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论文

如何指导小学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论文,第1张

1、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可以分析,讲解,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息,光靠讲解,学生仍不明白,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来。范读,最好是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使学生听到声音,看到神情,较之听录音效果强得多了。

2、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3、品读与评读结合。

自读品味,听读评议。自读时,品味意境,找到感觉从而读出感情;听别人朗读时,可以与自己的体会相比较,指出理解上的正误与表达上的得失,从而找到朗读的正确形象。

4、注重教师的评价。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读的更好,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到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5、指导读好重点词语。

课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中有含义较深的词语,读懂并读好这些词语才能读好整句话。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方法(一)借助动作,方法(二)联系生活实际,方法(三)借助,

当然,在教学实际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朗读,把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在实处,落实在每一节课,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6、恰当地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师生对读,问答读是一种效益较高的朗读方式,教师可与全班学生对读或问答读,也可以和一个学生、几个学生对读、问答读。问答读,由教师提问,学生用朗读方式回答教师的问题,既练习了朗读,又了解了文章成段落的层次,结构。师生对读,可由教师读文中的解释语,学生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段,由教师读总起句,总括句,学生读分述,具体描写部分,在这种朗读方式中,教师的读,起到提示,创设情境的作用,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指导。

分角色读,是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常用的方式。特别是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课文中。分角色朗读,既可在指导的初始阶段,体会和把握各人物的思想感情,语气语调,又可展示和检查学生朗读的效果。分角色朗读,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同学或男女同学集体朗读某个角色的语气,教师也可参与充当某个角色,并可互换角色,反复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

“丑女孩”吕燕在法国一炮走红的消息传来,令人震惊。此事不仅引起了中国服装模特界的议论纷纷,更引发了对中国传统审美观的思考及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就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眼光来看,吕燕的确算不上美女,甚至是丑的。小眼睛、塌鼻梁、厚嘴唇、大脸庞,与我们心目中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薄嘴唇的美女相距甚远。虽说吕燕在法国获得了成功,但国内的服装界好像并不买账,中国的传统审美观根深蒂固,从封建社会开始就定下了美女的标准,虽然时代变了,说什么该与国际潮流接轨了,但从情感上还是咱中国林黛玉亲。你看,国内知名的服装杂志有几期是以洋模特作封面的,换来换去就是那几张老面孔。

而与我们相反的是,法国人并没有以欧洲美女标准要求吕燕,而是从东方人特征角度接纳了吕燕。这种抛弃了感情束缚平等客观看待事物的理念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呢?

中国人在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想起美声唱法刚刚进入国内乐坛的时候,中国听众无法接受。竟有媒体称之为“胖女人的吼叫”。咱中国有京剧、样板戏,又亲切又有味,比你那不知所云的唱法好听多了。但从今天看来,正是有着一批有眼光的音乐人士抛弃了情感上的排斥,积极吸取了美声唱法中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并将其成功巧妙应用于我国的民族唱法,使得今日的民族乐坛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

在中国的历,虽然大多数人沉溺于民族情感的牵绊,不能正确认识世界,但总会有一部分有识之士,会摆平情感与理智的天平,正确看待中国与世界,像林则徐、魏源、孙中山等,正是他们推动着中华历史车轮的一步步前进。抱着传统停滞不前,只能落后挨打。中国的近代历史不正是的典型吗?

中国悠悠历史培养了我们每个人的民族感情,但世界的发展,更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勇敢地拥抱整个世界大家园!

