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心存敬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1张

“敬畏”,这是一个状态的两面,敬对内心,畏对外部;

但这个畏不是“怕”而是一种清晰认知后的震惊、尊重和自持的心理状态,是和敬融合在一起的“惊-敬-信”一体的东西;

而“敬畏”里的敬也是面向人类内心那种万象森严,持有的一样的心理状态。

--

《写在语文边上》之《心存敬畏》

本帖最后由 袁卫星 于 2012-12-13 12:35 编辑

引言 定义敬畏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话横跨东西屏障,穿越时间长河,至今仍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座右铭。

在这句话中,我们需要把握一个关键词:敬畏。

“敬畏”是什么?就是“既敬重又畏惧”。这是人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它囊括了“敬”与“畏”的双重情感内涵:“敬”是指恭敬、敬重、彬彬有礼,“畏”是指惧怕、畏怯、战战兢兢。在这里,“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事物人格化的一种尊重;“畏”,是一种行为的警示界限,是一种对自身言行的自律,是一种对萌生不规行为的自我约束。敬畏是一种态度、一种观念、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自省、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忧患、一种睿智、一种敏锐、一种原则、一种觉悟。一句话,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人们就会明白,敬畏是中华伦理道德的精髓,是做人之基、成事之道、从政之德、治国之本。在我国,古人对“敬畏”早有精辟论述:有“君子以恐慌修省”之良言;有“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的名言;有“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的警告;有“畏法度者最快乐”之达观;有“君子观洊雷威震之象,以恐惧自修饬循省也。君子畏天之威,则修正其身,思省其过,咎而改之”之告诫;有“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劝解;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操守;有“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而倾”的界限;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之习惯......

中国语境中的“敬畏”常和“道德典范”联系在一起。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天命”对人而言是神圣而不可轻易达致的东西;“大人”是“天命”的承载者,是社会政治秩序的代表;“圣人”是“天命”的阐释者,是人心秩序话语的表述者。由对“天”的敬畏在现实中转变为对“大人”、“圣人”之敬畏,中国人的敬畏对象是指向道德典范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们相信只要表达了对大人、圣人之敬畏必然就表达了对天之敬畏,因为大人、圣人是其现实中的代言人。这里的“畏”具有主动性,“畏”由“敬”生。在“敬”和“畏”之间,“敬”是因,“畏”是果。“畏”在这里不单纯是指一种害怕、顺从,而是指一种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信念而对自己行为的主动限制、反省,是一种道德自律,表达的是一种有所不为的精神。

而在西方语境中,“敬畏”往往从“敬畏上帝”开始。英文钦定版《圣经·箴言》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圣经·希伯来书》中则说,“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神、上帝、耶和华,那是隐秘的,这就使敬畏没有了具体可观的意向对象。由于意向对象是不可观的,因而其不可能成为敬畏者的价值取向,对上帝敬畏并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上帝,而是因为惧怕上帝的惩罚而按照上帝的要求去约束自己的言行。当然,这种怕是与敬相联系的怕,如果不与敬相联系,那么这种怕和动物本能的恐惧也就没有二致了。在西方语境中,“敬”和“畏”之间,“畏”是因,“敬”是果,顺序不可逆转。

然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自步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极具创造力的生产力要素,将人们的生活送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与此同时,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就是“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的观念逐步占据人们的心灵,人们盲目地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作为自身唯一的价值追求。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变得狭隘和自私,工具性的思维方式横行,他们开始只关注自我、只关注自身所能控制、掌握的内容,却忽视了对内心的审视,对情感价值的追寻,以及对自我以外的他者的倾听和关注,人们开始显得“肆无忌惮”,无法坚守内心的价值秩序。这给个体心理成长、道德情感发展造成的冲击突出地表现为敬畏意识淡薄,敬畏感缺失。

从前有句老话,常人都知道,说的是:“举头三尺有青天。”还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进一步,话更重,道是“人可欺,天不可欺”,或者说“人在做,天在看”。这么多警句,就一个意思,指的是做人做事要有敬畏。我们可以不相信天地神灵,但我们必须相信道德规律。我们要敬畏生命。生命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罪过,就是将生命无辜地剥夺。

