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第1张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孩子儿童心理发生变化的时候家长们就应该提前做好准备,提前干预不良的心理特征,这样才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1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1、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在持续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基础,且后一阶段包含了前一阶段的因素,又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同时,儿童心理变化在量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发生质的飞跃,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方向性和序列性。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心一定的方向性和序列性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不总是等数速率直线发展。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发展速度、发展起讫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心理现象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从总体来看,儿童整个身心发展呈波浪形推进,出现两个加速期,一个是幼儿期,一个是青春发育期。

4、差异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领域、心理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点的表现形式

1、婴儿期儿童表现出动作思维,学前期儿童在动作思维基础上开始发展形象思维,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保持着形象思维的特征。

2、神经系统发展是先快后慢,而幼儿期大脑重量相当于成熟期80%,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是在青春发育期(女童11岁至12岁,男童13岁至14岁)快速增长,青春期前后却发展缓慢。

3、如有的儿童早慧、有的愚笨、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活泼外向;有的擅于文字表述、有的擅于动手操作。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2

儿童心理期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二是自我意识的发展。

1、认知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

认知能力的主要表现:

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一会就忘了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好哄、任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

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

A、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我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B、开始知道自我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C、能说出自我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D、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是自己的。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3

幼儿的心理发展包括动作、认知、语言、情绪情感、个性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一)动作的发展

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有人说:“动作是个体早期的外显智力。”也有人说:“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之,在婴儿时期,由于个体言语能力极为有限,其发育、发展水平更多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动作的发展状况常被用作评价新生儿和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指标。例如,若新生儿期无惊跳反射,就说明有脑损伤,而9个月以后如若仍未出现惊跳反射,则说明大脑有慢性病变的特征。

幼儿动作的发育,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大致表现如下。

1、头尾定律

动作发展由头部先开始,然后到躯干,最后到达脚部。在胚胎期,发展的重点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在头部,到了胎儿期才渐渐发展到向躯体及四肢。出生以后的婴儿,如将其俯卧,他先会抬头,然后会翻身、会坐、会爬、会站、到了一岁左右才学会走路。这些都说明幼儿动作的发展是遵循头尾定律的。

2、近远定律

动作发展是由躯干开始,然后向四肢发展。在胎儿前期,头部及躯干已发展时,四肢尚处在胚芽状态;出生后,婴儿先会翻滚、会坐,然后才会站及走路,至于手部的粗细动作,甚至于到婴儿期才逐渐开始发展,这些又说明幼儿动作的发展也是遵循近远定律的。

婴幼儿动作发展除遵循以上两个定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由整体到特殊的`发展”,即全身的、笼统的动作发展在先;局部的、小肌肉的活动发展在后。动作的发展是分化与统整的过程,换句话说,局部的活动是由全体分化出来的,然后再重新组织,构成一个新型的或较精细的动作。

幼儿动作的发育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脑神经系统与肌肉的发育和成熟,又影响着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因而.在幼儿早期,动作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幼儿心理的发展水平。

幼儿动作的发展虽然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却遵循着共同的顺序和大体一致的时间表,如我国民间有“三翻六坐八爬”的说法。如果幼儿有动作发展迟缓和异常的现象,就要引起注意。要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排查,以便对症治疗及训练。

(二)认知的发展

认知的发展是幼儿对环境的反应。例如,四五个月大的婴儿在得到一个物体时,他先会注视一会儿,接着会把它放到嘴巴里舔一舔,也可能会抓起来敲一敲或摇一摇,以此来了解物体的属性;四五个月大的婴儿,当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还会准确地将头转向声音传来的方向;6~9个月大的婴儿会知道寻找被藏匿起来的玩具,他们还开始了解可以用“哭”当成呼唤妈妈的方式,他们了解到:即使一个人不在视线范围,这个人仍然存在,他的哭声可以把人叫回自己身边来……而这些发展都是从婴儿感知觉的发展开始的。

3岁以前的幼儿,已具备了各种感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触摸觉起重要作用;而3岁以后,触摸觉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的地位逐渐让位于视觉、听觉。

婴儿出生后不久就有记忆的能力,但要到2岁以后才开始运用符号,掌握语言,能利用记忆储存。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记忆的持久性在3岁以后有一定发展,但记忆的精确性比较差,表现为往往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遗忘了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