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融入论文

  摘要 :语文是高中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在素质教育时代,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当前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素材比较单一,使得语文课程变得枯燥乏味,这对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会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问题;情感教育;策略

  引言

 语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当前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素材比较单一,使得语文课程变得枯燥乏味,这对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会产生严重影响。情感教育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因此而受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正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陈旧: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学进度,注重考试,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基础,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只是单纯地记忆各种知识,比如一些成语、诗歌内容等,并没有真正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地分析和理解,因此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地提升。12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在于教材,有趣、生动的教材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语文学习需要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丰富的阅读素材,便于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但是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只是对大纲教材进行讲解,在拓展教学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的素材也比较少,使得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得不到拓展,还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失去兴趣。13缺乏柔性教学理念:柔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柔性教学理念的应用,但是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会变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降低。

  2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一种全新实践,对于是一种柔性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重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1加强情感的融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得语文课堂沉闷无趣。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情感教育是一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全新关系的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加强教师情感的投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学习,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对诗歌的主题进行探讨,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加强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对李白的《行路难》进行教学时,可以加强对情感教育理念的应用,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用蜀道曲折难以攀爬的特点形容自身的时运不济,但是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又表达出自己的乐观和豁达,不畏眼前的困难。22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学习压力较大,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对此,语文教师应该要随时与高中生保持交流和沟通,教师要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等进行观察,并且学会倾听,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学生保持阳光、开朗的状态,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23创新评价模式,学会鼓励: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方式都是通过试卷考试来实现的,对于高中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显然不太合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还应该要从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方面着手。在素质教育时代,语文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应该要更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比如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都要进行考核。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还应该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采取简单的、适当的、带有鼓励性的教学用语,从而使得语文教育课堂可以变得更加轻松、活跃,并且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应该要积极开展情感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婧莹.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研究[J].祖国,2017(05)

 [2]刘杰.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09)

 [3]牟成华.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情绪一般比较不稳定,带存情境的性质。当某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而减弱或消失,所以它是不断变化着的一时的状态,是比较现象的东西。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它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约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例如,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当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时,是多么的兴奋和喜悦;当祖国受到敌人的蹂躏和侵犯时,会无比的愤怒和激动;当祖国处于危难时刻,又会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情绪。

由于情感常与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则常用于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各种典型情境下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转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就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地达到,它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

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鲁斯的情绪调节模型,在情绪发生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情绪调节,即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

1,情境选择

情境选择指个体对自己将要遭遇的人和事做出回避的或接近的选择,从而对可能产生的情绪作出一定的控制,情境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行为,它往往反映了个体对适当环境的一个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当个体已处于某种情绪诱发的情境中,对情境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之后,是指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即使对情绪做出一定修改,仍然可能对情绪进行调节

2情境修正

情境修正是通过改变和修正诱发情绪的情境的某一个方面和特点,而使情绪发生改变的努力和策略例如,面对一个吵架的邻居,可以有三种解决方法:离开,忍受和制止假如采取制止的方式,前去要求减弱噪音,就是情境修正的调节策略情境的选择和情境的修正需要个体去改变所处的环境然而,在不改变情境的前提下,调节情绪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每种情境也存在着不同的方面,并具有不同的意义,这样个体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注意和认识来改变情绪的产生过程

3,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通过转移注意和有选择地注意,对同一情境中的多方面进行注意上的调配,例如仅注意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就是对注意的调配分心是将注意集中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将注意从目前的情境中转移开专心是对情境中的某一方面长时间地集中注意,这时候个体可以创造一种自我维持的状态,如情绪专注是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体验和这些情绪的结果上

4认知改变

认知调节是通过改变认识而进行的情绪调节的努力情绪的产生需要个体对知觉到的情境赋予意义,并评估自己应付和管理该情境的能力每一种情境元素都可以有多种意义,存在多种认识,对不同意义的确定和选择,可以改变情绪产生的过程从而调节情绪从情境的选择到认知改变,反映情绪调节所产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不断深入

5反应调整

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等施加影响,表现为降低或增强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如果别人踩了你的脚,他没有表示歉意,尽管你很生气,但你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属于降低性的反应调整如果你的情绪被一个热烈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场合所激起,增强了你的热情,这就是增强性的反应调整

