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灵丘苦荞凉粉作文

家乡的美食灵丘苦荞凉粉作文,第1张

  家乡的美食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去军工路的海鲜水产市场吃海鲜,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军工路就靠在黄浦江边,因为靠着江边,运输特别方便,所以海产品特别多,早就在“人气美食”里听说这里的海鲜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新鲜……所以一大早,妈妈就吵嚷着让爸爸和我带她去“撮”一顿,过一把海鲜瘾,哈哈,今天我们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军工路的海鲜水产市场。

  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了军工路的海鲜水产市场,可是我们一家海鲜大排挡也没看见。转了一圈,还是一个大排挡也没看见,最后照着保安的指示,我们走上了一个很长的盘旋路,也许是因为我的肚子知道了马上就要吃到新鲜、美味的海鲜了,所以我的肚子乖乖的,也不叫了。终于到了,可是乍一看,有好几家海鲜店,什么晴晴酒家、天天酒家、阿昆酒家……店中不时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把我肚子里的馋虫勾出来。我直咽口水,问爸爸:“爸爸,快点儿,我们到底在哪儿吃?”爸爸刚想去那家吃,妈妈就说:“先看看,再去吃。”最后,我们去了一家叫“石滩人家”的大排挡吃。

  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来到摊前点菜,哇!真是让我瞠目结舌,这里的鱼类贝类应有尽有,只是有些都快卖光了,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蜗牛一样在水里慢慢地爬动,有的像蚕一样在水里靠肌肉伸缩蠕动,还有的像老虎身上的细斑一样在水里大摇大摆地左右晃动。你看那水箱里的海鱼、海虾活蹦乱跳,那一只只大螃蟹张牙舞爪,好像在向人们显示它的钳子是那么的威武,这是它“横行霸道”的本钱。蟹的种类很多,有青蟹、白蟹、花白蟹、毛蟹等等;鱼的种类也令人目不暇接,有银白色的带鱼、金**的小黄鱼、鲳鱼等等,而且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像圆滚滚的皮球、有的像梭子,还有的像块随意飘动绸带。它们仿佛在说:“不要选我,不要选我。”那些在冰柜里的海鱼,虽然不是活的,但看上去很新鲜,所以像活的一样,最后我们点了半斤血蚶、半斤虾菇、一盘刀豆和一条斧头鱼。 前三个菜上菜速度很快,也许是因为老板看到了我们的谗样,所以给我们先上了菜。我们先尝了尝血蚶,它的做法很简单,只要在水里过一边就好了;它的做法简单吃法也简单,首先把专用的小钳子顶在血蚶的末端,轻轻一顶,就开了,开第一个时你一定不敢吃,因为一顶开,鲜红的血就从血蚶里流到了手上,怪可怕的,我本来就怕吃生的,可是血蚶却让我改变了对生食的看法,吃完第一个后,你会发现血蚶的肉十分嫩,血也没有血腥味,还有些鲜味和大海的气息,让你吃了一个还想吃;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清蒸斧头鱼,虽然是最后一个上菜的,我们都饱了,可是一闻到斧头鱼的香味,我们肚子涨的感觉一下子全没了,只见我们左一筷子,右一筷子,五分钟不到,这条鱼就从一开始的一条鱼成了一条鱼骨头,我和爸爸还不满足,把蒸鱼的汁全都喝光了,吃起这里的海鲜,简直放不下筷子来,眨眼间的工夫,便全消灭光了,这真是一种享受啊!

  到这时候,我摸着装了许多海鲜的圆鼓鼓的肚子心中满足地想:我真是太有口福了,能品尝到这么好的东西。不过现在要离开了,我依依不舍,真想再来品尝吃一次我的海鲜大餐呀!嗝——

  一

 我时常在思考如下问题:百年老店,殊为不易,王朝更迭,亦不算奇,小小的“川北凉粉”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何以具有如此之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被他人抢注的金字招牌,何以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

 凉粉,一道小吃也!这小吃在许多地方都有,只不过做法和叫法有些差异而已;川北凉粉冠以“川北”二字,那就是说,这凉粉必有其独到之处,乃凉粉中的上品、绝品。

 说起凉粉,我们得从豌豆开始。我的老家位于川北,那里属于丘陵地带,土地贫瘠而匮乏,好的土地必须用于栽种主要粮食,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豌豆属于副食,只能栽种在山坡上那些小而分散的地块。到了秋天,父亲除去地里的野草和杂树,挑来农家肥堆在地边,驾起耕牛和犁头,把土地翻耕出一条壕沟。母亲身上斜挎着一个竹篮,里面装上一些肥料,再在衣兜里装上豌豆种子,跟在父亲的后面,一手抛撒种子,一手抛撒肥料,篮子里空了;她又弯下身子一捧一捧把篮子装满,努力挺直腰杆撑起沉重的篮子。一条壕沟走完,父亲回转犁头翻耕新的壕沟,一边用泥土顺势将前一条壕沟里的种子盖住,一边用脚把那些大块的泥土踢碎,一块地还没种完,父亲和母亲都累得直不起腰来了。

