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小波的《绿毛水怪》才知道,原来他也曾渴望过人鬼未了情

读王小波的《绿毛水怪》才知道,原来他也曾渴望过人鬼未了情,第1张

《绿毛水怪》这个名字多么具有前瞻性,2017年曾经有一部**《水形物语》上映,讲述了跨越种族的奇幻爱情故事,而王小波早在1973年已经写出了这样的作品。

普通人与大师的对话,最真诚且直接的方式,就是去读他的文字,要去通读且要专注的去读。

《绿毛水怪》是王小波在和李银河结婚之前写的一部中篇小说,这篇小说也曾是李银河口中的媒人,二人因为这篇小说的手稿而相识、相恋,李银河更是对王小波在小说中展现的才华所深深吸引。

“我们就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在李银河眼中,王小波是一个心中有诗意的男人。

01

整部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说是两种风格、两个体裁。

王小波化身为小说中的我,王二,但王小波的故事,是借由小说主人公陈辉讲述的。

陈辉和王二,一个是故事的叙述者,一个是故事的倾听者。王小波假借小说的主人公陈辉的口,讲述了一段懵懂的、年幼时期的纯纯的感情经历,然后又借小说中的我(王二)来对这段经历的真实性表达了不屑和怀疑。

整部故事在叙述之间,充满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一方面,他笃信、膜拜那段纯真的感情,满满的回忆,不漏掉一个小细节、另一覆盖面,他抨击、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过,质疑这样的情感的存在意义。

在陈辉和杨素瑶质朴的情感发展过程中,可以满满的感受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儿时友情,同时又能看到在成长到十二三岁后,两人之间朦胧的情感发展脉络,尽管有人说这是王小波早期的作品,语言还略显稚嫩,但是不难看出他心中所有的东西,是纯粹的,不带一丝尘土的感情,也难怪李银河看了这篇手稿,就被王小波所吸引,因为他的内心有对感情的感知和领悟。

透过小说中听者王二的态度,我们又敏锐的嗅到了王小波,对于曾经经历的那段纯洁的,什么都没留下的感情的意义的怀疑。尤其故事悲伤的结局,让我们感到,人生就像是一场虚无,即使在心底,有一份感情曾经或者一直在波涛汹涌着,却在现实的无力之下,不得不被压抑,甚至深藏。

于是在现实中找不到出口的时候,聪明如他,找到了一个口子,让一切通过荒诞得以延续,真真假假之中,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渴望。

他杜撰出绿毛水怪,来慰藉一个人的单相思,用死后变身为绿毛水怪的妖妖来回应自己后知后觉的强烈感情。再用一再的错过,表达命运的折磨和不确定,在命运的大手安排之下,人变得渺小无比,即使悔恨、反抗、挣扎都无济于事。

02

妖妖说,世界上就是小孩好。真的,还不如我永远不长大呢。

陈辉说,那时的我们都那么稚气,想起真让人心痛。

妖妖对陈辉说,你可以当个诗人。陈辉的心里像开了锅一样蒸汽腾腾…

当这些年轻时无意间发生的情感、说过的话,在多年后回头去看的时候,总能在朦胧中,窥见自己走过的路,不知是对还是错,但正如王小波所说的那样,那份曾经的稚气和天真,柔软的让人心痛。

03

忽然有人一把捉住我的手。我一回头,脑袋一转,头又晕了。我看见一张大脸,模模糊糊只觉得上面一张大嘴。后来看清是同住的小马。他朝我拼命地喊着什么,可是我一点也听不见。猛然我勃然大怒觉得他很无礼,就拼命挥起一拳把他打倒。然后转身刚走了一步,腿一软也倒下了,随即失去了知觉。

以后我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黄雾,只偶然能听见一点。我再朦胧中听见有人说:“反应性精神病……因高烧所致”,我就大喊,“放屁!你爷爷什么病也没有!快把我送到海边,有人再那等我!(然后又胡喊了一阵)妖妖!快把药拿来呀!拿来救我的命呀!……”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用他的文字,把每个人一生都曾走过的青葱岁月描写的如此细腻又真挚,还不忘记用自嘲的口吻,取笑一番,再用荒诞和奇想将它导入到一种真实、悲伤之外的幻灭,用,他用了最大的力气和想像力,在疏导这份情感,用最隐蔽的,甚至是普通人发现不了的挣扎,诉说他对不可得的情感的追忆和留恋。

