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曹雪芹《红楼梦》里的葬花吟,看似写花,实则是写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读完整首诗,整个人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林黛玉对感情的迷茫像极了现在很多单身男女的现状,你今葬花人笑之,他年葬侬知是谁?读起来给人一种很伤感的感觉,却道出了现实,人家都笑话她埋葬落花的样子,谁知道自己以后不在了被谁掩埋呢?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衷心地希望我胁下能够生出一双翅膀,随着那飞去的花儿一直飞到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哪里又会有埋葬香花的魂丘吗?“香丘”为林黛玉心中的理想之处。写出了林黛玉的无奈,想逃离现状的那种急迫心情,我们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一处香丘,试问一下自己,你的香丘又在何处?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娇艳的花骨,再堆起一-捧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的风流。高贵的身体洁净地生来,也将洁净地死去。不教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此句表现了,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林黛玉的性子我相信看过书或电视剧的都知道,比较孤傲,有种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即视感,像极了我哈哈哈哈,当然这种性子是不好的,人还是要圆润一点,能屈能伸的才是聪明人所为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试看那春暮花儿渐落的时节,便也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之时。等到春天结束了,红颜老去时之,花如何零落?人如何死去?就再没有人知道了。这句也是对林黛玉自身命运的暗示。
林黛玉《葬花吟》以花自喻,从伤春感怀出发,引出对生活的控诉,以及理想的绝望,情感一步步递进。有评论家说:“一首葬花辞,半部红楼梦”,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该诗之妙,曹公才思之绝。读完整个人会有一种代入感,感受女主的无奈,伤感,对生活的失望和绝望,压抑的心情只有女主自己知道吧……
我想,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名著,是因为他把人物感情写的太活灵活现了,很多人看完红楼梦,对人物评头论足,却不知,其实自己也曾是书中人,只是我们自己浑然不知罢了,红-楼-梦,红楼之中活一场,梦一场,现实中的我们试问一下,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也不过是一场红楼梦呢?
————《葬花吟》表达了黛玉对命运与爱情的思考。
如果说要我从我读过的诗歌中选一首悲剧色彩最重的,那么非《葬花吟》莫属。
《葬花吟》是一首类似歌行体的诗歌,它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是在林黛玉的口中“哭”出来的。这首诗可谓是黛玉的形象与性格的代表作。当然,黛玉这首《葬花吟》可不是仅仅感叹自己的命运的。
全诗以“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作为情感总调,黛玉借此表达了的情感与思考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表达了惜春、伤春、恼春之情。春天是花开的季节,黛玉把自己对春天的感情投射到花上。看着满地的花朵,将花埋葬,也表现了黛玉的惜花惜春之情。
其次,是对自己身世浮沉、孤独无友的悲叹。诗中说“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便是最佳的体现。“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则表达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无奈。
第三,幻想美好的爱情,但是现实却是爱而不得。个人认为,黛玉的爱情观更倾向于现代人的爱情观。我们看“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句。虽然这句更多的是思考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个人认为倾向于爱而不得。
第四,抒发了黛玉对生与死的思考,以及保持自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灵魂的愿望。这一块是黛玉思想与情感的核心。
黛玉对生和死的思考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情感。第一层含义,是对所有生命的由生到死这个无法对抗的自然规律的不满与叹息。这个情感集中于“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二层便是希望这世间只有美好存在,而没有死亡与分离,但是现实却绝不是如此,因而产生的不满。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至,至又无言去不闻”这一句便是很好的体现;第三层是明知自己总有一天会香消玉殒,但是仍要保持自身的高尚思想与美好身躯,不被世俗玷污与践踏。“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最后,更是由于封建时期女性的命运,向上天发出悲鸣。娇弱的花儿被如刀一样锋利的风和像铁剑一样寒冷的霜雪逼迫着,它们的美好容颜与也随之消逝;以花喻人,女孩子的美好时光被什么摧残着?她们的豆蔻年华里,只有极短的时间属于自己,旋即要面对世俗的压力。有的女孩子会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解脱,可是,真的解脱了吗?她们的灵魂无处安放,死后还要受着封建礼教的谴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不正是指的她们的命运吗?
葬花吟的艺术特点和思想价值如下:
《葬花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被誉为“诗中之绝唱”,其艺术特点是以大众性的抒情方式道出了诗人对生死的思考。该诗既有诗歌的艺术性,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如下:
"借用人们熟悉的形式来表达生命的离奇与多变",配合华丽词语,更增添了赏诗的趣味,使"复何言云尔,哀而不简"的感觉浓郁且富有美感。"洒脱中洋溢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主题凸显深沉,意境也随着联想逐步升华,展现出生与死之间人的哀思与挣扎,极致表达出人的无奈与感怀。
诗中的葬花仪式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存在的认识,"在单调的崇拜尘土与寂寞的空灵中透露出来的是蕴含在人文精神之内的与时代气息轻柔交融的深度情感",引导大众思考人生意义。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吟诵的一首诗,出自小说第二十七回。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
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说,林黛玉为怜桃花落瓣,曾将它收拾起来葬于花冢。如今她又来花冢前,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此诗,恰为贾宝玉所闻。
第二十八回又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是一首悲剧色彩浓重的诗歌,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首诗可谓是林黛玉的真实写照。
全诗以“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作为感情基调,林黛玉借此表达了多种多样的情感和思考。
其一,表达了惜春、伤春、恼春之情。林黛玉将自己丰富的感情投射在花上,由“闺中女儿惜春暮”“忍踏落花来复去”“明年闺中知有谁”可以看出林黛玉的惜花惜春之情。
其二,是对身世浮沉、孤独无友的悲叹。“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是对她身世的最佳体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表现了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叹。
其三,对美好恋情的幻想。诗中“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华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有爱而不得的叹息。
其四,对生与死的思考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林黛玉是一位心思细腻的女子,对生与死有着独特的见解,她不满生与死这个无法与之对抗的自然规律,希望这世间美好永存,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步走”“怪农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至,至又无言去不闻”可以看出。她明知自己总有一天香消玉殒,但是还要保持高洁不为世俗玷污,从“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可以体现。
最后,针对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向上天发出悲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正是对封建女性的真实写照,她们的豆蔻年华,只有极短的时间属于自己,还要面对世俗的压力,世道何其不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