 大约在入冬的时候,豌豆就从那些地里冒出了嫩芽,像一个个好奇的孩子张望着陌生的世界,随着气温的日日降低,豌豆苗在寒风中冷得直哆嗦,小雨滴落在叶片上,像是一颗颗晶莹的眼泪。饶是如此,它们还是挺过了寒冬,到了次年春天,它们才开始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藤苗长长的相互缠绕着,绿遍了山坡,紫的花白的花竞相开放,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候鸟被吸引回来了,停留在山间歌唱,把春天的韵律推向了高潮。

 扁而长的豌豆荚像一张张笑开的嘴唇挂在藤苗上,在温暖的阳光中逐渐变得饱满起来。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就会摘下一些豆荚摆上餐桌,那清香的味道燃起了我们对新的一年生活的希望。

 豆荚随着藤苗一起成熟变黄,父亲和母亲把藤苗连同豆荚一把一把扯出来,用背架背回来晒在日光里,等到豆荚壳干裂后,他们用连枷使劲敲打,豌豆就脱落在地上,他们抖索着拿走藤茎,把豌豆和渣滓扫到一起,用筛子把豌豆筛出来,在日光里连续晒上好几天,豌豆就变得干硬了。

 由于豌豆坚硬,磨粉要经历好几道反复,母亲拿一些细粉给我们做成面疙瘩,老实说,尽管那时粮食比较缺乏,但我还是觉得那面疙瘩难以下咽。母亲就改变了办法,把豌豆提前几天用清水泡涨;父亲白天在外忙碌完毕,到了傍晚就在煤油灯光的照耀下转动石磨,把豌豆磨成细糊,放进纱布里掺入很多清水过滤成豌豆浆,豌豆浆沉淀一段时间后倒掉多余的清水,再把淀粉搅散,倒进铁锅里,用擀面杖使劲地搅动,等到淀粉完全熟透后,用一个土罐装起来,冷却后的粉团亮晶晶的,如冰雕,如珍珠,如白玉,用刀子切成细条,再加上一些佐料,美味的凉粉就出来了。

 二

 那时候粮食紧缺,做凉粉对豆渣浪费较大,加之劳累,母亲还是很难得给我们做一回凉粉的,只有到了逢年过节或亲戚到来的时候,父亲母亲才不得已下这番功夫。平日里跟着他们到了集镇上,看着小店里摆放的凉粉,我都会馋得只咽口水,在极度贫穷的日子里,一碗凉粉也成了奢望。好在这样的日子还算短暂,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有时父母还是会满足一下我们的愿望。

 凉粉是待客的好食品。客人翻山越岭到来,腹中早已空空如也,这时主餐还早,母亲就会把提前做好的凉粉切出来,拌上佐料,让客人在酸辣中体会到我们一家的热情。有了凉粉的垫底,客人们喝起酒来才会尽兴,相聚的欢乐增添了无数倍。当然,在缺少蔬菜的时节里,凉粉也会成为下酒的一道佳肴。

 我不知道老家的凉粉起源于什么时代,只知道从我记事的时候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了,但我相信,凉粉绝不是我父母的首创,从我的祖父乃至更久远的祖辈那时起就应该有了。父亲说老家的石磨已经传了不知多少代了,石磨的历史就应该是凉粉的历史吧!可石磨之前一定还有石磨呢!

 三

 来到南充以后,因为这里与老家相比相对富裕,我对凉粉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早些年间,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用一根扁担,左边挑着凉粉,右边挑着佐料和一桶清水,在一个渡口卖凉粉,由于他的凉粉做工精细,味道独特,被人们冠名叫“谢凉粉”。农民陈洪顺在凉粉的制作和红油的调制上进一步改进了谢凉粉的做法,“陈凉粉”名气独享一方。后来的人们继续改进工艺,在佐料上也做足了文章,又诞生了“李凉粉”“张凉粉”“老南充凉粉”等知名牌子。那些店里最特异的“伤心凉粉”,即是用最辣最辣的香油拌制而成,这名字听起来就有一股劲道,就有一股力量,就有一种“爱你没商量”的感觉,让那些特别喜欢吃辣椒的客人辣得爽口,辣得舒心,辣得眼泪汪汪。南充人因为“川北凉粉”而有了特别的口福。

 凉粉店遍布在南充的大街小巷,座摊、走摊不计其数,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改革开放以后,“川北凉粉”的招牌被重庆一家小吃店抢先注册,南充当地的国营老店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到了2003年,一个名叫任其胜的男人以高价购回“川北”注册商标,成立了“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川北凉粉”在新时期重获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物质产品的丰富和科技的发展,“川北凉粉”诞生了一些新的品种,从豌豆凉粉衍生出大米凉粉、红苕凉粉以及绿豆凉粉等,依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路途迢迢,一碗凉粉可解饥肠辘辘,夏日炎炎,一碗凉粉直接爽到心底,生活的滋味更加浓烈了。

