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词就是用重叠的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叠词绘声绘色,读来琅琅上口,既可增强诗词的音乐感,又可帮助表情达意。因此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叠词来摹声、状物、抒情,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当属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失去丈夫的痛苦生活。全文就是为了表现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的愁苦之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因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但先前词人做《声声慢》曲调,总以韵脚为平声,而且曲调比较缓和,而作者做此词,已经不在受形式束缚了。韵致,文字只伴随感情流动。不仅韵致改押,而且屡次使用叠字,变缓和为急促,婉转为凄凉。在这里,清照表现了她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创造力,正因为如此,词作品大放光彩。
清照造词颇具心机,《如梦令》里“绿肥红瘦”出语新奇,而文章上阙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一再重复,感情宛如流水一般倾泻而出,出人意料而又不得不惊叹
拍案。紧接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词调再度低迷。清照孑然一身,又逢深秋,看见大雁南飞,不由地想起以前的时光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堪摘”,时过人迁,再也不会回到从前了。偏偏天意弄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诗人站在秋风中,只能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了。诗人紧紧抓住“愁”进行阐述,词作品却大气包举,别无旁支的尽情抒颂,而且不加修饰脱口而出,显示了作者独特的修养和情怀。
文章开始处并未直言其愁,而是巧妙地将内在的情感外化或物化了,借景以渲染愁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如天外来音,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起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周围凄清冷落的环境,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助。“凄凄惨惨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以抒情开篇的词并不罕见,但像这首词起笔便连用七个叠词,实属罕见。这十四个叠字,决不是词语的堆砌,它是作者胸中无边的苦水喷涌而出的表现。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把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直接地迸发到字面上,立即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吐不快,所谓欲罢而不能。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浓烈的愁情,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还极富音乐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说:“盖诗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可见,李清照是非常精通音律的,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转。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且这十四字全是开口度极小的音,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有如一位伤心至极的女子在低吟倾诉,一种莫名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十四个字无一字写愁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唱。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巧用叠字,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中九组叠字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效果:
1 增强了词的节奏感。这些叠字不仅在内容上起到了烘托情感的作用,还在形式上构成了和谐的声律,使整首词的诵读更富有节奏感。
2 丰富了词的情感表达。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运用叠字,将词中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孤独、无助等情感表现得更加深刻、细腻、生动。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词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彩。
3 造成了词的意境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运用的九组叠字,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形式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使整首词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4 创新了词的表现手法。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运用的九组叠字,不仅在内容上呼应了词的主题,还在形式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整首词更具独特性和创新性。
综上所述,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运用的九组叠字,不仅在形式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还在内容上增强了词的感染力,使整首词更具有艺术魅力。
四川话中的叠字是非常多的,这也是大部分外地人对于四川人的印象。有网友认为四川人可能在卖萌,所以就会在说词语的时候将最后一个字重复一下,比如说瓜子壳壳、瓜兮兮。其实根本就不是在卖萌,只是想把意思给进行加重,让听者可以更加的明白。比如说在吵架的时候,他们就会特地的去强调一些字词,不仅会更加的生动形象,还可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给表达出来,同时还能把听者的注意力给吸引过去。
地区的方言的特色是各具不同的,比如说东北地区的方言就比较的豪爽,让你听见就能够感受到。而有一些地区的方言是比较凶的,但他们讲话的语气却很软,所以就与语言形成了反差。如果你在这个地方生活的时间比较的长,就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让你说话的方式发生一些改变。不过如果你从小就没有在这里生活,对于自己家乡的方言很熟悉,也不会再出现比较大的变化了。
叠字能够反映出四川方言的独特特点,并且还能够形成一种主观上的认知,让你在和他们交谈的时候,就不自觉的去关注他们所说的话,从而会忘却自己的某一些目的。特别是你是一位北方人,如果和新一代的四川人吵架,他们就会以很软的声音将自己心中的话给说出来。这些话并不是很好听的话,反而是骂人的,但由于语气不一样,所以你也没有办法感受到。这与最初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也算得上是四川的一种方言。
有众多网友认为这种方言很好听,也会在说话的时候去下意识的模仿,但有的时候却显得很突兀。只有真的把叠字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才会在说的时候不经思考,不会显得很生硬。
男生称呼女生名字,为最后一个字的叠字,他的意思是,他对这个女生是有好感的,但是他又没有明确的指出来。
一般来说,如果他对这个女生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他不会这么轻易叫她。叠字名字,叫出来还是蛮亲密的。
叠字又称叠音、童言、叠语、复叠,是一种将字或词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方法。其使用范围很广,既能摹声、绘景,又有状物、抒情。运用这种辞格,能从不同侧面对内容加以深化,使语言节奏鲜明,音韵流转,和谐悦耳,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叠字的形式多样。最常见的有单音双叠(AA式),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郁郁”“盈盈”等词属于这类。
也有单音三叠的(AAA式),陆游《钗头凤》中的“错错错”“莫莫莫”属于这种形式。
还有用不同的字组成的连叠形式(AABB式):唐代王建的《宛转词》中有“宛宛转转藤上纱,红红绿绿苑中花”句,句中的“宛宛转转”“红红绿录”就是这种AABB式。
此外,还有别样的形式,如单音四叠等,不过,这些形式的叠字就不太多见了。
运用叠字能把客观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情态形象地描绘出来。宋代范成大《早发竹下》诗的颔联:“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山”,诗句描写的是作者放马竹下的沿途所见:雾与山。雾,不是混浊一片,而是薄薄轻轻“,虚无缥缈。马儿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道轻纱的帷幔。山,不是孤峙独峰,而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从轻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的山,好像是从帷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态,从身边闪过。四组叠字描绘了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写出了清秋+特有的朦胧美。
叠字不仅增强作品的形象性,而且还能抒写绵长的情思和凝重忧伤,悱恻缠绵的情感。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时序的推移,人生的变化,用“年”“岁”二字重叠,反复咏唱,再结合“花”与“人”的对比,强化了抒发的情感,含蕴着绵长的情思。
又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段: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儿,打扮得娇娇滴
做重重叠叠的泪。……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文中大量叠字的运用,将莺莺与张生离别的痛苦的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令人一唱三叹,从而表现出人的物缠绵多情的性格特点。
叠字与其他辞格配合使用,更能增添作品的情趣和生机。宋代黄庭坚《咏雪奉呈广平公》中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霞整整复斜斜”句,以错落有致的疏密,忽齐所斜的飘舞代替对雪的直接描述,通过四组叠字,用借代的修辞方法,把雪的动、静、声、态立体地表现出来,使人如形在目,如声入耳。叠字的妙用,增添了诗作的情趣、韵味和美感。
叠字和其他词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能传达出种种情韵。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的第四段(不再照录原文,请谅),用“田田”写荷叶张张相连的样子,用“亭亭”写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用“层层”写荷叶的层次和生长茂盛的情状,用“粒粒”“星星”写荷花的晶莹、明丽、可可爱,用“缕缕”描绘荷香,给人的判断续续,若有若无、淡雅飘缈的感觉。用“密密”描绘荷叶的茂密,用“脉脉”写水的情态。通过以上叠字,把荷叶的美姿、层次、密度,荷花的香气、光泽、形态,流水的神韵林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些叠字与“袅娜”“羞涩”“风致”等一系列词语的巧妙配合使用,深切婉转的情感韵致就表达得尽善尽美了。《荷墉月色》的第四段,是作者“淡淡喜悦”心情的展现,“喜悦”是作者思想感情与自然的契合,或者说,荷墉之境巧射出作者的喜悦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