“文发网” 可以提供免费的参考文献 还可以提供论文写作指导 还可以帮助发学术论文哟

摘 要现代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生活要求有良好的情感,尤其是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都呼唤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学科教材上,都有着进行情感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对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情境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营造融洽的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氛围。用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象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当然,创设情境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均不失为营造体验情境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例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语文教师在朗读时首先要酝酿好思想感情,不要泛泛的读,要尽量用低沉缓慢的基调范读,读到小女孩见到种种幻想充满希望,表现喜悦、惊奇,语调稍快,进入童话角色,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起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贫富悬殊的旧社会的强烈不满。再例如教师在讲授《长征》一课时,首先要一一介绍这首诗的有关知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运用《长征》的歌曲为背景音乐,以营造与诗词相同的磅礴壮美的气氛。再例如我由此在讲解三国演义的片段时,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着刘欢那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很快唤起学生对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关情节、场面的回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奠定了鉴赏的基调。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我采用“月夜思故乡”的多媒体镜头并配以节奏舒缓、音调低沉的乐曲来诱发学生对思乡情的体验。 二、教师要具备情感素质和教学艺术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情感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厚、敏锐的心。教师应做到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热爱教学工作,心中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欢欣;只有真正爱学生,对学生才会有说不清的亲切和甜蜜的感受:只有热爱所教学科,在讲授过程中才会充满愉悦。要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教师只有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学生,在对学生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自己对本学科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带给他们,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越浓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无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辅助手段。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精神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反之,当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或神色恍惚、或烦燥不定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前者会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而后者,学生则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这种情绪状态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和他所教课程的态度。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能带出情感热烈的学生。因而教师自身具备的情感素养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 三、让学生在诵读中增强情感体验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的教学手段,也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品词品句读是语文课激情明理进行情感教育的特有手段和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依仗于朗朗诵读,又少不了析词解句,两者缺一不可。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语言的美源于言辞的准确、明晰与和谐。作品运用语言或描绘人物性格、思想,或展现大自然中各种奇异现象,或描述山川的壮美……因此,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其关键在于体味文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的朗诵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产生美感,读时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兴奋愉悦,或悲壮豪迈。诵读必先处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读者无不从中受到感染。例如老师在讲授《草地夜行》时,鉴于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他们对长征时的艰苦生活缺乏了解,在他们的眼里草地不是荒芜人烟,而是一碧千里,他们对红军的极度饥饿没有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先介绍课文背景,用描述的口气简要地介绍草地沼泽多、没人烟的特点,以及红军当时干粮已经吃光,只得吃树皮草根的艰苦情况,为学生进入情境渲染一定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己有感情的诵读全文,让他们边读课文边想象当时“茫茫的草海”、“空着肚子”、“拖着僵硬的腿”、“一步一挨”等词汇描绘的情景,孩子们的想象展开了,小红军可爱的形象浮现在孩子们眼前,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这样从感受形象出发,从中受到感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形成情绪记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这种情绪记忆“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感情和内心感受”,学生便会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硬性。这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教材内容和词句,并产生爱和憎的,或喜和恶的,或敬和鄙的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和情感内涵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决定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素养。

楼主对这篇文章满意不呢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及情感表达策略论文

  摘要: 目前,经济水平得到快速地提高,伴随而来的就是广播电视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中。也因此,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利用说话的方式来进行创造,或者说是在工作,以此达到传播消息和带有娱乐性的目的。他们活在大家的目光下,也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播音主持语言交际与情感表达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播音主持人;言语交际;情感表达对策

  一、播音主持情感表达和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对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一个节目,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效果和他们本人的情感表达和语言交际肯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顾名思义,播音主持也就是主持人用自己的话给观众们传达自己所理解的信息。而播音主持人的个人能力比如对情感表达的把握,就直接影响了节目的表达效果。并且播音主持人的语言只有具有浓厚的感染力和渲染力才能激起观众的兴趣。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节目离不开主持人的情感表达、言语交际和独具个人特色的主持风格。一般来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于播音主持人的普通话要求都有不同的等级,比如说电视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这些,要求普通话都达到一级甲等。但是为了更加方便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改变。例如,各地方的广播平台加上自己特有的方言,则会使当地的听众产生强烈的亲切感,不是当地的人则会被当地特有的方言发音而吸引。对于汉语普通话中的语音要求,语法语义等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普通话标准,发音正确,无歧义,播音流畅,语感突出,逻辑表达性强,这些都是播音主持必备的岗位基本功。因此,对于广大想要加入播音这个行业的青年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带有“土味”的普通话而自卑,保持好自己的特色,然后达到国家要求的普通话即可。