像他这样有趣的灵魂,即使用再狼狈的外表去掩盖,依然无法埋没那过人的才华,一个男人的率真、质朴的情感。

以上

抓关键词,开战,军旗。在现场上,军旗就是信仰,方向。军旗不能倒下。所以大概意思就是某个人是你前进的动力,是你终身的信仰。

出自当代作家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爱你就像爱生命》是2017年湖南文艺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和李银河。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小波尘封情书首度公开,无与伦比的文学,送给所有渴望真情的人们!王小波李银河书信集一直以“网络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作家余杰在接受一次访谈中说过:溯时间之流而上下,如果我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你写得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你写给妻子的那些信。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国内第一独立的王小波李银河书信版本,里面收录的从未出版过的书信有过去已经面市的一倍之多。 更多王小波作品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个书名出自王小波李银河一封未面世书信,一个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爱一个人如爱生命,这不能不说是对爱人最极致的爱恋。

自1977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相识,开始书信往来,到80年代二人在国外求学,一直到90年代,王小波辞去职务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去世。这本书装进了两个人真挚纯净的爱情,也装进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第一次见面就问“你看我怎么样”,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孩子气似的问候语“你好哇,李银河”,“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给李银河的浪漫骑士般的爱,像花似的慢慢绽放,绚丽无比。

本书收集了王小波与李银河从1977年至1997年20年间的书信,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也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最独立的书信集。首度公开王小波尘封情书,无与伦比的文字送给所有渴望真情的人!

“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他曾对李银河说:“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 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在信中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害了牙疼,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

许多年前云南山寨的夜晚,一个16岁少年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

1977年,李银河已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社做编辑,而王小波还是个街道工厂的工人,第一次见面,王小波突然问:你有朋友没有?“你看我怎么样?”,李银河被他的浪漫,率情率性所震惊,后来他们就开始通信和交往。

王小波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第一句话是:“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另外,《爱你就像爱生命》里还曝出王小波与李银河在结婚前遭遇的波折,“他说过漂亮的女孩都比较傻。其实我们恋爱时,我觉得他长得不好看,心理有障碍,为这事儿我们俩差点儿不行了。后来他说,那我到动物园爬行馆去比一比。

他又说,你也不太好看嘛,这样我们俩就扯平了。” (钜踊匾洌┰谝环馐樾爬,王小波还写到:”你妈妈不喜欢我。你妈妈是个好人,为什么要惹她生气呢……真的,你不应该遇到我。还有好多的好人都不喜欢我。你为什么要遇到那么多痛苦呢!”

每年的春天都是人心萌动的季节,在这个因紧张功利而已经习惯于忽视内心对真挚情感的追求的时代,翻开《爱你就像爱生命》精美的书页,阅读几行动人肺腑的文字,感受一番真爱的触动。

实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还有我。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肉体,我愿意它因为你变得美。”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1980年元月21日王小波与李银河”秘密”登记结婚,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因为学生规定不准结婚,所以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王小波是不进商店的人,他从来没为李银河买过花儿,惟一的一次他给她买过一顶纯毛的帽子做生日礼物。花了5块钱。

王小波写给妻子的情书除了表达对她真挚的感情和依恋外,还充满了对人生存状态和现世的探讨,充满了真知灼见,智慧和激情:“我知道,生和死,这是人们自己的事。谁也救不了别人的灵魂,要是人人都有个不休不止的灵魂才好呢。

我真希望我的灵魂像你说的,是个源泉,永远汲取不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的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1997年,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李银河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半年后,她赶回来与他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写给她的信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故事,是很多人心中理想的爱情模样。

在当时通讯不太发达的时代,他们的爱情故事,被记录在来回两地的信纸上,时至今日,信纸上那些文字已经被数以万计的人们读着、羡慕着,成为情书经典。

两人缘分始于小说《绿毛水怪》,李银河在看过小说后,就对小说作者王小波有了好感。当时李银河在《光明日报》上班,王小波就经常找她借书还书。

第二次见面的时候,王小波问她有没有朋友,得到否定回答后,王小波直接就说了: “你看我怎么样?” 李银河虽然震惊于他的直接,但两人也就这么变成了朋友关系。

后面两人开始通信,在信中他们探讨人生、理想、爱情等宏观的大事,也聊聊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信中,王小波毫不掩饰对李银河的喜爱,在他满分的情话技能攻势下,李银河最终沦陷,两人于1980年结婚,结成爱侣。

王小波在追求李银河时写的书信,在其去世后被整理出来,收录出版为书籍《爱你就像爱生命》,是他45年的人生中唯一的一本爱情专著。

在这些书信中,王小波不再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而只是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毛头小子。

对王小波来说,他对李银河的喜欢同样是藏不住的,同时他也不打算藏,就那么大大咧咧地摊开,摊在写给李银河的信中,仿佛一个孩子冲着她不断摇旗呐喊: “看我!看我呀!我超喜欢你!”