 四

 我查过一些书籍,关于凉粉与名人的传说并不甚多,最著名的是“东坡凉粉”了。东坡先生不仅文章冠绝古今,想必在美食方面也独步天下,要不然那么多美食都与他有关,什么东坡肘子、东坡肉等。以东坡这样的“吃货”能够与凉粉挂上钩,说明凉粉的确有不同于其他美食之处。事实上,“东坡凉粉”早期的做法与“川北凉粉”相差不多,但“川北凉粉”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其造诣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有人吃过“东坡凉粉”而看淡了“川北凉粉”,那他就大错特错了。有时候我又想,东坡先生并没有到过那么多地方,但许许多多的美食与东坡先生挂上了钩,这是否有攀龙附凤之嫌呢?否则,以大文豪的性情和文采,在品评之后为何没留下一丝墨迹呢?但“川北凉粉”的“川北”二字,本身即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是绝不允许人们怀疑的。

 从南充走出去的名人如开国大将罗瑞卿,身在他乡还十分想念“川北凉粉”,多年以后回归故里,还念念不忘来一碗“川北凉粉”,可见“川北凉粉”留给了异乡游子多少想念和牵挂!

 最有趣的是朱德元帅返乡的一个传说。那一年正赶上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朱老总返乡的消息让父老乡亲喜出望外,当地官员为了让老总体会到故乡在新中国的变化,特地找了一些腊肉在沿街的铺面上挂着,实在不够,他们甚至用萝卜、红薯熏黑代替,反复向老总表示故乡人民生活的改变。朱老总看见这一切心知肚明,但他没有直接戳破真相,午饭时他看见桌上摆着的腊肉和鸡肉根本吃不下去,突然对他们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川北凉粉,要能来一碗该多好啊!”官员们大出意外,不知所措。老总最后说:“一碗凉粉都难以找到,何谈百姓富裕?”官员们只有面面相觑。后来朱德元帅携贺龙元帅在南充一起吃到了心仪已久的“川北凉粉”,把这小吃带入了北京,从此“川北凉粉”走向了全国。

 五

 时间是一道无情的滤网,只有真正的金子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并发出应该有的光芒。经历了若干年的发展,“川北凉粉”不仅成了一道美食,还成了一种独特文化符号——“凉粉文化”。那么,这“凉粉文化”除了粉团和红油的加工工艺,还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品尝”呢?

 一是栽种豌豆等粮食作物和制作凉粉的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川北凉粉”长盛不衰,实实在在地凝聚了人们的智慧和劳动。中国经济已经基本结束了农耕时代,但劳动的艰辛应该让世代知晓,节俭的风气应该在全社会永远倡导。

 二是川北人的热情好客之风。淳朴的民风目前正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但我相信好的东西一定能够永远具有生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遭受了若干次洗礼,但最终不是顽强地存在下来,如大海般容纳了一切外来文化吗?所以我们绝不可因一时迷雾遮住了眼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坚韧而冷静的心,做好风气好风尚的传承人。

 三是要充分理解“小吃”之“小”的内涵。人体需要的营养不能偏废,更不能过剩,在饮食方面适可而止才对身体有益,大吃大喝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没有好处,我曾多次单独用“川北凉粉”接待客人,深受客人们的欢迎。日食不过三餐,夜宿不过七尺,人类的雄心壮志应该用于为人类为社会乃至为自然环境的造福上,如果用于贪婪和享乐欲望的满足,那绝对是自掘坟墓。

 四是认真分析“川北凉粉”等地方特色产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充分打造地方特色。实践已经证明,纯粹的拿来主义往往都是昙花一现,最终将会成为那个地方的枷锁。

 文章写到此处,我才对前面的问题有了答案,“川北凉粉”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这方土地,又切切实实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所需,还融进了勤劳、节俭和热情之风。

 愿“川北凉粉”之花永远芬芳!

 愿普天下的特色之花竞相开放!

我的家乡在连云港,最着名的特产就要数凉粉了,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凉粉。

凉粉,顾名思义,就是用豆类或山芋的淀粉,加入适量的水稀释成糊,煮熟后冰凝成块。成形之后,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吃起来嫩滑爽口,有诗称赞:“冰镇刮条漏鱼穿,晶莹沁齿有余寒。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形象地表现了它的凉爽、清香、味浓,不禁令人垂涎三尺。

凉粉的吃法一般有热吃、冷吃、两种。热吃是把凉粉放在烧热的平度油锅上,略煎一下,等到底部有一层焦黄的皮后取出切块食用。冷吃,就是将凉粉直接食用。吃前,将凉粉切成块状,或刨成面条状,随后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口味放佐料,如放酱油、醋、麻油、蒜泥等;喜欢吃辣椒酱,风味独特。

凉粉味道一流,功效也很多呢:在夏季烈日炎炎的时候,吃上一顿凉粉消暑解渴;冬季天寒地冻之时,尝一尝热吃凉粉多调辣椒又可祛寒,可谓是一举多得呀!