3岁以前的幼儿,思维离不开动作和实物,其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3岁以后,幼儿的思维已开始逐渐地摆脱动作的束缚,在动作之前就开始在头脑中进行思考,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但是,学龄前幼儿的思维还不能离开实物和实物的表象,对事物的概括往往是非本质的。

3岁以前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想象,但是内容较为贫乏,属再造想象,有意性很差;3岁以后,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想象有了较快的发展,虽然无意想象仍占主要地位,但是有意想象也有初步发展;虽然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但是创造想象也开始发展。

幼儿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先天素质有关,也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掌握知识技能有密切的关系,游戏活动、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对幼儿认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应当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培养其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

(三)语言的发展

幼儿的语言发展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因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沟通的工具,可能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能帮助他们理解成人的意图,并通过成人的语言调节自己的行动;二是因为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使幼儿直接地认识事物。而且还能使其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如幼儿已知柠檬是酸的,下次再看见柠檬时,只要告诉他“柠檬很酸”,可以不尝味道就能体会了;不仅可以把感性知识用词记载下来,储存在脑中,构成知识,而且还是思维过程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抽象的思维,在由直接感知、表象进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过程中,语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由于幼儿认识范围的扩大,认识内容的加深,也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语言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认识丰富和深化的过程。这就说明了语言与认识的密切联系以及互相制约的关系,只有很好地掌握语言,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全世界幼儿在大致相同的年龄表现出相似的语言能力:他们都在4~6个月的时候牙牙学语,在12~13个月的时候,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在第二年末的时候开始组合单词,在四五岁的时候知道几千个单词的意义,并构造出一系列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且不管世界各地的语言结构有怎样的文化差异,幼儿都在大致相同的年龄其语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幼儿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听觉和言语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正确发出全部语音的条件已经具备,三四岁时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以后再发别的音,就容易有口音,一个人在婴幼儿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以后进行补偿教育就困难多了。婴幼儿在掌握词汇方面,由3岁的800~1000个词,发展到6岁的3000~4000个词。在掌握语法方面,由掌握简单陈述句的语法形式,发展到掌握多种句式(并列句及主从复合句等)的语法形式。在正确教育下,幼儿入学前就能自如地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见闻、愿望、情感等。如果婴幼儿在发展语言的关键期没有条件学习口语,以后就不能真正学会说话。众所周知,7岁的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开始学习说话,经过几年的训练,只记住四五个单词。这个实例说明,婴幼儿语言的发展如错过了时机是难以弥补的。因此,学前期的语言教育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应该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成果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若符合需要,就产生愉快的体验;反之,则产生不愉快的体验。

幼儿的情绪是成熟和分化的结果,新生儿除了恬静的状态外,所谓情绪,只不过是一种激动的状态而已,此期的情绪是未分化的、笼统的、无特别形式可辨的。谢尔曼曾用四种不同的刺激情境(针刺、过时不喂奶、束缚其手脚的运动、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来引起新生儿的情绪反应,结果一律是大哭。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的情绪自原始的基本状态经过不断的分化后,会产生多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情绪。

幼儿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逐渐增多,引起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也逐渐增加。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现日益丰富和不断深刻的趋势。

幼儿由于年龄小,抑制过程较弱,因而情绪不稳定,缺乏控制的能力,常表现得过分强烈,且比较外露;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日趋加强,情绪的冲动性减少,稳定性增加。情绪情感从外露转变为内隐。幼儿的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也开始发展,且逐步丰富和加深。

幼儿情绪的发展对其早期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婴儿的情绪表现具有影响照看者行为的交流功能,如早期出现的微笑或者好奇的表情,使照看者明白他愿意并渴求与其建立社会关系;婴儿的愤怒则表示照看者正在做的事情让他不高兴,可见,婴儿的情绪表达促进了婴儿和他们的照看者的相互了解。

另外,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对其个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长期的压抑或者不适当的表达,都会使幼儿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从而影响身心的正常发展,甚至导致各种疾病。