一个男人真正陷入爱情时会有什么表现呢?

第一,孩子气。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小男孩,当爱情来临时,小男孩就会自发地跑出来,撒娇耍泼闹别扭,就是想引起心上人的注意力。

在追求初期的书信上,王小波向李银河诉苦: “我真的不知怎么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我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 就像一个小孩子,深怕好不容易得来的宝贝突然消失,总归是要想个法子将宝贝永远留在身侧才好。

在热恋时,王小波盼着出差去的李银河早点回来,闷闷不乐地写信给她: “你要是回来我就高兴了,马上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

这幼稚的一面,恰恰也是王小波灵魂中最热诚纯粹的一面,他将孩子王小波毫无保留地捧到李银河面前,她可以伤害他,但最好是能爱他。

第二,胆小。

爱情中不止女人会患得患失,男人也会:怕她生气、怕她哭,怕她太好被抢走,更怕自己不够好配不上她……

王小波选择给了李银河足够的安全感,他对她说: “我当然十分爱你,这个爱情我是永不收回的,直到世界末日。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在王小波眼中,李银河就是世上最美好的存在,他朝着她发出的光前行,希望她得到世间一切最好的,也希望这一切能从他身上掏出来给她。

为此,他开始渴望成长,“摆脱无所事事的软弱”,成长为一个同样发着光的人,与她并肩而立。

第三,占有与依赖。

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它只能在两个人之中展开,容不得自己不爱对方,也难熬于对方不肯爱自己。

尝过爱情滋味的灵魂已经不肯继续孤独下去,而是渴望与另一个灵魂共鸣、互相占有: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和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爱情中时间流逝的快慢变得跟是否与心上人在一起挂钩,在一起时时光飞逝,分开时度秒如年,王小波就对李银河说: “如果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我恨不得四十九个小时和你待在一块呢!”

一旦李银河去出差,两人异地时,王小波的信件关键字就变成了“回来”,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希望她早点回来、表达如果她早点回来他会有多高兴……等等等等,如同一只幼鸟般渴望着、依赖着母鸟的温暖怀抱。

已经完全陷入爱情中的王小波,满心满眼都是那个叫“李银河”的女孩子,因为是她,就连“李银河”这个名字也足够他爱上一世的了。

修成正果的爱情,离不开两个人的付出

从1977年相识到1980年结婚,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花了3年时间修成正果,此后他们的婚姻状态也处在一个稳定状态,直到1997年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离世。

在结婚前的这3年里,他们聚少离多,书信沟通的时间多于见面的时间。在这些“两地书”中,可以窥见这两人成熟的婚恋观——

在追求李银河时,王小波知道自己的颜值没有什么优势,甚至还算劣势,而且当时李银河在山西大学上学,他还是个工人,可以确信求爱之路不会太平坦。于是,在相识之初,两人就曾拉钩约定: 即使不能做夫妻,也要做终身的朋友。

在写给李银河的信中,他也会时不时地表达不想因为他的爱束缚住她的意思:

“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字里行间大有一种“我爱你,与你无关,但还是想与你强相关”的意思在。

看王小波的文字,就会觉得他是一个活得很通透的人,知道爱情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不能强求,但可以努力争取,在对待李银河时,会在炽烈的情感外套上马缰,不使她感到压力,也不使她觉得被束缚,从而想逃脱。

在爱情一开始的时候,荷尔蒙会让双方都激情四溢,眼中只有彼此。但当激情退却,回归到生活的鸡毛蒜皮中时,支持两个人走下去的,就是投契的思想和相通的心灵。

在王小波平平无奇的外表下,能促使李银河爱上的,正是他有趣的灵魂。

在交往中,两个人沟通的风格都是开诚布公式的,有一句说一句,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缺点,也不会夸大自己的优点,坦诚地将最不好的那一面拿给对方看。

王小波会直接跟李银河说自己合不上社会潮流的节拍,李银河也会坦言自己生命中缺乏一种深厚的活力;李银河希望他摆脱“无所事事的软弱”,王小波也乐意将思想听任她的改造和影响。

王小波说: “如果我伤了你的心,请你原谅我,因为我们过去说过,要把心中发生的一切告诉对方。否则,它就会变成一种潜伏的危机。” 也正是这般坦诚的交流中,二人都深陷在对方的魅力中不可自拔。