我们要敬畏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

我们要敬畏律令规则。律令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保障。没有它们,我们的社会就像没有约束的泛滥洪水,将会淹没一切。

我们要敬畏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的集中体现,其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的下降,会导致社会基础秩序的混乱。

我们要敬畏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区别除了自然环境和人种的区别之外,主要就是传统和文化的区别。我们应当敬畏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特质。

我们要敬畏历史。历史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的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和个人的经历。换言之,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敬畏历史,就是敬畏当下。敬畏历史,就会对当下负责。你对历史负责,历史就会对你负责。

我们要敬畏民意。民意就是民众的愿望,民众的需求,民众的评判,民众的心声,民众的舆论,民众的信任。民意不是官员手中揉捏的玩物,民意不是水,随着盛它的容器变化而相应变化,它是不可塑造、不可欺诈的。

我们要敬畏信仰。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充满力量,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进前行。

总而言之,时代需要我们心存敬畏。

聪明的情感,还是要时刻心怀敬畏的我觉得感情还是要有敬畏之心。倘若你是个细心的人,你就会发现,有好多人都喜欢把美好的事物给藏起来,不给其他人分享,她们会单独给心爱的人分享。在《奥修著作》中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爱是从你里面自然涌现出来的喜悦,它没有原因,也没有动机,只是去分享它所产生出来的喜悦。

这也就解释出了为什么一个女人会愿意和男人分享美好事物,那是因为她是真正的爱对方。“我最近很喜欢看这部**,你可以去看看”,把自己很喜欢的一部**介绍给异性,说没有心思是怎么都不可能的。人家是有多闲,才会把喜欢的**分享给你。听到这些话,男生们要机灵点,可别傻傻的错过了。

总结:感情世界里,女孩子终究是脸皮比较薄的,如果她们常对你说这三句话,你都一直反应不过来,那她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机会,渐渐地也就歇了喜欢你的心思。男孩子们长点心吧,现如今如果不把握好这个机会,那就很可能一辈子单身,毕竟现如今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奥斯汀说过:“在婚姻大事上,机会和命运常常良莠不分,叫人难以捉摸。”也就是说,男人如果发现有女人暗恋你,那最好把握住这个脱单的机会,否则以后就难说了。

敬畏,从百度搜索所得,意义为“既敬重又畏惧”,缘起于《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以此,敬畏无等级之分,无尊卑之别,表达了一种人对人,人对物的态度。

在教育领域,我们也常常听到“敬畏”二字,通常为描述一种恰当并平衡的师生关系而言,即学生既敬重又畏惧某某老师。刚入职教师行业的时候,感叹于一些老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对其是既敬又怕,既可亲近又有尊敬。总是在思考,做到这份境界上的老师真是厉害的了,但是又是如何做到这种收放自如,让其学生从心底里产生那种可亲可敬可怕的“敬畏感”呢?是年龄?是经验?是人格?是情感?

不觉间,成为一名教师已近20年,做班主任也快十八年了。总是在观察与感受师生之间那种恰到分寸的相处,其实应该是世间最纯粹的相处关系,不夹杂任何功利思维,但是一个教师要实现让其学生产生敬畏之感却并容易,决定权在于教师。

个人而言,有如下几个因素促成:

一、教师的个人品质真正匹配了“身正为范”。一个教师品德高尚,个性正直,浑身上下,由内及外,言行举止,正能量十足,让人不由心生尊敬与信任之情。

二、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含学科教学、教育能力、心理辅导和管理能力,且思维开放,视野开阔,有着极其明显的个性符合化的存在。

三、教师全面关注学生,以博爱的情怀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学生,严中有爱,爱中有刚。

四、教师一视同仁对待学生,不偏不倚,能始终以平静的心态去与学生相处,能始终尽量去一碗水端平去解决学生中的争议;学生看在眼里,感在心里。

五、教师具有极强的个人魅力,既能严谨治学与管理,又能包容错误与争议;能时而一脸正气,时而满面亲和,时而严肃批评,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渲染让人感动得泪水盈眶,时而振奋让人摩拳擦掌;既能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给予建议,亦能栩栩如生精彩纷呈讲述故事。

当然,所有因素当中,严与爱共生并存是最重要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5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