(五)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一个人比较经常、稳定、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体的各种心理过程、各种心理成分发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幼儿在2岁前,各种心理过程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不可能组成有机的心理活动系统,因而不可能形成个性。到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即各种心理特征有了某种倾向性的表现,但还未形成稳定倾向性的个性系统。3~6岁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明显地出现个性所具有的各种特点,个性的各种成分,特别是自我意识和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同时,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倾向性,形成了各人独特的个性雏形。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对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独有的方式去反映,表现出自己独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幼儿在学前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其个性的核心成分,所形成的个性虽然只具雏形,还未定型,但对幼儿一生健康个性的形成,特别是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而言,幼儿个性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的不断内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但由于幼儿个性还未定型,故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个性发展受到损害,发生人格的偏离。所以,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从小注重对幼儿个性的培养,是保证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前提。

幼儿心理的发展同其身体的生长发育相似,也存在共同的发育模式,发育总趋势一致,但同时个体间又存在较大差异。

个体间心理发展总趋势一致,表现为幼儿心理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心理发育的阶段性体现了每一阶段的本质特征。心理发育的连续性,体现了阶段之间不是台阶式的突然中断和全新开始,即后一阶段的发展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可以有前一阶段的特征,同时又孕育了下一阶段的特征。

个体间心理发展总趋势一致还表现在幼儿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按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发展的。具体地说,心理发展遵循了如下的顺序:感知一运动一情绪一动机一社会能力一抽象思维。在发展过程中,尽管个体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在正常情况下,发展的顺序不变。

幼儿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成熟类型和性别等方面。如果某一幼儿与正常幼儿在某方面发展差异过大,那么,即可能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障碍或者异常。

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的社会化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非社会性微笑减少,社会性微笑增加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

1-3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相关联。

3-4岁的幼儿,喜欢身体接触,喜欢让老师摸一摸,亲一亲,有要求别人注意和交往的需要。

(三)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和动作)以及言语表情

幼儿对成人得表情十分敏感,儿童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户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情绪。

二、情绪的丰富与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说,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情绪的丰富指: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情绪的深刻化指:它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由指问事物表面到指向事物的内在特点。

产生愤怒的动因:

1生理习惯的问题,如:不愿意吃饭,洗脸,上床,睡觉等。

2与权威的矛盾问题,如:被惩罚。

3与人的关系问题 如: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东西。

各情况依次发生在2岁以下、3~4岁和4岁以上。

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分为若干种水平:

(一)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

与生理性刺激相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

(二)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

儿童的许多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学来的:

(三)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

同情感也和记忆与想象有关:

(四)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

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是作为高级情感的理智感的萌芽

(五)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

与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典型的社会性情绪,是人际关系性质的情感体验。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三)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1冯特的情感学说把情绪情感分为

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他的这种看法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其三维模式图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顶部是八种最强烈的基本情绪: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每一类情绪中都有一些性质相似、强度依次递减的情绪,如厌恶、厌烦,哀伤、忧郁。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维度。黄希庭认为若撇开情绪所指的具体对象,仅就情绪体验的性质来看,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强度、紧张度、 度、复杂度。按照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的划分可将情绪分类心境、 和应激三种:

(1) 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弥散和持久的情绪 , 也即平时说的心情。心境的好坏 , 常常是由某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 , 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 , 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 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 愉快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 , 感知敏锐 , 思维活跃 , 待人宽容 ; 而不 愉快的心境让人萎靡不振 ,, 感知和思维麻木 , 多疑,看到的、听到 的全都是不如意、不顺心的事物。

(2) 。 是一种猛烈、迅疾和短暂的情绪 , 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 是由某个事件或原因引起的当场发作 , 情绪表现猛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 , 并且牵涉的面不广。 通过激 烈的言语爆发出来 , 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 , 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 , 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益 , 但过激的情绪也会使当时的失衡产生可能的危险。特别是当 表现为惊恐、狂怒而又爆发不出来的时候 , 全身发抖、手脚冰凉、小便失禁、浑身瘫软 , 那就得赶快送医院了。

(3) 应激。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 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 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指各种过强的不良 ,以及对它们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反应指所有对生物系统导致损耗的非特异性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原) 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物学理论

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 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

2简述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培养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良好、和睦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较稳定情绪的形成,能给教育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入手。 1、创设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首先,要创设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温湿适宜、采光照明良好、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无噪音干扰、导出充满了绿色植物和美的画面的环境。 其次,教室的环境和玩具和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