好看的皮囊会老去,但有趣的灵魂不会,它会随着时间的积淀不断升华,重新定义爱情的模样。

一段好的爱情肯定离不开双方的共同付出。

世人大多只看到了王小波对李银河爱得深,殊不知他的爱也得到了李银河的热烈回应。

在王小波忙着准备考试无暇写信时,李银河也会如他当初那般,一封一封地写着信往王小波处寄。她也会患得患失,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是王小波生命的活力在吸引着她,让她变得更好。

二人在美国读书时期,王小波没什么经济来源,两个人的生活全靠李银河的奖学金支持着,即便是这样李银河也不愿意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两个人都是能看得见对方的好,也愿意为了这份好付出的人,他们就这样互相扶持着走过了多年的婚姻生活。

王小波与李银河这对灵魂伴侣,他们的感情,始于王小波的一见钟情,在李银河的回应中发芽,又在双方的共同付出中茁壮成长,让世人看到了爱情本该最好的模样。

愿每个人都能收获这么美好的爱情。

谢邀: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编写的杂文集。该书收录了王小波大部分关于对中国文学、艺术、科学、道德的认识,并对社会道德伦理、国学、新儒家、个体尊严以及小说、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有着深刻的理性认知,而理性的思考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

对于《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集,王小波曾有过一段袒露心声的自述,通过这段自述,我们也能看到王小波我对这本书的初衷: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内容简介

王小波的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如在《思维的乐趣》、《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知识分子的不幸》、《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等篇章中,王小波的笔触涉及了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等问题。

如在《肚子里的战争》、《苏东坡与东坡肉》等章节中,王小波将视角触及到日常生活中,并从中提炼出出的各种真知灼见;在《生命科学与骗术》、《科学与邪道》等篇章中,王小波探讨了科学与伪科学的问题;在《盛装舞步》、《男人眼中的女性美》等章节中,王小波探讨了女权主义

如在《我对小说的看法》、《小说的艺术》、《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盖茨的紧身衣》、《关于文体》、《关于格调》、《关于幽闭型小说》、《文明与反讽》等篇章中,王小波论及了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尤其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等章节中,王小波还涉及到了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以及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

在最后的章节中,王小波从衣食住行等入手,论及了在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王小波的杂文思想深邃,风格独特,而《沉默的大多数》则是他的经典杂文之一,该书以王小波特有的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构身边复杂的事态,表达了有理有趣的观点。

王小波也说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也体现了他对自由主义的道德追求,贯穿全书的则是王小波对理性、自由、宽容的认知。

一、首先说一下,王小波对“理性”的认知

为什么王小波推崇理性?王小波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

王宁晓波进一步指出: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所谓不理智的时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时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这种无理可讲会造成全民知识水平的倒退。不理智是人活着的悲哀,会造成民族的灾难,社会的退步,因而王小波推崇理性。

王小波对于科学理性的提倡,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在提倡科学理性者不多的人文知识界,这种努力有独特的价值。

二、其次说一下王小波对“自由”的认知

王小波对自由的认识是: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公德约束下自觉自愿地去生活;需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需要满足之后,就让人家得会儿消停。

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表达了对这只猪的怀念,因为这只猪敢于无视对生活的设置。在这篇文章中,王小波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了特立独行不仅是个性趣味和生活方式,还是一种自由思想的象征。

王小波对人的尊重和容忍,不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情感、辨别是非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是生命体,有着同自己一样的自由,包括选择生活方式和判断是非的权利,因而他坚决捍卫个人的思想自由,排斥自由、粗暴蛮横等“思想监狱”行为下产生的愚昧和盲从。对个人自由,而不是对群体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他价值观的自由度取向。

王小波为什么要追求价值,追求自由呢?因为自由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其次,它是达成其他有价值事物的手段。在中国,个人主义太少,自由是达成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条件,这是王小波崇尚自由的原因。

三、最后,说一下王小波对“宽容”的认知

王小波对别人由于智力或家庭的差异导致的不平等,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的。如在《思维的乐趣》中,王小波提到,假设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而低智的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宽容的原则是建议人们最少地干预个人或群体的信仰、观点或者对另一个人的行为。从本质上看,王小波对“宽容”的认知是建立在他对思想多元化的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这必然导致他对思维方式多样化的承认。王小波的多元化道德实现,无疑对形成良性的道德生活有重要意义。

王小波从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亲身体验里,得出了中国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态度的结论。这是一种社会化的要求被过度强调,个性化的要求受到严重压抑的道德现象。

小结:

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曾有这样一段评价: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这本书客观中肯的一个评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48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