凉粉不公功效多,营养也很丰富哦!其中的豌豆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功能,而且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丰富的胡萝卜素,可降低人体癌症的发病率。还不只这些,绿豆中的多糖成分可达到降血脂的疗效,从而能防治冠心病,心绞痛。

凉粉是一个绿色、健康的产品,大家不妨也来我的家乡品尝一下吧!

我喜欢吃的菜可多了,有糖醋排骨、桂江鱼、紫菜蛋花汤、豆腐酿等等。但你如果问我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茄子酿!”

制作茄子酿其实并不复杂。你只需要准备茄子若干个,调制好的酿心,还需要250克左右的面粉,原材料就准备好了。先把茄子切成约1厘米厚的圆块,再把这个圆块切开一半,接着把调好的酿心酿进茄子里去。茄子酿大体就做好了。不过,还不能下锅哦,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把面粉加点水和适量的盐调成糊状,在茄子酿的外面裹上一层面粉糊,就可以下油锅了。火候的掌握可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火力太猛,茄子酿就会炸焦,如果火力不足,茄子酿就不能炸熟。所以说,火候的掌握是好吃与否的关键。

耐心等到茄子酿变成金**,就可以出锅了!炸好的茄子酿呈金**,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香味。轻轻地咬上一口,啊!外脆内软,加上猪肉的清香,真是太美味了!

椭圆形的茄子酿,不仅味美,而且外形美观,是油炸类菜肴中的上品。茄子酿可以说是老幼皆宜、人人爱吃的美食。朋友,如果你来我的家乡做客,这美味的茄子酿一定会让你赞不绝口、流连忘返的。

广东小吃-蒸肠粉

广东小吃属岭南风味,多来源于民间,大都被流传下来而成为传统名食。广东小吃的成熟方法多为蒸、煎、煮、炸4种,可分为6类:油品,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杂粮为原料,风味各异;糕品,以米、面为主,杂粮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为发酵和不发酵的两大类;粉、面食品,以米、面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粥品,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风味特色而称的;甜品,指各种甜味小吃品种,不包括面点、糕团在内,用料除蛋、奶以外,多为植物的根、茎、梗、花、果、仁等;杂食,凡不属上述各类者皆是,因其用料很杂而得名,以价格低廉,风味多样而著称。

我最喜欢吃的是蒸肠粉。它软润爽滑,色白甘香,不肥不腻。蒸肠粉是一种米制品,又叫布拉蒸肠粉。以广州最负盛名的"银记"肠粉为例:该店坐落在文昌路,专营豉油皇牛肉肠粉,以薄韧香滑著称。解放初期由吴银经营,她得名师传授,学会了蒸制拉肠粉专门技术,其肠粉"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肠粉亦称卷粉、猪肠粉(因形似猪肠),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它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馅的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串烤肉,既是街头的风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肴。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一样色泽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肉嫩可口。用料的讲究不似烤全羊那样严格,二者的区别在于烤制规模的大小和具体方法上。串烤肉,首先将净肉剔下来切成薄片,每一片有瘦有肥最好。然后将它们肥瘦搭配,一一穿在铁钎子上。过去,做串烤肉用的钎子都是用红柳的细条截削而成的木钎。现在,这种原始的木钎不容易看到了。把肉穿好之后,便将它们疏密均匀地排放在燃着无烟煤的槽形铁皮烤肉炉子上,一边扇风烘烤,一边撒上精盐、孜然和辣椒面,上下翻烤数分钟即可食用。新疆凉面

新疆凉面又叫黄面,因其色黄而得名,维吾尔语叫“赛热克阿希”,属夏令风味小吃。面中有一主要原料叫蓬灰,蓬灰来源于戈壁上的“臭蓬蒿”。制作凉面时:先用淡盐水、土碱水和面,加入蓬灰水,边加边拉,揉到面团柔软光滑有拉力时即可。

粉汤

粉汤为新疆回族小吃。粉汤先要用纯豆淀粉制成粉块,再将大粉块切成小块。取新鲜羊肋条肉剁成小块,倒入炒勺,加盐、花椒粉、酱油熘干,加肉汤。大开后用小火炖至肉烂。再加凉粉、白菜稍炖。下葱、菠菜、红辣椒、醋、胡椒粉、水发木耳等,烧开即可食用。与粉汤配吃的面食叫油香。油香是用油、水、碱和面,做成饼形,用油炸制而成f渖蠼鸹疲兜兰认闱宜帧/p>