如小班的教室应有娃娃家、简单的建构区等;中大班的教室角区相应要复杂些,如较有创意的表演区、创意画廊等。 最后,幼儿可在教师设计好的角色游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如在布置娃娃家时,主题墙面可以张贴孩子的家庭合影或自己房间的照片,粘贴幼儿手工作品等。创设这种家庭化的生活空间,使幼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氛围,产生安全感、信赖感、愉悦感。

2、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满足孩子的正常需要是使孩子保持良好情绪的基础。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气氛,布置一个有利于情绪放松的环境,避免脏乱、嘈杂;成年人之间要互敬互爱,家庭成员之间也要用礼貌用语,并努力避免剧烈的冲突。

(二)使用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 1、建立幼儿合理的生活常规 给幼儿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表,内容要丰富并要考虑动静交替,使之养成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注意不要轻易破坏常规。

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让幼儿为人处世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情绪也相对能稳定的发展。

2、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意识 当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幼儿只有学会了关心、爱护自己,才能学会关心、爱护别人,才能懂得别人为其所付出的一切。

因此要让幼儿参与一切有关并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意识以及责任感。 3、加强幼儿的体能锻炼 幼儿的体能训练除了帮助幼儿消除体内多余的能量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广泛的兴趣,从而培养其勇敢、坚强、不怕苦的意志品质。

4、巧用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促使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所经历的情绪状态;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能经常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有关情绪情感的各种感性知识。

另外,幼儿的自控能力差,情绪的冲动性高,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所以,幼儿的情绪有易变性的特点。而在游戏中,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和遵守各种游戏规则,接受游戏规则的约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情绪的调控能力。

再者,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情绪情感会得到合理的宣泄。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宣泄情感,使儿童逃避现实生活的强制和约束,宣泄在现实生活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

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素材,启发他们的思路,创造各种游戏必需条件——包括各种游戏材料和场地,还有足够的时间等。幼儿的游戏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但是老师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随意打断孩子的游戏。

总之,要将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教师的指导作用完美地结合起来,不能让游戏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幼儿情绪智力的健康发展。 5、榜样表率法 家长、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直接模仿的对象,在家长、教师长期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是非标准,并由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进行着榜样的示范和暗示,孩子的品德、性格、举止、习惯都会在家长和教师身上找到蛛丝马迹,甚至将其延伸或扩大。所以,家长和教师要严于律己,从自己的思想、言论、作风、情绪等方面身体力行,做好幼儿的表率。

3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韩莹

一、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与情感感染幼儿

幼儿的情感容易激动、变化、外露而不稳定。他们的情感容易受周围人们尤其是成人的情绪所影响。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要以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对此,我认为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每一天的问候做起。即教师每天与幼儿见面时,要以满腔热忱,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幼儿问早、问好,从而激发幼儿对教师、幼儿园的好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当幼儿刚入小班不久,我就试着从多渠道去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结果效果很好。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老师问早、问好、说再见,还会跟别班老师问好。但是由于幼儿情绪的稳定性比较差,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就渐渐差了,有些幼儿对问候流于形式,有些幼儿甚至对教师的问候无动于衷,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采取主动的方式来影响幼儿,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每天当我见到幼儿来园或走进教室时就高高兴兴、认认真真地先向他们问好,他们也争先恐后地跑过来向我问好,而且脸上的表情和情绪总是跟老师那么相仿。就这样,日复一日,幼儿每天一进园,就能置身于愉快的环境气氛中,产生了欢乐的情绪。

2、在关心和抚爱中培养。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关心、抚爱是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如果幼儿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生活照顾不周,身体不舒适时,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而如果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如感到老师不爱他,小朋友骂他,有人抢了他的玩具……,也同样会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时刻关心抚爱每一个幼儿,尽量避免幼儿发生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关心幼儿的冷暖,及时了解其在家的情况,在幼儿表现不愉快时就告诉他:“老师是你的朋友,有事情讲给老师听,老师会帮助你的……”。当幼儿遭受同伴攻击时,要及时给予安慰,并请打人的小朋友向被打者道歉,以消除幼儿受欺凌的不良情绪。

3、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实践证明,教师对周边人的良好态度和情感能对幼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教师同家长或其他来园参观学习的客人进行友好的招呼、轻松愉快的谈话,都能引起幼儿对教师尊敬热爱的情感。每当新老师来园了,我都向幼儿一一介绍每一位新老师,让新老师给幼儿说几句话;幼儿也一一向新老师介绍自己的姓名。通过这样友好的礼貌的沟通之后,说也奇怪,小朋友总是会记住每一位老师是姓什么的,这就是因为幼儿在情绪高涨时,对新老师十分热爱的情况下记得最快的,对其教育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二、为幼儿创设愉快、友好的环境

