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音乐与故事场景完美融合的表现手法。
实现了影片从视觉到听觉、从架构到情感的共融共通,故事表达更加顺畅清晰,更易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影片的艺术魅力。
影片开端音乐的引入,既铺垫出整体的情感基调,又体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铺垫好情感基调;菊次郎看望母亲时背景音乐略带伤感中又显出一丝温情,和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完美契合。
优美灵动的音乐的作用:
“音乐具有渗入人的心理最隐秘的深层的惊人能力”。好的**音乐,能让观众更真切感受到影片人物的心情变化和故事情节发展,步步深入地把观众带入到影片情境中,肩负着升华影片艺术价值的作用。
《菊次郎的夏天》的**音乐,是世界著名的**配乐大师久石让操刀制作,以灵动优美、清扬欢快为主旋律,在以声传情中精妙绝伦地烘托出影片的整体意境,让观众享受到自然唯美的陶醉感。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诗歌全文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能公开往来。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却身在海外,心系大陆。而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这首《乡愁》。
艺术特色
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这是她的诗的最显著的特点。她的诗空灵,奇幻,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富有哲理性,很耐读。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的极美,清新,易懂。
诗歌赏析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
1、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2、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3、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4、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
一、独具匠心的意象组合,大同小异的乡愁主题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表达主题相同,均寄托了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那种挥之不去的对故土和家人深深的思念和依恋之情。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作者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时间变化为线索,在四个不同的时期,各选取了四个不同的表示乡愁的意象,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的组合,化抽象为具体,含蓄而富有张力,构成一部动人的“乡愁系列片”,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缠绕心间、难以言尽的乡愁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小时候”的乡愁,由“小小的邮票”牵系,那是母子分离后,儿子对母亲浓烈的思念之情,邮票虽小,但母子情绵长;“长大后”的乡愁,由“窄窄的船票”寄托,那是夫妻分离后,丈夫对妻子强烈的相思和挚爱之情,船票虽窄,但夫妻情深。“后来的”乡愁由“矮矮的坟墓”体现,那是悲痛的生离死别后,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现在的”乡愁由“浅浅的海峡”承载,那是深沉的思乡念国情怀,它饱含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沧桑,是诗人心灵的呼唤和对祖国统一的无限期盼之情。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爱交融为一体,给予了乡愁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
二、别出心裁的结构形式,各显其妙的构思之美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这两首诗的结构形式可谓各领风骚,各显其妙,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别出心裁。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句式整齐,结构严谨。全诗共有四节,每节四行,且句数相同,字数相同,节与节、句与句之间均衡对称,富有统一美与和谐美。但每节内部又流动活泼,灵活多变,长短句相互交错,体现了句式的参差美。此外,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又采用了复沓手法,“乡愁是……”、“我在这头,……在那头”句式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叠词的巧妙运用,给整首诗营造了如怨如诉,低回怅惘的氛围,好似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充满了旋律美和音韵美。席慕蓉的《乡愁》一共三节七行,第一节“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写出了乡音的清新缭绕;第二节“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写出了乡情的怅惘迷蒙;第三节“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写出了乡愁的永恒不变。全诗句式长短交错,灵活有致,浓淡叠加,富有跳跃感,形散而神聚,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参差美。
三、精妙绝伦的比喻手法,异曲同工的创作之妙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这两首诗,均运用准确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可谓精妙绝伦、逼真传神。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作者化抽象、无形的乡愁为有形、可感的四个具体事物,揭示了四种不同的心态,生动地突出了乡愁之深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比喻成“邮票”,这是因为作者少小离家求学,与母亲书信往来,邮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长大后,作者将乡愁比喻成“船票”,这是由于生活的奔波,作者离乡背井,与爱人聚聚离离,于是乡愁寄托在来来往往的“船票”中。后来,作者将乡愁比喻成“坟墓”,这是因为生死离别,天隔一方,一方矮矮的坟墓,隔断了作者与母亲的相见,这样的离情别绪不得不令人断肠。现在,作者又将乡愁比喻成了“海峡”,由小到大,化“个人的故乡之思”为“台湾海峡人民的家国之思”,浓浓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席慕蓉的《乡愁》一诗,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将“故乡的歌”比喻成“一支清远的笛”,笛声清扬悠远,常被用于抒发幽思之情,由歌而笛,使乡愁的欲说还休之感更加鲜明逼真。将“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又仿佛是“雾里的挥手别离”,光阴似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记忆的淡忘,作者对故乡的“在”之世界是模糊而怅惘的,以比喻将抽象的主观感受化为可观的具体,生动而又传神。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1、《醉》徐梦圆歌词如下:
小城里有一位姑娘
撑起伞过雨巷裙角惹丁香
一步走一步向回望
泛皱的眼波里掩映着温柔乡
也许是风儿轻轻撞
这雨水悄摇晃晃进了时光
还在想吟诵诗两行
那身影早已经转身绕过花墙
门楼旁倚着老街坊
半支小调哼着唱
唱伊人何方
一双眼已泛起浊黄
你却仍似过往那般婉兮清扬
雨伞下是故人模样
世间事无常还是一梦黄粱
出弄巷闻见了杜康
岁月长又何妨
半醒好相忘
一双眼已泛起浊黄
你却仍似过往那般婉兮清扬
雨伞下是故人模样
世间事无常还是一梦黄粱
小城里有一位姑娘
撑起伞过雨巷裙角惹丁香
一步走一步向回望
泛皱的眼波里掩映着温柔乡
也许是风儿轻轻撞
这雨水悄摇晃晃进了时光
还在想吟诵诗两行
那身影早已经转身绕过花墙
天微亮渐白的东方
三寸光透过窗送你出旧巷
一步走一步向回望
泛皱的眼波里似有万语深藏
也许是路远巷狭长
这目光露锋芒却猝不及防
似势要揭穿所有谎
却轻易在心上划下了一道痒
又闻见婆婆的佳酿
一缕缠绵绕鼻香
惊醒了孟浪
犹记得贪杯把酒尝
三杯二壶一坛再无力伴斜阳
出酒坊醉在柳树旁
应是日有所想太虚境游一场
却无恙回到这间房
桌案上静静放
一碗红豆汤
小城里有一位姑娘
撑起伞过雨巷裙角惹丁香
一步走一步向回望
泛皱的眼波里掩映着温柔乡
也许是风儿轻轻撞
这雨水悄摇晃晃进了时光
还在想吟诵诗两行
那身影早已经转身绕过花墙
2、《醉》是音乐制作人徐梦圆和温莨为女子天团树屋女孩创作的同名主打歌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