  二、播音主持语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

 我们知道当我们观看节目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主持人因为自己的文化功底欠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闹出不少笑话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大部分都是由于播音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和学识不够,我就以前看过的节目说一下他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说播报一些内容时读音不准,用词不当,不深入了解成语释义就胡乱用成语来比喻某件事情,等等。而且如果播音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学识不够,在分析播报事件时不能引经据典,会使节目整体的效果缺乏魅力,也使得播报的节目枯燥无趣,不能更深入的表达出来节目效果所需要表达出来的深层含义。一般来说播音节目都要求脱稿播报。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偏低方面的主持人就可能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困境。他们可能会在播报节目的时候卡壳,重复说某句话,或者对于一些生僻字的了解也不是很熟练,这些都需要播音主持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每个国家的新闻不只是为自己国家的人民服务,更是别的国家了解我们国家的一个窗口。为了国家的文化传播与发展,播音主持人也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情绪渲染方面的不足

 播音主持人如果情感丰富的主持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于节目的效果有很大的助益。而且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情感表现只是主持人所要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只有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也就是接地气,才能更大的吸引观众的兴趣。同时,主持人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也是他们所主持节目的灵魂所在,吸引人们观看这个节目。所以说,情感表达中表现出真情实感最重要。

  三、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

 文字和情感想伴生,主持人的谈吐一定是要带有真感情的,这是为大众所接受的前提。对于播音员和主持人这类存在于镜头下的角色,更应该有一定的用声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从容不迫地使用语言能够表达情感。同时,播音主持人和观众之间引起共鸣的主要方法就是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播音主持人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融合丰富的情感把要读的文字内容读出来,不能面无表情,冷硬的读出来那些没有感情的文字。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播音主持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相当于一种艺术。所以为了把握好这门艺术,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地修炼,融入自身内涵。鲁迅先生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有真意,去粉饰,去关怀。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更好地和观众们站在一起。此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这是高情商的主持人的特点。因地制宜:情感表达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策略。氛围,情境,情绪不可或缺。而因地制宜就是指作为播音主持,在情感表达时,应该接近所看这个节目的观众。与节目的内容相符合,例如在一档民生类的节目中,主持人一板一眼的主持反而让人发笑。而在一个好人好事宣传时,过于公事公办,职业化的播报语气也会让大众无法接受。当然,不同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习惯也不同。另一方面,选择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件事,也就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播音主持人。总的来说,嗓音音质,语言表达流畅度,用气发声水平,以及临场发挥再创作等能力,都影响着播音主持因地制宜进行情感表达的效果。但要明确的是,真诚是情感表达的第一要求,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不会仅凭华丽的词藻与夸张的神态语气来表达情感,而是用真诚来打动人。因时制宜:作为播音主持,不仅要做到因地制宜,更应该做到因时制宜。听众的心情,观众的状态,节目的预热程度,嘉宾的情况等,这些都影响着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策略。作为主持人,情感表达就是把自己放在与观众同等的位置上,作为一个协作者去推动节目顺利进行。言语更多的是取得观众与嘉宾的共鸣。其情感策略是立足于整个节目的需求,让观众配合节目共同见证与渡过这一突发事件。尊重大众,坦诚相告,积极面对,言语表达直接体现了其内心过程。经过这一次言语上的表达,观众对节目的感情反而更深。这就是共情的作用,也是情感表达得到共鸣的结果。