拉条子

新疆人好吃拌面、炒面,这两种面都离不开拉条子。做拉条子重在和面,和面的关键是放盐适量。面要揉透,还要饧好。将面放在案板上,上涂清油,用湿布盖好。拉进用刀切成条状,越拉越细。饭馆里的师傅是大把拉,好厨师一次可拉十几公斤。家庭一般都是单条拉,一根可达数米。手抓羊肉

先把羊肋条肉剁成大块,下锅煮半熟去浮沫捞出。将肉块摆于盘中,上放洋葱片撒少许精盐,入笼蒸烂。将汤烧开,下洋葱末、辣椒末、胡椒粉、盐,调好味浇在肉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产我家乡中山那里就有许多著名的风味小食,如杏仁饼,炒米饼,粽子``````其中,最好吃,最有名的可莫过于海洲"容树头"鱼饼了

海洲鱼饼色香味亮,好吃至极,味道可口,令人百吃不厌那炸好的鱼饼,个个"黄皮肤"似的一咬,那鱼肉十分弹牙,那香喷喷的鱼肉加上那香葱,这个配合真的是天衣无缝啊,十全十美那鱼饼外层的那块皮最好吃了,吃下去十分爽口

海洲鱼饼不仅色香味亮,好吃至极,而且形状十分多

海洲鱼饼的形状有圆的,用辣椒佳着的;有扁院形的;如果我们想做出更多各种各样的形状,那可以做成星星形,正方形,长方形,心形```````注意(以上的形状在鱼饼店那里是没有的买的,是我自己研制出来的形状)

海洲鱼饼的做法看似很简单,其实也有不少的学问和技巧包含在其中我们首先要用一把锋利的刀把那条鱼切开那些鱼肉把这一片片的肉剁成碎肉,再用木棒或手去打那些鱼肉在拿几条葱切成葱碎,在洒到那些鱼肉里再开锅,放小小的花生油下去,等锅热了后,再用一个个圆形的框把鱼肉框成圆形,再放如锅字里火候也十分讲究,如果太快了会太腥如果太熟就不好吃,所以炸3到4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而那鱼圆前面的做法一样,只是把它搞成圆圆的就行了而辣椒鱼饼呢!就是用一个辣椒开口,再把他的崽挖出来,再把鱼饼塞进去,在煎这样,鱼饼就做好了,而且色,香,味样样俱全

吃辣椒鱼饼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几口几口的吃,而我就与众不同我就喜欢把那些辣椒和鱼饼分开,先吃鱼饼,再吃辣椒,因为这样可以看出辣椒辣不辣有一次,我爸爸买了许多鱼饼和辣椒鱼饼,因为那时侯太多人了,我不能那么恶心地把辣椒和鱼饼分开,所以我只好一口一口地吃,当我吃第一口的时候,辣得我的舌头几乎没有知觉,眼泪了冒了出来了从此我就给辣椒鱼饼改了别名----"吃到冒眼泪了"

朋友,你们想吃鱼饼吗如果想请到我家乡做客,我一定会给你吃上可口美味而有正宗的海洲鱼饼让你对我家乡的鱼饼流连往返

阳春面

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太贵,又不经吃,同样一角钱,阳春面吃得饱饱的,而馄饨却只能塞牙缝。舅舅的牙缝好大。不喜欢吃,但每个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整整六天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镇上那家面馆都认识舅舅,每次一来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阳春面来,然后,舅舅一家就开始埋头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声响来。每当此时,我就望着面前的阳春面愁眉苦脸。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饼

光饼是福州的小吃。据说是记念戚继光而来的,总之和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关系。

小的时候总喜欢站在高高的桶炉前面,看师傅做光饼。做光饼的师傅到处都有,一个案板,一个炉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饼师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碱水和盐水的面团摔得啪啪作响,然后分成一个一个剂子,用手左右一拍,一个小圆饼就出来了,再用一根竹签往中间戳一个小洞,就势往桶炉内壁一贴,等着吧,不一会,炉内就飘出香味来。估计差不多了,光饼师傅就用小铁铲利索地一铲,焦黄的光饼就跳出来了。

这光饼硬梆梆、黄通通的,咬得很费劲,没有一口好牙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对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总是吃了一块还想带走第二块。光饼耐嚼还耐储藏,放它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坚韧不拔,很有民族气概,可能这就是它和戚继光的关系吧。光饼很便宜,一分钱一块,那时经常光顾光饼炉,买上一两块,一路嚼着上学校。

冬天光饼师傅比较幸福,守着炉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阵还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炉子上嗤嗤作响。我就不敢买了,因为那光饼里必定也有光饼师傅勤劳的汗水。

前段时间,在福建“老乡”处提到光饼,他们都说那玩意好吃而且对牙齿有利,经常嚼嚼绝对比“白箭”“绿箭”效果好。但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都好多年没有吃过了。但愿,这光饼炉子还能在福州的某个街角看到。