情绪本身是具有情境性的,而幼儿的情感的培养是深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因此,要努力为幼儿创设能引发幼儿产生愉快、友好情绪的软硬环境,以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4小学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情绪和情感的成长怎能用发展来形容呢,小童鞋知道知道你在研究他们的作业要不要加倍的话,呵呵,等着课堂变游乐场吧,我知道你此时在说我神经,胡说乱扯,没有?好吧,入正题,认真看噢,没敢直接说答案,也难以形容,文字很长很长,错别字难免,将就着看看哈。

关于小学习生,皆指“九年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此段年龄的孩子,很笨,这想法一般只有崩溃老师才会有,而本人认为“小学生”小童鞋小伙伴,想法不得了,

此时见这话之人会不会问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们的心理世界观,只有领花钱,只想和大哥哥一起去抓泥鳅,和卓依婷折折纸飞机啥的。不,这算啥恐怖?那是70~80年代小思想,连逃课的小情绪都不敢有,情感大多保持在了报名一年级妈妈那句话中。(比如我妈妈那年那天说了一句:别欺负女童鞋哈。我:嗯。结果我现在耳边都还在悠悠的: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直至今日光棍20有加个几年我没欺负过一个女孩,那一年的单身贵族,这一年成了单身狗)

被二比青年打败了,不对不对,是二比“少年”,如今的三年级帅哥动不动就要削我,大爷大娘们的作业各种500字600字作文,直接往百度上一摆“总有一个人能帮助到你”零悬赏,提问爽朗有力,谢写的字眼鼓励被小神们省略掉了,手机个钟爱疯六,香蕉七,锤子八……每一部都比我的值钱LOL高手,CF灭队魔,最后传来的都是嫩滑的声音“特么换Qiang啊啊,傻那啥!!!小学生……”,

这百度提问感情区域的行家估计被小失恋妹纸的种种爱情玩弄的够呛几千大字下来,提问者爽快了,回答的苦逼比们迟迟看不到采NA,没责任呀这是。

最详细最落入的回答,现在的小童鞋不再是童鞋,是阿迪 丝,摩擦摩擦滑板鞋!他们的情感不是发展,是难以发展,老师肯定忘记教育小童鞋们什么事情感了,怪不得看老是有四年级的提问“第五个男朋友了,他们都不爱我,然后提问不是提问,说说不是说说的碍眼。”

当年我们这年龄的年少们,手抓游戏机玩着堆木积,那一年我们每个礼拜一个童鞋人手一条干柴孝敬老师的,老师忙着批作业没时间上山伐木,跟你这题一样,哎呀分析不下去了,会激动的。

5试述智力三元理论2论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 斯腾伯格提出智力三元理论 即智力成分亚理论, 智力情境亚理论, 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包括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智力情境亚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的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智力经验亚理论:包括:一,处理新环境,新任务所要求的能力;二,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一,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6举例说明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个老师刚和谈了四年女朋友分手,今天是分手后跟同学们上的第一节课。随着“叮铃铃”的 他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教室。一套师生互相问候的礼节结束后,他阴沉着脸冲班上的女班长发火道“于丽娜,谁让你擅自做主和钱晓涛坐在一个位置的?以后你们男同学和女同学之间不许坐在一起,否则按早恋记过处分!”同学们心中都很纳闷忐忑,今天老师是怎么啦?明明是他安排男女生坐一排的啊,当时还笑呵呵的说‘男生和女生坐在一个位置可以更好的互相监督和学习的。因为男生偏理科,女生偏文科。希望大家以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弄得一堂课下来学生都胆战心惊的,老师讲的课也没有讲到重点内容!