  四、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策略

 (一)提升播音主持人的用语规范

 播音主持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语言来表达具体的信息。尤其是对于有丰富内涵的汉语来说,博大精深的汉字只要重新排列组合就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所以,播音主持人想要规范自身的语言用语,首先就要从语言方面开始。有些地方性主持人在播报节目时会穿插一些方言进行播报,这些对于节目的传播效果会起到一定方面的影响,但是一般都要求播音主持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尽量用规范的普通话准确又精炼的主持节目。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人也要对一些有特殊用途的词汇进行很深入的把握,在播报节目时运用凝炼又精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需要表达出的信息。外部监督也是一个提升播音主持人用语规范的重要手段。想要在根本上规范播音主持人的用语,就需要严格要求播音主持的工作标准,同时开展普通话培训和考核工作等。

 (二)播音主持人自身素质的高低

 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明确节目具体想表达什么信息,要对整个节目做一个透彻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完整的把自己所理解的信息传达给观众。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主持人具有超高的节目敏感度,还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量,从而让自己更准确更快的表达出自己需要表达出来的观点。播音主持人如果结合画面的话也会更加有利于情感的把握,而且播音主持人员通过画面更能对自己即将播放的新闻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因此,画面结合对播音主持人把握情感来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一点,播音主持人也可以主动地去参与采访过程,增加熟练度也更容易带有真情实感,一般来说新闻主持人所播报的新闻都不是自己采访的,也很难有真情实感,所以,让播音主持人去参与采访,更有利于播音主持人把握真情实感。播音主持人也要加强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提前做好功课,在节目开播前要多熟悉多音字,变形字的读音等。保证播音时不会出现像读错字这种低级错误。

  五、结语

 综上而看,真诚是播音主持人的第一原则和要务。真诚意味着有自己的情感和不欺骗。然后,在真诚的基础上,努力打牢播音基本功,深入节目内容,贴合大众心理,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和情感表达能力,成为一位能够走入人心里面的播音员。

  参考文献:

 [1]高勇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2]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3]雷东荣播音主持基本素质解析[J]新闻传播,2010(02)

;

1、抓好范读,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和兴趣。

在刚接手新班级的时候,我在早读时间几乎都要范读,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地诠释课文,为学生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文章创设的情境中去。比如学习《山中杂记》一文,学生由于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有限,他们大都不能体会冰心对大自然的挚爱,我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稍显夸张的语气和表情读到“拔草喂马是第一乐事。看着这庞然大物,温驯地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喝齐整的大牙,在手中吃嚼青草的时候,你觉得它有说不尽的妩媚。”学生仿佛置身其中,部分学生也不由得轻轻地和我一起朗读起来。久而久之,不用启发与引导,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欲望都越来越强烈了。

2、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有感情的朗读是理解课文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背诵课文的基础,要达到背诵就必须反复诵读。北师大版教材划横线的课文都要求背诵。这些要求背诵的课文不是古诗,便是现代经典诗歌,全部都是文质兼美,特别适合朗诵。每学完一篇文章学生都会认真背诵,背熟之后,都会主动来给我背一背。孩子们很快发现,背得快的同学都是平时爱积极感情朗读的同学。借此机会,我就要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感情朗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每个人都有上进的愿望,都渴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尊重与赏识,身边的榜样树立了,他们也会主动地向这 些同学靠近、学习,渐渐地,班级里边早读时、语文课上,声情并茂地诵读声总是不绝于耳。

3、朗读过程中,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原则,学生每有一点进步,就及时鼓励,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班级两级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朗读水平高,语感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水平,而极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把大多数的文章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往往我要给他们“吃偏饭”:早读时站在他们身边听他们出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教给他们解决的办法;上课时遇到比较简单的文段会让他们来朗读,读得有一点进步了,就及时给以表扬与鼓励,使之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继续好好书的愿望。