芋头果

芋头果是福州的早点之一,也称三角糕。据说是把槟榔芋煮熟后剥皮碾成糊状,再掺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后,切成一块一块三角形状,放到油锅里去炸,直炸得两面焦黄,出锅。吃的时候,用一张纸包着芋头果的下端(因为很油),以一个角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内嫩(内色灰白),还有一股芋头的清香,嗯,味道好极了。

炸芋头果的摊子也是到处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头巷尾支起的一个个摊子,烟雾缭绕,香气四溢,买芋头果的人端着碗或提着小竹篮,等着芋头果出锅。往往炸出一锅就买出一锅。但也有买不完剩下的,搁一两个时辰也不要紧,吃起来还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条,登陆不久就成了嚼不烂的老油条。所以,卖芋头果的摊主都很自得,有时候上午九十点钟了,还不见他们收摊子,慢悠悠地守着还没有卖掉的几块芋头果。他们知道总有肚子容易饿的人自会寻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锅边糊外加一只芋头果就解决了早饭问题,既好吃也实在,吃完后,打一个饱咯去上班,这革命干劲足得没法说。

锅边糊

一次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侃吃,我说要论吃,还是福州的锅边糊好吃。他们齐声问:什么叫锅边糊?这帮平日里吃遍天下无敌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得意洋洋地开始向他们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

锅边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许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不出产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没有一种叫“虾油”的调味品,而锅边糊没有加虾油就不成为锅边糊了。

锅边糊的制做很复杂,要先把大米淘净浸泡几小时,然后磨成糊状待用。支一口大锅,煮上一锅汤,汤里放上虾米、蛏干、香菇、葱、蒜、芹菜,最后放进必不可少的虾油若干勺,这浓汤就做成了。这还没有完,万里长征第一步。将汤倒出另装,下清水若干烧到七成热时,锅边抹匀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绕锅浇一圈,盖上锅盖。三分钟后见锅边米浆起卷时,用锅铲铲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复上述行为。当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浇完时,放入一份浓汤料,并视情再加入虾油等辅助调料。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锅中,用微火保持温度,待售。

总之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没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锅边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买。福州的大街小巷饭店小摊都有买,而且很便宜。锅边糊味道特别,海鲜味浓,每片米糊都打着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葱,非常爽口,再配上黄黄的虾米、蛏干,黑黑的香菇,绿绿的葱蒜,色泽鲜明,令人食欲大开。

听到这里,同事们的喉咙都动了一下。然后商量,什么时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尝尝这锅边糊。我补充说,在福建,锅边糊都是作为早点和茶余饭后的点心的,并不把它当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饱的缘故吧。想想本地品种单一而又甜得发腻的小吃,大家都说: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馄饨

我想,大概没有什么小吃有馄饨那么普及和名称多样了。馄饨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广西一带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馄饨。

内容差不多,形式却有些差别。福建的馄饨注重鲜,加虾油是它的一大特色。小时候总是被喜欢吃馄饨的母亲支出去买馄饨,买来买去,也就买出经验来了。知道街头的那家馄饨味太浓,吃完后就要赶紧灌开水;而街尾的那家馄饨味道尚好,就是只见皮不见肉;最好的是穿过几条街的那家“野”店,说它野,是因为时开时不开的,好像全凭主人兴趣。这家的馄饨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馄饨雪白剔透,中间一点红红的肉馅若隐若现,再配上几粒葱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莲。福建的馄饨一般都很节俭,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点再往馄饨皮上一翻,一只馄饨就完成了,往往一盘肉泥可以对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馄饨。吃馄饨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们可以不计较得失,慢悠悠地翘起兰花指,用小调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馄饨往樱桃小口里送。所以,较之其他小吃,福建馄饨更显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馄饨则个性鲜明,阳刚味十足。首先一大特色是没有汤,第二大特色是辣得过口不忘。那一年去成都调研,特地拜访“抄手”,谁知端上来的是几只干巴巴的结结实实的饺子状馄饨,上面还浇了一层红彤彤的辣椒油。仗着本人吃辣还有一些功底,挣扎着把这碗“抄手”给吞了。结果,除了辣,我已经不记得它还有没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带,馄饨是最常见的小吃,这里的馄饨分为大馄饨和小馄饨两种。大馄饨里馅比较多,有鲜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饺子那样皮厚馅足,江南人总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样干脆利落地做出饺子风格,他们总要保持馄饨的传统,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变。江南大馄饨是放大了的小馄饨,样子象修女的帽子,汤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饱的感觉。

正宗的江南小馄饨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擀得讲究,贴着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纹,真正是薄如蝉翳。肉要精瘦的,处理得细腻无渣,烧好后的馄饨,皮子晶莹舒展,“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象一只只美丽的白蝴蝶。这时候的注意力就不会在吃上了。不过,这样的小馄饨现在已经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经缺少了这份精致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满街都是的大众小馄饨,简单一裹,完事,连皮也不擀了,买现成的。

在北方读书的时候,思念馄饨(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齿。北方同学很不以为然,说,那有什么好吃的?清汤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饺子实在。