月考前连着几天同学们都不敢找他请教问题,后来,他所代的班级由全年级的第一名拉到了第六名,考试的内容全是课文里最基本的知识点以及一些课外延伸。而他,作为一名教师,把自己失恋后的痛苦带到了工作上,导致了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学到应该学会的知识,是一种失职,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了恐惧感,导致学生的心理有了压力,生怕自己被老师责罚!沮丧的授课教程不仅使学生倍感不安,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降。

当校长找他谈话时,劝慰他不要因为私人的事情而影响到工作态度时,那老师的情绪明显的激动,质问校长到“假如和你相濡以沫了的妻子跟别人私奔了,你还会有心情工作吗?你会吗?你会吗?”校长有点生气,心想,这人怎么如此不可理喻,因为一点小事就这么激动,学生怎么交给这种人管理?这么偏激的一个人怎么可以继续留用呢?校长想通这点之后,便对他说“胡老师,学校可以放你一个月的假,你可以利用这一个月去找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工作,一个月后再来学校结算工资!”

校长没有说等他情绪冷静下来后继续教学,可见因为情绪领导对他的失望。因为自己情绪的原因丧失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教师工作,着实可惜!因为自己不好的情绪带给了学生心里上的阴影,也只有等他离开或许才能消散!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自己要保持一份好的心情给学生授课,同时也要把这种好的心情渲染给其他老师,最最重要的是渲染到学生身上!记得当年我的班主任就是如此,每天上课的时候都是带着微笑的,学生心里也很舒服,学习自然就好了!

不知道你要的和我讲的有没有偏离你所需要的主题思想,个人理解不同吧!

但愿对你有所帮助吧!

7联系实际,谈谈在中小学教学如何实施情绪与情感教育

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多变的情绪,脆弱的情感和强烈的自尊等心理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对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因素,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一、要了解和熟悉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情况了然于胸,如他们的优点、缺点,他们爱好什么,厌恶什么,性格特点如何,形成性格的外部原因又是什么等,这样才能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才能突出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了解和熟悉学生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二、理解和尊重学生。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绝不能以一时的表现或某一次的教学质量检测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更不能宠爱“学优生”,忽视“学困生”,对“学困生”采取歧视态度,而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认识学生,并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师爱。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操。师爱既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力量和手段,也是学生普遍的需求和渴望。

教师使用激烈的语言,或者用充满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都会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气氛,对学生的过失或错误,采用宽容、谅解、引导性的语言,促其反省并树立信心,这些都会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这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将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完某一重点后,就让学生练习,但学生经过多次努力仍不成功时,教师漠不关心或急躁训斥,学生的情感温度就会降到冰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散失殆尽,谈何教学效果。

理解和尊重学生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三、关心和帮助学生。

学生的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同学间的纠纷等矛盾无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就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细心观察和理解学生每时每刻的心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为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后顾之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师生间情感交融的目的。关心和帮助学生其表现形态可分为 、心境、热情等,而热情是一种较为强烈稳定的深刻持久的情绪状态,在此状态下,可以推动人去刻苦学习、努力求取。

因此,对学生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热情产生的缘由,认真把握。我们知道。

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热爱,取决于他们对这种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同时,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起各种社会情感。

在学校中,师生的关系对学生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当一个学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时,就会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而且还会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并逐渐懂得应如何用高尚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别人。

关心和帮助学生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四、以精湛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

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对学生的爱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关心和帮助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其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来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使学生能学有所获,这样才能获得学生从心底里的佩服和尊重,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根据具体时间、环境、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灵活确定和运用情感因素,以达到预期目的。

让学生越理解深刻的道理,情感也就越深厚。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懂得相关的道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说理中,教师要以生动的事例,采用平和的语言,融洽的环境进行诱导,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逐渐熟悉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循循善诱,要让学生自觉认识教师的真诚,让学生喜欢你上的学科,这样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目的。所以要在语文教学中,以理 ,情理交汇。

教师应努力创造多种机会,促使学生去活动、去发现。如在《西门豹》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汇报,进行第一次小组合作。

小组经过讨论、梳理,提出小组共同的疑难问题;接着各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对问题进行交流、释疑;最后遗留下来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即怎样理解西门豹既惩治了官绅头子和巫婆,又破除了迷信,达到教育老百姓的目的,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小组进行第二次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重点讨论这个问题,相互启发,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通过两次小组交流讨论,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了活动。这样,依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更深层的活动,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情景,以调动学生情感。如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绘制一些精美的西沙风景彩画,录制了配乐朗诵。

让学生一边听着配乐朗诵一边观赏西沙风光。在声、乐、图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热爱祖国宝岛的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4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