4、适时开展朗读小比赛活动。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为学生开辟了更多朗读展示的机会。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鉴于孩子们的争胜心比较强,我在每课时的展示单元都要设计“美读文段”。学生们也不负众望,不但自己小组的同学忘我地感情朗读,还要与PK组进行PK,现在有好几个小组在这一环节都要与我进行赛读了。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看着班级诵读比赛。比如学习《母亲河》单元,我让孩子们搜集关于描写、赞美长江、黄河的诗文,在班级开展“歌唱母亲河”朗读大赛;学习《岁寒三友》单元,我让孩子们搜集整理相关诗文,再进行朗诵比赛。孩子们兴味盎然,朗读时忘我投入,将大家都带入到他们创设的氛围之中。

5、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我发现孩子们朗诵作家的作品时基本能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了,可读起自己的习作来,就有气无力了,究其原因,跟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有关系,但更多的是不自信。针对这种情况,我开辟时间,让孩子们先自己大声朗读熟自己的作品,然后对子互相读,选出优胜者,接着在小组读,再选出优胜者;之后大组内再评选,最后这些优胜者在全班朗读自己的作品,再评优。这样层层推选出来的作文自然是佳作了,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让他们学习了其他同学的作文,找出自己习作中的不足,还激发了孩子们写好作文的兴趣。

  朗读教学的作用和设计

 朗读教学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一个助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应根据朗读教学的要求,朗读教学的规律有的放矢的从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几方面来考虑,设计出绘声绘色的朗读教学,这对学生本人,乃至对整个班级、整所学校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把朗读吟诵做到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技巧是关键。

 “读”虽说在传统教学中把它依附于“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实际上对“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设计谈一些浅见。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读。那么,朗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2、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魁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4、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地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另外,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高潮部分:描写鲁达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施耐庵独具慧眼,敏锐地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从味觉、视觉、听觉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第一拳,打得郑屠脑袋好同油酱铺;第二拳,打得郑屠脑袋开了彩帛铺;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陆道场,如此语段,让学生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彩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作用呢

 二、朗读的设计

 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学一点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首先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正确的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其次,朗读的数量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数量作保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的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大,要求高,练习的时数也是成语的提高。

 另外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传达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朗读的重音: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⑴ 语法重音(加黑点的词为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⑵ 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父亲说:‘所以你们要向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⑶ 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2、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

 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语法停顿,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参考。除此,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要停顿。例:“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美的秀发。”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而表现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结构停顿,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语调有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四种基本类型。

 平直调,全句语势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用来表示庄重、严肃等语气,常用于叙述、说明、判断的陈述句。

 扬上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升高,句末音节上昂,用来表示反问、设问、疑问、惊讶、鼓励、号召等类语气。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

 曲折调高低起伏,变化多端,用来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怀疑等语气,常用于疑问句。

 降抑调,由高到低,语势渐降,用来表示祈使句。

 如朗读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守卫家乡的哨兵”由于句式和句子语气的不同,在朗读时,前四句采用直调,而后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则应用扬上调。如此就能够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朗读的速度:

 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的缓急快慢。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⑴ 快速,常用来表现紧张危急的场面,豪放、泼辣的性格,激动、惊异的心情。

 ⑵ 慢速,常用来表现平静、严肃的场面,和谐、沉着的性格,宽慰、沉痛的心情。

 ⑶ 中速,常用来表现一般的说明、交代、过渡。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老成等内容宜慢读;而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年青、机警以及突然、急变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要按文章确定的不同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的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6~12段写的是作者夫妇对落潮时海景的欣赏,这时大海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人物的心情是欣喜的、安静的、这部分适宜用慢速度来朗读;文章的14~17段描绘的是一幅从海睡到海醒的画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由“恼怒”到“愤怒”,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高与快的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谈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

 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过在吟诵时,安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原文意,发展的节奏。”萧蕴也说:“读、吟、诵及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两位大家都极其关注读甚至吟诵,他们的独到见解不无道理。同样一句话,由于重音位置和停连等不同,人物情感和性格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以通过朗读吟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论诵读》

 2、朱自清:《论诵读教学》

 3、叶绍钧、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4、林炜彤:《听说读写必须并重》

 5、《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第8期《“读”中品“味”》

 6、《语文教研》:1999第10期《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的培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9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