是的,要想实在,吃北方饺子;要想苗条,吃江南馄饨。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来不吃羊肉,但对羊肉串却来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从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出来,拐到白石桥附近,那里有一片饭店餐馆和小吃摊点。先买了仿膳食品窝窝头,吃得直冒酸水,发了一通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这么好对付之类的牢骚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摊子前。并没有想要吃,的的确确是被那种香里带膻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同学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买了三串,然后视如归地说:“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频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飞的大嘴,直问:“哎,别顾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气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满意地说:“不吃真傻。”赶紧掏钱,一手抓一把,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腻,焦香十足,还有一种特有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味道(后来才听新疆的同学说,那是孜然的味道)。我们就这样边走边吃,吃完了,就地再买,反正羊肉串摊子到处都有。直吃得饱咯里都带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们非得变成草原牧民了。

本来以为羊肉串就是这样好吃了,谁知新疆的同学说:那算什么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们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么羡慕新疆人,真正觉得新疆是个好地方。

咱也没有机会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当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见过羊肉串,但不仅外貌小里小气,味道也完全变了样,如果说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伪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发现了久违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样。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顾斯文地大嚼起来。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设法地溜到新街口去过过瘾。

但总是心有不甘,有事没事总鼓动头儿:“咱们也到乌鲁木齐去开个读者作者联谊会?”

羊肉泡馍

有了羊肉串垫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馍的时候就好象有了胆量。

看过雄赳赳气昂昂的兵马俑,摸过杨贵妃的洗澡池,躲过小商小贩的围追堵截,吃过田里刚采下来的草莓,当然也爬过大雁塔和古钟楼,接下来就是品尝西安小吃的时间。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夹馍和羊肉泡馍。不过,肉夹馍我连看都不看,一块大肥肉塞在一块大饼里,肥油直冒,尽管肉馍的主人说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不是怕胖,而是从小就不吃肥肉。肉夹馍是放弃了,但羊肉泡馍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在古楼附近转来转去,转累了就在一个小摊子上坐下来。坐定后才发现对面一个老头在专心致致干活:把一块硬硬的馒头掰成颗粒状。他神态专注地不紧不慢地掰呀掰,掉下来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他在干嘛?是不是牙口不好?正想着,又见老头把掰好的产品倒进一个盛满浓汤的大海碗里,那碗浓汤顿时就变成了一碗浆糊。老头有滋有味稀里哗啦地喝完了这碗浆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残留物,打了个响亮的饱咯,满脸都是幸福感。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赶紧找来伙计问:“那是什么?”“羊肉泡馍啊。”老天,这糊里糊涂的东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馍?小的时候就最恨把馒头放进汤里,软不啦及的,要口感没口感要味道没味道,再好吃的馒头再好喝的汤都给搅浑了。

所以,很遗憾,在西安最大的收获是买了一堆民间工艺品,而在吃上,却是一片空白。

看了贾平凹写的陕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形容羊肉泡馍的精彩,但我还是没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来。这在我看关于吃的书籍的历史中是少见的。

朝鲜凉面

初到东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鲜人和朝鲜文字还是大惊小怪的,后来看多了,就见怪不怪了。然后就开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鲜民族文化,比如,他们的饮食文化,更具体地说,如何吃遍学校周围的朝鲜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鲜泡菜摊子前侦察一番,和买泡菜的朝鲜族老大妈套近乎,问:“道拉及是什么意思?”朝鲜族老大妈真的很象《奇袭》里的老大妈那样慈祥,她不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儿园水平的问题,还推荐我买了朝鲜泡菜的代表作——桔梗。尝了桔梗后,对朝鲜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两色世界。从澡堂出来,头发一会儿就冻成柴火棒。并不觉得冷,只是渴得慌。就到处找有水源的地方,后来发现一面“朝鲜凉面”的幌子正迎风招展,凉面?正好解渴。一头扎进去,里面已是高朋满座,人人都端着一个大海碗往肚子里灌凉面,很舒服的样子。于是也要了一碗。等端上来后,才觉得好象有点不对劲。鲜红的面汤上波澜不兴,面条当然是潜伏在汤底的,只是这汤,怎么看都好象是刚从自来水龙头里出来,冷不说,还有股漂白粉的味道。怀疑归怀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说。结果,渴是解了,但我体内的那点余温可全给带走了。一路跑着回到宿舍,又是捂热水袋又是灌开水,折腾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块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东北人和南方人本来就不一样,他们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冻梨吃冰棒,那是因为他们有从小就锻炼出来的坚强的胃。所以他们可以裹着大棉袄吃凉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时候。

