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成功的文学作品,委曲而有深致,原因之一是常常使用映衬对比方法以感动读者。沈佺期的《北邙山》、刘禹锡的《乌衣巷》、陈陶的《陇西行》以及李白这首《越中览古》,都是运用悲喜盛衰对比映衬手法的成功之作。
此诗前三句描绘越王勾践破吴后的繁盛景象:吴地尽归于越,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太宰嚭被诛,越国战士(从王琦说。王认为“义士”系“战士”传写之讹。)喜气洋洋,衣锦荣归,如花似玉的宫女,布满后殿。而最后一句,陡然逆转,好似漫不经心的淡淡一笔,将昔日的繁华与轰轰烈烈均扫荡殆尽。“只今唯有鹧鸪飞”,是静态描述,在一度令人心动神摇的越中旧地只见无知无识的鹧鸪飞翔,这就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伤逝怀古之情和荣乐无常之叹。
诗的前三句是叙述性的想象,其中有渲染,有藻饰,全属虚构,是镜中花、水中月;后一句则是不加任何修饰的白描,似实非实,给人以无限遐想,成为全诗的“目”。这首诗正是用虚实相兼之法,突破时、空限制,婉转深至地表达了李白感怀往事的情怀。
《越中览古》诗,前三句赋昔日之豪华,末一句咏今日之凄凉。大抵唐人吊古之作,多以今昔盛衰构意,而纵横变化,存乎体裁。(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苏台览古》,以今日之杨柳菱歌,借映当年之歌声舞态,归之西江明月,曾照当年,是由今溯古也。此首从越王破吴说起,雄图伯业,奕奕声光,追出鹧鸪一句结局,是吊古伤今也。体局各异。古人炼局之法,于此可见。(黄叔灿《唐诗笺注》)
咏勾践平吴事,振笔疾书,其异于平铺直叙者,以真有古茂之致;且末以“惟有”二字力绾全篇,诗格尤高。(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越中览古》;
作者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整首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飞落在断壁残垣;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诗的首句点明题意,越王勾践破吴归,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人却没有去描写这个热门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来后面的一句,义士还家尽锦衣,是对回师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
三、四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只今惟有鹧鸪飞,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
通过对比的手法。以两种不同的事物,写出古今盛衰之感。
《越中览古》
采用了对比反衬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图画。
诗人的感慨:
《越中览古》
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无限感慨。
《越中览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原文为: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译文: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飞落在断壁残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时所作。作为一首怀古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
赏析: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越中览古
表现手法相同点: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
表现手法不同点:《越中览古》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览古》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相同主题: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以及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越中览古》全诗原文如下: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白话文释义: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苏台览古》全诗原文如下: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白话文释义: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经荒废,只有杨柳叶儿青青,还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谁还记得吴王夫差的事儿呢?只有那城西河中的明月,曾经照耀过吴王宫殿,照耀过在宫中灯红酒绿的人。
扩展资料
《越中览古》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时所写。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携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苏台览古》创作背景:唐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李白游姑苏台时做此诗,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练而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越中览古
唐代: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译文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注释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赏析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使读者更觉得凄凉的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后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充分体现了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时所写。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携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相同点:
同是怀古咏史,对历史作了深沉的思考,并有讽喻现实的含义。
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昔胜今衰,物是人非,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
《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艺术特点都是诗中句句写景,情寓景中。
不同点:
《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古今盛衰感慨。
《石头城》只着眼于现在,写满目苍凉之景,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今古对比,领会诗人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