计者的情感去打动他人,设计者事实上是“出卖”设计情感的人。因此,设计是一种与特定目的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
简单地说,每个人的心理、行为都有一些区别于他人的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而心理活动则包括感知觉、记忆、推理、判断等等,产生一定的概念、动机、快乐、痛苦等等感受,而精神活动又是在以上的基础上,产生理想、行为、意志、信念等等,产生人生观、世界观。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脑指挥肢体,肌肉收缩产生动作,动作的集合称为行为,人的行为又反映人的想法,取决于世界观,人生观。
不知这样回答能让你满意否?
答案:(1)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2)功能
①适应功能
人的行为总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精神支柱。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这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
外界的刺激有两种,一类是作用于感觉器官,这叫第一信号系统,这对于高等动物,也有。
第二类是,语言文字刺激,这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人们的思维,从知、情感、意志、信念到行动,都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情感活动中,许多外周植物性功能均发生一系列变化,它们是脑中枢变化的间接指针。虽然它们主要是情绪表现的组成成分,但又同时发出反馈信息增强主观的情感体验。呼吸、血压、心率、皮电和瞳孔的变化是情绪研究中最常应用的生理指标。消化、泌尿和皮肤血液充盈度等在情绪活动中均发生显著变化。生理心理学通常把这些生理变化根据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分为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或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机体处在紧张、恐怖、悲哀、痛苦和愤怒等阴性情绪状态下,或喜、激动等阳性情绪状态下,都伴随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这时表现为心率加速、血压上升、血液重新分配、内脏和皮肤的血液减少、大量血液流入肌肉以便作出有效的行为反应。内脏活动抑制、食欲减退、皮肤汗腺活动增强、竖毛出汗、瞳孔散大等,这些交感神经活动的亢进表现,与下丘脑后部和内侧区的机能优势有关。相反,当下丘脑前部和外侧区机能优势时,外周的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常伴随着安逸、满足等阳性情绪状态。此时,外周生理指标的变化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相反,心率变慢、胃肠道活动增加。在外周变化的生理指标中,值得稍加解释的是皮电反应。皮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皮肤电阻或电导(电阻值的倒数)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电阻值减小),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
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包括脑内关键性的结构和外周神经,实现着情绪、情感的主观体验和外在情绪表达功能,是情绪、情感机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和记忆等心理过程不同,情绪、情感活动包含更多的非特异性成分,特别是较多的内脏反应,体液变化,因此,在情绪、情感生理机制中,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2●情绪、情感的生物化学调节机制:
生物化学调节机制,既包括外周也包括脑内的许多神经一体液环节,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血液成分,能量代谢等。其中一些生化环节主要在中枢内发生作用(如神经递质和调质),也有些环节主要在外周发生作用(如激素),但还有些环节可在外周或中枢同时发生作用(如能量代谢)。去甲肾上腺素既是激素又是神经递质,在中枢和外周均可发生作用。
在下丘脑内许多神经递质汇聚在一起,其中对情绪、情感调节发生重要作用的递质就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在脑内的分布所形成特定的化学通路与5-羟色胺通路平行地分布,相互制约地调节着情绪活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全部支配横纹肌的传出神经末梢都是由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而传递情感表达的信息,副交感神经也是由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引起情感活动中内脏功能的变化。交感神经由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在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传递情绪变化的神经信息,其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则由乙酰胆碱传递信息至神经节。所以,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无论在中枢神经信息传递或外周神经信息传递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去甲肾上腺素不但可由神经元合成,也能由肾上腺髓质细胞合成。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细胞受交感神经调节,可以生成与释放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当情绪改变较大时,无论是中枢、外周或肾上腺髓质都会释放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对情绪变化发挥调节作用。一般情况下,情绪变化的强度不大时,首先是肾上腺髓质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只有当情绪改变的幅度较大时,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才显著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在血液中发挥激素的体液调节作用时,既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又作用于脂肪组织和存储的肌糖元和肝糖元,分别使它们转变为游离脂肪酸、甘油和葡萄糖,用于提高能量供应以满足情绪表现时对能量物质的需要。然而,肾上腺髓质两种激素的后一种代谢调节作用,必须在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考的松)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实现。所以,通过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强的同时,还必须由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RF),经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至血液,血液中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才能增加血液中考的松的浓度,与肾上腺髓质激素共同作用于能量代谢过程,为情绪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代谢燃料。
总之,生物化学机制一方面作为神经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保证情绪活动中神经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又作为体液调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发挥激素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影响着情绪活动中的能量代谢过程。在情绪活动中,神经激素调节作用的意义,近年来已由情感性精神病发病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出来。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对于复杂的情绪过程来说,既存在着多重性的脑中枢,又有许多内脏和躯体反应作为情绪表现的重要基础。简言之,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借助于复杂的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1●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无论是脑还是外周神经,在情绪与情感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各种感觉器官和感觉通路,将外界环境变化或刺激的信息迅速传入脑的各级中枢、同时沿传入侧支兴奋脑干网状结构,造成脑广泛性的唤醒状态,以便更准确地感受外部环境。这些传入的信息在与情绪反应有关的脑结构中聚合以后,一方面形成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通路和外周神经引起情绪的表达……较多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均是情绪过程的重要脑中枢。
●西蒙诺夫提出了情绪中枢的理论:认为额叶新皮层、杏仁核、海马和下丘脑等4个关键脑结构间的功能关系决定着人类情感活动的特点。例如情感活动较强的人.其额叶新皮层与下丘脑的机能联系占优势,而情感脆弱的人,其杏仁核与海马的机能联系占优势;情感外露者,其额叶新皮层与海马的功能为主导。除了这4个关键性脑结构之外的其他脑组织对情感活动来说,都是信息传人通道或情感表达的传出通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