但,我还是没有勇气再去品尝朝鲜凉面了。甚至一想到这四个字,我的胃就开始冒凉气。

不怪朝鲜凉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烧鸡

说来惭愧,自己在外求学几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食堂乏味的饭菜,使自己时常处于饥饿状态;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为天”嘛,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刚到长春不久,就打听到“道口烧鸡”挺有特色,忙亲临考察。果真,摆在橱窗里的烧鸡肥嫩嫩、黄灿灿、热腾腾,撒发着迷人的香气,又看到买烧鸡的人排成了长队,更证实了此烧鸡的名不虚传。此后三年间,只要钱包里有点余钱,便忙不迭地往烧鸡店送,买不起整只就买半只;买不起半只就买鸡杂碎(鸡肝、鸡卵等构成,便宜而味极佳,是穷学生最亲睐之物)。那种拎着一小袋烧鸡走路的愉快,无法言喻,只觉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此时若去攻读书关,再厚的“砖头”也能毫不费劲地“啃”下来,这就是“道口烧鸡”的威力。有时,人的胃口会比脑袋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就是物质有时也能毫不客气地战胜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过生日,无例外地都要买只“道口烧鸡”以飨大家。鸡上台面后,往往还没等打开塑料袋,大家就已经操起家伙跃跃欲试了。那香喷喷、热腾腾的烧鸡,嫩而无渣,连骨头都是酥的,一块鸡肉在舌头上还来不及停留就溜进肚子里去了。而此时往往有师兄师弟寻着香味不请自到,说句“生日快乐”就一屁股坐下来大嚼起来。那时候,要求师兄师弟办事或反过来他们求我们办事,都言不二价:一只道口烧鸡。

在长春的三年,可以说是伴着“道口烧鸡”的香味渡过的。(虽不能常吃,但离学校不远的一家烧鸡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飘来的香味,使我们的读书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临毕业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有一家大饼店专营夹肉大饼,味道好得没法提。可惜没有机会了。要不然,现在又会有一样好吃的供我回味了。

“凉粉,香喷喷的凉粉……”每当听到凉粉摊主的叫卖声,我总是不禁坐到摊前,喊一声:“老板,来碗凉粉!”

读到这儿,你肯定会问:凉粉对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凉粉在灵宝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我三岁的小表弟都成天嚷着要吃凉粉。凉粉做法很简单:先买一些生凉粉,再把它们切成片,放进锅里炒,然后再放些葱花,好吃辣的人还可以在上面浇上一小勺辣油。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兑上调好的蒜汁。白色的蒜汁往上一浇,不仅让人胃口大开,而且让人“眼前一亮”。看,那金黄金黄的凉粉,那翠绿翠绿的葱花那雪白雪白的蒜泥,那晶莹的少许的醋水,啊,真是太好看了!凉粉不光好看,口感也不错呢!舔一口那酸辣酸辣的蒜泥,尝一口那辛香辛香的葱花,咬一口那爽滑爽滑的凉粉。呀,真幸福!

我爱吃凉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的吃法与众不同。别人都是一口一口慢慢咀嚼,而我是把它挑到碗沿边,趁着它“滑”的特点吸进嘴里,然后把它表面的味道品尝完,再开始“细嚼慢咽”。咽下后,再咬一口凉粉独配的石子烧饼,啊,真是爽极了!

现在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凉粉了吧,不光是因为凉粉看起来让人垂涎三尺,吃起来让人“垂涎六尺”,更因为它是我们灵宝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灵宝的象征。对了,如果你来到了灵宝,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一碗热气腾腾的凉粉来满足满足自己的胃!

  “来到成都什么都可以不吃,但是不能不吃冰粉!”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因为,这次去成都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冰粉了。冰粉晶莹剔透、口感细滑,加上亮晶晶的冰渣与甜甜的葡萄干和酸酸的酸梅粉,这感觉真是沁人心脾,旅途劳累的我坐下来吃上这么一碗冰粉,那感觉真是美妙无比!

既然冰粉这么好吃,那我一定要学着做一做,于是我找了一个做冰粉的师傅向他请教怎样做冰粉。他就简单得告诉我了几句:先将水放入锅中,等水烧开后放入绿豆粉搅拌均匀,然后把搅拌好的冰粉放入容器中,待凉即可,最后吃的时候依个人喜好,加入蜜糖或红糖就可以了。我想我回去一定要做一做,如果做成功了还能请大家吃呢。

冰粉的样子非常好看,你远远地看就像一块玻璃,又像一块冰,又还像一碗水……它的味道也是非常好的,因为人人都知道四川人是很爱吃辣,所以在吃过辣之后,再来这么一碗冰凉剔透的冰粉那可真是爽极了,嘴里的辣味一扫而空,反而感觉一些清凉和一些甜蜜,那感觉真是一个“好”字!

在深圳我们只吃过黑色的凉粉,而在这里不仅能吃到正宗的麻辣凉粉,还能吃到晶莹剔透,清凉甜蜜的的冰粉,凉粉和冰粉的味道正好相反,一个麻辣,一个清甜,好吃不相上下,冰粉甚至还在色,香,味上都胜凉粉一筹!

这就是我在成都吃到的冰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